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误诊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直接侵犯皮肤,或由其它脏器结核灶,经血行或淋巴系统播散到皮肤所致的皮肤病,由于结核菌的数量、毒力及机体抵抗力的差异,其临床表现差异非常大,再加上人人接种卡介苗使皮肤结核发病少,表现不典型,临床上常忽视该病的诊断,延误治疗,造成难以修复的毁容性损害。现将一例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吴霞  张占平  王禄 《包头医学院学报》2005,21(4):355-355,411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在我区发生率较低,如不及时发现,明确诊断,易造成漏诊误诊而延误病情和治疗.故各级皮肤科医师应引起重视,现将本人在临床工作中收治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是以颜面部结节、脓疱、疤痕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疾病,其原因目前尚未确定,今统计91例做一临床分析。临床资料1.年龄与性别:91例中男59例,女32例,男女之比为1.84:1。发病年龄最小为12岁,最大为65岁,平均发病年龄33.5岁。21~40岁占66%。2.皮疹的部位:腿围为90/91例,鼻  相似文献   

4.
詹明峰  苏萍  惠艳 《新疆医学》2012,42(4):74-75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Lupus Miliaris Disseminatus Faciei,LMDF)又称颜面粟粒性狼疮(Lupus Miliaris Faciei,LMF),是皮肤科少见病,多发于青年人面部,以黄红色结节为基本损害的一种皮肤病。其病因、发病机制一直不明确。本研究对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力求找到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病理特点,为LMDF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1990年8月至1995年8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简介患者13例均系女性最大51岁,最小18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1/2年,平均病程32年,经多方,多年求治无效而转至我院治疗。临床表现:13例患者颜面中部或颏颊部、眼睑四周均有暗红色、淡褐色丘疹、结节、多为粟粒大小,少数为碗豆大小、质软、表面光滑、半透明、部份顶端有鳞屑或痂皮,玻片压诊呈苹果酱色,探针贯通现象,5例有囊肿损害,3例有黄色小脓点。12治疗方法①口服四环素片,第1周,每次05g,…  相似文献   

6.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是一种少见的以红褐色丘疹、结节为基本损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对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方案尚未完全明确,此文对该病应用火针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进行了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7.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Lupus Miliaris Disseminatus Faciei,简称LMDF)以前一直被认为属于结核疹,常使用抗结核治疗,但效果较差。近几年来有人提出LMDF可能与酒渣鼻性座疮有关,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四环素治疗获得显效。我们从1980年起使用小剂量激素 维生素D_2 四环素治疗本病4例,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病例介绍李××,男性,22岁,战士,病历号106867。因额部、双上眼眉处、双眼上下睑、鼻两侧起红色丘疹及脓疱,疱干涸  相似文献   

8.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LMDF)的发病机制多年来一直存有争论,治疗上目前也无特效的方法,笔者通过对近年相关文献的回顾,把LMDF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现状加以整理综述,并探讨性地报道笔者在临床中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结为主的中药治疗LMDF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播散性狼疮是寻常狼疮的一种临床类型。现报告一例较少见的成人播散性狼疮。 患者男性,37岁,已婚,工人。因左足反复起皮疹溃破7年于1992年3月就诊。患者于1984年夏左足弓处起一粟粒大暗红色丘疹,自行溃破糜烂反  相似文献   

10.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Lupus miliaris disseminatus faciei LMDF)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一个世纪以来一直认为本病是一种结核性皮肤病,但近40年来对本病提出了质疑。作者自1983年以来采用维甲酸类衍生物维胺酯(Retinamidoester)治疗本病21例,取得了  相似文献   

11.
闫明  王俊志  历剑  刘丽 《中医学报》2022,37(2):345-348
王玉玺教授治疗颜面播散性粟粒样狼疮方法独特,认为"痰""热""毒"为本病的基本致病因素,临床治疗常选用蜈蚣、全蝎、土鳖虫等虫类药;从皮疹发生部位、疹形特点、伴见症状等不同层次,常选用药对生石膏、知母,牡丹皮、地骨皮,黄芩、百部等;取其"形"比其"类"常选用钩藤、皂角刺等;临证不拘泥于皮疹表象,追本求因,常选用炮附子、干姜、肉桂三品入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副作用或并发症的防治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1年3月收治的60例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患者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以激素治疗为主,观察组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0.0%,对照组有效率5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在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实验室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SLE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既能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减少激素用量,又能有效降低各种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36例IgM肾病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成人IgM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本院IgM肾病 3 6例 ,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IgM肾病临床表现呈肾病综合征、血尿、血尿伴蛋白尿等多种表现 ,其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分型也呈多样性 ,三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所有病例予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 ,有效率 96 7%。随访 3~ 89个月 ,未见肾功能异常改变者。结论 IgM肾病临床表现及病理分型呈多样性 ,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敏感 ,愈后佳  相似文献   

