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黄升麻汤列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357条,此方药味数量较多,组成相对复杂。麻黄升麻汤所针对的病机是脾阳不足,清阳不升,虚火上炎,郁于肺络,其治疗以宣散郁火及升阳举陷之法为主。故麻黄升麻汤不仅树立了升阳散火法的典范,且对于《伤寒论》厥阴病的特性及治法的理解,均有着相当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第357条,是《伤寒论》113方中用药最多、病机较为复杂的方证之一。历代医家对该条的认识分歧较大,甚至有人提出否定意见,如清代医家柯韵伯云:“若此汤其大谬者也……用药至十四味,犹广罗原野,冀获一兔。与防风通圣等方,同为粗工侥幸之符也。近现代学者附和柯氏者不乏其人。笔者在学习和临床过程中,对该方证有所体悟,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麻黄升麻汤方证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证分析 1.原文内容(356条):提示了厥阴病误下而成寒热错杂、虚实兼夹之变证及证治. 2.方药组成:共14味,包括有桂枝汤、越婢汤、黄芩汤、苓桂术甘汤、干姜甘草汤等等,可谓组七法之大方.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厥阴篇》356条云:“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泻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笔者反复琢磨,细心品味,颇感虽系经典圭臬,然其理难明,不敢苟同。今试作初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5.
麻黄升麻汤自古以来饱受争议。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并结合临床经验,认为麻黄升麻汤证是由表入里、由热化寒的中间阶段,是初从肺萎肺痈病,迁延不愈,逐渐传变,"上损及下",最终导致中下焦脾肾虚寒,而肺部痰热瘀邪留恋不去的证候,该证型在重症患者中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6.
麻黄升麻汤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灿勋  刘光酉 《河南中医》1994,14(3):166-167
麻黄升麻汤应用举隅王灿勋,刘光西山东省肥城市中医院(271600)主题词麻黄升麻汤/治疗应用,喘证/中医药疗法,肺瘘/中医药疗法,臌胀/中医药疗法,休息痢/中医药疗法麻黄升麻汤方出《伤寒论》厥阴病篇,由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葳蕤、芍药、天冬、...  相似文献   

7.
麻黄升麻场证见于《伤寒论》第356条,主治误下、正伤邪陷致表邪不解、上热下寒之证。程门雪老前辈1945年曾批注:“此证上热下寒也。因大下后而至手足厥逆.泄利不止,下部脉不至,其为下焦虚寒当温之候甚明。所可逆者,则在咽喉不利唾脓血一症耳。夫唾脓血可见非虚火迫血之故,与阴盛格阳者不同.况以方合症更可知矣,此乃表寒陷营,寒来热郁之故……不用附子者,防唾脓血之上热耳。辛凉清润治其上,温通止利治其下……。”时振声老中医认为,本场证是指“肺痈”一类疾患。肺胃热盛因误施下法,病由太阳阳明合病转入厥阴,以致出现上热下…  相似文献   

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慢性肺系疾病,为全球四大慢性疾病之一。2018年王辰院士团队最新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慢阻肺流行病学现状,明确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约1亿,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发病率高达13.7%。长期慢性病程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往往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在重症慢阻肺治疗中立足精准辨证,应用麻黄升麻汤效如桴鼓,显示出厥阴经方在治疗复杂危重病的独特优势。笔者在临床运用经方治疗慢阻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验案,汇总显示应用麻黄升麻汤在治疗重症慢阻肺方面具有独特疗效。鉴于麻黄升麻汤病机复杂,特从病因、病位、病机、病势等方面予以剖析,择取重症慢阻肺验案一则,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麻黄升麻汤载于《伤寒论》,原治厥阴误下 ,上热下寒 ,虚实互见 ,阴阳错杂之证。笔者体会 ,凡具有清阳被郁 ,虚火妄动 ,而见上热下寒诸证者 ,随证加减 ,常有良效。1 气阴两虚 ,上热下寒张某某 ,女 ,52岁。 1 998年 7月诊。患者3年来常腰以上热 ,腰以下冷 ,手热足寒 ,虽在炎热酷夏 ,仍穿毛裤厚袜 ,时至严冬 ,不欲穿棉衣 ,伴头眩耳鸣 ,烘热多汗 ,短气心悸 ,夜寐不安 ,口干少津 ,舌根部麻辣感 ,项背部板滞不舒。经中西医多方诊治 ,未见显效。诊见舌质嫩红尖赤、中有剥脱苔 ,脉寸关弦滑 ,尺部沉细略数。此为一派阴虚火旺之象 ,遂投知柏地黄汤 ,…  相似文献   

