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云南省疟疾漏报调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调查目前云南省疟疾漏报的实际情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疟史进行问卷调查。高、中、低乡(镇)中各随机抽1个乡(镇),在抽到的乡(镇)内,按同样的方法从高、低度流行区行政村中各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为调查点,调查对象为行政村内所有居民(含外来人口)。结果在4个县(市)共调查30580人,初步查明居民中疟疾病例漏报率为88.8%(95%CI87.7%~89.3%),其中个别行政村几乎100%漏报,低疟区漏报最严重达96.4%,医疗机构的疟疾漏报数是疫情报告数的5倍,漏报率为80.2%,而私立医院漏报数是疫情报告数的70.8倍,漏报率达98.6%。结论云南省疟疾漏报严重。  相似文献   

2.
用捕获-再捕获方法调查龙陵县疟疾漏报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疟疾漏报现状,掌握云南省龙陵县疟疾发病实际情况。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不等比例抽样法,抽取镇安、木城、腊勐3个乡9个行政村,逐户调查村民疟史情况。采用捕获-再捕获方法(CMR)估计疟疾实际发病数和漏报率。结果 镇安、木城和腊勐3乡2002年疟疾疫情报告发病人数74例;随访2880人,有疟史27例,疫情上报8例。估计全县疟疾发病数为177例,疫情漏报率为95.48%。结论龙陵县疟疾疫情漏报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澜沧县的疟疾发病实情和漏报程度。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2002年疟疾疫情报告、血检情况、疟疾治疗及村民疟史等。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疟疾实际发病和漏报率。结果澜沧县疟疾发病率为0·297‰,22个乡均有病例分布,被调查3个乡的疟疾发病率分别为0·62‰、0·42‰和0·08‰,被调查的21个自然村在2002年共报告9例疟疾,采用发热患者血检、医生疟疾治疗处方、疟史3种再捕获方法核实疫情,估算澜沧县的疟疾漏报率分别是35·71%、0·00%和95·89%。结论澜沧县的疟疾漏报现象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云南省孟连县疟疾发病实情和漏报程度。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2002年疟疾报告疫情、血检情况、疟疾治疗及村民疟史等。以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疟疾实际发病和漏报率。结果孟连县疟疾发病率为21.5/万。7个乡均有病例分布,被调查3个乡的疟疾发病率分别为47/万、15/万和5/万。所调查的25个自然村在2002年共报告5例疟疾,采用发热病人血检、查阅医生疟疾治疗处方、调查疟史3种再捕获方法核实疫情,估算得孟连县3种疟疾疫情漏报率分别为0、70.59%和97.80%。结论孟连县疟疾漏报现象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5.
海南省疟疾发病及疫情漏报情况调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掌握疟疾实际发病人数,分析疫情漏报原因,提出相关措施,减少疟疾疫情漏报,方法 在海南省疟区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4个市县12个乡镇36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采取问卷调查方式由工作人员逐户上门调查访问,了解疟疾发病人数;对调查点的各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进行调查,通过对医生的访问并查阅血检记录,门诊登记,治疗处方,住院记录等,统计疟疾病例数。结果 共调查38635人,疟疾发病1733例,发病率为4.49%,同期该人群报告疟疾疫情93例,漏报1640例,漏报率为94.63%,医疗机构漏报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私人诊所30.30%。乡镇卫生院22.01%,村卫生室14.63%,农场医院11.46%,患者自诊自治9.39%,县医院6.46%,农场连队卫生室5.73%,县防疫站为0。对125个各类医疗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血检或诊断为疟疾的共4685例但上报疫情仅为388例,漏报4297例,漏报率为91.72%,同时漏报疟疾死亡1例。结论 海南省疟疾疫情漏报问题较为严重,漏报主要发生在基层乡村各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江城县的疟疾发病实际和漏报程度。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江城县2002年疟疾报告疫情、血检情况、疟疾治疗及村民疟史等,以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疟疾实际发病和漏报率。结果2002年,江城县疟疾发病率为0.51‰,被调查3个乡的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46‰、0.29‰和0,所调查的27个自然村全年共报告30例疟疾。根据发热病人血检、医生疟疾治疗处方及疟史数估算江城县的疟疾疫情漏报率分别是58.33%、16.67%和84.13%,估计疟疾病例数分别为130、65和340例。结论江城县的疟疾漏报程度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7.
