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佐治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ICP患者,依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茵栀黄组与对照组,各30例。在基础治疗上,茵栀黄组采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皮肤瘙痒症状评分,血清胆汁酸、血清胆红素、血清游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等生化指标及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茵栀黄组可明显改善瘙痒症状,降低血清胆汁酸、肝酶等生化指标,改善妊娠的结局,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佐治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佐治足月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足月新生儿黄疸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加用茵栀黄口服液,分别于入院时(即治疗前)、治疗后4天、治疗后7天采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5),表明治疗组血清胆红素下降快,病程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茵栀黄口服液佐治足月新生儿黄疸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新生儿黄疸患者117例作为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茵栀黄口服液组)、B组(蓝光照射治疗组)及C组(联合治疗组),每组均为39例,观察1周后各组患儿的胆红素降低水平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自第2天至1周后其患儿胆红素水平及总体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茵栀黄口服液组及蓝光照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单纯蓝光照射治疗组的胆红素水平稍低于茵栀黄口服液组,两组间整体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较好,相关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根据脐血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预测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的价值,并探讨茵栀黄口服液预防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将204例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02例,抽取脐静脉血检测脐血γ-GT活性及总胆红素浓度。A组新生儿动态监测血清γ-GT活性及总胆红素浓度,在新生儿出生后7 d检测;将B组中脐血γ-GT测定值≥50 IU/L的71例分为研究组36例,对照组35例,研究组给予茵栀黄口服液干预,对照组不给予干预,在生后7 d再次采集股静脉血检测血清γ-GT活性及总胆红素浓度。结果 A组中脐血γ-GT检测值≤50 IU/L,脐血总胆红素浓度≤30μmol/L时,新生儿发生黄疸的概率最低,为12.5%,且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随着脐血γ-GT活性、总胆红素浓度的升高而升高;B组102例生后7 d检测时,研究组黄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血γ-GT活性与胆红素浓度指标可帮助评估高胆红素血症出现的可能性,对阳性预测的患儿采用中药茵栀黄口服液干预可显著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8例和治疗组10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黄疸消退时间及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快于对照组(P<0.05),且在治疗后第3、5、7天治疗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对于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γ-谷氨酸转肽酶(γ-G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变化及茵栀黄颗粒对其影响。方法:140例足月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根据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测定结果将患儿分为4个亚组:脑组织正常组(n=32)、轻度脑损伤组(n=38)、中度脑损伤组(n=40)及重度脑损伤组(n=30),另选取5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应用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Hcy、γ-GT、IGF-1水平。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n=70)及茵栀黄颗粒组(n=70),比例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3 d、治疗7 d后血清胆红素值、Hcy、γ-GT、IGF-1水平变化。结果:高胆红素血症入院时各亚组血清Hcy、γ-GT、IGF-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脑损伤组血清Hcy、γ-GT、IGF-1水平高于脑正常组及轻度脑损伤组(P0.05),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茵栀黄颗粒组治疗3 d、治疗7 d后血清胆红素值、Hcy、γ-GT、IGF-1水平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血清Hcy、γ-GT、IGF-1水平能有效反映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神经毒性损伤程度,可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脑损伤的重要评价指标。茵栀黄颗粒可提高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效果,且能有效保护患儿脑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四磨汤联合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胆红素水平、免疫功能及新生儿行为神经评估(NBNA)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12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采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观察组采用四磨汤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评价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2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免疫功能指标及NBNA评分变化情况。记录并比较2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 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 48%(P 0. 05)。治疗后2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恢复至正常所需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患儿CD4~+、CD4~+/CD8~+以及Ig A、IgG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患儿NBNA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四磨汤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确切,可降低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并有利于患儿的神经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茵栀黄颗粒口服联合蓝光治疗对新生儿黄疸肝功能、胆红素水平及脑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蓝光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两组均治疗7 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肝功能、胆红素水平、炎症反应水平及治疗后脑功能损伤情况和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脑功能正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患儿通过茵栀黄颗粒口服联合蓝光治疗对改善肝功能、调节胆红素水平和炎症反应、改善脑功能有积极意义,整体疗效较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茵栀黄口服液对湿热郁蒸型胎黄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8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患儿的临床资料,从中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90例,其中单纯光疗组30例(A组)使用蓝光毯治疗,苯巴比妥联合光疗组30例(B组),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30例(C组),疗程为5d。治疗结束后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变化,并做出疗效判断。结果:治疗5d后三组总有效率两两比较,苯巴比妥联合光疗组和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与单纯光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巴比妥联合光疗组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案治疗第3d及第5d较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浓度均降低(均P<0.05);治疗后三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比较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大便次数高于其他两组,经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有25.1%的患儿每天大便次数超过5次,该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皮疹的发生率高于苯巴比妥联合光疗组(P<0.05),但是和单纯光疗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湿热郁蒸型胎黄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李侠  张燕妮 