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6例使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4.6±9.5)岁。其中Neer分型Ⅳ型8例,Neer分型Ⅲ型18例,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患肢肩关节功能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16.6±4.5)个月。26例患者手术时间85~171 min,平均(119.5±23.2) min;术中失血量为180~600 mL,平均(365.0±97.7)mL。在随访过程中,3个月内25例均获得骨性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肱骨头缺血坏死。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为63~94分,平均(85.2±6.8)分,优良率为84.6%。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应用于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可根据不同的骨折形态选择合适的多维固定,具有固定方式灵活、内固定效果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背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人体骨折固定上,与锁定钢板相比效果如何,有待实验证实。 目的: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固定股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对两种固定方式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加载,了解各模型中骨与内固定的应力分布和应变特点,并对结果加以分析。 结果与结论:爬楼梯时接骨板锁定螺钉上的应力比步态时增48.6%,达到480 MPa,最大应力出现在中间锁定螺钉上。桥接系统中间联接棒上的最大应力比步态时大34.1%,最大值为373.9 MPa,出现在联接棒中间略远端附近;骨折区域上的应力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小于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提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较金属锁定接骨板钉系统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固定更牢靠、利于骨折生长,是骨折内固定的一种更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再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6月~2015年5月手术治疗的22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再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本组采用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定期随访,根据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疼痛、稳定性及肌力情况依照Kolmert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22例均获满意复位,其中19例患者术后得到10~22个月随访,平均16.6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3例患者失访。Kolmert评分:优8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4%(16/19)。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再骨折操作简单,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桥接组合式钉棒系统与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科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32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A组X锁骨钩钢板(B组)固定,每组16例。患者均成功进行手术,术后定期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摄X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并统计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32例患者均在术后愈合。术后3个月及6个月A组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肩关节功能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感染。A组中1例出现内固定滑脱,再次调整后治愈;B组中1例出现锁骨钩断裂,1例出现钢板部断裂,1例出现肩峰撞击症,1例持续肩关节疼痛。结论桥接组合式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能提供有效固定作用,不干扰肩锁关节,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5.
BACKGROUND: Different methods of internal fixation can be selected during the repair of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in the clinic, including bridging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and metal locking plate screw fixation.  相似文献   

6.
背景:髓内钉、钢板和外固定支架在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上各有优势和局限性。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效果以及生物力学特点。 方法:应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45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在治疗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评估患者的治疗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等。分析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股骨骨折治疗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特点,并与髓内钉和接骨板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手术时间1.0-2.5 h,平均1.5 h;出血量100-400 mL,平均出血量200 mL;骨折愈合时间4.0-6.0个月,平均4.5个月。手术后无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等严重并发症。肢体功能评价,优40例,良2例,中3例,优良率为93.3%。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符合骨折生物力学内固定的特性,是集锁定钢板、交锁髓内钉和外固定支架优势为一体的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股骨骨折的治疗上具备操作简单、适应证广、临床疗效满意的特点,是股骨干粉碎骨折治疗的一种新选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背景:髓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已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固定方式,然而髓内钉松动移位、钉尾软组织激惹等问题突出。部分带锁髓内钉手术操作难度大,难以推广应用。髓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有待设计出一种新型髓内固定产品来减少这些问题。目的: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桥接内固定系统髓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1名青年志愿者的锁骨CT数据通过相关软件建立锁骨中段横行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根据骨折内固定原则,分别组装成锁定板、桥接内固定系统和钛制弹性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最后使用ANSYS 15.0软件进行网格划分、施加载荷和数据处理,比较各模型锁骨和内固定的应力分布、最大Von Mises应力及最大位移情况。结果与结论:(1)不同载荷下,桥接内固定系统髓内固定锁骨中段骨折的应力分布与钛制弹性钉固定类似,髓内连接棒在骨折断端附近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异同点是桥接内固定系统髓外锁定处出现次级应力集中,使桥接内固定系统组整体应力较钛制弹性钉组更分散;(2)轴向压缩载荷下,桥接内固定系统组锁骨最大Von Mises应力为251.96 MPa,高于其他两组;骨折面...  相似文献   

8.