用捕获-再捕获法对泗洪县疟疾流行现状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掌握江苏省泗洪县的疟疾发病情况,评估疟疾在该区域的流行现状。方法采用捕获-再捕获统计学方法(CRM),估计该县的疟疾发病数和发病率。结果调查3个乡9个行政村,1248户,访问居民4986人,查出2002年疟疾56例(疫情报告65例),用CRM处理后,估计病例为121例,推算总体理论值是全县疫情的1.86倍。结论泗洪县血检资料与乡(镇)血检登记资料明显不符,说明该县对发热病人的常规血检工作存在较大隐患。个别乡发病率仍在0.2%以上,疟疾在该县的流行现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8.
海南省疟疾发病及疫情漏报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掌握疟疾实际发病人数 ,分析疫情漏报原因 ,提出相关措施 ,减少疟疾疫情漏报。 方法 在海南省疟区分层整群随机抽样 ,选取 4个市县 12个乡镇 36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 ,采取问卷调查方式由工作人员逐户上门调查访问 ,了解疟疾发病人数 ;对调查点的各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进行调查 ,通过对医生的访问并查阅血检记录、门诊登记、治疗处方、住院记录等 ,统计疟疾病例数。 结果 共调查 386 35人 ,疟疾发病 1733例 ,发病率为 4 .4 9% ,同期该人群报告疟疾疫情 93例 ,漏报 16 4 0例 ,漏报率为 94 .6 3%。医疗机构漏报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私人诊所 30 .30 %、乡镇卫生院2 2 .0 1%、村卫生室 14 .6 3%、农场医院 11.4 6 %、患者自诊自治 9.39%、县医院 6 .4 6 %、农场连队卫生室 5 .73%、县防疫站为 0。对 12 5个各类医疗机构调查结果显示 ,血检或诊断为疟疾的共 4 6 85例 ,但上报疫情仅为 388例 ,漏报 4 2 97例 ,漏报率为 91.72 % ,同时漏报疟疾死亡 1例。 结论 海南省疟疾疫情漏报问题较为严重 ,漏报主要发生在基层乡村各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澜沧县疟疾流行现状及其控制能力。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2000~2002年疟疾发病情况,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乡、村级卫生机构的疟疾疫情报告、血检能力和疟防资源分布,问卷调查人群疟疾常识知晓、村民疟史及蚊帐使用情况。结果2000~2002年,澜沧县的疟疾发病率为0.253‰,22个乡均有病例分布,发病率为0.06‰~0.8‰;2002年接受入户调查的21个自然村共有11例疟疾疫情报告病例,据此估算全县血检、处方和走访漏报率分别为35.30%、0和96.79%。卫生部门占有较多的卫生资源,承担50%以上的发热病人血检任务和疟疾病人治疗。当地居民的疟疾常识知晓程度不高,村民的经验积累型疟防知识水平与中小学生接近,间接传授型疟防知识水平低于中小学生,村民蚊帐拥有和使用率各为26.2%和30.7%。结论澜沧县的疟疾控制对策应体现多样性,应加强乡村一级疟防资源的投入及不同人群疟防知识的宣教,3种估算疟疾漏报率对该县疟疾控制的导向作用和参考价值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澜沧县疟疾流行及其防治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澜沧县疟疾流行现状及其控制能力.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2000~2002年疟疾发病情况,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乡、村级卫生机构的疟疾疫情报告、血检能力和疟防资源分布,问卷调查人群疟疾常识知晓、村民疟史及蚊帐使用情况. 结果 2000~2002年,澜沧县的疟疾发病率为0.253‰,22个乡均有病例分布,发病率为0.06‰~0.8‰;2002年接受入户调查的21个自然村共有11例疟疾疫情报告病例,据此估算全县血检、处方和走访漏报率分别为35.30%、0和96.79%.卫生部门占有较多的卫生资源,承担50%以上的发热病人血检任务和疟疾病人治疗.当地居民的疟疾常识知晓程度不高,村民的经验积累型疟防知识水平与中小学生接近,间接传授型疟防知识水平低于中小学生,村民蚊帐拥有和使用率各为26.2%和30.7%. 结论澜沧县的疟疾控制对策应体现多样性,应加强乡村一级疟防资源的投入及不同人群疟防知识的宣教,3种估算疟疾漏报率对该县疟疾控制的导向作用和参考价值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目前云南省疟疾流行和防治情况。方法采用全国疟疾监测方案在云南省选择5个点,开展疟疾监测。结果瑞丽等5个疟疾高发县市的年疟疾发病率为34.94,用抗疟药使用量推算的疟疾发病率为314.46,疫情漏报率为88.99%。中华按蚊叮人率为3.20只/人.夜,微小按蚊叮人率为2.00只/人.夜。当地村民蚊帐使用率57.28%。实验室诊断疟疾占总病例数的53.43%,乡村医生诊治的疟疾病例占总例数的61.70%,当地疟疾病人17.61%为境外感染,26.57%为复发病例。结论云南疟疾流行态势依然严峻,境外输入疟疾对边境地区的防治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村医生担负着61.70%的疟疾病人诊断和治疗任务,但各级CDC提供疟疾防治方面的培训和治疗药物的供给等主要还是在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为了更好地防控疟疾,应该选择适合云南流行特点的防治措施,将防治的重点进一步放到村级及流动人员出入境频繁的边境地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省山丘平坝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防治效果。方法在云南省洱源县选择血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3个行政村,其中2个村作为实验村,在常规防治措施基础上实施有螺地带禁止放牧、定点放牧、家畜圈养、改厕和建沼气池等传染源控制措施;另1个作为对照村实施常规防治措施。通过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分布等指标评价防治效果。结果2007年实验村居民和牛感染率均较2005年显著降低,而对照村居民感染率仍〉1%;实验村感染性钉螺分布点、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3个指标均显著降低,而对照组则显著升高。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山区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了解睢宁县居民对疟疾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 为实现消除疟疾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方法 随机抽取3个 镇, 每镇再随机抽取3个行政村, 每个行政村调查15岁以上居民200人。