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血压患者中,发病原因不明的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率高,其并发症可致死或致残。1969年,英国科学家首次运用动脉内插管技术对人的血压进行了连续监测,从此人们对血压的自发性波动有所了解。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方法测量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高血压(EH)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临床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及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评价多根据偶测血压(CBP),其缺点是不能真实反映全天的血压水平及动态变化,24h动态血压(ABP)可提供24h或更长时间的多个血压测量值,较偶测血压能全面的反映高血压的程度、波动、夜间及睡眠血压等状况。我科2005—2006年收治原发性高血压78例,对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根据动态血压的变化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有创血压(Invasive Blood Pressure,IBP)监测在心内科重症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为患者实施连续实时的监测,可及时、准确的反映患者血压动态变化,不受人工加压、减压、袖带宽度及松紧度的影响,准确直观,随时可取值。  相似文献   

4.
血压变异程度与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关系雷芸,尹昵,邓洁许多研究提示高血压患者的危险性与平均动态血压水平及血压波动幅度有关。我们对6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较全面了解患者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血压变化,分析血压变异程度与高血压靶器官...  相似文献   

5.
1血压调节异常综合征的定义 正常人的血压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在一部分血压正常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老年患者,由于血压调节机制异常,在体位改变、饮食、运动以后血压波动过大,轻者出现头晕、无力症状,重者可出现黑朦、晕厥,甚至发生猝死、骨折,亟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2001年3月,Alagiakrishnan首次称这部分人群患“血压调节异常综合征”(Blood Pressure Dysregulation syndrome)。  相似文献   

6.
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简称ABPM)的应用迄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ABPM研究的不断深入,使人们掌握了血压昼夜变异的节律,并认识到血压的固有波动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山路  李静 《云南医药》1999,20(5):371-373
随着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人们对于血压及其波动规律与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这项技术主要还是用于高血压的临床及研究中。一、对诊断的意义(一)有助于筛选临界或轻度高血压,检出“白大衣高血压”虽然高血压的诊断是简单的,但仅靠数次门诊测量的血压值,常常漏诊或者误诊,特别是后一种情况。从总体上说,多数早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曲线多呈“双峰一谷”的长勺型,双峰常常在8~9Am和4~6Pm,一谷在2~3Am,如果不能在血压高峰时间测量血压就可能导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对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单纯性高血压组)和89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24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分析其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24h、13间、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及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组,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单纯性高血压组(P〈0.01或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陈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4,(12):1768-1771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对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 ABPM,观察其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P)、白昼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舒张压(dMD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P)、夜间血压下降率。结果 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100例为杓型血压,78例为非杓型血压,35例为反杓型血压。随年龄增长反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老年组(≥60岁)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60岁)高,而老年组患者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女性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男性高,但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时血压波动情况通过24 h ABPM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不断增高,提示增龄可明确影响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初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应用以来,国内有大量文献报道无创24h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对于预测与血压有关的心血管意外事件优于人工偶测血压。但动态血压参数正常值尚未确立,因而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临床意义的判定受限。为求初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选取3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119例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和单纯高血压患者,进行了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目的在于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24h血压波动情况,从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动态变化情况,探讨昼夜节律异常与尿钠、尿钾排泄的变化规律。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9例。根据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血压波动情况,分为昼夜节律正常组(杓型组)31例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非杓型组)28例,收集患者24 h尿液并分析24 h尿钠和尿钾水平。非杓型组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及夜间尿钠排泄量均高于杓型组(P<0.05或P<0.01),同时非杓型组24 h尿钾低于杓型组(P<0.05)。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尿钠、尿钾排泄呈现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3.
方桂桔  薛青 《中国医药》2009,4(10):825-825
1病历摘要患者男,61岁,汉族,小学教师,因“干咳1年”于2007年7月2日初诊。患者10年前发现血压高,最高可达160/110mmHg(1millHg=0.133kPa),24h动态血压监测提示血压昼夜波动规律消失,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长期自服尼群地平10mg/次,3次/d,偶尔测血压为(115~125)/(70~80)mmHg,1年前始发现血压控制不佳,波动于(145~150)/90mmHg,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正常血压与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波动规律、范围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正常血压者和228例Ⅰ、Ⅱ、Ⅲ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并分组观察。结果正常血压组和1、2、3级高血压组昼夜血压波动规律明显不同,波动范围也不同。结论动态血压能更真实反映患者平时血压波动情况,对高血压诊断、靶器官损害(TOD)及治疗、预后判断的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5.
血压调控异常综合征(Blood Pressure Dysregulation Syndrome,BPDS)指平时血压正常或增高者,在某种情况下血压调控不正常,多数原因不详.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某种情况如餐后、运动、晨起等血压变化情况以正确诊断和治疗高血压,以减少高血压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节律济南军区总医院许琳,曲莉霞,卫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的诊断及抗高血压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已有研究表明正常人的动态血压(ABP)呈现白昼升高,夜晚降低的节律性。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不同类型的动...  相似文献   

17.
刘敏  丁志坚  范莉 《天津医药》2006,34(11):817-818
随着对原发性高血压(EH)研究的不断深入.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动态血压监测可了解血压昼夜变化规律.故更能反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程度及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内皮功能失调(或受损)作为心血管损伤的早期标志受到广泛的关注,新近的研究表明.较之杓型高血压患者.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一氧化碳(NO)生成减少而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但其机制及因果关系尚未完全明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有创动脉(Invasive Blood Pressure,IBP)监测在老年患者骨科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筛选患者94例,均同时在术中进行有创血压测量以及无创血压(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NBP)测量,计算各个时间段IBP、NBP检测下SBP差值(SD)、NAP差值(MD)、DBP差值(DD),统计血压波动情况。结果手术开始后,SD、MD高于基础值,DD低于基础,SD在缝皮时达到高峰,MD在切片后60 min达到高峰,DD在切皮时达到高峰,不同时间段SD、MD、DD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51患者出现过血压波动,IBP检出162例次,均为即刻发现,NBP检出147例次,IBP检出后2~6 min后测得。结论 IBP监测血压及时性、准确性更好,更有助于调整麻醉策略,以保障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9.
苏焱伦  吴庆莹 《淮海医药》2010,28(5):417-418
目的总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方法 157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结果所有患者中,正常血压节律者占21.66%(34/157),异常血压节律者占78.34%(123/157)。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的监测,选用合理的降压药物及给药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将本院2008年3月~2012年7月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血脂水平分成血脂正常组59例(A组),血脂异常组41例(B组),对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探讨血压和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B组血脂水平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高于A组。结论 24 h动态血压监测可更直观反映血脂异常是加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