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S)作为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CAS)的新方法,与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剥离术相比较,具有易操作、创伤小、并发症低等优点,作者就CS的现状、操作方法及并发症处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的经验,评价其疗效。方法:对3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胀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共放置支架40枚。结果:支架释放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20%,无死亡病例;4例术后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静脉持续给药24-72小时后恢复正常。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远端保护装置的应用是防止术中脑卒中并发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王嵩  肖福  李牧 《当代医学》2008,14(22):91-92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 3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手术成功率96.7%,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35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可逆性卒中;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出现颅内出血.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保护伞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3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3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成功实施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术前充分的准备和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以及周密细致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CAS)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经支架血管成形术的临床资料。患者颈动脉狭窄均经DSA确诊,狭窄部位均位于颈总动脉或者颈内动脉起始段,其中合并椎动脉重度狭窄5例,合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1例,合并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结果13例患者中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14枚。颈动脉狭窄率由术前的(82±8)%降至术后的(12±6)%。全部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发生。术后79 h发生脑出血后死亡1例,术后随访3~120个月,平均(50±1.5)个月,彩超检查均未见明显再狭窄,无支架断裂和移位。结论 CAS治疗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4年8月至2006年3月期间,采用颈动脉支架治疗15例颈内动脉狭窄病人(狭窄≥70%,NASCET法),于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临床随访3至20个月.结果 15例患者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小于20%.术中5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或颈内动脉远端血管痉挛,治疗后好转,术后未发生新的卒中,3个月后颈动脉彩超未显示再狭窄.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断流和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为明  王正敏 《上海医学》1991,14(6):362-365
  相似文献   

8.
切除颈动脉手术治疗累及颈动脉系统的颈部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期头颈部肿瘤累及颈动脉系统,临床处理困难,手术切除肿瘤及受累的颈动脉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作者对8例9侧(其中1例不同期结扎双侧颈动脉)颈动脉行结扎切除术。8例中3例出现颅内并发症,1例住院期间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15个月,1例生存超过3年。8例中,5例为喉癌,2例为下咽癌,1例为甲状腺癌。死亡原因为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前后颈动脉超声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62例,均予CAS治疗,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CAS前后狭窄处管径及血流参数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2例CAS中,2例手术失败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其余60例均获成功,共置入支架60个。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发现,患侧颈动脉狭窄处术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明显降低,血管内径(R)、血管搏动指数(PI)和前向血流明显增大(P<0.05),术后1周时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经颈动脉超声复查发现手术侧再狭窄1例(3.3%)。结论 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可靠手段,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在CAS前后对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11.
张嵘  汪青松  黄海滨 《安徽医学》2015,36(10):1236-1238
目的:比较分析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与传统药物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2008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1例因颈动脉狭窄而住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3例行支架植入术,并在围手术期予以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调脂、控制原发病等治疗;68例纳入药物治疗组进行对照,给予拜阿司匹林片100 mg/ d、氯吡格雷片75 mg/ d、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晚,3个月后改为单用拜阿司匹林片治疗。临床随访24个月。结果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中,2例(3.77%)患者术中出现颈动脉窦迷走反射,血压下降及心律减慢;1例(1.88%)患者因术后过早患肢活动出现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住院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现支架再狭窄。所有患者术中未出现血管痉挛,术后均无服用药物引起的严重并发症。随访24个月,支架植入术治疗组患者颈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脑卒中、新发脑梗死及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0、1.88%、1.88%、0;1例(1.88%)患者术前因双侧颈内动脉狭窄,而未植入支架侧病变血管出现新发脑梗死。药物组对治疗药物均耐受,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出血倾向,随访期间出现TIA 8例(11.76%)、缺血性卒中5例(7.35%)、新发脑梗死4例(5.88%)。结论与单纯药物组治疗对比,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可靠,短期效果明显,能更好地预防颈动脉 TIA与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12.
陈莉  秦超  莫雪安  陈娅  邹东华  梁志坚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162-163,166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相关并发症。方法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8例,均行CAS治疗;分析CAS的相关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残余狭窄率〈10%;术中发生高灌注综合征5例,颈动脉窦综合征2例,血管痉挛2例,栓子脱落1例,经积极治疗均好转。2例患者术后1年随访发现轻度再狭窄。结论掌握并发症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并予以正确的处理,可预防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胡小丽  范燕  赵容  邓娟  杜衡 《吉林医学》2010,31(18):2877-287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与脑血管造影相关性,了解颈动脉超声在脑梗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颈动脉血管超声:内膜增厚53例,斑块形成55例(斑块检出率91.7%),血管狭窄28例(占46.7%),其中闭塞4例。血管造影:斑块形成51例(斑块检出率85%),血管狭窄32例(占53.3%),闭塞6例。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多有不同程度改变,对狭窄诊断准确率达87.6%,能为患者是否应进行脑血管造影提供筛查信息,同时对斑块性质的判断、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价值,应作为脑梗死患者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4.
李忠举  郭丽艳  李波 《吉林医学》2011,32(16):3229-3230
<正>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约68%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1]。用彩超(US)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查,了解颈动脉管腔、内壁情况及其血流状态,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无创技术,在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3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96.7%,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35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可逆性卒中;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出现颅内出血。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保护伞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通过颈动脉彩超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到该院门诊和住院期间经CT、MR检查确诊,进行治疗脑梗死患者50例和非脑梗死50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和对比,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50例脑梗死患者,通过采用彩超检查结果如下,扁平斑2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4%,软斑4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8%,硬斑6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12%,溃疡斑7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14%,合计19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8%。对照组50例非脑梗死患者,通过采用彩超检查结果如下,扁平斑1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2%,软斑2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4%,硬斑1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2%,溃疡斑1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2%,合计5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10%。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系,通过彩超能够准确的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病变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漯河市中医院收治的6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漯河市中医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对比分析两组平均IMT、颈动脉病变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IMT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可有效检测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病变及进展程度,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比较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超声检查、多层面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颈动脉狭窄、闭塞的诊断价值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意义。方法:收集7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资料,均行TCD检查,将其中经颈动脉超声检查200例、CTA检查26例,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影像检查结果与TCD检查结果作比较分析。结果:⑴790例患者中,TCD检出提示为血管狭窄异常人数为570例,阳性率为72.2%;⑵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TCD对颈动脉中重度以上狭窄的检查阳性率为79%;⑶与CTA检查比较,TCD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阳性检出率为75%,特异性为100%。结论:TCD对颅外段ICA中、重度狭窄、闭塞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可作为首选筛查方法,颈动脉超声和CTA是明确诊断合适的后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颈动脉狭窄度。方法 :1 1 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 3组 :颈动脉正常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 ;3组患者均行颅脑CT平扫记录颈动脉的梗死灶数 ;以超声测算患者动脉管腔狭窄度 ,分为轻、中、重度狭窄 3组。结果 :颈动脉正常组 33例 ,稳定性斑块组 38例 ,不稳定性斑块组 4 1例 ,3组患者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灶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组中 ,重度狭窄 7例 ,中度狭窄 1 6例 ,轻度狭窄 5 6例。结论 :基于颅脑CT平扫的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灶数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 ;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以轻度为主 ,其构成以为 70 .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