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对一个仅有甲和毛发损害的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研究,以期确定其致病基因,明确临床诊断.方法 共收集该家系7例患者及15例正常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候选基因K16、K17、K6a、K6b和GJB6基因的整个编码序列,DNA直接测序明确具体的突变位置和方式,通过RT-PCR在mRNA水平验证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结果 家系所有患者GJB6基因均存在一个杂合错义突变31G→A,导致N-末端区域第11位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即G11R),而家系中的15例正常人DNA测序结果均未发现此突变.来源于先证者皮损组织的cDNA测序结果亦证实存在该突变.结论 该家系患者均存在GJB6基因突变,此基因为已知的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1例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提取先证者及其部分亲属外周血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Sanger测序验证致病突变。结果:先证者GJB6基因编码区发生杂合无义突变c.263C>T(p.A88V),突变来自其母亲。在其4位患病亲属中检测到相同突变,在其父亲(正常人)中未检测到此突变。结论:GJB6基因c.263C>T(p.A88V)杂合突变是该家系的遗传学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HED)一家系连接蛋白30(Cx30)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1个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的外周血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DNA直接双向测序的方法,检测了该家系中18例患者及16例表型正常者和188例无亲缘关系健康个体的连接蛋白30(Cx30)基因突变。结果 该家系中患者存在Cx30基因上第31位鸟嘌呤(G)被腺嘌呤(A)转换,导致第11位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而该家系的正常人对照及无关健康个体不存在此突变。结论 本研究中HED家系中患者Cx30基因存在错义突变(31G→A),这可能是导致HED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一个先天性厚甲家系角蛋白基因突变。方法 用PCR及Sanger测序技术对先天性厚甲家系先症者KRT17基因所有外显子和KRT6B基因编码螺旋起始和终止区域序列进行突变鉴定,针对发现的可疑位点,Sanger测序检测家系其他成员该位点的变异情况。结果 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家系患者KRT17基因错义突变c.263T 〉 C,该突变导致角蛋白17(K17)第88位氨基酸由蛋氨酸变成苏氨酸(p.M88T),KRT6B基因未见异常。结论 KRT17基因c.263 T 〉 C(p.M88T)突变是该先天性厚甲家系致病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两个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基因,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患者表型差异机制。方法从两家系成员的外周血中提取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临床资料分析显示,2个家系先证者的临床表现符合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诊断,其中家系1先证者症状明显重于家系中其他患者。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家系1患者均携带COL7A1基因c.6082G>C(p.G2028R)突变,同时先证者及其表型正常的母亲和舅舅还携带该基因致病性剪切位点突变c.7068+2(IVS91)T>G,为首次报道致病突变。家系2先证者携带COL7A1基因c.6081_6082 ins C(p.G2028Rfs*71)突变和首次报道的c.1892 G>A(p.W631X)突变,分别来自其父母。结论家系1先证者同时携带2个致病突变可能是其严重临床表型的分子机制;首次报道的COL7A1基因突变丰富了该基因突变谱。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靶向二代测序技术对1个眼皮肤白化病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收集1个眼皮肤白化病家系的临床资料,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DNA。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先证者TYR、OCA2、TYRP1、SLC45A2等29个基因的外显子编码区进行直接测序,寻找可能存在的基因突变。以Sanger测序技术检测先证者父母的相应基因位点。结果 先证者TYR基因检测到2个杂合突变,分别是c.534G 〉 C(p.Trp178Cys)和c.1147G 〉 A(p.Asp383Asn)。其中c.534G 〉 C突变为新发突变,c.1147G 〉 A突变为已知致病突变。先证者父母TY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证实,先证者的c.534G 〉 C突变来自父亲,c.1147G 〉 A突变来自母亲。结论 应用靶向二代测序技术为一个眼皮肤白化病家系确定了TYR基因致病性新突变c.534G 〉 C。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1例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并假阿洪病的患者进行了连接蛋白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收集该患者及其正常家属(姐姐)的外周血标本提取总DNA,扩增GJB2、GJB5、GJB6基因的部分编码区序列,双向测序验证基因突变。