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目前上海地区婴幼儿的进食行为状况:主要进食行为问题,喂养人的喂养行为,婴幼儿进食技能的发展状况。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6个区2~36个月的健康婴幼儿960位进行进食问卷调查,收回填写完整有效的问卷共873份,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42.7%的家长认为婴儿存在进食行为问题,主要进食问题依次为吃得太少(38.0%)、挑食或偏食(21.4%)、恶心或呕吐(19.8%),幼儿的主要进食问题为挑食或偏食(39.5%)、吃得太少(34.3%)、吃得太慢(32.8%);喂养行为中有喂食时间过长、进餐次数过多、喂食位置不合理、喂养人的喂食技巧不合理等问题;同时调查还发现婴幼儿进食技能获得的月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后, 会用手指喂食、帮助自我喂食、用杯喝水、独立用广口杯喝水这几项进食技能的获得月龄明显落后与教科书上列举的婴幼儿该几项进食技能的获得月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变不合理的喂食频率、进食时间、喂养行为,适时的促进婴幼儿进食技能的发展,可以减少婴幼儿进食问题的发生,促进婴幼儿进食行为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2.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喂养行为、进食行为、食物选择和进食氛围异常,常见的有挑食、偏食、厌食,好发年龄为2~6岁,发生率为25%~30%[1-3].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干预,易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微量元素缺乏、抵抗力差等结局[4-6].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0~6岁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及饮食行为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儿童 良好饮食行为习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21年11月—2023年4月在金山区妇幼保健所儿童保健门诊就诊并被诊断为营 养性疾病的儿童为调查对象,对其家长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 287份,采用 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287名儿童6月内纯母乳喂养率为47.04%,混合喂养率为28.22%,6月辅食添加率为63.76%。饮食行为量表得分小于中 位数3分的维度有挑食、食物响应、不良饮食习惯、过饱响应、外因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儿童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 情绪性进食、主动进食能力与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肥胖的发生有关,挑食与低体重、消瘦、肥胖的发生有关。饮食行 为与超重、贫血发生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儿童性别、年龄、孕周、胎数、出生体重、6月内喂养方式、 进餐时间、断母乳时间、父母亲BMI、食物过敏与多种营养性疾病发生有关。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家长进行喂养知识 的健康宣教力度,改善儿童不良的饮食行为,尽最大限度降低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喂养困难儿童进食技能和喂养行为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直接问询法,通过问询父母了解189名6个月~4岁喂养困难儿童的喂养史,对其进行体格检查评估、膳食调查评估、喂养行为及进食技能发育水平评估,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喂养困难儿童进食技能发育水平与喂养行为的关系.结果 189名儿童中进食技能发育落后者占50.3%(95/189).儿童进食行为问题依次为:进食不专心占91.0%(172/189),进食时间过长占54.5%(103/189),1~4岁嗜好零食占41.1%(60/146),进食恶心占27.0%(51/189).喂养人喂养行为问题包括:食物质地制备不合理,引入泥糊状或固体食物的时间延迟占36.0%(68/189);强迫进食占77.8%(147/189);长期追喂占78.8%(115/146);未能适时提供餐具训练为27.5%(52/189).经相关分析显示,儿童进食技能发育落后与不同质地食物及其引入时间延迟、未能适时进行餐具训练、进食不专心、家长喂养知识欠缺显著相关(F分别为11.892、10.256、3.601、5.007,均P<0.05).结论 喂养困难儿童存在多种喂养行为问题,食物的引入时间和质地、未能适时进行餐具训练、进食不专心、父母喂养知识欠缺对儿童进食技能发育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其抚养人喂养行为的特点。方法对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636人及其抚养人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调查的不良饮食行为儿童中,不良进食习惯者占54.2%、胃口差47.8%、挑食偏食26.7%、害怕进食11.8%,父母过度关心34.6%。喂养人的喂养行为以哄骗分散儿童注意力占比最高(60.7%),担心儿童营养不良占60.1%。结论在儿童不良的饮食行为中,不良进食习惯占比最高;喂养人普遍存在不恰当的喂养行为。应加强抚养人的健康饮食和喂养行为指导,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母亲喂养行为对学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进而从家庭喂养的角度为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提供依据及建议。