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乌梅丸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SD大鼠用TNBS/乙醇灌肠诱导形成溃疡性结肠炎,灌胃乌梅丸水煎剂,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上皮组织Fas、FasL表达,ELISA法检测结肠上皮组织Caspase-3的表达,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Fas、FasLmRNA表达、Caspase-3含量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大、中、小剂量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Fas、FasLmRNA表达、Caspase-3含量显著降低;与乌梅丸大剂量组比较,乌梅丸中、小剂量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Fas、FasLmRNA表达、Caspase-3含量显著升高。结论:乌梅丸可通过抑制结肠上皮细胞的过度凋亡对溃疡性结肠炎起治疗作用,以大剂量组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和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揭示该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TNBS/乙醇灌肠诱导UC形成,通过乌梅丸灌胃给药,TUNEL法检测结肠上皮细胞的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上皮Bcl-2、Bax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显著增多,Bcl-2蛋白表达减弱,Bax蛋白的表达增强(P0.05);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大、中、小剂量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明显减少,Bcl-2蛋白表达增强,Bax蛋白的表达减弱(P0.05)。结论:乌梅丸可通过抑制结肠上皮细胞的过度凋亡对溃疡性结肠炎起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节Bcl-2和Bax基因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药肠愈宁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黏蛋白-2(MUC2)、肠三叶因子(TFF3)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U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西药对照组(美沙拉嗪)和肠愈宁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复合法诱导UC形成,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或蒸馏水连续灌胃20d。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黏膜病理改变,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UC大鼠结肠黏膜MUC2、TFF3 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结肠黏膜MUC2、TFF3 m RNA相对表达量高于空白对照组,但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除肠愈宁低剂量组外,MUC2、TFF3m RNA相对表达量均有明显升高(P0.05),尤以肠愈宁中剂量组MUC2、TFF3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最为明显(P0.05)。结论:肠愈宁能有效改善UC大鼠结肠黏膜病理状态,其可能是通过上调MUC2、TFF3m RNA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乌梅丸及其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RT-PCR法检测结肠粘膜组织IL-6、JAK、STAT3 mRNA表达水平,并观察结肠粘膜组织病理。结果: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柳氮磺吡啶组(0.3 g/kg)、乌梅丸组(10.9 g/kg)和乌梅丸辛开苦降组(5.4 g/kg)IL-6、JAK、STAT3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且对模型大鼠结肠粘膜炎症浸润及修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乌梅丸可能通过抑制结肠粘膜组织IL-6/JAK/STAT3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辛开苦降、寒温并施的配伍方式可能是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乌梅丸拆方对TNBS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乌梅丸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不同治法的作用机制及该方寒热并用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配伍意义。方法:以UC大鼠为研究对象,ELISA测结肠组织细胞因子(TNF-α等)及炎性因子(PGE2等)含量,比色法检测结肠组织和血清SOD活性,测算脾指数、结肠指数等。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组、寒热并用组大鼠死亡率、体温、脾指数均降低,体质量升高,结肠组织TNF-α、IL-1、PGE2含量减少(P0.05),IL-10含量增多(P0.05);温热组结肠组织PGE2、TNF-α、IL-1含量减少(P0.05),IL-10含量增多(P0.05);寒凉组大鼠体温、脾指数降低,结肠组织TNF-α、IL-1含量减少(P0.05);补益组大鼠死亡率、脾指数、体温降低,体质量升高,结肠组织TNF-α、IL-1含量减少(P0.05)。结论:寒热配伍是乌梅丸方中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配伍形式,其主要机制为调节细胞因子间平衡,减少炎性介质等;乌梅丸各拆方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对溃疡性结肠炎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该方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TNBS/乙醇灌肠诱导UC形成,通过乌梅丸灌胃给药,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1、Hes-1、Math-1m 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1、Hes-1m RNA表达显著增强,Math-1m 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乌梅丸方给药后,大、中、小剂量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1、Hes-1m RNA表达明显降低,Math-1m 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乌梅丸可通过Notch信号通路调节结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对溃疡性结肠炎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乌梅丸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方中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治法和药物。