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汉光 《医学信息》2009,22(2):256-256
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急性或慢性脑积水的发生严重影响着动脉瘤患者的预后.这种类型的脑积水主要是由于SAH后脑脊液(CSF)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而导致CSF循环受阻,是脑动脉瘤破裂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是常见且重要并发症,同时也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1].蛛网膜下腔的积血是导致CVS发生的根本原因,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是防治CVS的重要措施.自1993~2002年以来,我科开展脑脊液(CSF)置换术防治脑血管痉挛,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就CSF置换术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护理观察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是脑卒中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之一。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血液瘀滞在脑蛛网膜下腔,引起多种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脑积水、细胞凋亡、血脑屏障功能障碍、血管痉挛、微血栓形成和皮层扩散性抑制,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并贯穿于整个脑损伤过程。近年来,临床试验逐渐关注a SAH发生后的两个阶段:早期脑损伤(EBI)和延迟性脑缺血(DCI)。这两个时期是导致神经元损伤的主要阶段,并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我们就近年来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损伤的机制作一简要总结,主要讨论EBI和DCI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崔群建  付浩  原高明 《医学信息》2008,21(5):738-738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导致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VSP),是脑动脉瘤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发生症状性VSP,其后果难定.本文总结分析我院对180例颅内动脉瘤开颅手术后32例并发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和治疗经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可并发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和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Ischemic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IND),严重者可致残或致死。SAH后有70%的患者发生CVS,36%的患者出现脑缺血或脑梗塞症状。CVS不等同于IND,IND是SAH后的一种综合征,是多因素如CVS、脑水肿、脑积水、血压降低和心排出量减少等导致脑血流量下降而形成。  相似文献   

6.
崔群建  付浩  曹创 《医学信息》2008,21(6):947-94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转归不良的主要原因为①再出血,②脑血管痉挛,③急慢性脑积水.本文回顾了80例颅内动脉瘤行手术或血管内治疗病人,15例死亡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谢江淼  杨晓梅 《解剖学报》2020,51(4):618-625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脑卒中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之一。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血液瘀滞在脑蛛网膜下腔,引起多种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脑积水、细胞凋亡、血脑屏障功能障碍、血管痉挛、微血栓形成和皮层扩散性抑制,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并贯穿于整个脑损伤过程。近年来,临床试验逐渐关注aSAH发生后的两个阶段:早期脑损伤(EBI)和延迟性脑缺血(DCI)。这两个时期是导致神经元损伤的主要阶段,并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我们就近年来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损伤的机制作一简要总结,主要讨论EBI和DCI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手术对照,探讨急诊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同时为了检验3D-CTA检查的诊断符合情况.方法 5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8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1岁.对普通CT高度怀疑为动脉瘤性SAH患者行急诊Philips 256i C...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是SAH病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但血管痉挛的发生机理仍未阐明。本文主要探讨氧自由基在脑血管痉挛发病中的作用。家兔分为3组(1)对照组:蛛网膜下腔注入Ns,(2)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多种颅脑疾病的常见病理变化过程,脑血管意外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可趋化和激活多形白细胞,合成和释放多种炎性介质,促使血管痉挛的发生.其拮抗剂对SAH后脑血管痉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新华  田香哲  周晔 《医学信息》2008,21(2):282-283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动脉血管的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多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引起,部分患者是因脑血管痉挛、闭塞或因动脉瘤压迫周围组织造成,导致患者致残或死亡,主要见于中年人[1].  相似文献   

12.
刘睿  崔群建 《医学信息》2010,23(4):1045-1045
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我院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脑积水者42例,经及时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玉秋 《医学信息》2009,22(8):1649-165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除头部外伤和高血压病以外原因所引起的自发性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到蛛网膜下腔,并经腰椎穿刺或影像学所证实[1],系临床常见病,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80%)[2],并发症多而且死亡率及致残率高.2005-2008年我科收治63例SAH,其中再次出血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原因尚不清楚,曾经认为蛛网膜颗粒的纤维变性是脑脊液循环阻塞的原因,但未被广泛承认。本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颗粒的血液、炎症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通过尸检取50例成年患者的蛛网膜颗粒标本,所有的标本均经一系列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尸检时间为出血后12h~34年,15例中度至重度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均有不同程度脑积水,与年龄匹配的27例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对照比较,作者观察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一周内血液和蛛网膜颗粒炎症的关系,发现蛛网膜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脑血管痉挛时脑底动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能神经纤维的变化。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组大鼠取股动脉自体血注入蛛网膜下腔,正常组动物不做任何处理。3d后灌注固定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两组大鼠脑底动脉CGRP能神经纤维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脑底动脉可见棕褐色,细线状CGRP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而SAH后3d组大鼠脑底动脉与正常组大鼠脑底动脉相比CGRP能神经纤维密度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提示脑底动脉CGRP能神经纤维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脑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2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其原因复杂,疗效一直不尽人意。为探索更佳的治疗方法,现对我院1999年5月至2003年5月收治的2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病人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常见病因是先天性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SAH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伤残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明确其发病机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改善SAH整体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有关CVS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致命性脑血管事件。因人们曾认定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为主要致病机制,传统研究多关注SAH后大血管的病理变化。但仅控制CVS不能有效改善SAH患者预后,这提示存在其他致病机制。近年来人们提出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的概念,即从SAH发生到CVS出现前脑组织受到的损伤,其可能是SAH不良预后的主因。本文试回顾SAH研究历程并从细胞电生理变化、血脑屏障损坏、炎症和凋亡等方面概述EBI研究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创伤性脑积水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2例因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脑积水将其分为脑积水组(18例),非脑积水组(44例)。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GCS评分、是否有明显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前中线是否移位、骨窗面积、术后是否伴有颅内感染及硬膜下积液,分析发生创伤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是否为脑积水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后是否颅内感染、术前中线是否移位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而患者术前GCS评分(P=0. 020)、是否有明显蛛网膜下腔出血(P=0. 020)、骨窗面积(P=0. 002)、术后是否有硬膜下积液(P=0. 0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骨窗面积较大(P=0. 011)、术后有硬膜下积液(P=0. 024)与脑积水发生显著相关(P 0. 05)。结论 骨窗面积较大与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是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创伤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李富慧 《医学信息》2007,20(3):467-468
目的研究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探讨最佳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例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每次放脑脊液10ml,再注入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反复进行3~5次,一次置换脑脊液30~50ml,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3次置换内头痛完全消失22例(88%),2例死于再出血,1例死于脑血管痉挛,但其头痛程度均有明显的减轻。结论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是一种相对安全且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能够很好且及时地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如脑血管痉挛、再出血,也可以有效防止阻塞性脑积水、化学性脑膜炎、下丘脑功能紊乱等病理过程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