方法采用《儿童喂养量表》和《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对128例母亲的喂养态度、行为及其孩子的饮食行为状况进行评估,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考察母亲喂养行为对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结果限制饮食是大多数母亲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的喂养行为;过饱响应、进食缓慢以及挑食是当前儿童存在的不良饮食行为;限制饮食对食物响应、食物喜好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逼迫进食对儿童过饱响应、进食缓慢、挑食、渴望饮料、情绪性饮食减少及情绪性过度饮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儿童的食物喜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监督对儿童的挑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母亲喂养行为与儿童饮食行为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3岁儿童口腔进食技能的现状,探讨口腔进食技能异常对儿童的饮食行为、言语及牙发育等的影响,同时分析影响儿童口腔进食技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06/2018-03期间在青羊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进行体检且年龄为满2~3岁的健康儿童,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调查的280例人群中,有102例出现至少一项口腔进食技能问题(36. 4%);主要表现在进食时间长(33. 2%)、包饭(20. 7%)、口腔敏感(22. 5%)及咀嚼时间短(27. 1%);有口腔进食技能问题的儿童其发生食纳差、挑食,吐词不清,龋齿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口腔进食技能异常儿童其独立进食的能力明显低于正常组儿童(χ~2=64. 039,P0. 01);家长不知道进食技能需要训练(χ~2=24. 765,P0. 01);没有遵循正确的食物转换进程(χ~2=24. 846,P0. 01),食物质地偏软(χ~2=74. 930,P0. 01)儿童被强迫进食的几率更高(χ~2=40. 180,P0. 01)。结论 2~3岁儿童发生口腔进食技能问题的比例较高,其不仅影响儿童的饮食行为,还影响儿童整体的口腔运动能力和儿童言语、牙齿等的发育,家长的养育方式是影响儿童口腔进食技能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噎食,是指进食中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道的第一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引起的呼吸道窒息。噎食多突然发生,不及时排出噎梗食物会危及生命,老年人由于咀嚼吞咽机能衰退,尤其容易发生噎食。因此,有必要介绍家庭说如何防范与急救。吞咽机能衰退与噎食老来怕噎,民间自古有此一说。这是因为老年人咀嚼吞咽机能衰退,特别是吞咽肌的吞咽协调功能衰退,在进食时由于食物不能充分咀嚼,各组吞咽肌不能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9.
探讨孤独症儿童存在的饮食行为问题,为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病例组选自乌鲁木齐市某医院和某孤独症康复训练机构的2~7岁孤独症儿童113例,对照组为乌鲁木齐市某医院2~7岁常规体检儿童223例,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调查2组儿童的饮食行为.结果 病例组挑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和情绪性进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而外因性进食和主动进食能力得分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饮食行为问题比较结果显示,病例组饮食行为发生率在挑食项、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项、情绪性进食项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 孤独症儿童主要存在的饮食问题有挑食,不同程度的食物响应、过饱响应、不良的进食行为和情绪性进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城市婴幼儿喂养行为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为探索改善城市婴幼儿营养喂养行为、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等15个城市(区)为研究现场,对所有0~18月龄儿童进行为期一年的干预,方法包括发放宣传折页、制作宣传墙报、举办家长讲座、观看光盘、指导浏览育儿网站等,内容包括母乳喂养及辅食添加、婴幼儿喂养技术、儿童营养评价及喂养指导、饮食行为问题的预防和矫正、儿童常见营养性疾病的防治方法、常见婴幼儿营养与喂养问题及解答等。通过比较干预前后儿童的饮食种类、喂养环境、喂养技能等的变化判断干预效果。结果 0~6月龄儿童中开始添加辅食的平均时间(4.4月)比干预前(4.2月)有所延后,添加的第一种辅食(59.3%为米粉,29.1%为蛋黄)及喝果汁的情况(60.5%的儿童没喝果汁,仅16.8%常喝果汁)与干预前有显著性差异。7~12月龄儿童开始添加辅食(5.0月)、断母乳的平均时间(5.2月)均有所延后,添加的第一种辅食(58.9%为米粉,28.4%为蛋黄)、动物性食物的摄入(37.8%每周吃3次以上瘦肉、48.6%每周1次以上肝脏或血)、喝果汁的情况(仅33.5%常喝果汁)、进食方式(74.1%的儿童为面对面喂饭)、诱导进食方式(54.9%通过表扬诱导吃饭,儿童拒绝时49.9%会继续鼓励尝试)比干预前显著改善。13~30月龄儿童动物性食物的摄入(50.9%每周吃3次以上瘦肉、56.9%每周1次以上肝脏或血)、喝果汁的情况(仅29.5%常喝果汁)、进食方式(90.1%单独做饭、45.3%面对面喂饭并鼓励儿童自己吃)、诱导进食方式(64.2%通过表扬诱导吃饭,儿童拒绝时47.2%会继续鼓励尝试)、进食技能的训练(84.1%进行用勺吃饭训练)等也比干预前显著改善。由于方便、实用性高,讲座(35.7%)和宣传折页(36.0%)成为最受欢迎的干预方式。结论城市婴幼儿的喂养行为通过干预得到了显著改善,接受度最高的干预方式为讲座和宣传折页,今后应尽量多采用这两种方式进行相关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0~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和家庭喂养状况,为社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调查儿童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儿童抚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结果21.4%的儿童存在1项饮食行为问题,2项的为25%,3项的为19%,其中60.1%存在进餐分心;61.9%的家长诱导儿童进食;30.4%的家长给儿童进食营养补品。