采取统一的问卷进行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 查。结果 结果 调查对象对疟疾传播途径、 疟疾主要症状、 恶性疟直接威胁生命、 得了疟疾怎么办、 怎样预防疟疾的知晓率分 别为96.27%、 95.01%、 81.46%、 98.19%、 96.27%, 不同性别、 不同地区居民知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不同年 龄组居民对各项疟疾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 结论 睢宁县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较 高, 疟疾健康教育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2-2016年济南市疟疾监测系统发现的疟疾病例流行特点,为进一步提高疟疾诊治水平和防控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济南市疟疾监测结果。结果 2012-2016年,济南市共发现疟疾病例91例,死亡1例。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自非洲输入最多,占95.60%(87例);虫种以恶性疟最多,占82.42%(75例)。病例均为成年男性,以农民工为主。病例自发病至确诊,中位数为5 d,从首次就诊至确诊,中位数为1 d。首次就诊单位以市级医疗单位为主,占46.15%(42例)。首次就诊误诊率较高,村、乡镇级误诊率分别为100%(8/8、2/2);市级医疗机构误诊率最低,为7.14%(3/42)。45.05%(41例)的疟疾病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济南市输入性疟疾疫情日趋严峻,需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相关培训和多部门合作开展宣传教育,及时发现病例,积极救治,防止二代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河南省郑州市报告输入性疟疾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做好输入性疟疾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6—2020年郑州市报告的疟疾确诊病例个案信息以及发病、初诊、确诊等诊断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对不同特征疟疾病例从发病到初诊、从初诊到确诊及从发病到确诊时间进行比较分析,并对病例确诊单位诊断结果和市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复核结果的正确率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0年郑州市累计报告疟疾确诊病例302例,均为输入性病例,以恶性疟(230例,占76.2%)为主。293例(占97.0%)病例自非洲输入,主要来源国为尼日利亚(48例,占15.9%)、安哥拉(40例,占13.2%)、刚果民主共和国(29例,占9.6%)。病例发病时间、报告时间均无明显季节性,病例男女性别比为49.3∶1,现住址为郑州市辖区、河南省其他设区市以及外省的病例数分别为103(占34.1%)、193(占63.9%)、6例(占2.0%)。初诊机构疟疾诊断阳性率为56.6%(171/302),89.7%(271例)为医疗机构初诊;发病当天就诊122例(占40.4%),3 d内就诊252例(占86.4%);发病当天确诊22例(占7.3%),3 d内确诊162例(占53.6%)。至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疾控)机构初诊的病例从发病至初诊、从初诊至确诊及从发病至确诊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 = –1.663、-0.413、-0.838,P均> 0.05)。在县级以下、县级、地市级和省级医疗机构初诊的病例从初诊至确诊中位时间(四分位间距)[M(QR)]分别为3.00(2.00)、3.00(6.00)、2.00(4.00)、1.00(1.00) d, 在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初诊者从初诊至确诊时间较地市级和省级医疗机构长(Z = –3.286、-9.119,P均< 0.008 33),在县级和地市级医疗机构初诊者从初诊至确诊时间较省级机构长(Z = –4.911、-4.303,P均< 0.008 33)。现住址为郑州市的病例从初诊至确诊时间[1.00(3.00) d]和从发病至确诊时间[3.00(4.00) d]均短于现住址为河南省其他设区市的病例[2.00(4.00)、4.00(5.00) d](Z = –4.099、-2.868,P均< 0.016)。病例确诊单位疟疾诊断正确率为89.1%(269/302),市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复核结果正确率为94.0%(284/302)。结论 2016—2020年郑州市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以恶性疟为主,病例诊断单位以医疗机构为主,县级以下医疗机构疟疾诊断能力较差。今后应积极开展医防合作、加强医疗机构疟疾诊断能力建设,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了解荔波县疟疾防治措施执行情况及实际效果, 为消除疟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荔波县各 年的疟疾防治资料, 抽取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人民医院, 同时采取分层抽样法, 按近两年发病率高低抽取发病较高的 8个乡 (镇), 每个乡 (镇) 各选取2个村, 每个村入户走访调查10户居民。通过查阅资料、 现场考核和入户走访的方式, 全 面了解防治机构建设、 能力水平及措施和效果。结果 结果 全县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 从2008年的5.75/万下降到2012年的 0, 县乡两级能独立开展血检监测, 传染源控制及时, 居民防蚊设施使用率93.75%, 防治知识知晓率40.13%。结论 结论 本地 传染源控制措施落实到位, 防治效果较为满意, 但媒介控制有限, 人群主动防护意识不强, 一旦有疟疾病例输入, 仍可引 起传播和流行, 消除疟疾任务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驻马店市确山县小学生和居民疟疾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制定输入性疟疾防治策略提供依据,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确山县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各随机抽取1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所小学和1个行政村(居委会),每所小学随机抽取五年级学生50名,每个行政村(居委会)随机抽取居民30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人群的疟疾防治知信行情况。