方法:以三硝基甲苯磺酸/乙醇灌肠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80只大鼠随机分成8组:空白组(生理盐水10 m L·kg-1),模型组(生理盐水10 m L·kg-1),乌梅丸全方组(53.2 g·kg-1),寒热并用组(36.0 g·kg-1),温热药物组(21.32 g·kg-1),寒凉药物组(14.68 g·kg-1),补益药物组(6.68 g·kg-1),收敛药物组(10.68 g·kg-1),造模8 h后各组大鼠按剂量灌胃给药,给药10 d。取结肠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法检测结肠上皮细胞Notch-1,Hes-1,Math-1 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1,Hes-1 mRNA表达显著增强,Math-1 mRNA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及各拆方给药后,乌梅丸组,寒热并用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1,Hes-1 mRNA表达明显降低,Math-1 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乌梅丸方中对Notch信号通路有调节作用的主要是寒热并用组药物,寒热并用法是该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乌梅丸为对免疫性结肠炎大鼠核转录因子NF-κB及抑炎性因子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乌梅丸低剂量组、乌梅丸高剂量组,半抗原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加乙醇局部灌肠复制免疫性结肠炎模型,每天进行疾病活动指数(TDI)评分,ELISA测定大鼠血清IL-10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病变结肠组织NF-κB表达水平。结果:模型大鼠造模给药后出现便血、稀便、精神萎靡、解剖观察结肠黏膜组织有溃疡形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0水平降低、结肠黏膜组织NF-kB表达升高(P 0. 05);给药处理后,各组NF-kBp65表达较模型组均降低,其中乌梅丸低剂量组降低最为显著;阳性对照组血清IL-10表达升高,乌梅丸低剂量组、乌梅丸高剂量组降低(P 0. 05)。结论:乌梅丸对免疫性结肠炎大鼠炎性活化过程中NF-kBp65激活有显著抑制作用,从而抑制其下游炎性因子表达,降低损伤,血清中IL-10的低表达可能与乌梅丸募集IL-10向结肠病变组织减少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9.
惠毅  闫曙光  周永学 《陕西中医》2013,(11):1556-1558
目的:探讨乌梅丸及其拆方对UC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承气汤灌胃+TNBS灌肠诱导UC形成,通过乌梅丸拆方给药,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VIP、SP的表达,测算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VIP升高,SP降低,胃残留率升高,小肠推进率降低,有显著性(P<0.01),灌胃给药后,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大鼠结肠组织VIP降低,SP升高,胃残留率降低,小肠推进率升高,补益组大鼠结肠组织VIP降低,SP升高,有显著性(P<0.01)。结论:乌梅丸能抑制肠黏膜VIP的表达,促进SP表达,降低胃残留率,提高小肠推进率,通过促进大鼠胃肠功能恢复对溃疡性结肠炎起到治疗作用,温热组药物为该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肠清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复合物造模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将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固肠止涩丸)对照组以及大、中、小3个不同剂量的结肠清颗粒治疗组,观察大鼠日常活动表现,测量其体质量、肛温,检测结肠病理切片。结果: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结肠清颗粒能增高大鼠体质量、肛温,降低结肠溃疡病变,特别是结肠清颗粒大、中剂量组效果更加明显。结论:结肠清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有治疗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姚茹冰  邱明义  蔡辉  胡兵 《中医杂志》2002,43(12):935-937
目的:探讨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学机理。方法:采用免疫加局部刺激的方法复制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灌胃法给药,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病变结肠粘膜局部组织匀浆肿瘤坏死因了α(TNF-α)、白介素-8(IL-8)及白介素-10(IL-10)含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乌梅丸组TNF-α、IL-8含量低于模型组(前者P<0.01)。IL-10含量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中药复方乌梅丸可以通过升高抑炎因子IL-10的含量及降低促炎因子TNF-α的含量抑制肠道炎症反应的扩大与加剧,提示此为该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免疫学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加味通腑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补脾益肠丸组、SASP组、加味通腑汤低剂量组、加味通腑汤中剂量组、加味通腑汤高剂量组。TNBS/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分组灌胃治疗后,检测溃结大鼠结肠组织SOD、MDA含量。