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藿香及藿香的鉴别与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彩芹 《河北中医》2012,34(4):586-587,I0001
1 广藿香Pogostemonis Herba 1.1 基源 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1]. 1.2饮片鉴别为茎、叶混合的不规则段.茎略星方柱形,表面灰褐色、灰黄色或带红棕色,被柔毛.切面有白色髓.叶破碎或皱缩成团,展平后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长4~9 cm,宽3~7cm;两面均被灰白色绒毛;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叶柄细,长2~5 cm,被柔毛,质脆.气香特异,味微苦.  相似文献   

2.
广藿香油及藿香油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藿香油又称百秋李油,是从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中提取的挥发油,是广藿香的主要药用成分。藿香油是从唇形科藿香属植物(土)藿香Agasrathe rugosa(Fisch.et Meyer)0.ktze中提取的挥发油,是常见的天然香料。两者来源不同,但目前在应用上有人不加以区分。这一做法是否合理?两者是否可以混用?为此,笔者将从历史沿革、成分研究、药理研究和安全性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广藿香油及藿香油的合理运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藿香与广藿香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藿香和广藿香的茎、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总多酚与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并分析二者药理药效是否具有可替代性. 方法: 采用DPPH法、ABTS法和FRAP方法进行研究. 结果: 发现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总能力有一定相关性(r=0.609 9).通过比较藿香与广藿香的抗氧化能力发现,广藿香乙酸乙酯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最强[IC50(79.6±3.14) mg·L-1],藿香乙酸乙酯部位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最强[IC50 (4.41±0.23) mg·L-1],广藿香石油醚部位Fe3+的还原能力最强[TEAC (1 822.99±1 141.13) μmol·g-1]. 结论: 广藿香与藿香均具有一定抗氧化能力,且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4.
藿香最早的文献出处可追溯到东汉杨孚《异物志》,作为药名在本草中单列一条始见于宋朝《证类本草》。长期以来的历史,形成了土藿香与广藿香二者临床并用的局面,阐释二者的区别,厘清二者的入药史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系统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和历代本草古籍及名家医著,对土藿香与广藿香相关古籍记载进行了研究。发现藿香入药最早见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广泛应用于临床则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藿香正气散为代表。藿香产于东南亚,后移栽于岭南,从香料演变为中药,在清代温病学派盛行时期,更是成为重要中药,于明代定名为"广藿香",以示道地。广藿香之名最早见于明代王肯堂《医学穷源集》,比此前观点所认为的首见于民国《增订伪药条辨》提前了300多年。与之相对的江浙一带产生土产藿香,最终定名土藿香。二者历史上共同演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藿香药对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了藿香与佩兰、半夏、香附、陈皮、豆卷、石膏、大黄、黄连、茵陈、高良姜、桑叶、白附子、肉豆蔻等组成13个药对的临床应用。结论:临床应用藿香应随证配伍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川藿香和广藿香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运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质谱库检索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川藿香挥发油中分离出88种成分,鉴定出45种化学成分,占总含量的93.81%;广藿香中分离出92个成分,鉴定出22个化学成分,占总量的85.80%。结论: 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川藿香和广藿香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藿香类临床常用中药主要有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 Benth.和唇形科藿香属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a(Fisch.et Mey.) O. Ktze.(又名土藿香),两者由于名称类似,容易造成混淆和混用。从本草考证、现代标准收录、化学成分差异、安全性用药4个方面总结2种藿香的研究现状。本草考证显示,明代以前只有藿香一名,根据植物形态及繁殖方式的描述确定为现今使用的广藿香;温病学派兴起后,土藿香在江浙一带开始使用,具有一定的药用历史。2种藿香曾作为正品藿香来源短暂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但《中国药典》1985年版之后仅收载广藿香。比较其化学成分,2种藿香含有的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是其临床功效有别的主要原因。广藿香临床使用尚无不良反应报道,而土藿香挥发油中的甲基胡椒酚成分具有致癌性,临床应用需谨慎。综合现代使用和研究情况,为规范药品名称,避免临床使用混淆,建议相关标准恢复传统藿香之名,基原为广藿香,同时以土藿香之名收载藿香属藿香,以示区别。  相似文献   