《陕西中医》2012,33(7):798-799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19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5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口服,每次3mL,每日3次,5d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显效65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7%;对照组显效48例,有效30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2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口服液,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胆红素水平改善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发现,观察组患儿显效率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患儿有效率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05);治疗前,两组胆红素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05),两组患儿治疗第5d,胆红素水平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明茵栀黄口服液与常规治疗配合应用,可加速胆红素排泄,迅速缓解患儿临床症状,但对总体有效率改善情况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应用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2月医院收治的116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儿给予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检测治疗前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应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定量表(NBNA)对治疗前后患儿神经发育情况进行评价,对比两组患儿药物发挥药效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3%、77.58%,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的药物发挥药效时间与黄疸消退时间均较对照组患儿明显缩短(P0.05);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NBNA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NBNA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NBNA评分低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应用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显著提高疗效,并能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茵栀黄注射液联合蓝光照射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新生儿黄疸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茵栀黄注射液联合蓝光照射疗法治疗,对照组则单纯采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6 d后的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及治疗5 d后的胆红素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5d后胆红素水平两组患儿均明显下降,且治疗后胆红素水平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茵栀黄注射液联合蓝光照射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董明翠  侯莉  刘俊 《陕西中医》2013,(10):1353-1354
目的:观察腹部按摩加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疗效。方法:将270例新生儿分为治疗组1、治疗组2和对照组。治疗组1在新生儿出生后24h内给予腹部按摩,第2天给予口服茵栀黄口服液;治疗组2在新生儿出生后24h内给予腹部按摩,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结果:治疗组首次排胎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胎粪排尽时间、黄疸持续天数、TCB值治疗1组与治疗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2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部按摩使首次排胎便时间提前,减少肠壁对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达到初步预防的目的;腹部按摩加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进一步预防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7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记录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等情况,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为(7.4±2.9)d,与对照组形成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第3d、第5d、第7d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89.09±25.58)μmol/L、(104.83±10.43)μmol/L、(84.97±9.38)μmol/L,与对照组形成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与对照组形成明显差异(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理想,加快黄疸消退,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6.
常晓雯  赵燕凤 《新中医》2024,56(1):130-134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及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散剂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 并分析该联合疗法对患儿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0 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 方案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茵栀黄治疗组各50 例。常规治疗组予以蓝光照射及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散剂治疗; 茵栀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口服液口服治疗。2 组均治疗7 d。比较2 组临床疗效、住院时 间、胎便排空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 组治疗前后胆红素和肝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茵栀黄治疗组总 有效率96.00%, 高于常规治疗组84.00% (P<0.05)。治疗后, 2 组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 素(IBil)、总胆红素(TBil) 水平均下降(P<0.05),且茵栀黄治疗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 2 组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及碱性磷酸酶(ALP) 水平均降低(P<0.05), 且茵栀黄治疗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茵栀黄治疗组患儿的住院时间、胎便排空时间均短于常规治疗 组(P<0.05)。2 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 光照射及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散剂治疗新生儿黄疸能够提高临床疗效,保护患儿肝功能,降低胆红素水平 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茵栀黄口服液辅助袋鼠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40例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均接受蓝光照射、液体补充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实验组则给予茵栀黄口服液辅袋鼠疗法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黄疸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儿黄疸消失时间(6.01±1.26)d,对照组患儿黄疸消失时间(5.03±0.9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辅助袋鼠疗法能有效改善黄疸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安全有效,值得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黄疸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给予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3d后和5d后的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观察组胆红素总下降值为(162.35±15.23)umol/L,对照组为(78.44±12.36)umol/L;观察组胆红素下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儿科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进行蓝光照射治疗,第1-3天,每天光疗12 h,第4-7天,每天光疗8 h,治疗组加服茵栀黄口服液和微生态制剂(布拉氏酵母菌),检查治疗前及治疗第3、7天血总胆红素变化.结果:治疗第7天时治疗组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光疗,可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辅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5,(6):1241-1243
目的:评价与分析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茵栀黄治疗应用于新生儿黄疸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抽签法将376例产科母婴同室新生儿黄疸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8例。对照组采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3、5天检测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统计两组临床药物起效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P>0.05);治疗第1、3、5天,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第1天,两组组间比较(P>0.05);第3、5天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P<0.05)。观察组临床药物起效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分别为(1.1±0.4)d、(3.5±1.6)d与对照组(2.7±0.5)d、(5.2±1.9)d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性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其可明显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且起效快,加速黄疸消退,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