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汉书·艺文志》收载了11家的经验方剂;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被誉为"医圣方祖",他撰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称《伤寒杂病论》,共收入其方剂339首。清代医家徐灵胎说:"古圣治病方法其可考者,为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说明上述文献所载的方剂,特别是张仲景的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柯琴在《伤寒杂病论附翼》中,称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说明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首经典方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徐灵胎所著《医学源流论》中关于中医体质学的论述。[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认真研读《医学源流论》以及关于《医学源流论》的现代文献研究,并结合现代中医体质学说,分析、归纳、总结徐灵胎的体质思想。[结果]《医学源流论》涉及到中医体质思想的相关文章共有25篇,而CNKI数据库中关于《医学源流论》的现代文献研究共有8篇。徐灵胎虽然未明确提出"体质"一词,也未形成与中医体质有关的学术体系,但其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医体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其关于体质学的论述散见于各论中,内容涉及到体质差异、体质生理、体质防病、辨体调体四个方面,且重视治病求本,[结论]《医学源流论》体质思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内涵,而且其学术思想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后辈学习。  相似文献   

3.
清代徐灵胎在其《兰台轨范》中说:“先识疾病之所由生,再辩病状之所有异,治必有定法,法必有定方,方必有主药”。诊病之贵,在于“辨”,治病之要,在于“定”。所以对病程较长的慢性病一旦认  相似文献   

4.
<正> 《内经》在病证辨治中,体现了颇具特色的辨脏腑经脉论治与辨病施治的原则,对其整理研究,于临床治病很有参考意义。一、辨脏腑经脉论治分辨疾病所属的脏腑经脉,而后采取不同的方法治之,这是辨脏腑经脉论治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从中医学治病求本的观点入手 《素问&#183;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又如《景岳全书》说:“万物皆有本,而治病之法,尤惟求为首务……邪有余者,本于实也;正不足者,本于虚也。但察其因何而起,其病之因便是病本。”临床中迅速抓住疾病的根本就是关键,重点在于不能肩痛治肩,应该从疾病的根源出发,  相似文献   

6.
病态处方,即不合格的处方。鉴于庸医日多,方药杂乱日众,元·王好古乃有《此事难知》之作。而清·陈修园以普及等为名倡《医学实在易》,从而病处方日益泛滥,给患者带来灾难。诚如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曰:“若不问其病之何因及兼病之何因,而徒曰某病以某方治之,其偶中者则投之或愈,再以治他人则不但不愈而反增病,必自疑曰:何以治彼效而治此不效,并前此之何以愈,悟亦不知之,则幸中者少而误治者多,终身治病而终身不悟,历证愈多而愈惑矣。”危害之大,不言而喻。何以致此,约有十二,为校时弊,探讨如下。1不明医理明·张介宾《景岳…  相似文献   

7.
从徐灵胎“针灸失传论”谈起针灸的疗效与病人对其病灶注意力集中(入静)的程度及医生对病人悉心诱导等思维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很少在国内见到认真讨论,从而也使《内经》在针灸方面的光辉学术有被埋没的危险。早在十七世纪,清代徐灵胎对这个问题就已有所觉察,他在其《医学源流论·针灸失传论》中曾敏锐地指出:“灵素二经,其详论藏府经穴疾病等说,为针法言者,十之七八,为方  相似文献   

8.
浅论冲脉与女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妇科论>云:"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原洞悉,而后其所生之病,千条万绪,可以知其所从起.  相似文献   

9.
头痛的辨治     
头痛是一个最常见的自觉症状,可见于许多急、慢性疾病的发作过程中,情况非常复杂,辨治并非简易。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病位有局部与全身的关系,证候有寒热虚实之辨,既涉及脏腑、经络,又与五官有联系。今将中医的辨证施治大概情况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分析清楚,辨证施治才能确切。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首,其位最高;脑为元神之府,其用最灵。五脏精华之血,六  相似文献   

10.
<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的理论,是几千年来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准则和依据。探索在复杂的疾病中寻求其根本的病因,才能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治病必求于本"的理论,将古代哲学思想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具体体现,为中医药学健康正确的发展并久盛不衰起到了重要作用。原文:《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相似文献   

