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勘与版本是一对挛生兄弟。好的版本赖于精审校勘,而校勘又离不开版本。下面简略谈一下校勘古典医籍的几个问题。一、校勘的概念及意义校勘是什么?校者,较也;勘者,刊也,通过比较以订正谬误谓之较勘。俗语说:“书经三写,乌焉成鸟。”特别是在手写时代,由于抄写所致的误抄,脱落相当严重,雕版书问世以后也仍然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又有错简,倒文,多字等情况,一字之差,义谬千里,学者理解古籍原义就发生了困难。例如,马王堆出土古医书之一的《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灵枢·经脉》、篇的前身,其中言足少阴脉病候中有“面黯(暗)若(炭也)色”之句,按《说文》解释,“(炭也)”字  相似文献   

2.
整理古典医籍,纠正文字方面的衍脱讹误,少不了一个重要手段——校勘,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学习古典医籍,要扫除阅读方面的障碍,除了借助工具书和有关注释以外,还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校读,却未引起大家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对它稍加介绍。校读与校勘,在方式方法上是大体相同的,都需罗列相关相类的篇籍,罗列同书的不同版本,或同一内容的不同记载的文字,就其异文词例等等,进行对比研究;但是,二者直接的目的并不相同。校勘是为了恢复古籍的真实面目,给读者提供一个完善的、可据以学习的本子;校读则是在对比的研究中,求得对字、词、句、篇章的正确深入的理解。通过校读,初学者可以从活生生的语言材料中去巩固已经掌握的古汉语常用词,去分析那些不易懂得的句子,去解决语  相似文献   

3.
校雠浅识     
校雠是古籍整理工作中重要内容之。兹将有关校雠的知识,介绍如下:一、何谓校雠?校雠现代称为校勘。对同一种书籍,用各种不同的版本相互核对,并参阅有关资料,比较其异同,纠正其讹误,是谓校雠。研究这种校勘书籍的理论、方法的科学叫校雠学。校,《说文》:“木囚也”。系指古代犯人脚上带的木枷,从木交声。此为形声字,其本义与后来校对、校勘的“校”,没有内在联系。东汉·贾逵《国语注》曰:“校,考也。”贾逵乃是刘歆的学生,可见刘向父  相似文献   

4.
试论张志聪注释《内经》的训诂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距今淹远 ,词句艰涩 ,披会不易 ,施用更难 ,故古人有“寻径升岱 ,求舟诣扶桑”的感慨。什么是研究《内经》的“径”和“舟”呢 ?诚如王冰在其《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中所说 :“蒇谋虽属乎生知 ,标格亦资于诂训。”由此可见 ,要掌握正确理解经文的标准 ,就必须首先精通训诂学。训诂学是传统语言学的一大分支 ,是分析理解和研究整理古典医籍的理论依据 ,广义上它还可以包括古典文献学 ,即版本、目录和校勘的内容。张志聪在其《集注》中 ,尽管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 ,以阐述医理为主 ,并不像林亿、杨上善、张介宾那样刻意审音释词。…  相似文献   

5.
中医古籍版本的时间定位,大多依据序跋款识,然而有些大部头书,序跋众多,款识纷 ,常常使目录工作者无所适从。《古今医统大全》一书初刻年代的确定,意系于一块印章和一个虚衔,真可谓于细微处鉴版本了。 《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古今医统大全》的版本有六种:明·嘉靖三十六年丁已(1557)古吴陈长卿梓行;明·隆庆四年庚午(570)刻本;日本明历三年(1657)刻本;日本万治问刊本;清·嘉庆间刊本;半半堂抄本十八卷。又据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图书目录》记载,还有明·支秉中校勘本和明刊残本六十六卷松江金楷校正本。…  相似文献   

6.
史世勤主编的《李时珍全集》中的《本草纲目》,是目前《本草纲目》的最新版本,也是校勘最好的版本之一。但该本在文本的校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文章仅就该书及人卫本《本草纲目·序例》存在的共同误校问题提出若干条校证意见。  相似文献   

7.
宋嘉祐年间林亿等人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校勘整理。他以唐·王冰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底本,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叙而考正,“伏念旬岁”而成。“正缪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本文仅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新校正”为例,浅析林亿校勘法之运用。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林亿出校注十一则,运用了对校、他校、理校三法。  相似文献   

8.
《灵枢·骨度》新校勘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注解《灵枢》者,颇不乏人。探幽索隐,阐明原文义理,便于学者研习,厥功甚伟。然于校勘方面,所作不多,因而遇有本属衍脱讹误而致原文义理难解者,则随文敷衍,甚或曲为之说,使学者之惑滋甚。不明其本义,何能融会而贯通,故校勘工作实为整理中医古籍之首务,而校勘学之重要性亦于此可见。今人对《灵枢》之校勘工作日趋重视,整理者均列“校勘”为编写体例之首项,出版部门更有校勘专著——《灵枢经(校勘本)》之印行。不过,正如刘衡如在该书《校者的话》中所云“《灵枢》一书的校勘,前人做  相似文献   

9.
百家诸子都是我师  医生的老师,谁都知道是医籍文献,但你能多读一些诸子百家的书,对你医学方面,也能起到帮助的效应。这当然有赖于你的吸收本领了。你怎样去读书《论语·宪问》“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这指点你读书,不一定读那名著巨著,应该选那些有实质内容的书。《墨子·亲士》“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恶有同方取不同不取而已者乎”!指点你应该不同学派的书都要去读,不能仅仅困处于一个学派的理论中。《孟子·尽心下》:“尽信书,不如无书”。看书一定要在临床上对证。《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着焉矣,习…  相似文献   