14.
对45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尤其是对其中20例复发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认为该瘤系发生于真皮内的低度恶性肿瘤,多见于中年人。可发生在皮肤的任何部位,以躯干部和头颈部多见。组织学特征,原发肿瘤常排列成轮辐状,核分裂像少。复发肿瘤往往易发生粘液变,失去轮状辐排列、核分裂像多、易误诊为粘液型脂肪肉瘤和粘液样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肿瘤切除适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背景:儿童肉芽肿性口周皮炎(CG PD)是一种肉芽肿性疾病,其特征为在口、鼻、眼周围出现单一形态的小丘疹,该病可能与口周皮炎关系密切。过去常认为本病多见于肤色较深的患者,但最近的观察显示CG PD也发生于白种人。观察:作者报道1例11岁日本男患儿,临床特点符合CG PD。尽管CGPD可与结节病及痤疮/肉芽肿性红斑痤疮相鉴别,作者还是未能发现CGPD与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LM DF)的本质区别。日本文献中所描述的LM DF患儿在临床及病理特点上非常类似于CG PD。本例患者局部使用他克莫司联合口服米诺环素疗效非常显著。结论:伴随退行性…  相似文献   

16.
恶性黑色素瘤 ,好发部位为体表皮肤 ,尤其下肢。发病原因不明 ,部分病例可在皮肤组织受损伤后发生。极少数病例发生于成年之前 ,可能和内分泌因素有关。其病理组织学谱系广 ,已有十几种类型[1] ,易给诊断造成迷惑。为此 ,笔者对 18例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期望提高对此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 1993~ 1999年间恶性黑色素瘤病例 18例。其中男 12例 ,女 6例 ,男女之比为 2∶1。年龄最大 79岁 ,最小 2 3岁 ,平均 5 1岁。1.2 病变部位 本组病例发生于下肢皮肤 6例 ,躯干皮肤 4例 ,头面部皮肤 1例 ,眼球结膜 1…  相似文献   

17.
<正> 颜面粟粒性狼疮少见而顽固,无特效疗法。我们用液氮冷冻治疗2例,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病仞1】王某,男,39岁,农民。患面部发疹、不痛不痒半年,曾按皮肤结核用抗结核药物,皮质类固醇药物以及中药等治疗,均无明显疗效。检查:前额、眼睑、颊部及鼻两侧有对称性散在粟粒大至豆大小结节,用玻片压诊呈苹果酱色,部分皮疹上有脓点,病理检查:在真皮上中层有结核结构,有明显干酪样坏死。诊断:颜面粟粒性狼疮。采用冷冻疗法,用冷冻头或棉签醮液氮直接接触皮损。开始冷冻  相似文献   

18.
石丽君 《广西医学》2003,25(8):1499-1499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发生于真皮纤维组织及少数深部组织的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本文对本所1 989~ 2 0 0 0年期间收治病例及读片会交流材料共 1 4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进行了回顾性的临床病理讨论分析。1 资料及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1 4例病例中 ,男性 9例 ,女性 5例 ,男 :女 =1 :0 .5 6;年龄 2 2~ 68岁 ,平均年龄 47.1岁 ,其中 2 2~ 2 9岁 1例 ,30~ 39岁 2例 ,40~ 49岁 4例 ,5 0~ 5 9岁 6例 ,60~ 68岁 1例。发生部位 :前胸壁 5例 ,下腹部 4例 ,四肢 2例 ,肩部、背部、腰部各 1例。病程0 .5~ 2 5年 ,平均病程 1 1 .8年。皮损形…  相似文献   

19.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3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减少误、漏诊.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36例HNL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理特征,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表型.结果 活检标本中淋巴结多呈破碎状(22/36),形态特征为细胞碎片、增生的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构成大小不一的凝固性坏死灶,无中性粒细胞.结论 HNL的临床病理特征复杂,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此病预后良好,但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