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朱振安综述戴克戎审校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骼的功能主要是保持机体外形、传导载荷并为机体器官提供稳固的框架。它既是肌肉运动的杠杆,也是关节活动的支柱,从而为肢体运动提供了条件。骨骼的刚度是肢体功能的基础,它使肢体受力后得…  相似文献   

9.
骨科生物降解可吸收内固定物力学特性及固定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理论上讲,生物降解材料是目前最理想的骨科内固定材料。自SchmitfDPolistin刨1969)首先将PGA用于动物的实验性骨折固定材料以来,近30年始终吸引着各国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用于临床,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力学性质及强度衰减就是局限其发展和广泛临床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质,调控其强度衰减,是各国学者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骨科常用生物降解可吸收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因素、变化规律、固定力学效应作一综述,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一、生物降解材料的理论力学研究概况关于骨科常用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内固定的研究主要从降低应力遮挡效应和减少血供破坏二方面展开。 目的:观察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对20条家犬两侧胫骨中段横型截骨,随机选择一侧以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内固定,对侧以普通接骨钢板固定作为对照,分别于内固定后4,8,12,16周行大体病理、X射线摄片、光镜观察。 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后1,3周对照组分别出现骨折劈裂、钢板松脱和钢板断裂各1例,实验组术后5周出现内固定弯曲变形1例。实验组内固定后8周开始出现明显骨痂生长,对照组骨痂出现时间稍晚,各时期评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16周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实验组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骨痂的生长均早于对照组,各时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8,16周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能有效减少骨折端血供破坏,对骨折断端提供坚强动态的固定,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骨改建。  相似文献   

11.
脊柱内固定装置经过50余年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从20世纪60年代的哈氏棒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出现动态固定的概念,脊柱内固定系统的理念不断发展、完善,设计也越来越贴近生理和临床。现在多维度、动态固定的理念逐渐被各国学者及脊柱外科医师所接受并使用。本文通过回顾腰椎内固定装置发展的大致历程,总结与腰椎内固定相关的热点问题,分析聚醚醚酮(PEEK)棒的生物力学基础研究及其应用于腰椎内固定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稳定性。 方法 8具较新鲜的成人枕颈标本(C0~4),随机分成4组:①完整状态组(A组)、②寰枢椎不稳状态组(B组)、③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C组)和④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D组)。测量在1.50 Nm的力矩下,寰枢关节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等6种运动方式下的运动范围(ROM)及稳定性指数(Sf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C组与A组的各方向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D组的各方向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与B组和D组的屈伸、侧屈和旋转的稳定性指数(S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屈伸、侧屈和旋转的Sf值最接近完整状态组(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在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上有独特优势,既可维持寰枢椎的活动性,又可达到坚强固定的稳定性,为寰枢椎后路固定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细棒、PEEK棒固定对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枕骨(occipital bone,Oc)~颈椎C4节段进行测试,模拟以下手术及固定状态:①完整状态;②损伤状态:枢椎齿状突II型骨折;③坚强固定:寰枢椎均采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直径3.5 mm钛棒连接;④PEEK棒:直径3.5 mm的PEEK棒连接;⑤细棒:直径2.0 mm钛棒连接。采用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在完整、损伤和不同的固定状态下,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分别施加1.5 N·m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纯力偶矩。