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扩张局部浅表血管药物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静脉输液是一项常用的治疗手段,重症病人周围静脉细或痉挛,静脉穿剌一次成功率难度大。我们设想在局总皮肤涂擦药液,在短时间内促进局总浅一血管扩张充盈,提高一次静脉穿剌成功率。1995年11月-1997年1月,我们在临床选用了4种不同药物;5%樟脑酊、15%樟脑水杨酸甲酯、25%MgSO4溶液、2%山莨菪碱溶液及95%乙醇进行同身对侧作对照试验,随机选择胆道、胃肠、外伤性骨病的成年患者220例,经统计学 相似文献
2.
3.
654—2外用扩张局部浅表血管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 6 5 4 - 2外用扩张局部浅表血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 ,对 5 0例患者选用手背同一条静脉 ,在前后 2d同一时间 ,局部皮肤涂擦 3% 6 5 4 - 2为实验组 ,对照组用局部按摩拍打法 ,比较血管直径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的血管扩张度和充盈度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3% 6 5 4- 2扩张浅表血管的作用明显 ,对浮肿、肥胖、长期静脉注射输液等难寻浅静脉的患者用此方法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1999年 8月 -2 0 0 1年 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 12 6例 ,男 3 4例 ,女 92例 ;年龄 51~ 82岁 ,平均 64.5岁 ;所有患者血管均深而细 ;穿刺抽血选择肘正中静脉 61例 ,头静脉 46例 ,贵要静脉 19例 ;穿刺技术熟练的专业护师常规穿刺需 >4针才获成功。 12 6例患者分为肥胖患者 84例 (A组 ) ,恶异质患者 42例 (B组 )。 2组患者系上止血带后护理人员用手指探及血管位置 ,伴有脱水患者于穿刺前 3 0min喝温水3 0 0~ 50 0ml ,使用已肝素化的注射器抽取 2 %山莨菪碱0 .1ml及 2 %利多卡因 0 .1ml沿血管走向进针 ,并向血管周围单点注射 ,10~ 15s后… 相似文献
5.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抢救病人的重要措施,随着静脉输液的广泛应用,如何正确无误的选择适宜的穿刺点,是护士必须掌握的重要工作方法和护理技术之一,因此,合理的使用和保护静脉至关重要,现将临床实践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人工肝治疗时建立血管通路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2004年6月-2007年5月需行人工肝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300例,随机分配到股静脉置管组、外周浅表静脉-浅表动脉穿刺组、股静脉-外周浅表静脉穿刺组各100例。3组均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操作,观察比较3种血管通路建立方法的1次穿刺成功率、穿刺部位渗血及血肿的发生率、操作时间、疗效、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3组的血流量均可达到60~100ml/min,满足人工肝治疗时的需要,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的1次穿刺成功率、穿刺部位渗血及血肿的发生率、操作时间、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人工肝治疗建立临时血管通路时选择外周浅表静脉-股静脉穿刺为最佳,其1次穿刺成功率最高,穿刺部位渗血、血肿的发生率最低,操作时间最短,医院感染发生率低,穿刺材料费较低,患者的舒适度较好,护理工作量减少。 相似文献
8.
当病人血管壁弹性降低或充盈不良或长期反复住院静脉损伤者,常需多次反复穿刺,这样不仅给护理工作带来困难,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带来了不应有的创伤,为此,我们采用甘油、2%利多卡因、2%山莨菪碱混合液外敷静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10.
当前,化学药物是恶性和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每个病人至少需要几个疗程,多则数十个疗程,静脉给药是化疗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反复穿刺及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刺激,对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血管弹性,脆性改变,血管壁变厚,变硬,管壁变细,最后造成静脉穿刺困难,另外药物外渗及刺激周围皮肤,引起局部疼痛,肿胀,皮肤发生色素沉着,给病人造成极大痛苦,也给治疗带来许多不便,通过对化疗病人化疗期间的观察和护理,避免化疗药物损伤局部血管和组织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解决老年病人周围静脉穿刺时血管易受损,引起再次穿刺等不便的问题。方法对我院480例患者单日采用传统的常规静脉穿刺法,双日时在静脉穿刺及输液各环节采用减轻血管损伤的方法,对比两种方法穿刺结果。结果在静脉穿刺及输液各环节采用减轻血管损伤的方法能使周围静脉穿刺时血管及周围组织得到有效保护。结论老年人周围静脉穿刺时应用减轻血管损伤的方法减少了局部瘀斑与血肿,为再穿刺创造良好条件,有利于和谐护患关系,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肢体远端浅表静脉的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临床静脉给药时多选用肢端浅表静脉,应注意保护血管,以提高其利用率,保证病人治疗需要。作者介绍了根据药液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穿刺时充分显露血管以减少反复穿刺造成的机械性损伤,拔针时用指腹同时按压皮肤和血管两个穿刺点,防止皮下瘀血和连续静脉点滴者双侧肢体轮流交替使用等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浅表血管脂肪瘤的超声影像特征,与病理组织学对照,分析其成像基础.方法 分析276例手术后经病理证实的血管脂肪瘤部位、数量、大小、形态、边界、有无包膜、内部回声、毗邻关系、有无可压缩性等,CDFI观察包块内部及周边的血流分布情况,并分析肿块的超声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276例浅表血管脂肪瘤中74.3%为多发,以上肢发生率最高,位于皮下脂肪层内,呈圆形或椭圆形结节,质地较硬,超声表现为高回声肿块,边界清楚,多数包膜不明显,少部分可见薄的包膜回声,内部回声均匀或不均匀,后方回声无明显变化,探头加压肿块不能变形,彩色多普勒显示内部多无血流信号.组织学上,肿瘤除含有成熟的脂肪细胞、纤维组织外,还含有毛细血管网及纤维素性血栓.结论 由于病理组成成分的不同,浅表血管脂肪瘤表现出与普通脂肪瘤不同的声像图特征,超声检查可以提示血管脂肪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在静脉留置针患者浅表小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需行静脉留置浅表小静脉穿刺(直径<2 m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观察组采用完全进针后再退针芯的方法,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87,P<0.05)。结论:对浅表小静脉穿刺采用完全进针后再退针芯法穿刺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患者男,30岁;主诉"左下肢有困乏、紧胀感和沉重感15年,加重3个月,来院就诊",无遗传及传染病史.查体:左小腿外后侧皮肤见散在色素沉着,左小腿外后侧浅表静脉明显扩张,其上1/3段可见多发圆形或类圆形囊性肿块,最大者约2.5 cm×3.0 cm×3.3 cm,加压时缩小,立位时明显膨隆,其上覆盖的皮肤温度正常、无搏动感. 相似文献
17.
钱爱兰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102):111-111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穿刺是最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在治疗和抢救患者中,通过静脉补充液体和药物,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壁发生不同程度结构性变化,在临床操作中应合理选择血管。根据不同血管,采用不同静脉穿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20.
静脉采血血管的选择和进针的角度与流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蔺怀艳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4,(117):87-87
静脉采血不仅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在血站内就是以静脉采血为工作的。因此,血管的选择,进针的角度选择不好,将直接影响血液的流速,或重新进行穿制造成献血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