结果    401名调查对象中,居民149人,学生252人,疟疾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47.76%。居民知晓率为64.82%,男性居民知晓率为66.67%,女性知晓率为6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5,P<0.05);不同年龄组的居民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176,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32,P<0.05)。居民对疟疾防治的态度均比较积极,态度持有率为92.62%,但行为持有率仅为47.43%。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为37.67%,男生知晓率为38.24%,女生知晓率为3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8,P>0.05);城镇小学、乡中心小学和村级小学的学生知晓率分别为39.54%、38.57%和3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6,P<0.05)。居民知晓率高于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109,P<0.05)。结论    驻马店市确山县人群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行为持有率较低,但居民防治态度较积极,应继续深入开展有关输入性疟疾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活动,巩固疟疾消除成果。  相似文献   

18.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血吸虫病防治信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云南省大理市钉螺和急性血吸虫病感染的地理分布和流行趋势.方法 收集云南大理市血防站2002-2008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并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对历年来大理市螺情和病情的部分变化进行分析,并用ArcGIS9.2软件进行制图.结果 2008年血吸虫病流行于11个乡镇,91个行政村,401个自然村.钉螺主要分布在洱海两岸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也集中在洱海两岸,2004年年内实有钉螺面积为291.38hm2是历年最高.2003年是急性血吸虫病爆发最严重的年份,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病例全部分布在6个乡镇,23个行政村,主要分布在洱海的西面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其中湾桥镇连续5年出现急感染病例,出现频率最高的行政村是湾桥镇的云峰村.结论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数据库和图形管理的工具,能更直观、形象和宏观的描述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云南省疟疾流行特征。方法采用调查表进行疟疾患者个案调查。结果人群特征:男性、农民、小学文化是风险人群。感染特征:当地感染病例占77.01%,外地感染病例占5.37%,国外感染病例占17.61%。发病特征:间日疟占74.30%,恶性疟占25.70%;轻型病例占97.90%,重型病例占2.10%;初发病例占74.10%,复发病例占25.90%。就医特征:平均就医时间4.15d;首选医院:村卫生所占61.50%。诊断方式:实验室诊断占53.40%,临床诊断占24.20%,药物试治有效占21.50%。行为特征:使用蚊帐率38.20%,有露宿习惯者占14.30%。治疗特征:口服药治疗占69.16%,肌肉注射24.25%;肌肉注射加口服治疗占6.59%,使用正规处方率为64.67%,非正规处方率为35.33%。结论防治措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通过卫生宣教和培训,加强风险人群和有出国打工行为者的管理,提高村民的及时就医和自我防护能力,提高村医的正规治疗率,减少复发,改善抗疟环境,降低发病,控制疟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掌握我国居民层次碘盐食用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制定碘缺乏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按照<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在全国31个省份以县为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师为单位进行碘盐监测.每个县按所辖乡镇数量的不同,有9个以上乡镇的县,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9个乡、每个乡抽4个村、每个村抽8户居民;有9个和以下乡镇的县,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抽取1个乡、每个乡抽4个村、每个村抽15户居民.采集居民户家中的盐样进行碘盐测定,统计和分析各省居民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碘盐测定采用直接滴定法,川盐及其他强化食用盐测定采用仲裁法.结果 全国共有2817个县(区、市、旗)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4个师上报了监测结果,监测覆盖率99.96%(2831/2832).盐碘均数为31.51 mg/kg,有16个省份盐碘变异系数>20.00%.共监测826 968户居民家中食用盐,其中碘盐798 725份,非碘盐28 243份,不合格碘盐20 270份.经人口加权,全国碘盐覆盖率97.48%,碘盐合格率为97.16%,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4.79%.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90.00%,海南、西藏、新疆、天津(省、区、市)的合格碘盐食用率<90%.有2487个县(市、区、旗)的合格碘盐食用率≥90.00%,占实际监测县数的87.82%(2487/2831),104个县(市、区、旗)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个师碘盐覆盖率<80.00%.结论 全国有16个省(区、市)的盐碘变异程度较高,碘盐质量有待提高.