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ITP发病机制的研究扩展到细胞免疫及血小板生成障碍等方面。细胞免疫及抗血小板抗体介导巨核细胞质量异常在ITP的发病机制中亦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认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异常及血小板生成障碍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机体免疫系统异常致使血小板破坏过多、生成减少,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近几年来研究结果表明ITP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异常及血小板生成障碍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对比环孢素A与长春新碱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4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观察组2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长春新碱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环孢素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细胞生长因子情况及血小板计数.结果:经环孢素A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细胞生长因子情况及血小板计数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细胞生长因子及血小板计数恢复较快,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升,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RITP的疗效.方法以清热利湿,健脾补肾为法,辩证论治随症加减.结果12例中显效2例,良效7例,进步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1.67%.结论中医药治疗RITP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患者巨核细胞、血小板变化情况,进而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RIT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应用补脾养肝消癜汤加减治疗,1剂/d,水煎服,同时联合应用小剂量泼尼松,20~30 mg/d,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减量至停用;对照组应用泼尼松1~2 mg/(kg·d),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减量至维持剂量长期口服,效果不好者加用免疫抑制剂,两组疗程均为90天,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在血小板提升、骨髓产板巨核细胞变化和治疗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ITP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魏秀丽 《职业与健康》2004,20(8):115-116
目的探讨小剂量环孢素A(Cycololsporine ACsA)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选用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15例,采用环孢素A 3 mg/(kg·d),分3次饭后0.5 h服用,疗程3~6个月.结果显效6例,显效率为40%;良好4例,占26.7%;进步2例,占13.3%;无效3例,无效率为20%.总有效率为80%.结论小剂量环孢素A口服,是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环孢菌素A (CsA)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 2 3例难治性ITP患者 ,采用CsA联合小剂量泼尼松口服 ,剂量分别为 5mg/ (kg·d)和 0 .5mg/ (kg·d)。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 (P <0 .0 1) ,总有效率为 6 0 .9% ,其中显效率为34.8% ,良效率为 2 6 .1%。不良反应相对轻微 ,包括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损害等。结论 CsA联合小剂量泼尼松可作为难治性ITP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并且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讲 ,毒副反应较轻微和短暂 ,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根治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治疗意义.方法 选取于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到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就诊的伴Hp感染的80例ITP患儿,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Hp根治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流变学和血小板参数的水平变化,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Hp根除率、临床疗效和一年内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p感染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1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0,P<0.05).观察组患者一年内总复发率为5.00%(2例),对照组患者一年内总复发率为36.67%(11例),观察组患者的一年内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4,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小板明显高于对照组(t=6.46,P<0.05).观察组的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血小板分布宽度、大型血小板比例、血浆黏度、血小板凝集率、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压积比、血沉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6.54、-13.28、-16.79、-8.97、-6.51、-5.40、-2.94、-4.35,均P<0.05).结论 儿童ITP与Hp感染有关,根除Hp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儿童ITP的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对少数难治性ITP临床治疗仍是一大难题。我院儿科1988~ 2 0 0 1年在采用长春新硷 (VCR)或大剂量环磷酰胺(CTX)静脉治疗的基础上 ,同时辅加中医辨证施治难治性ITP 30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30例均为住院患儿 ,诊断符合第三届全国血液病学会制定的ITP诊断标准 ,且在外院或本院均经过常规剂量及疗程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其中 3例用过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静脉冲击 ,4例用过VCR 3~ 6次 ,无效或停药后又复发。男 17例 ,女 13例 ;…  相似文献   

11.
吴星  徐之良 《职业与健康》2010,26(24):3041-3043
目的结合1例初诊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循证治疗经过,总结评价治疗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后,提出临床问题,从cochrane图书馆(2009年第4期)Medline(PbuMed网站1993年1月至2009年10月)中国知网知识总库上进行检索。检索主题词为:children acute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platelet count,intracranial hemorrhage,Corticosteroids,intravenous immuneglobulin,mega-dose methylprednisolon refractory itp,Rituximaba,splenectomy,human,children 0~18years,systematic review,meta-analysi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结果共检索出与不同问题相关的随机对照实验30篇,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6篇,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为患者制定了合理的治疗方案。经1年随访证实,该方案适合患者。结论采用循证治疗的方法,为初治的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确定合理的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皮质激素疗效判定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初始骨髓巨核细胞总数与疗效关系。方法:分析35例治疗前后的d3、d5、d10的Plt、MPV和PDW变化,以及初始骨髓巨核细胞总数。结果:治疗后d3的Plt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d5、d10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MPV、PDW在治疗后d3、d5、d10与治疗前比较,以及d5与d1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初始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增多患者疗效优于骨髓巨核细胞总数正常和减少患者(P〈0.05)。结论:MPV和PDW有助于诊断和早期疗效判定;初始骨髓巨核细胞数可作为慢性ITP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合并感染的情况及感染对不同治疗方法疗效的影响.方法 检测初治急性ITP患儿是否伴有特殊病原体感染,根据感染种类,分为特殊感染组、普通感染组及无感染组,依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组和IVIG联合激素治疗组;分析感染对儿童急性ITP两种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 特殊感染组、普通感染组及无感染组有效率分别为40.6%、78.4%、78.0%;普通感染组和无感染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特殊感染组,均P<0.05;而普通感染组与无感染组之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伴有特殊感染的病例,单用IVIG的治疗有效率优于IVIG联合激素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1.8%及19.5%,P<0.05;而对普通感染组及无感染组病例,上述两种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通感染患者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5.7%及73.3%,无感染患者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0.0%及76.9%,均P>0.05,对治疗有效的患者,约87.0%的病例在前3 d显效.结论 初治时伴特殊感染的儿童ITP疗效欠佳;对有特殊感染患者,单用IVIG治疗反而较IVIG联合激素疗效好,可能与激素早期应用不利于感染清除有关.  相似文献   

