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 ADR)发生的情况及特点,为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上报的568例有效ADR报告,分别按患者年龄、给药方式、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 ADR发生在大于60岁的人群占31.69%;发生在小于14岁的人群占18.13%;ADR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占72.89%;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品种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共282例,占49.65%,临床表现为皮疹、红肿、瘙痒等;累及胃肠道反应共260例,占45.77%,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为主。结论注意药物合理使用及加强ADR的预防和监测,可以有效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注射用头孢拉定致血尿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注射用头孢拉定致血尿不良反应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因注射用头孢拉定导致血尿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对头孢拉定的给药途径、使用剂量、每天给药次数进行分析,并计算原发性疾病、给药途径、使用剂量、每天给药次数与血尿的相关性系数;对不同给药途径患者的血尿发生时间进行统计,并计算给药途径与血尿发生时间相关性系数;对不同给药情况患者的血尿症状缓解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注射用头孢拉定致血尿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性(P<0.05),发生年龄段主要集中于14岁以下儿童患者。疾病构成方面,有76例的原发性疾病为上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为76%,原发性疾病与血尿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所占比例为94%,给药途径与血尿发生无相关性(P>0.05)。头孢拉定使用剂量均遵守药物手册规定,与血尿发生无相关性(P>0.05)。每天给药次数多为1次,每天给药次数与血尿发生密切相关(P<0.05)。血尿发生集中于用药后2~24h,发生时间与给药途径密切相关。联合用药的血尿缓解时间明显长于单独用药(P<0.05)。结论:注射用头孢拉定致血尿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男性儿童患者,发生时间集中于用药后2~24h,对症治疗方能治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药,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应用氟喹诺酮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56例患者,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给药方式及给药途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及恢复时间,及其累及的器官或系统的临床表现.结果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58.9%)多于女性(41.1%),且31~60岁(66.1%)患者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在给药方式中,单独给药患者(85.7%)高于联合用药患者(14.3%);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患者(64.3%)高于口服及外用患者(21.4%、14.3%);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中,19~40岁患者的发生时间要长于其他时间段的患者,恢复时间要短于其他时间段的患者;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后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结论 在临床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要明确其适应症及禁忌症,选择最佳的给药方式及途径,合理用药,从而降低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2020年潍坊市各医院乙酰谷酰胺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特点和规律做统计分析,为乙酰谷酰胺的安全性及合理性提供相关参考。方法 使用Excel统计分析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潍坊市各医院乙酰谷酰胺注射液使用情况,收集135例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用药方式、不良反应具体发生情况以及患者转归情况。使用问卷调查及查阅病案信息的方法统计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按照皮肤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给药部位不良反应进行归类,并详细记录其临床表现。结果 潍坊市2020年各医院共收录135例乙酰谷酰胺注射液不良反应患者,其中男74例,占比54.81%,女61例,占比45.19%。30岁以下患者16名,占比11.85%,30~50岁患者33例,占比24.44%, 50~70岁患者45例,占比33.33%, 70岁以上患者41例,占比30.37%。皮肤不良反应87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62例、神经系统不良反应26例、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13例、给药部位不良反应24例,其中48例同时出现皮肤和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9例同时出现皮肤和神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各种因素对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及其特点,促进医院合理用药,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方法对桐乡市中医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1月30日上报的101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01例ADR中31~60岁之间的患者较多;静滴给药方式及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物使用中注意给药方式的选择、注意特殊人群的用药特点,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从而把ADR发生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6.
徐华涛 《现代医药卫生》2014,(24):3765-3766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策略。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各科室报告的88例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ADR)患者资料,统计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分析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用药建议。结果 88例患者中男性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且ADR发生率最高的年龄段为31~40岁(44.32%),与其他各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R患者的给药方式主要以单独用药为主,而给药途径则主要以静脉注射为主;在用药后10~30 min和1~24 h这两个时间段ADR发生率相对较高;31~40岁年龄段患者的发生时间、恢复时间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患者;ADR累及系统多个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氟喹诺酮药物是常用的抗菌性药物,临床应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尽量避免不合理联合用药,选择合理的给药方式,用药期间密切观察不良反应,从而最大限度减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李蓓 《中国药物评价》2013,30(1):42-43,48
目的:探讨我市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规律和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哈尔滨市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间的1132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32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以60岁以上老年患者居多,占22.18%;静脉注射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占64.40%;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47.35%。抗感染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占61.31%。结论:临床应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应严格合理用药,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探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通过对其报告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各科室从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收集到的抗菌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有无过敏史)、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累及组织器官、不良反应的表现等)。结果 18岁及以下、5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患者,有既往过敏史,给药类别为头孢类、青霉素类以及氟喹诺酮类,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不良反应发生位置主要位于皮肤及附件。结论抗菌药物药物使用过程中,年龄、既往过敏史、药物类别、给药途径等都会对不良反应的发生造成影响,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累及多系统、结构,要把握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该阶段内550份应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病例资料中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对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进行分析,观察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每天用药剂量、每天给药次数、是否联合用药情况,并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50例应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的病例中,共有5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应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比最高,所占比例为46%;不良反应症状的分布比例从高至低依次为消化系统、皮肤、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年龄、每天用药剂量、每天给药次数、联合用药是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给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患者的年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用药剂量、给药次数、联合用药率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往往发生于老年人群,其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用药剂量、给药次数以及联合用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我院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减少ADR的发生。方法回顾性汇总分析我院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上报的ADR报告。结果全年上报共266例,女性占55.6%,60岁以上患者占48.5%,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占95.1%,ADR以抗肿瘤药物最多,其次是抗微生物类药,临床表现皮肤变态反应多见,无新的ADR报告。结论继续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