结果:加味通腑汤低剂量组与补脾益肠丸组比较,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升高(P<0.05);加味通腑汤低剂量组与SASP组比较,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升高(P<0.05);加味通腑汤中剂量组与补脾益肠丸组比较,SOD活性增强MDA含量下降明显(P<0.05);加味通腑汤中剂量组与SASP组比较,SOD活性明显减低MDA含量升高(P<0.05);加味通腑汤大剂量组与补脾益肠丸组比较,SOD活性明显增强MDA含量下降明显(P<0.05);加味通腑汤大剂量组与SASP组比较,SOD活性略下降(P>0.05),MDA含量下降明显(P<0.05)。结论:加味通腑汤可以升高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结肠组织SOD活性,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结肠组织MDA含量,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结肠组织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乌梅丸及其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从分子层面探讨乌梅丸及其拆方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承气汤灌胃+TNBS灌肠诱导UC形成,通过乌梅丸拆方给药,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MYD88和NF-κBmRNA的表达.结果 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和寒热并用组表达降低(P<0.01),温热组和寒凉组表达降低(P<0.05);与乌梅丸全方组比较,寒热并用组、温热组和寒凉组无差异(P>0.05)结论 乌梅丸全方,寒热并用组、温热组和寒凉组药物均通过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抑制对UC起治疗作用,寒热配伍是乌梅丸中的重要配伍形式,寒热配伍后表现出协同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溃结安康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白介素(IL)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补脾益肠丸组、SASP(柳氮磺胺吡啶)组、溃结安康汤组。TNBS/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分组灌胃治疗后,检测溃结大鼠结肠组织IL-1β含量和IL-1β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IL-1β含量升高、蛋白表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脾益肠丸组、SASP组、溃结安康汤组与模型组比较IL-1β含量下降、蛋白表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结安康汤组与补脾益肠丸组、SASP组比较,IL-1β含量下降明显、蛋白表达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结安康汤可以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中结肠组织IL-1β含量和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5.
肖成  胡连海  李国栋 《光明中医》2010,25(4):610-612
目的观察灌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ITF(肠三叶因子)和MUC2(粘蛋白2)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制备UC大鼠模型,将60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灌肠方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分别检测肠黏膜ITF和MUC2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ITF和MUC2基因相对表达量均略高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灌肠方中、高剂量组ITF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灌肠方中、高剂量组MUC2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灌肠方对ITF和MUC2基因表达有上调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UC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固肠止泻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固肠止泻丸水溶液高[9.6μg/(kg·d)]、中[4.8μg/(kg·d)]、低[2.4μg/(kg·d)]剂量组,并设空白组,每组10只。高、中、低剂量组灌胃相应剂量固肠止泻丸水溶液,空白组及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持续干预2周。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变化情况,通过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宏观评分(macroscopic score,MS)以及结肠厚度和结肠水肿情况评估大鼠肠道病理症状改善情况,同时观察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5-羟色胺(5-HT)含量变化情况。结果:固肠止泻丸可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体质量减轻及大便异常、直肠出血、粘连、内黏膜出血、结肠厚度异常、结肠水肿等病理症状;降低MPO活性及TNF-α、5-HT含量,增加IL-10含量。结论:固肠止泻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变结肠中TNF-α及IL-10的含量从而调节th1/th2平衡、降低MPO活性及5-HT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惠毅  闫曙光  李京涛  魏海梁  单宇鹏 《中草药》2019,50(13):3147-3154