全国碘盐覆盖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总体较好,均≥90.00%,但海南、西藏、新疆等省(区)非碘盐情况仍然较为突出,碘盐覆盖水平较低.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ational surveillance results and lear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odized salt consumption at household level in 2008, and to find out the remaining problems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developing control strategies against ie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Methods In 2008,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Surveillance Program (Trial)", the surveillance was conducted at county level in 31 provinces and at division level in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In each county 9 township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ir sub-area positions of east, west, south, north and center;4 villages were randomly sampled in each chosen township;8 household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 each chosen village. In every county with 9 or less townships, 1 township was randomly selected respectively in the east, west, south,north and center sub-areas;4 villages were randomly sampled in each chosen township;15 household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 each chosen village. Edible salt from these households was collected. Iodized salt coverage rate, proportion of qualified iodized salt and consumption rate of the qualified iodized salt of the households in each province were counted and analyzed. Iodized salt was determined by direct titration;the salt samples from Sichuan and other enhanced salt were detected by arbitration. Results Totally 2817 counties (districts, cities, banners) and 14 divisions of the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reported the monitoring results, monitoring coverage reached 99.96%(2831/2832). Mean of iodine content was 31.51 mg/kg.Sixteen provinces had a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iodine content for more than 20%. A total of 826 968 households were tested of their edible salt, in which iodized salt 798 725 copies, non-iodized salt 28 243 copies, and unqualified iodized salt 20 270 copies. Weighted by population,at national level, the coverage rate of iodized salt was 97.48%, qualified rate of iodized salt 97.16%, and consumption rate of qualified iodized salt was 94.79%.Twenty seven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had a qualified iodized salt coverage rate of above or equal 90.00%. Tibet, Hainan, Xinjiang and Tianjin provinces (regions) had a qualified iodized salt coverage rate lower than 90.00%. Further, 2487 counties had the rate high or equal 90.00% accounting for 87.82% (2487/2831) of complementing monitoring counties. One hundred and four counties and 1 division of the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had the coverage rate of iodized salt below 80.00%. Conclusions Sixteen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have relatively a high degree of variation coefficient in salt iodine content. The quality of iodized salt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coverage rate of iodized salt and the qualified iodized salt at national level are both above or equal 90.00%. However, the non-iodized salt problem is still serious and have a relatively lower coverage of iodized salt in Tibet, Hainan and Xinjia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