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质人格和应对方式在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以及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3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相关分析表明,神经质、消极应对以及生活事件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而积极应对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中介作用检验结果表明:生活事件通过神经质到抑郁、生活事件通过神经质和积极应对到抑郁、生活事件通过神经质和消极应对到抑郁这三条中介路径均显著。结论:神经质和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应激与抑郁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应激有关因素对医务人员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在应激系统中各应激有关因素的作用途径。方法:使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自编压力反应问卷对556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压力反应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之间相关均有显著性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表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对压力反应均有预测性。其中消极应对方式是影响医务人员压力反应的最主要因素;积极应对方式通过影响消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压力反应;生活事件可以直接导致压力反应,也可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压力反应;社会支持对压力反应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通过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来影响压力反应。结论:心理压力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  相似文献   

3.
神经症患者压力反应与应激有关因素关系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应激有关因素与神经症患者压力反应的关系。方法:使用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压力反应问卷对88例神经症患者和100例健康人群作调查和分析。结果:神经症组的心理反应、躯体反应、社会行为反应、家庭事件和消极应对分高于健康组(P〈0.01).家庭外支持和积极应对分低于健康组(P〈0.01或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神经症组进入方程的是消极应对和社交事件(R^2=31.9);健康组进入方程的是消极应对和家庭事件(R^2=40.6)。路径分析也表明类似的结果。结论:神经症患者在心理应激有关因素方面大多差于健康人群;神经症患者压力反应与消极应对和社交事件关系较大.而健康人群压力反应与消极应对和家庭事件关系较大;神经症患者的压力反应受本研究范围内各应激有关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传染科护理人员焦虑情绪与应激相关因素、人格特征的关系,为护理人员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对49名传染科护理人员施测应激生活事件问卷、应付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和状态焦虑量表.用SPSS 17.0与Amos 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选出与焦虑相关具显著意义的变量做逐步回归筛选,据筛选出的主要因素生活事件(X1)、消极应对(X2)、神经质(X3)、和次要因素的精神质(X4)、社会支持(X5)、积极应对(X6)、内外向(X7)为原因变量,状态焦虑(Y)为结果变量构筑模型.结果:本组传染科护理人员状态焦虑评分与正常人群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t=3.82,P<0.01);生活事件、消极应对、神经质、精神质与状态焦虑呈正相关(r=0.563,0.502,0.620,0.288;P<0.05);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内外向与状态焦虑呈负相关(r=-0.321,-0.487,-0.342;P<0.05).生活事件、消极应对、神经质对状态焦虑的直接效应系数分别为0.281、0.259、0.387;精神质、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内外向对状态焦虑的间接效应系数分别为0.031、-0.030、-0.097、-0.047.结论: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方式、不稳定情绪人格因素对焦虑情绪作用较大,护理人员面对压力时如能合理利用社会支持、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对事物能有正确的认知则会减轻焦虑程度.  相似文献   

5.
军医大学研究生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了解军医大学研究生的生存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广州市某军医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189名,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艾森克个性问卷、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军医大学研究生的生存质量高于平均水平;人格的内外向和神经质维度、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因子与生存质量各领域的评分相关显著:多元回归结果表明:人格的内外向和神经质维度、社会支持、生活事件、消极应对因子是影响军医大学研究生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军医大学研究生的生存质量状况较好,保持情绪的稳定、完善个性、寻求社会支持、减轻生活事件的影响、减少消极的应对行为是提高他们生存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医学生神经症病因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人格、负性生活事件和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在神经症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关系。方法:对某医科大学在校生进行神经症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进行EPQ测试和EMBU及大学生生活事件调查。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对因子间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影响神经症的主要因素是EPQ-N,其次为负性生活事件和父母的不良教育方式。EPQ-E(低分)、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和情感温暖(低分)与EPQ-N协同作用时,则会产生拮抗作用,EPQ-E和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神经症发生呈负相关。结论:(1)神经质素质是神经症发病的主要因素;(2)父母教养方式与神经质素质之间有交互拮抗作用;(3)EPQ-E和父母情感温暖是神经症发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大学新生自杀观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自杀观念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学生心理保健提供依据。方法:对6248名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心理档案进行了分析,并采用SCL-90,16PF,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防御和应对方式测定;结果:发现有自杀观念者占8.0%,经常吸烟、喝酒者的自杀观念出现率远高于不经常吸烟、喝酒者,对专业不满意或无所谓的学生自杀观念的出现率远高于对专业满意者。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自杀观念的因素有人格因素的乐群性(A)、聪慧性(B)、恃强性(E)、忧虑性(O)、适应与焦虑(X1)二元人格因素,生活事件的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社会支持的社会支持总分,防御方式的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掩饰因子和应对方式的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心理应激模型的初步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应激过程并初步构建大学生心理应激模型。