结论西安地区0~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水平较高,重视早期进食行为的训练,加强抚养人喂养知识和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经过干预后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改善效果,同时了解不良饮食行为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方法 收集157例1~4岁具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测量身高、体重,测定末梢血血红蛋白浓度,对喂养人进行一对一喂养指导,同时发放宣教材料,对其进行6个月饮食行为干预,干预前后对同一喂养人进行饮食行为问卷调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不良饮食行为儿童中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儿童比例分别为2.55%、12.10%、4.46%;经过干预后,饮食行为总分增加3.46%(P<0.01);吃饭时间、进餐与孩子有语言和情感交流、要求孩子吃完盘里食物、孩子不高兴时给予食物、随意进食零食、进餐闲逛、吃饭时做其他事情、吃饭地点不固定到处走动、用小道具哄吃饭评分分别上升3.88%、5.63%、11.99%、6.32%、5.20%、8.26%、11.05%、9.36%、14.69%(P<0.01),吃得少、吃得慢、害怕进食评分分别增加6.18%、4.02%、4.28%(P<0.05)。结论 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改进家长的喂养观念及方法,从而促进儿童良好饮食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民营托幼机构新入园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效果。方法选择上海市某镇6所民营托幼机构的新入园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按所在学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取家庭-学校-儿童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措施,比较干预1年后两组儿童家长营养知识知晓率和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差异。结果干预前,儿童家长对"植物性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谷类食物所含营养素"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62.08%和63.34%;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较高有"吃饭需要喂食""经常不吃早餐",检出率分别为74.05%和67.54%。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后,儿童家长各项营养知识知晓率均有提高(P0.05),且干预组家长各项知识知晓率提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儿童各项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均下降(P0.05),且干预组儿童多项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儿童"偏食、挑食""喜欢吃甜食""厌食"这3项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学校-儿童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儿童家长营养知识知晓率,减少儿童不良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深圳市托幼机构儿童饮食行为状况,分析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干预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样本,调查了深圳市31所托幼机构的儿童共10 138人。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由儿童家长填写,内容包括儿童及家庭一般情况、儿童的饮食行为和家长对儿童饮食的态度及行为等。结果 90%以上的儿童定时、定点、定量吃饭,一些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较高,吃饭时看电视听音乐或玩玩具、大人喂饭和挑食偏食的发生率分别为66.5%、62.6%和58.4%。年龄大(OR=0.647)、主要照顾者为父母(OR=0.843)、父亲文化程度高(OR=0.851)、母亲文化程度高(OR=0.863)及家长引导孩子科学进食(OR=0.560)为儿童健康饮食行为的有利因素,儿童饮食行为较好;而家长吃饭时教育孩子(OR=1.609)、强迫孩子进食(OR=2.815)、因孩子吃饭不好发脾气(OR=1.849)和父母挑食(OR=1.771),为儿童饮食行为的不利因素,儿童饮食行为较差。结论要加强对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主要抚养人对儿童饮食行为的认识,提高喂养技能,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行为,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家庭饮食环境的关系,为饮食行为问题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汉中市3~6岁学龄前儿童1 135例,通过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筛查工具(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eeding difficulties,IMFeD)分析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通过儿童喂养问卷(children feeding questionnaire,CFQ)调查儿童家长喂养信念、行为,收集儿童及家庭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果 检出儿童饮食行为问题634例(55.86%),其中不良进食习惯371例(32.69%)、父母过度关心354例(31.19%)、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345例(30.40%)、胃口差251例(22.11%)、害怕进食91例(8.02%)、潜在疾病状态10例(0.88%);存在1种饮食行为问题儿童为180例(15.86%),2种为197例(17.36%),3种及以上为257例(22.6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类型(核心家庭)、抚养人学历(高)、监督饮食是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限制饮食、逼迫进食是导致饮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 汉中市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主要问题为不良进食习惯、父母过度关心和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限制饮食、逼迫进食易造成饮食行为问题,父母直接抚养、抚养人高学历、监督饮食可减少饮食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城市婴幼儿家长在喂养动机、喂养环境、营养知识、喂养实践等方面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合理喂养。 