10.
罗根海 《河北中医》2001,23(8):635-636
近十几年,郭霭春教授陆续完成了《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难经集解》。《伤寒论校注语译》。《金匮要略校注语译》等古典医籍的整理校注。1995年在郭霭春教授85周岁高龄时,他的"《素问》整理研究"获得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其整理医籍之多,获奖等级之高,成就之大,令学界仰瞩。郭霭春教授之所以在学术上独树一帜,是因为他是当代治儒通医的大家,他学有所宗,功力深厚,文理、医理兼备,于训诂、音韵、校勘、版本、目录等专门之淡,造诣颇深,且能师古创新,故有力作不断问世。现在他已90岁高…  相似文献   

11.
掌握和践行目录学的方法路径,有助于提高古医籍阅读、校勘效率,校勘因得目录门径而事半功倍。从校勘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医学书目的内容和在校勘中发挥的功用,梳理常供医籍校勘选用的3类目录:版本目录、辨伪目录、引用目录。阐明医籍校勘工作中目录学的应用思路:核验传承流序,鉴别医籍真伪;考察版本递藏,确定底本所出;审定卷帙缺佚,追溯卷次变化;通过《中华医藏·养生卷》校勘实例,说明在校勘工作中,应实地考察馆藏,确定删、增、调、补。以期为中医药古籍校勘与整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灵枢·本输篇》:“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此句注解纷云,归纳古人之见其说有三: 其一,(《甲乙经》)注:“以少阳作少阴,所谓两藏,是肺与膀胱。”其二,(《医经精义》)注:“以三焦为水液之道路,而须受肺和肾两藏的统帅。”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叙述扁鹊“病有六不治”的议论 ,其中之一曰“信巫不信医”。后世医家学者对此评论甚多。前不久读钱钟书先生《管锥编》 ,发现钱先生有一篇文章也专门谈论“信巫不信医” ,其所引材料之丰富 ,立论之精辟 ,见识之不群 ,为以前所罕见。现略作转述于下 ,愿与同道分享、体味。  一、巫的一身二任及巫医之谓  钱先生认为 ,“巫是神来附身之巫 ,又是附巫身之神 ,民俗学中舞乐的形象化”。为神而亦为巫 ,一身而二任。至于巫与医 ,则初民之巫 ,就是医 (shaman)。并举《公羊传》隐公四年“于钟巫之祭焉” ,何休…  相似文献   

14.
医籍校勘工作,是中医理论整理研究的首要任务。我曾校勘过《灵枢经》、《针灸甲乙经》及《本草纲目》等一批中医古籍,深知校勘工作的迫切性和艰巨性。因此,一直热望有更多的同道来进行中医古籍的校勘研究工作。近读《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12期李锄同志《〈灵枢·骨度〉新校勘三则》一文,感到非常兴奋。此文  相似文献   

15.
古人著书行文,对于“病”、“死”等凶险之事,往往不得径直说明,而是采用委婉含蓄的说法来表达。这种修辞方式,叫做委婉。《文心雕龙·隐秀》谓之曰“隐”,《史通·叙事》名之为“晦”,清·汪中《述学·释三九中》称其叫“曲”。兹将常见之例,略加汇栗,示诸于次。  相似文献   

16.
目前重刊古医籍甚多,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但也不可否认,中间存在些问题。其一是校勘的质量尚须提高,《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11期所载的《〈金匮钩玄〉误读分析》一文,即反映了这个问题。古人十分重视校勘,如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这种严肃治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其二是重  相似文献   

17.
学习祖国医学,阅读古典医著,特别是阅读《内经》,校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因为《内经》传世已久,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错误;而校勘的作用则在于排疑,显真,明微。其内容是校出书中的误、脱、衍、倒等错误,最后达到订讹目的。本文专就校勘中内证方法,谈谈《内经》的校勘。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版本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张仲景著作、名称和流传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注释家的移整考订及《伤寒论》作伪之书作了概述。对明·赵开美宋刻《伤寒论》和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作了深入探索,从历代文献记录之《伤寒论》113方与赵刻本之112方分析;从《本草纲目》所引张仲景古本《伤寒论》,及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之释音加以研究;从《伤寒论》条文后之原文注释,及《太平圣惠方》所引桂枝汤加以印证等多方面分析,说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更忠于“林校”小字本《伤寒论》。故笔者认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要优于赵刻宋本《伤寒论》,是目前存世最佳版本。  相似文献   

19.
药笼小品     
<正> 【地黄】《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在《证治准绳》的提要中说:“于寒温攻补,无所偏主。视缪希雍之余派,虚实不问,但谈石膏之功;张介宾之末流,诊候未施,先定人参之见,”在整理四库全书的纪晓岚等人,知识固属渊博,但非医学家,未能僚解全面。现在我们先分析他们对张介宾的医学观点。张介宾,明·山阴人,字景岳。著有《景岳全书》、《类经》、《类经图翼》等书。医法东垣、立斋。称人参、熟地、附子、大黄为药之四维。但是景岳喜用的却不是人参,而是熟地,当时人称为“张熟地”。即以景岳所创新方  相似文献   

20.
傅海燕  战佳阳 《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84-1885,1935
历代许多注家对《内经》进行了校勘整理、注解诠释。没有对《内经》中的词汇作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