方法:以880名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SEM)建立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征、自我效能等因素对心身健康的作用途径。结果:①生活事件既对大学生心身健康直接产生作用,又通过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征、自我效能这砦中介因素间接产生作用,并且从路径系数上反映出间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②自我效能是重要的心理中介因素,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征相比,在生活事件和大学生心身健康之间似乎起着更为直接的中介作用。结论:研究为揭示大学生心身健康的作用机制、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和更好地增进大学生心身健康水平提供r初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138名汉族和127名纳西族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中学生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的民族差异和性别差异及其两者的交互作用。结果①在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方面,汉族与纳西族中学生都是以学习压力为主,其它应激事件为辅,按应激强度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在应封方式方面,都是以积极的应对方式为主;消极的应对方式为辅,个体应对方式的使用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②在学习压力.丧失、健康适应等三种生活事件方面,纳西族中学生的应激水平显著高于汉族中学生;而在其它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上均无显着的民族差异。③中学生的应激事件和应对方式总体上无显着的性别差异,但男生受惩罚的应激强度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使用了求助的应对方式。④在所有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显著的民族和性别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应对方式和神经质在生活事件与负性情绪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大五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应对方式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对30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神经质以及生活事件各因子与焦虑、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问题解决和求助的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均呈显著负相关(r=-0.09,-0.13,-0.16,-0.19;P<0.01),而其他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神经质、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负性情绪间的中介效应显著(F=240.17,P<0.01)。结论大学生负性情绪与生活事件、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密切相关;神经质和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的应激对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饮酒行为及饮酒相关知识认知度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大学生饮酒行为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青少年饮酒知识行为调查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事件量表(LES),采用方便随机抽样方法,对芜湖市2所高校9个专业559名大学生进行不记名调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大学生饮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的相关性。结果①对大学生饮酒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性别(OR=4.51,P0.001)、月平均生活费(OR=1.67,P0.001)、体育锻炼情况(OR=1.71,P0.05)和饮酒相关知识认知度(OR=1.99,P0.001);②对大学生饮酒相关知识认知度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学校(OR=0.62,P0.01)、父母的婚姻状况(OR=1.53,P0.05)、老师谈论饮酒相关问题与否(OR=0.65,P0.05),以及饮酒与否(OR=0.62,P0.05);③对大学生饮酒行为与社会支持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显示,两组的社会支持总分有差异(t=3.99,P0.001);④使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对大学生的饮酒行为与社会支持及生活事件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不饮酒组的正性生活事件与客观支持之间r=0.24(P0.05);饮酒组的正性生活事件与主观支持之间r=0.23(P0.01)、与社会支持之间r=0.23(P0.01),且生活事件与社会支持之间r=0.17(P0.05)。结论大学生饮酒行为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性别、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因素影响着大学生饮酒行为。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因素,为采取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信效度比较高的自杀意念量表,调查山西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488人。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7.16%;大学生有无自杀意念与应对方式量表中除合理化因子外(t=2.13,P0.05)、生活事件量表各因子都有差异性(P0.01);结果还显示大学生不成熟应对方式、负性生活事件等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有显著影响,P值均0.01。结论对不成熟的大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是预防自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通过引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以及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四川地区多所高校随机抽取的391名拥有和使用手机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1不同严重程度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在生活事件各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t=4.762,3.755,2.412,2.079,3.461,5.565,4.519;P0.05);在社会支持各个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手机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的各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92,0.259,0.165,0.141,0.195,0.334,0.288;P0.01),与社会支持各因素可能没有相关;3生活事件中的其他、人际关系、受惩罚、学习压力4个因子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有预测作用(t=5.134,2.428,-3.902,2.512;P0.05)。结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有关,与社会支持关系较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华侨大学生在内地大学就读的社交焦虑情况,探讨部分人口学和心理学指标对其社交焦虑的影响。方法以93名从小在国外生活目前在内地就读的华侨大学生为对象,运用交往焦虑量表(IA S)、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作测试。