目的探讨黄连、干姜有效成分小檗碱、6-姜烯酚单独和联合应用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50只昆明小鼠随机选取10只为对照组,其余40只采用2%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小檗碱组、6-姜烯酚组、小檗碱+6-姜烯酚组,ig给予相应药物,给药20 d后取结肠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上皮组织Hes-1、Math-1、MUC2、人类嗅素蛋白(olfm4)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肠上皮组织Notch-1、Hes-1、Math-1m 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6-姜烯酚组、小檗碱组、小檗碱+6-姜烯酚组小鼠结肠上皮组织Notch-1、Hes-1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Math-1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olfm4蛋白表达显著降低,MUC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3组间比较,小檗碱+6-姜烯酚组作用最明显。结论 6-姜烯酚、小檗碱均能够有效修复受损结肠黏膜,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小檗碱和6-姜烯酚联合应用药效优于单独应用,其机制与抑制Notch通路的过度活化进而调节结肠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2):177-181
目的:探讨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Th17细胞分化相关因子的影响,从而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制作由三硝基苯磺酸(TNBS)所导致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溃结灵高、中、低剂量以及柳氮磺胺吡啶(SASP)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给予治疗,治疗结束后采集结肠粘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粘膜中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结肠组织IL-6、TGF-β1、孤独核受体t(RORγt)、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T3)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粘膜RORγt、STAT3蛋白表达。结果:溃结灵高剂量(18.3g/kg)和中剂量(9.2g/kg)可明显减少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的溃疡个数和溃疡面积。大鼠结肠粘膜中,模型组IL-6的含量及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溃结灵高剂量组(18.3g/kg)和柳氮磺胺吡啶组(0.5g/kg)低于模型组;模型组TGF-β1的含量及m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溃结灵高剂量(18.3g/kg)和柳氮磺胺吡啶组(0.5g/kg)高于模型组。模型组结肠粘膜中RORγt、STAT3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溃结灵高(18.3g/kg)、低(4.6g/kg)剂组和柳氮磺胺吡啶组(0.5g/kg)的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低于模型组。结论:溃结灵可能通过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粘膜内与Th17分化相关的IL-6、TGF-β1、RORγt、STAT3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9.
结肠清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病理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结肠清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复合物造模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采用阳性药固肠止涩丸、不同剂量结肠清颗粒分别灌胃,观察大鼠日常活动表现,测量体质量、肛温,检测结肠病理切片。结果: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结肠清颗粒显著增高大鼠体质量、肛温,降低结肠溃疡病变。结论:结肠清颗粒能显著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病理病变,对结肠溃疡有显著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清肠化湿方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效果,以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核因子(NF)-κB为中心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正常组灌胃(ig)生理盐水2 m L·d-1],模型组(ig生理盐水2 m L·d-1),清肠化湿方低、中、高剂量组(ig清肠化湿方8,16,32 g·kg-1),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ig SASP 0.67 g·kg-1),SASP+双酚A-二甘氨酸醚(BADGE)组(ig SASP 0.67 g·kg-1+腹腔注射BADGE 20 mg·kg-1)及清肠化湿方中剂量+BADGE组(ig清肠化湿方16 g·kg-1+腹腔注射BADGE 20 mg·kg-1),每组10只。除正常组以生理盐水灌肠外,其余组采用TNBS/乙醇灌肠造UC大鼠模型。以柳氮磺胺吡啶(SASP)为阳性药物,同时联合使用PPAR-γ抑制剂双酚A-二甘氨酸醚(BADGE),观察大鼠疾病活动指数及结肠病理评分,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PPAR-γ,NF-κB的蛋白和基因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肠组织分泌蛋白黏蛋白2(MUC2)和三叶因子3(TFF3)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出现明显炎症和溃疡,提示造模成功。模型组PPAR-γ蛋白和基因表达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清肠化湿方组和SASP组PPAR-γ表达均有所增加(P0.05);联用PPAR-γ抑制剂BADGE后两组PPAR-γ表达又显著降低(P0.05)。同时,模型组NF-κB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1),清肠化湿方各剂量组均能降低NF-κB的表达(P0.05),而清肠化湿方中剂量+BADGE组较清肠化湿方中剂量组NF-κB的表达又显著增高(P0.05)。此外,清肠化湿方组和SASP组能有效升高大鼠肠组织中MUC2和TFF3的表达,而当清肠化湿方或SASP联合使用BADGE时这一作用被减弱。结论:清肠化湿方能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病变程度,其作用机制与抑制NF-κB的激活,减轻炎症反应,并通过促进肠道黏膜MUC2与TFF3的分泌修复肠粘膜屏障有关,而这些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激活PPAR-γ信号通路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