11.
经方,本是古代经验方的称谓,明清初期伤寒学迅猛发展,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被医家视为医学的经典,仲景方便由古时的"经验方"变为经典的"经方",徐灵胎曾说"古圣治病之法,其可考者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经方,现已成为经典方以及经  相似文献   

12.
脏腑点穴治病其本质就是运用推拿按摩之术,以不同的手法直接作用于人体脏腑部位的经络、经筋或穴位,通过调理脏腑气分,恢复和增强脏腑机能,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临床实践证明,运用脏腑点穴,不仅能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对其他许多疑难杂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1通过脏腑点穴,着力于打通任脉,贯通"三焦",意在调气活血,引气归元 人体生病皆因七情所伤,邪气所侵造成脏腑气分紊乱失调,清浊之气升降无序.气血运行不畅,身体阴阳失衡而成病.脏腑点穴治病就是通过按摩脏腑相关穴位,引导调理脏腑气分,使之归于和顺,以改善气血运行,实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络病学说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以岭 《疑难病杂志》2004,3(3):149-151
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在充分吸收《内经》、《难经》等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撰《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学临床证治的奠基之作。该书将经络学说、脏腑理论等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首创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并建立了  相似文献   

14.
气血同脏腑、经络一样,都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内经·调经篇》即有:“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这样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内经》不论在生理、病理上对于气血都极为重视,并把气血的观点运用到指导临床实践上.如《内经·至真要大论篇》所述;“治病必求于本……疏其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就是说治病必须从得病的根本考虑,了解病变的部位,用疏和气血的方法,达到恢复机体的正常状态.即使在《内经》中多处阐明阴阳、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而发生各种疾病时也不外乎气血二字.  相似文献   

15.
百病脾为先     
<正>《黄帝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临床辨证论治时,一定要抓住根本。医师在平时诊病时,对很多疾病都会说是脾虚,都从脾来治疗,往往收到理想的效果。为什么许多病都要从脾来治疗。脾者,为后天之本也,中央土以灌四傍,脏腑、经络、四肢百骸都需要脾对精微物质的吸收、传输以供养。所以,脾脏的病变会引起其他脏腑的病变,而许多表现出来其他脏腑的病症也很可能是由于脾的病变引起。以下一一阐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清代名医徐灵胎“元气论”的学术思想。[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认真研读徐灵胎的医学著作,并结合中医各家学说,总结、概括徐氏“元气论”学术思想。[结果]经研究提炼,徐灵胎“元气论”学术思想可概括为:徐氏认为元气为医家活人第一大义,医者当深究根本,顾护元气。在理论上徐氏认为元气先天定分,宰于气血之先。五脏真精乃元气分体。在临床上徐氏将元气思想实际应用于以元断病,邪元相并,慎用温燥三个方面。[结论】徐灵胎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元气论”。徐氏的“元气论”不仅在中医精气理论中独树一帜,而且在临床辨证施治上极具特色。其学说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分经养胎法治疗胎前病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胎前病即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临床常见恶阻、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子肿等。分经养胎之法见于《诸病源候论》、《千金方》、《脉经》和《徐之才逐月养胎方》。按分经养胎之理,妊娠期间每月有不同的脏腑经络妊养。如养胎经脉气血亏虚,可致阴阳失调。胎居母胞,与母同秉一气血而生。可运用分经养胎法治疗,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具有独特经方理论体系的著作,论中很少涉及脏腑经络之说,而《脉经》是以脏腑经络辨证的理论体系,与《伤寒论》不是相同的理论体系,故不能用《脉经》之"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来解释《伤寒论》之促脉,而要从《伤寒论》原文精神探求.通观全论的基础上,认为《伤寒论》之促脉当为寸脉浮、关以下沉之象,其主病当为津液有所伤之表不解而已.  相似文献   

19.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与妇女经、带、胎、产、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说:“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后其所生之病,千头万绪,可以知其所起”。  相似文献   

20.
李建惠  王洪智 《中外医疗》2009,28(2):115-115
汤剂以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及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的特点,成为中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历代医家对汤剂的煎法很重视。如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效之不效,全在乎此。因此正确掌握煎煮法直接关系到中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