结果 患者及其姐姐的GJB5、GJB6基因均未检测到突变。在患者GJB2基因检测到2处突变(V27I和V37I),其姐姐的基因序列未见突变位点。结论 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并假阿洪病患者不一定出现GJB6基因突变,可能有别的基因参与致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1例无汗型外胚叶发育不良患者进行家系调查及基因突变分析。方法:对无汗型外胚叶发育不良患者进行家系调查,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标本,应用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检测先证者突变基因,Sanger测序验证法对核心家庭成员相应目标基因区域进行测序验证。结果:共调查该家系5代18人,发现仅有先证者1人发病,该家族中没有与先证者类似临床症状者。发现先证者及其父亲EDAR基因212号核苷酸由鸟嘌呤G变为腺嘌呤A(c.212G>A),为致病突变。同时先证者及其母亲第2号染色体EDAR基因exon2-12缺失。结论:EDAR基因212号核苷酸错义突变c.212G>A为此例患者的主要致病因素,有利于明确先证者的病因,为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利用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测序技术对两兄弟眼皮肤白化病患者的(OCA)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筛选和鉴定。方法 收集1个OCA家系的临床资料,提取家系成员的外周血DNA,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全外显子编码区进行直接测序以寻找可能存在的基因突变,并利用Sanger测序进行一代验证。结果 先证者及其弟弟均表现为全身皮肤、毛发变白,双眼球震颤,畏光,虹膜半透明,结膜充血,双眼屈光不正。先证者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子女表型均正常,父母非近亲结婚。两兄弟OCA2基因中均出现3个杂合变异,即c.1290T>A无义突变、c.1363A>G错义突变和c.1204T>C错义突变。其中,OCA2 c.1204T>C尚未有报道,为OCA2基因的新突变位点。此外,先证者父亲OCA2基因存在杂合变异c.1204T>C;先证者母亲OCA2基因存在杂合变异c.1290T>A及c.1363A>G;先证者儿子OCA2基因存在杂合变异c.1290T>A;先证者女儿OCA2基因存在杂合变异c.1204T>C,先证者弟弟的女儿OCA2基因存在杂合变异c.1290T>A。结论 本研究中2例OCA2患者均出现3处OCA2基因突变,其中c.1290T>A无义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家系临床表型的突变位点,这些发现丰富了OCA2的致病基因突变谱。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明确1个LEOPARD综合征家系的PTPN11基因突变。方法 对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确诊的1例LEOPARD综合征先证者的家系进行现场调查。提取家系内4例患者、2例健康成员及与该家系无关的10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标本。PCR扩增PTPN11基因所有外显子,使用Sanger测序法进行突变位点分析。结果 该家系3代14人,其中6人患病(男3例,女3例),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皮损主要分布于面部、躯干和四肢,具有特殊面容及心血管系统异常。4例患者存在PTPN11基因的错义突变c.1632G>T(p.R558L),导致第558位由精氨酸变为亮氨酸,该突变既往未曾报道。该家系2例健康成员及100例健康对照未发现PTPN11基因突变。结论 该LEOPARD综合征家系患者PTPN11基因13号外显子发生c.1632G>T错义突变,可能是该家系患者发病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例散发可变性红斑角化症(EKV)患者的GJB3和GJB4基因突变。 方法 提取EKV患者、家族成员及正常人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GJB3和GJB4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邻近的剪切点,进行双向直接测序。结果 1例EKV患者GJB4基因未见变化,GJB3基因的第134位碱基鸟嘌呤(G)被胞嘧啶(C)替换,导致蛋白质第45位的甘氨酸转换成丙氨酸(G45A)。另1例EKV患者GJB3、GJB4均未发现突变。结论 1例 EKV患者存在GJB3基因G45A错义突变。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检测1例以外胚层发育不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ADULT综合征患者的致病基因。方法 收集先证者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行遗传性皮肤病目标基因外显子测序,确定候选突变位点,在家系中对该位点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 先证者男,22岁,表现为毛发稀疏、变细,颜面部散在雀斑,恒牙缺失,角膜混浊,掌跖红斑、角化,指(趾)甲营养不良,乳头发育不良等。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外周血基因组DNA中TP63基因第8号外显子中存在杂合突变(c.1040G>T),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p.C347F),其父母表型正常且未检测到该突变位点,突变与疾病表型符合共分离。结论 TP63基因的新发杂合错义突变是先证者的可能致病突变,结合先证者临床表现,诊断为不伴指(趾)畸形的ADULT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耳聋-掌跖皮肤角化(PPK)综合征家系GJB2、GJB3和GJB6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基因型、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方法 收集1例耳聋-掌跖皮肤角化征家系中先证者和部分亲属的临床资料,采集其外周血样本,并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GJB2、GJB3和GJB6基因编码区,并以直接测序法进行突变分析;同时选取126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先证者和父亲均携带GJB2基因R75W杂合突变,而GJB3和GJB6基因未见致病突变。