【方法】 通过自填式调查问卷对全国15个城市(区)的0~18个月婴幼儿家长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家长的营养与喂养现状及需求。 【结果】 0~6月龄儿童中纯母乳喂养率仅为31%,43%已添加辅食。6月龄时一半儿童已断母乳,12月龄时均已断母乳。儿童添加的第一种辅食以米粉和蛋黄为主。适龄儿童进食蛋类较多,肉类较少。家长常给儿童吃的营养补充剂以鱼肝油和钙制剂为主。家长对儿童的进食较有耐心,且会关注对进食行为的培养和训练。家长喜欢的育儿宣教方式是“面对面咨询指导”、“书报杂志”和“讲座”。除“儿童营养需求”和“常见病防治”外,家长需要的育儿宣教内容随儿童的不同月龄有所不同。 【结论】 城市婴幼儿家长在儿童营养与喂养方面有需要改进的方面,家长对正确科学的营养与喂养知识有所需求,应根据家长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编制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评价量表,为我国儿童饮食行为评价和相关研究提供基本工具。 【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形成152问题的条目库,结合5名儿科临床和25名儿童家长意见,经2次测试和分析后形成“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试用问卷”。通过对325名学龄前儿童的调查,采用因子分析和条目分析方法对试用问卷的条目进行了筛选,最终形成了包括56个条目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评价量表。在西安市5所幼儿园随机抽取603名3~6岁儿童家长进行调查,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对量表的信度、效度、反应度进行检验。 【结果】 量表由56个条目组成,包括不良进食习惯、偏食、食物喜好、情绪性进食、过饱响应、食物响应、外因性进食、主动进食8个维度,累计方差贡献率达50.9%;验证性因子分析各指标均达到统计学要求。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2,分半信度系数为0.86,重测信度系数为0.72。不良进食习惯、挑食、情绪性进食、过饱响应和食物响应5个维度得分在不同体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进食习惯、挑食、食物喜好、外因性进食4个维度得分在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8个维度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特点。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喂养行为与生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婴幼儿期喂养行为与生长发育的关系,及时正确的给与家长指导. [方法] 选取2004年1月~2007年12月在本院出生的1 309名健康儿童(0~36月龄),对他们的生长速率及喂养行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喂养行为中的各个因素(食物制备,喂养人行为,婴幼儿行为、喂养环境)与0~36月龄儿童生长速率密切相关(P<0.05). [结论] 喂养行为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建立合理的喂养行为,及时对家长进行行为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分析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及门诊指导。方法 择取本院儿童保健门诊在2019年6月-2022年6月接收的60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患儿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并且分析实施门诊指导干预后的效果。结果 6个月至1岁婴儿的贫血发生率要高于1~3岁幼儿;足月儿的贫血发生率要低于未足月儿;母孕期贫血的婴幼儿贫血发生率要高于母孕期未贫血的发生率;4~6个月龄时未按时添加辅食的贫血发生率要高于按时添加辅食的婴幼儿;低出生体重儿的贫血发生率要高于非低出生体重儿;挑食厌食儿童的贫血发生率高于不挑食厌食儿童;留守儿童的贫血发生率要高于非留守儿童。但是人工喂养、母乳喂养以及混合喂养贫血与不同性别贫血等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幼儿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主要和年龄、足月情况以及母孕期贫血、挑食厌食、未按时添加辅食、低出生体重儿、留守儿童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对其实施相应的儿童保健门诊指导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贫血严重程度,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长宁区1~6岁儿童的饮食行为习惯,家长对孩子饮食的态度,为开展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了长宁区180例1~6岁儿童的家长进行儿童饮食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研究中有挑食行为的儿童有96例,占总数的53.3%,吃饭慢(25 min以上)的儿童有78例,占总数的43.3%,有66.7%的家长担心幼儿的挑食行为,挑食与家庭结构类型有显著相关性,与祖辈同住的幼儿挑食行为明显高于三口之家庭的幼儿。结论:儿童饮食行为习惯的现状令人担忧,儿童挑食、厌食行为普遍存在,要关注儿童的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对家长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开设饮食专科门诊、家长沙龙等,增强家长的信心,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避免因儿童挑食等,造成营养不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