采用Optotrak三维运动测量系统连续采集标本运动,分析寰枢椎之间角度运动范围和中性区。结果采用直径3.5 mm的钛棒,2.0 mm的细棒以及3.5 mm的PEEK棒固定后,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均显著减小了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P<0.05)。直径3.5 mm和2.0 mm的棒固定后的运动范围,在各个方向上无显著性差异。PEEK棒固定的运动范围仅在侧弯方向上大于坚强固定(P=0.005),其他方向无显著性差异。3种固定方式在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均显著减小了固定节段的中性区(P<0.05)。各种固定方式之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寰枢关节采用直径2.0 mm的细棒固定,与坚强固定的稳定性相当。采用直径3.5 mm的PEEK棒固定,在前屈、后伸、旋转方向上与坚强固定的稳定性相当,在侧弯方向上弱于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腰骶髂联合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7月~2010年1月收治的11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骨盆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男6例,女5例;年龄21~60岁,平均36岁。11例均为Tile C型骨盆骨折。采用后路腰骶髂切口,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L5∕S1椎体和髂骨螺钉固定髂骨,配合患肢牵引和器械的撑开、合拢纠正垂直及分离移位。结果 11例患者术后获得12~20个月随访,平均16.5个月。术后X线片均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复位固定满意,骨盆后环形态恢复良好;下肢等长,未出现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患者未出现跛行,下蹲功能满意。术后12个月Majeed评分:优9例,良2例。结论腰骶髂联合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疗效满意,且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按髋臼解剖学特点与镍钛合金的特性而设计的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cetabulartridimentionalmemoryalloyfixationsystem,ATMS)应用于髋臼骨折治疗的生物力学基础。方法从稳定性及头臼对应解剖与应力分布两个方面进行研究。6具成人新鲜骨盆股骨标本左右侧两两对应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造成髋臼骨折模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将骨折块复位,直视下分别用ATMS及重建钢板与螺钉紧密固定。制作可多向调节的万能旋转加载夹具,按前屈、后伸、直立三种状态从100N至500N进行加载,比较两组在经度及纬度方向的位移,分析髋臼骨折ATMS固定的稳定性;在直立位状态加载至500N,利用压敏片计算髋关节在前屈、后伸、直立三种状态下两组头臼接触面积及接触应力,分析髋臼骨折ATMS固定后头臼之间的解剖关系与应力分布状态。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不同载荷、不同髋关节状态下测得的数据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ATMS应用于髋臼骨折固定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头臼对应解剖关系与应力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胫腓连结的活动度及不同内固定方法对胫腓连结效果的影响。 方法 新鲜冷藏的成人小腿标本8侧,常温下解冻,自踝关节离断,剔除皮肤、肌肉等软组织,保留胫腓关节、胫腓连结和骨间膜的完整,置于SWD10万能材料实验机上,测量胫腓连结的正常活动度,完全切断胫腓连结,分别用普通螺丝钉、拉力螺丝钉和“U”形钉固定,测量固定后的活动度。 结果 胫腓连结正常的生理活动度为前→后(1.83±0.38) mm、后→前(1.89±0.38) mm、外→内 (1.42±0.34) mm、内→外(1.36±0.65) mm。胫腓连结用普通螺丝钉和拉力螺钉固定后,外踝的活动明显受限,虽然拉力螺钉固定更牢,但二者相差不显著,与正常比较相差非常显著;用“U”形钉固定后,活动度与正常比较相差不显著。 结论 胫腓连结是一个具有一定活动度的弹性结构,用螺丝钉固定后活动度明显变小,使用胫腓连结钩或“U”形钉进行弹性固定可保留胫腓连结的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17.
微创钢板生物学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胫骨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超 《医学信息》2006,19(3):460-462
目的探讨微创钢板生物学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胫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先在胫骨前外侧置放外固定架并适当加压,然后在胫骨前内侧置放微创钢板固定。结果34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1个月;临床愈合时间6—12周,平均9周;骨性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5个月。根据Mazur的评价标准,本组病例中优29例,良5例。结论此方法既克服了单纯微创钢板生物学内固定在胫骨粉碎性骨折应用中的不稳定性,又避免了外固定架长期固定容易引起针道感染及渐进性移位的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