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讨重点肌群强化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安全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接受脑卒中偏瘫治疗的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严格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锻炼组与对照各63例。其中2组均接受现代功能康复技术的步行训练与平衡训练,锻炼组在上述基础上强化加入髋外展肌群的训练,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使用Berg平衡评分量表以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分别对2组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进行评定,治疗结束后持续随访直至半年后,记录患者跌倒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BBS,Holden的功能步行分类级别较治疗之前有着明显的改善。组间比较锻炼组的评分级别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随访半年后,治疗结束的半年内锻炼组患者发生跌倒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锻炼的基础上增加重点肌群的锻炼可以明显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加快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不同姿势的站立架站立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与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首次发病的60例单侧偏瘫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的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下肢功能(肌力、肌张力、运动模式、负重情况等)实际情况,接受不同姿势站立架站立训练,对照组按常规姿势站立架站立训练,治疗前后4周随访,观察患者的平衡与步行能力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运用不同姿势的站立架站立训练4周后,其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肌张力、Fugl-Meyer平衡量表和下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运用不同姿势的站立架站立训练训练4周后,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肌张力和步行能力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 表法分成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电针脑三针和背俞穴治疗, 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motor function,FMA)、Holden步行功能分级(Holden 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Holden FAC)、步行10 m所需的时间以及6 min内步行的直线距离评估患者平衡能力和步行 能力;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BS、FMA 、MBI、Holden FAC分级、6 min内步行的直线距离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10 m步行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 (P<0.05);治疗后观察组BBS、FMA、MBI、Holden FAC分级、6 min内步行的直线距离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 10 m步行所需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电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和步行能 力,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12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比两组训练前后的步行能力(FAC量表)和平衡功能(Berg量表)。结果:训练后,观察组FAC分级和Berg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92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2组,每组96例。对照组给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躯干控制能力(PAS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平衡能力(BBS评分)、步行能力(Holden评分)、生活质量(SF-36健康问卷)及治疗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与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2组PASS评分、FMA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BS评分、Holden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与精神健康等方面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RI、PI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Vm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针刺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结合核心肌群训练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运动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名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运动控制训练组与康复对照组,每组30例.评定平衡功能应用平衡障碍严重程度分级和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应用Holden功能步行分级评定步行能力.结果:运动控制训练组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得分均高于普通康复组,二者比较有统...  相似文献   

9.
<正>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幸存者60%~70%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以偏瘫步态、平衡障碍最为多见,严重影响患者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不利于患者重返社会[1]。平衡功能是患者重新获得步行能力的前提条件,帮助患者恢复平衡功能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至关重要。我们采用静动态平衡治疗仪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训练,以观察其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研究核心肌群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廓清能力的改善。方法60例脑卒中后步行廓清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生物反馈疗法,实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以核心肌群训练和生物反馈相联合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平衡功能,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 O.05),但两组相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 O.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配合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改善患足步行廓清能力有更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病人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早期肌张力不低下的条件下开始进行科学的步行训练,对照组在具备一定的条件(站立平衡等级超过3级、患肢能够支持3/4以上体质量、患肢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踝关节背屈功能)后进行步行训练。2组在训练前、训练2个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thel指数(M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病人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步行能力。此外,通过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法获得病人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步态参数来评价步行质量。结果: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BS、FMA、MBI以及FAC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训练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步行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步行训练时机的选择,对于肌张力恢复正常的偏瘫病人来说有重要意义,尽早开始科学的步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平衡及步行能力,进而提高病人的步行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针刺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功能及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研究要求的痉挛型脑瘫儿童共51例随机分为综合康复组25例与核心针刺组26例.两组患儿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核心针刺组加用核心肌群针刺.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中D、E区评分、腓肠肌和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协同收缩率...  相似文献   

13.
《陕西医学杂志》2017,(11):1584-1585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康复训练6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躯干控制能力Sheikh量表评分、步速和步长对称性指数作为评价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平衡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和步行能力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分值、Sheikh量表分值和步速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步长对称性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Berg平衡量表分值、Sheikh量表分值和步速明显高于对照组,步长对称性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较之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在平衡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和步行能力方面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平衡针灸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本院康复科神经内科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平衡针灸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分别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改良巴氏指数(MBI)为 79.41±5.8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为29.12±3.12;Berg平衡量表(BBS)为40.42±4.87,患者10米步行所需时间为(41.89±7.17)s,患者6 min内步行的距离为(41.08±2.96)米;②Holden步行能力评定治患者的Holden步行能力评定达3~5分者共32例(80.0%),治疗组患者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针灸疗法可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99-102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 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 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平衡及步行功能。结果 两组治疗前BBS、FA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BBS、FAC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BBS、FAC 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可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05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8例初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47例)和减重步行训练组(51例).常规康复治疗组仅接受常规步态康复训练,减重步行训练组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尽早开始接受减重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AC量表、Fugl-Meyer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康复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但减重步行训练组FAC、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FAC、FMA积分比较P<0.01,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王琴苗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2):3297-3298
偏瘫是脑血管意外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它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够行走几乎是每位患者最大的愿望,所以恢复患者的步行功能就成了偏瘫康复的重要内容。1步行训练的基本条件站立平衡达到Ⅲ级或接近Ⅲ级;患侧下肢有足够的持重能力;最好能单独支撑体重,至少在患肢负重小于1/2体重时不应进行训练;患侧下肢具有主动屈伸髋、膝关节的能力[1]。2步行前准备训练偏瘫患者在不具备步行条件时过早行走,会引起划圈等异常步态并影响步行的稳定性、协调性与安全性。为了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与步行质量,要先进行步行前准备训练,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踝关节策略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姿势平衡及提高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康复治疗的168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8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踝关节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加用踝关节策略稳定极限训练,1个月、3个月后比较两组相关康复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试验组的BB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及10m MWS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踝关节策略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姿势平衡,改善其步行能力,对于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步行训练矫正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社区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GYKF-Ⅰ型步行训练矫正仪进行辅助步行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佩戴踝足矫形支具、绷带进行辅助步行训练。训练30 min/次,2次/d,每周5d,疗程6周。比较两组训练前后10 m自然步行时间、步行速度、步长、步宽及上下楼梯时间等。结果 6周末,试验组各项步行功能参数均较训练前改善(均P<0.05);对照组步行速度、步长、步宽、上下楼梯时间均较训练前改善(均P<0.05);两组10 m自然步行时间、步行速度、步长、上下楼梯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步行训练矫正仪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步行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综合模式下踝关节背屈锻炼对脑出血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出血后偏瘫且步行功能受限患者12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综合模式下踝关节背屈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下肢痉挛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能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但步行能力及下肢痉挛评分较前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综合模式下踝关节背屈锻炼方式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进行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增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并能减轻下肢痉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