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刘铁军教授认为,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当以"肠毒"立论,大肠传导功能受损,毒邪不能有效排出,肝脏解毒功能减低是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发生、发展、迁延不愈、产生多种并发症的原因。肠毒作为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主要致病因素,其形成与肝、大肠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刘教授在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上,主张将中医理论与西医现代研究的有机结合,将"中医下法"运用在其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并在此基础,将"肝与大肠相通"等中医传统理论融入其中,研发出疗效确切的成药"毒消肝清丸",为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药直肠滴注佐治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肝脏是机体清除内毒素的主要器官,也是阻止肠源性内毒素进入体循环的重要屏障,在肝功能严重损害的情况下,对来自肠道的内毒素难以清除,进入体循环而形成内毒素血症,不仅会导致黄疽迅速加深、出血,也可引起肾功能衰竭与肝性昏迷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近年来,内毒素血症与肝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临床观察也表明,各种急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变与肝癌患者多伴有内毒素血症,如急性肝功能衰竭中内毒素血症发生率可高达93%,肝炎肝硬变为84%,慢性肝炎为79%[1]。笔者采用中药直肠滴注配合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对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进行了临床观察,以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肠清毒微丸结肠靶向给药阻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1月-2016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180例,按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口服护肠清毒微丸组、乳果糖组各90例,2组患者在中药肝荣汤的基础上,分别口服护肠清毒微丸和乳果糖微丸,每次1.5 g,3次/d,疗程为20 d,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及内毒素水平的变化,护肠清毒丸:大黄、茯苓、薏苡仁、黄芩、甘草等。结果护肠清毒微丸组和乳果糖组治疗后中医证侯积分分别为(8.37±3.26)(7.76±2.18),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肝功能、内毒素水平改善明显。护肠清毒微丸组对改善烦躁易怒、口苦、大便异常、胁痛、乏力、纳差等临床症状方面疗效显著(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在降低血浆内毒素、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方面显著优于乳果糖组(P<0.05),在升高白蛋白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肠清毒微丸结肠靶向给药可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清除血浆毒素,改善肝功能等,从而阻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对肺与大肠相表里进行研究 ,从三个方面探讨其机理 :即肠道气体排泄途径的影响、肠源性内毒素的作用及肠道内分泌物质的影响 ,指出其治则可归纳为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并治 ,并提出“肺与肠道相表里”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重肝内毒素血症病机为"毒"和"瘀"。内毒素可激活各种炎性因子,导致全身炎症反应要充分重视内毒素血症危害,及时处理"毒"瘀"病理因素,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达到清除内毒素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肝病急危重症,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其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道菌群的紊乱对肝衰竭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可能导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治疗上西医多用乳果糖口服或灌肠以及应用抗生素,但日久可致肠道酸碱平衡失调。中医的辨证论治在肝衰竭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疗效,中药灌肠对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降低血氨等方面有确切疗效,且可辨证用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系统回顾了中药灌肠在肝衰竭中的应用研究,分析其常用药物及作用机制,为肝衰竭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毛毛  李勇 《陕西中医》2010,31(5):515-516
目的:观察大黄解毒灌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90例轻、中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内毒素检测0.01Eu/mL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大黄解毒汤(茯苓、薏米、赤芍、白及、黄芩、大黄、紫草、儿茶等)保留灌肠,对照组加用乳果糖保留灌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内毒素、肝功能、症状等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黄解毒汤保留灌肠可快速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抗内毒素所致肝损害,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灌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俞宏燕  熊焰 《光明中医》2021,(2):204-20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类代谢相关疾病,临床上本病患者多伴有肠道菌群失调,可出现便秘或泄泻,西医对于本病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包括微生态制剂、益生元、合生元以及粪菌移植等,作用局部,短期疗效可观,但费用较昂贵;同时中医认为治疗肝病可从疏通大肠入手,现代很多学者将这一理念运用于临床,均获得了不错疗效。故治疗本病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症状,中医可采用"通"法,包括疏通气机和通达肠腑气血阴阳。"肝与大肠相通"理论首见于明代李梴所写的《医学入门》,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后人分别从气机开阖、生理、病理等方面展开论述肝与大肠二者的关系;同时现代医学也提出过与"肝与大肠相通"类似的学说,即"肠-肝轴",它是构建人类机体肝脏与肠道微生物联系的重要系统,同时肠道内微生物及其含有的内毒素是参与"肠-肝轴"的主要部分,人类肠道是体内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内含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它们之间处于共生及竞争状态。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生理功能方面有着很大作用,同时它们还参与机体营养物质(糖类、脂肪等)的吸收、消化、代谢等过程。因此,基于"肝与大肠相通"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菌群失调的病机及治疗,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肠清毒微丸结肠靶向给药降低血浆内毒素及TNF-α、IL-6、IL-8的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慢乙肝相关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180例,按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分为口服乳果糖组、口服护肠清毒微丸组,每组各9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及TNF-α、IL-6、IL-8变化,并比较2种药物的疗效差别。结果2组血浆内毒素、炎性细胞因子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且护肠清毒微丸疗效优于乳果糖组(P0.01)。结论护肠清毒微丸结肠靶向释放给药可有效阻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改善机体内环境,从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达到修复肝组织损伤的目的,整体疗效优于乳果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黄煎剂治疗肝病肠源性内毒素症的疗效。方法:将70例慢性重型肝炎,内毒素检测阳性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大黄煎剂灌肠,对照组加用乳果糖灌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鲎试验,症状等变化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黄煎剂治疗慢性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症,可减少内毒素血症时间,快速缓解肠源性内毒素相关的发热、腹胀等症状,对抗内毒素所致肝损害,提高重型肝病好转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在降低血氨方面也有较好作用。提示:中医药治疗肝病肠源性内毒素症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1.