正常对照组中未检测出R75W突变。结论 再次在中国人耳聋-掌跖皮肤角化征家系中发现GJB2基因R75W杂合突变,进一步验证了该突变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R75W可能以显性方式由亲代遗传至子代,基因检查结果可为进一步生育指导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两个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型鱼鳞病(EHK)家系的基因突变情况。 方法 收集两个EHK家系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DNA,通过PCR扩增角蛋白基因KRT1和KRT10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以表型正常家系成员及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发现两个家系中患者均存在KRT10基因突变,分别为KRT10的剪接位点突变c.1030-2A > G和错义突变c.467G > A,在家系中健康人及健康对照者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 剪接位点突变c.1030-2A > G和错义突变c.467G > A,可能分别是导致这两个家系临床表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一家系遗传性泛发性色素异常症的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学发病基础.方法 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遗传学调查、体检,并对先证者进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采集8例家系成员(其中患者5例,正常个体3例)和200例家系外无亲缘关系的健康对照的血样,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SASH1和ABCB6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 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家系中9例患者均在出生后1年内发病,皮损最初累及面部,后逐渐泛发于全身.健在的8例患者中,7例皮损表现为不规则淡褐色至深褐色色素沉着斑,其余皮肤呈均匀的色素减退.仅先证者大姐皮损表现为泛发性网状色素沉着斑和色素减退斑.患者的口腔黏膜、指(趾)甲、牙齿和一般健康状况均正常.DNA测序显示,5例患者SASH1基因第15号外显子上均出现1个杂合错义突变(c.1761C>G,p.Ser587Arg),而家系中3例正常个体及家系外200例健康对照均未检测到此突变.此外,均未发现ABCB6基因突变.结论 遗传性泛发性色素异常症的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学发病基础存在异质性.SASH1基因的p.S587R突变可能是该家系患者发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Clouston syndrome (CS; also termed 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 is a rare autosomal dominant genetic skin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alopecia, nail dystrophy, and palmoplantar hyperkeratosis. Mutations in the GJB6 gene, which encodes the gap junction protein connexin 30, have been shown to cause this disorder. To date, four mutations of GJB6 have been found in patients with CS: G11R, V37E, D50N and A88V. Mutations in GJA1 (V41L) and GJB2 (R127H) are also related to CS. We found a novel missense mutation, N14S, in GJB6 and the previously identified F191L mutation in GJB2 (Cx26) in a proband with CS in a Han Chinese pedigree; these mutations were not found in 200 ethnically matched nonconsanguineous Han Chinese control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一X连锁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的EDA基因突变。方法收集患者及其父母资料,提取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EDA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测序,明确突变位点。以50例无关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该家系患者第7号外显子第895位鸟嘌呤G突变成腺嘌呤A,使EDA编码的蛋白第299位氨基酸密码子GGC变成AGC,导致正常的甘氨酸被丝氨酸所代替。其母亲在相同位置的碱基出现G-A双峰,显示为杂合性携带者,其父亲及50例无关健康对照未见此改变。结论G299S可能是导致该X性连锁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临床表型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