8.
藿香药用品种的延续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郝近大  谢宗万 《中药材》1994,17(8):40-41
从中药材的发展历史看,现今的藿香正品应含有两个种即:广藿香和土藿香。  相似文献   

9.
不同产地广藿香花的观察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显微图像分析系统等方法,对不同产地广藿香花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比较,显示各产地之间存在差异,对广藿香的种质鉴定增添了内容,也为品种的培育和繁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广藿香油中广藿香酮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YMC-Pack C18色谱柱(250×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溶液(60:40,V/V);检测波长:310 nm;流速:1 mL·min-1;柱温:35℃.结果广藿香酮在0.25~5 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1.0000,平均回收率为101.16%,RSD=1.49%(n=6);10批样品中广藿香酮含量在3.54~40.19 mg·g-1范围内.结论此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用于广藿香油含量的测定和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11.
汪小根  王玉生  严振  邱蔚芬 《中药材》2002,25(5):331-331
广藿香(Herba Pogostemonis)为常用的芳香化湿药,中国药典(2000年版)已收载多种广藿香制剂。临床上用于治疗院腹胀痛、呕吐腹泻、痢疾等。普遍认为广藿香油是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亦表明挥  相似文献   

12.
藿香正气水现代临床多用于内、皮肤、儿科及妇科的多种疾病,本文从中、西医角度探讨其治疗这些疾病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藿香正气丸最早出自于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目前我国制定和颁布的相关药品标准中,也对其进行了记录和介绍。它主要由紫苏叶、大腹皮、法半夏、白术、甘草、桔梗、广藿香以及陈皮等成分组成,其功能主要为芳香化湿,解表和中等,本文就结合藿香正气丸,对其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与讨论。  相似文献   

14.
藿香正气散研究及应用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藿香正气散出自《和剂局方·卷之二·治防寒》,方由藿香、紫苏、白芷、腹皮、茯苓、白术、半夏曲、陈皮、厚朴、桔梗、甘草、姜枣组成,原书主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嗝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泄霍乱,脏腑虚呜,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等病证。后世对此方的运用多有发挥,如清代吴鞠通  相似文献   

15.
张峰华 《陕西中医》2005,26(3):272-272
藿香正气丸(原名藿香正气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之诸症。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以此方为主,根据病情巧妙配伍,拓宽了藿香正气丸的使用范围,收到了颇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广藿香中的广藿香油在沸水后下煎药法中煎出的量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GC),色谱柱为DB一225(0.25mm×30m,0.25μm),程序升温法,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载气氮气气压为5kPa,氢气压力为6.5kPa,空气压力5kPa;进样口温度为280℃。检测器温度为280℃。结果:广藿香油的回归方程为:y=8050.30x-251.09,r=0.9994;线性范围为0.50~2.50μL。结论:广藿香在沸水后下煎药法中,其广藿香油在汤药中的含量在0rain达高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广藿香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翔林  龙膺西 《中药材》2004,27(6):456-459
通过各种检索方式,查阅了近年来广藿香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对近年来广藿香的研究概况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和总结,有关广藿香品种鉴定和品质评价、化学成分分析以及药理作用研究等方面均有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贾旭玲  徐三  施芬 《中医药学刊》2010,(11):2442-2444
广藿香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对广藿香的化学成分分析、品质鉴定、药理研究及药用研究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广藿香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正> 藿香正气散出自《和剂局方》一书。由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半夏、厚扑、桔梗、甘草等药物组成。本方为解表和中,理气化浊之剂,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症。临床上又用于另外诸症,疗效亦佳。农药中毒陈某,男,65岁,农民,于1989年8月21日上午给稻田喷洒农药“1059”,因喷雾器漏,致使背部、腰部衣服均被药水浸湿。当日下午即感不适,头昏,神疲力乏,噁心呕吐,呕吐胃内容物,当晚急来我院住院治疗,诊断  相似文献   

20.
藿香正气水临床新用周爱生(江西省儿童医院330006)关键词藿香正气水,临床应用,冻伤,外治法刘某,女,31岁,1989年1月6日就诊,自诉从1985年后遇寒冷季节,双足趾、手指、耳廓冻伤反复发生。往年冻伤局部皮肤发冷,温暖后自觉篷痒伴的痛,继而见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