王全楚 《河南中医》2009,29(2):197-198
我们结合多年临床实际经验和体会,在重症肝炎和肝硬变的治疗中首先提出“治肝先治肠”的理念。因为重症肝病患者由于肠道粘膜充血、水肿、肠壁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会使肠道中内毒素增加,毒素给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若对“脾虚”进行健脾益气治疗,纠正肠功能,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是为治肝先实脾。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4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87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自拟清热利湿、解毒、祛瘀退黄中药治疗,并中药灌肠.两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9%(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用药安全.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内毒素血症辨证论治探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内毒素血症的成因、作用机制、西医常规治疗、中医辨证治疗等四个方面论述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指出: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病位主要在肝,肝肾同源,久病常致肝肾亏虚,中医药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正是切中了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病机特点,既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清除内毒素的能力;又对抗性地干预了内毒素及其诱发的炎症介质。  相似文献   

14.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研究及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肺与大肠相表里进行研究,从三个方面探讨其机理:即肠道气体排泄途径的影响,肠源性内毒素的作用及肠道内分泌物质的影响,指出其治则可归纳为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并治,并提出“肺与肠道相表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陈炜萍 《陕西中医》2010,31(1):22-24
目的:观察肠毒清颗粒对于脾虚兼湿热内蕴型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肠毒清颗粒(人参、厚朴、大黄、枳实、赤芍等)治疗组和杜密克(乳果糖口服溶液)对照组各30例,疗程20d,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血清TNF-α、IL-6、NO水平及安全性指标监测,并进行临床症状积分。根据监测治疗前后其差异的显著性,评价肠毒清颗粒的临床疗效并做临床症状积分与血浆内毒素和血清TNF-α、IL-6、NO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愈显率73.33%,对照组有效率为86.67%,愈显率33.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肠毒清颗粒治疗本病有扶正祛邪、清热凉血的功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护肠清毒微丸结肠靶向给药治疗瘀毒内蕴证乙型肝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临床疗效,探讨其阻断IETM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符合纳入标准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120例,按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后者又分为口服乳果糖组、口服护肠清毒微丸组,每组各40例,观察治疗前后中医临床证候积分,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IL-8,IL-10,血D-乳酸,血二胺氧化酶(DAO),凝血,尿乳果糖/甘露醇(L/M)等的变化,并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差别。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症状指标改善情况及综合疗效方面均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且护肠清毒微丸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总胆红素(TBIL),前白蛋白(P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浆内毒素,炎性细胞因子,血D-乳酸,血二胺氧化酶等方面改善最为明显,优于乳果糖组(P0.05)。结论:护肠清毒微丸结肠靶向释放给药可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纠正肠黏膜通透性、稳定内环境、避免肠道菌群失调,改善机体内环境,从而有效阻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达到修复肝组织损伤的目的,整体疗效优于乳果糖。  相似文献   

17.
大承气汤防治急性胰腺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急性胰腺炎(AP)病程中,常因肠道屏障功能破坏造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进一步触发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异常释放,引起SIRS和MODS。如何防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阻断病情发展是临床治疗的重点之一。本研究应用临床与实验两种方法观察大承气汤防治内毒素血症的作用。1临床研究1.1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本组36例,均经临床表现、血尿淀粉酶、B超或CT检查确诊为AP的住院患者。男性14例,女性22例;轻症25例,重症11例;中位年龄42岁。治疗方法:基础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充血容量电解质、抗感染以及对症及支持治疗。中药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化浊片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肝损伤大鼠炎性因子TNF-α及小肠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中文名称)的影响。方法:以高脂饲料和52%Vol.白酒喂养建立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肝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和模型组,模型组用白酒及蒸馏水灌胃、治疗1组用白酒及清热解毒化浊片悬浊液灌胃、治疗2组用蒸馏水及清热解毒化浊片悬浊液灌胃。经治疗1个月后检测肝功能(ALT、AST、ALP、GGT)及血浆内毒素水平,观察肝组织及小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TNF-α及小肠组织ZO-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ALT、AST、GG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ALP水平升高(P0.05),肝组织TNF-α明显升高(P0.01),小肠组织ZO-1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2组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治疗1组及2组ALT、AST、GGT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ALP水平降低(P0.05),肝组织TNF-α表达降低(P0.05),小肠组织ZO-1表达升高(P0.05)。光镜下观察,治疗1组及2组大鼠肝组织及小肠组织炎性浸润情况明显改善。结论:清热解毒化浊片可以通过上调肠组织ZO-1蛋白的表达,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内毒素吸收,降低促炎因子TNF-α的释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终止内毒素血症与肝损伤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中药灌肠治疗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5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中药灌肠治疗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观察。[方法]每日灌肠1次,10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20天,对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治疗50例,总有效率为76%。[结论]中药灌肠治疗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操作简单、药物利用率高、用药安全并取得了肯定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解毒灌肠液对重症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变合并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运用解毒灌肠液 (大黄、赤芍、银花、枳实等 )结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重症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变合并内毒素血症 40例 ,并与单纯应用西医综合疗法治疗重症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变合并内毒素血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在综合疗效方面 P<0 .0 1 ,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 P<0 .0 5 ,降低内毒素方面 P<0 .0 5。提示 :本方具有清热解毒 ,通里攻下 ,活血化瘀作用 ,能够缓减临床症状 ,降低内毒素 ,改善肝功能 ,减少并发症 ,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