结果①在方差分析中,侨生与内地生在社交焦虑存在显著差异(F=16.182,P=0.000),而华侨女生是社交焦虑程度最为严重的群体(t=2.243,P<0.05);②除了求助(t=1.078,P>0.05)维度,侨生的应对方式水平与社会支持情况均低于与内地学生(解决问题t=3.811,P<0.01;自责t=4.493,P<0.01;幻想t=4.464,P<0.01;退避t=3.346,P<0.01;合理化t=5.089,P<0.01;客观支持t=4.044,P<0.01;主观支持t=3.181,P<0.01;支持利用t=3.123,P<0.01;支持总分t=4.612,P<0.01);③侨生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和幻想与社交焦虑显著相关(r=0.390,P<0.01;r=0.254,P<0.05);④在分层回归分析中低社交焦虑侨生的支持利用对其社交焦虑有预测作用,而成熟型和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对高社交焦虑侨生的社交焦虑有预测作用,其中不成熟型影响最大。结论文化生活背景、性别、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对侨生的社交焦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并提出相应劳动风险防范策略。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对湖南省4所高职院校448名处于顶岗实习期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高职顶岗实习学生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大学生常模(t1=9.622,6.188,7.175;t2=7.299,2.344,2.993;P1<0.001,P2<0.05),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常模(t1=-11.812,-11.905,-11.484;t2=-19.302,-21.239,-18.701;P1<0.001,P2<0.001);②SCL-90各因子得分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各因子得分相关显著(P<0.05);③SCL-90绝大部分因子与人格因子相关显著(P<0.05);④外向性、神经质、支持总分、宜人性能显著预测高职顶岗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水平(t=-39.708,33.902,-16.645,-16.399;P<0.001)。结论高职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医学生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医学院26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试。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分数在性别、有无虐待、身体健康和家庭关系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t=2.373~5.641,P<0.05;F=4.580~9.542,P<0.05),且与儿童期虐待、神经质、生活事件呈正相关(r=0.133~0.479,P<0.05),与生命质量、社会支持、外向性、友善性、谨慎性、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r=-0.121~-0.386,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儿童期虐待、神经质分别对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06~0.394,P<0.05),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家庭关系、谨慎性特质、环境领域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分别对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14~-0.236,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医学生不安全感心理具有不良影响,人格、自尊、自我效能感、家庭关系、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也是影响其不安全感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高职学生人格与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职学生人格和社会支持的状况及其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和大五人格问卷对湖南4所高职院校的679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高职学生的人格特征存在性别差异;2高职女生的社会支持水平高于男生;农村学生主观支持和总分上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大二、大三学生主观支持上显著高于大一学生;3高职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其人格稳定性、外向性、开明性、责任心相关显著(P〈0.01)。结论必须重视高职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顺德高中生内外向性人格、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究内外向性人格、社会支持与高中生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顺德5所主要完全高中共296名高中生以班为单位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①男高中生孤独感程度显著高于女高中生;来自农村的高中生社交孤立程度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高中生;②相关分析表明:高中生孤独感的各个维度与内外向性人格和社会支持有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与内外向性人格有显著的正相关;③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内外向性人格和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各个维度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内外向性人格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内外向性人格、社会支持是影响高中生孤独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师范类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分别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131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测量数据用SPSS 10.0整理与统计。结果师范类大学生的家庭满意度(F=8.86,P〈0.01)和自由满意度(F=4.16,P〈0.05)在是否贫困与性别这2个因素上存在交互作用,贫困男生的家庭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不仅低于贫困女生,而且显著低于非贫困男生;女生比男生体验到更少的学业满意度(F=21.12,P〈0.01);贫困生的学校满意度(F=5.57,P〈0.05)和环境满意度(F=5.45,P〈0.05)明显高于非贫困生,但他们的学业满意度(F=3.54,P〈0.05)明显低于非贫困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师范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性别和贫困与否方面的差异;师范类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及人格特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量表,以目的抽样对湖南多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和程度在不同年级(P0.01)、不同学校及专业(P0.05)的比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存在显著性影响(P=0.000);3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内外倾、精神质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性相关(P=0.000)。结论1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对自杀意念存在联合预测作用;2各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危机干预工作,对大二学生应有针对性释压;3办学层次越高的高校在对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方面的工作应开展得更加深入细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