14.
郝丽  李彦格 《职业与健康》2010,26(15):1796-1797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柴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儿成骨细胞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检测20例ITP患儿使用泼尼松治疗3周前后与正常健康儿童20例反映成骨细胞相关因子——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ropeptide carboxy-terminal procollagen,PICP)、骨钙蛋白(osteocalcin,BG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ITP患儿治疗前与正常健康儿童PICP、BGP、AK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用泼尼松治疗3周后ITP患儿血清中PICP、BGP、AK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成骨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及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2006年8月至2010年4月在本院血液科经临床及骨髓检查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12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幽门螺杆菌免疫印迹试剂盒检测血清中各幽门螺杆菌抗体及可溶性幽门螺杆菌(soluble-helicobacter pylori,S-HP)抗原.(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12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中,50例(40.7%)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抗体类型主要为UreB抗体、VacA抗体和CagA抗体,三者均合并S-HP抗原为主;其中部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采用激素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有效.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8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作为观察组,根据患儿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为感染亚组和未感染亚组;同时,选择同期8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结果、临床疗效以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55.00%(44/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8,P=0.008)。各组间CD4+、CD4+/CD8+以及CD19+T淋巴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感染亚组患儿CD4+[(13.40±4.65)%]、CD4+/CD8+T淋巴细胞[(0.69±0.18)%]明显低于未感染亚组[分别为(28.56±3.82)%、(1.04±0.23)%],而CD19+T淋巴细胞[(45.21±10.20)%]则明显高于未感染亚组[(22.05±2.23)%];未感染亚组和感染亚组患儿CD4+、CD4+/CD8+T淋巴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0.20±3.42)%、(1.54±0.42)%],而CD19+T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11.02±2.89)%]。感染亚组和未感染亚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91%、91.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亚组患儿经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复发率(20.45%)显著低于未感染亚组患儿(30.56%;χ2=6.396,P=0.038)。结论通过免疫功能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T细胞亚群与免疫球蛋白的动态变化,以探讨其发病原理及治疗对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散色比浊法测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期与恢复期及对照组儿童血清T细胞亚群水平和免疫球蛋白浓度。结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CD3+、CD4+细胞及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上升(P<0.01、P<0.01、P<0.05),CD8+、CD19+、CD56+均降低(P<0.01、P<0.01、P<0.05),恢复期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g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gA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恢复期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在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方面均有异常改变,且与病情相关。研究提示在治疗时可加用免疫调节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B淋巴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对38例ITP病儿(急性组18例,慢性组20例)和30例对照组儿童外周血免疫细胞的数量进行动态检测。结果ITP病儿慢性组CD4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急性组(t=7.08,5.51,P〈0.001),急性、慢性两组CD8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11,4.93,P〈0.001);急性、慢性两组病儿CD19和CD3^-/HLA—DR^+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37,7.25,8.08,7.22,P均〈0.001),慢性组CD19高于急性组(t=2.18,P〈0.05)。CD4/CD8比值倒置病儿的CD19和CD3^-/HLA—DR^+数量与比值正常病儿的比较在急性、慢性两组中均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0.64,1.63,1.44,P均〉0.05)。经激素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在血小板恢复正常的病儿CD8数量明显低于治疗前(t=3.68,P〈0.01),8周后T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恢复正常。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的紊乱参与了ITP的发生发展过程,B淋巴细胞数量升高比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更能反映出病儿机体的免疫状态。ITP病儿血小板数量正常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和B淋巴细胞异常。  相似文献   

19.
张付华  刘珍 《现代保健》2014,(34):90-92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冲击疗法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7月-2013年9月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成人ITP患者38例,患者均给予胸腺肽α1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其中19例同时应用4 d地塞米松冲击治疗,观察临床症状、血小板计数和不良反应。结果:胸腺肽α1+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组总有效率78.9%,平均起效时间(16.8±3.2)d;胸腺肽α1+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组总有效率84.2%,平均起效时间(6.7±2.7)d。两种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胸腺肽α1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与冲击量地塞米松联合应用治疗成人ITP疗效较好,副作用少,可缩短起效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