10.
麻黄升麻汤历代医家对其褒贬不一,就其组方规律及是否为仲景方等问题争论不休,笔者认为麻黄升麻汤当属仲景方无疑,今从注家认识、医理分析、临证应用三方面做一粗浅阐述,以期对研究仲景学说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篇》,方中寒热共用,药物庞杂,历代医家对此颇多微辞,特别自清代人称《伤寒论》双璧之一《伤寒来苏集》的作者柯韵伯提出“其方味数多而份量轻,重汗散而畏温补,乃后世粗工之伎,必非仲景方也”的否定意见以后,许多注家均附会柯说,甚至认为无使用价值,但也有肯定者。笔者固不敢辄论前贤是非,谨就见识所及,不揣浅陋,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证机相合的方法并结合《伤寒论》原文,对麻黄升麻汤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麻黄升麻汤的病因病机是表证误下,脾气受损,肺失治节,邪入厥阴,气机失调,相火被郁。它调和肝肺气机,又有滋液温中之功,可称为寒热平调的和解剂。并举相关医案,以期拓展该方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刘水清 《四川中医》2000,18(6):53-54
1气阴两虚,上热下寒证张××,女,52岁,干部,病历号9843211。患者经常腰以上热,腰以下冷,手热足寒,虽在炎热酷夏,仍穿毛裤厚袜,时至严冬,不欲穿棉上衣,头眩耳鸣,面烘多汗,短气心悸,夜寐不安,口干少津,舌根部麻辣感,项背部板滞不舒。病史已三年之久。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老年性口腔炎,颈椎病。经中西医多方诊治,未见显效,甚为苦恼,于1998年7月来诊。诊脉寸关弦滑,尺脉沉细略数,舌质嫩红尖赤,中有剥脱苔,面色不华,两颧潮红。证见一派阴虚火旺之象,遂投知柏地黄杨,少佐肉桂滋阴清热,引火下行。服药3剂后…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体阴而用阳,晚期恶性肿瘤往往具有虚实错杂、寒热错杂的病性特点。从阴阳消长、六经气化的角度来看,癌毒深陷厥阴,导致阳气郁闭,阴阳气不相顺接,可以遵循《伤寒论》从厥阴病论治。而晚期肺癌阳气郁闭、肺热脾寒的病性与麻黄升麻汤主治病机相符,因此可以采用麻黄升麻汤加减治疗,以起到发越郁阳、清肺温脾、内透厥阴之功。  相似文献   

15.
介绍李赛美教授运用麻黄升麻汤的临床经验。结合《伤寒论》原文及古今医家注解,从方证相应的角度对麻黄升麻汤方、证、病因病机进行辨析。麻黄升麻汤具发越郁阳、清上温下、调和寒热之功,为表证误下脾阳受损、肺胃郁热、邪陷厥阴、阳气内郁所设。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6.
<正> 麻黄升麻汤方出《伤寒论》厥阴病篇,由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玉竹、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炙甘草、石膏、白术、干姜等组成。因其药多兼杂,医者用之甚少。我院王灿勋副主任医师用之治疗多种疾病。疗效甚佳。今摘数例验案录如下。1 痰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 张某,男,54岁。1985年3月1日就诊。咳喘30余年,3个月前因外感诱发,经用抗生素、解痉平喘药物,效果不佳。现频咳,喘息不得卧,吐痰色白,质粘如胶,量多,畏寒背冷,口干不欲饮水,纳差便干,舌质红,舌根苔黄腻,脉沉细数。查:神疲消瘦,口唇  相似文献   

17.
麻黄升麻汤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升麻汤原载于《伤寒论》:“伤寒六七日 ,大下后 ,寸脉沉而迟 ,手足厥逆 ,下部脉不至 ,咽喉不利 ,唾脓血 ,泄利不止者 ,为难治 ,麻黄升麻汤主之。”方剂组成 :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萎蕤、芍药、天冬、桂枝、茯苓、炙甘草、石膏、白术、干姜 ,原为厥阴误下变证而设。近年来 ,笔者临床常用本方治疗寒热错杂之症 ,屡获捷效 ,今辑录四则 ,与同道共榷。   1 慢性肠炎 王某 ,男 ,60岁。 1 997年 4月诊。患者腹泻近 2个月 ,稀便日六七次 ,食谷不化手足欠温 ,口燥咽干 ,但欲漱水不欲咽 ,半月前曾服理中汤 3剂 ,服后咽干疼甚 ,泄利…  相似文献   

18.
张桂荣 《河北中医》2009,31(10):1504-1504
《伤寒论·厥阴病》357条云:“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仲景所创麻黄升麻汤,为治疗厥阴误下变证,上热下寒,虚实互见,阴阳错杂之证。由于本方适应证很少见.故自仲景以来,历代医家应用其治验者亦极少。笔者偶得临证验案1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麻黄升麻汤出自仲景之《伤寒论》,原方主治伤寒表证失治,邪入厥阴,上热下寒者。全方集升阳、解表、清热、温中于一体,药味繁多而自成体系。仝小林教授通过在临床中体悟麻黄升麻汤的运用要点,认为此方可治疗郁火证,且尤适用于郁火之重症者。其临证常用此方治疗郁火证重症患者,但见阳气郁滞、火毒上攻、脾胃虚弱之病机而用之,随症加减化裁,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20.
周围性面瘫即面神经炎,可出现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露齿时口角向健侧歪斜等一系列症状.笔者运用麻黄升麻汤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现举验案二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