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心肌梗塞(MI)病理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体表心电图有无病理性Q波并非MI穿壁与否的敏感或/和可靠的标志。人们渐趋摒弃穿壁性和非穿壁性抑心内膜下MI之称谓,而倡用Q波梗塞(QMI)与无Q波梗塞 (NQMI)。藉以避免由于命名上的不严谨而造成的概念上的混淆以及临床结论上的误解,并有利于治疗的选择和评价。QMI已为临床熟知,然而NQMI常易忽视,导致漏诊、误诊。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NQMI在MI率及远期病死率皆甚高,预后并非一向认为那么乐观,实有必要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本文旨在对NQMI的研究近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正> 既往根据体表心电图有无病理性Q波,将急性心肌梗塞分为穿壁性和非穿壁性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但是,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体表心电图并不能精确地反映急性心肌梗塞的解剖定位,亦即体表心电图有无病理性Q波并不能表示病理解剖学上的穿壁和非穿壁梗塞。尸解发现,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的心肌梗塞,解剖学上可无穿壁性心肌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体表心电图(BCG)的病理性Q波、ST段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峰值的关系。方法对137例AMI患者体表ECG与CK-MB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前壁、下壁AMI患者体表ECG的病理性Q波导联数、最大Q波幅度、Q波总幅度及前壁AMI患者ST段抬高的导联数与CK-MB蜂值有明显正相关(P<0.05)。但下壁AMI患者ST段抬高的导联数与CK-MB峰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前壁、下壁AMI患者体表ECG的病理性Q波改变及前壁AMI患者体表ECG的ST段改变与CK-MB峰值存在正相关,通过体表ECG的病理性Q波、ST段改交可预测梗塞范围,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急性心肌梗塞(AMI)基于ECG上有无病理Q波而诊断为透壁或非透壁心肌梗塞。尸解显示,Q波不能作为累及透壁的证据。1983年Spodick提出AMI应根据ECG上相应的表现称为无Q波心肌梗塞(NQMI)和Q波心肌梗塞(QMD),已得到广泛的承认。本文旨在对NQMI的诊断、临床和预后方面的一些进展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根据心电图(ECG)有无病理性Q波,将急性心肌梗塞(AMI)分为Q波心肌梗塞(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QMI)和无Q波心肌梗塞(non-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NQMI)。NQMI在临床诊断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探讨NQMI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标准,现将我院1991年开院以来确诊  相似文献   

6.
李玲 《广东医学》1993,14(3):156-157
过去一直将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心电图(ECG)有无出现病理性Q波而分为两类:有病理性Q波的为透壁性心肌梗塞,而无病理性Q波的为非透壁心肌梗塞。实际上ECG有无病理性Q波的出现与病理学上心肌梗塞是否穿透心室壁并非完全一致。Savage报  相似文献   

7.
急性非Q波心肌梗塞的临床特征(附2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依据心电图(ECG)有无病理性Q波,分为Q波心肌梗塞(QMI)和非Q波心肌梗塞(NQMI)。本文对我院近两年来确诊的24例NQMI的临床特征,心电图改变作一分析,并与同期的30例QMI作比较。  相似文献   

8.
本文测定71例首次穿壁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61例有病理性Q波患者中,56例(92%)示梗塞区收缩减低。10例Q波自行消退患者中,仅1例心壁活动异常。前壁心肌梗塞伴ST段持续抬高时,梗塞区常有严重室壁活动异常(95%),且预测室壁瘤形成的敏感性为58%,特异性为100%,心肌梗塞后心电图对估价左心室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心电图(EKG)有无病理性 Q 波,将急性心肌横塞(AMI)分为 Q 波心肌梗塞(QMI)及无 Q 波心肌梗塞(NQMI)。随着近年来对NQMI 的重视,临床报道亦逐渐增多。过去认为 NQMI 范围较小,病死率低,但近年来越来  相似文献   

10.
刘文 《实用医技杂志》1999,6(5):337-337
<正> 多年来,临床上经常按心电图上有无病理性Q波,将急性心肌梗塞(AMI)区分为透壁性梗塞和心内膜下梗塞。实际上,仅根据心电图而作出上述诊断是不可靠的。近年来,上述诊断名称已逐渐被Q波和非Q波性心肌梗塞所取代。但有部分学者认为,这样的分类是没有病理学基础的。而多数学者持相反意见。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时出现病理性Q波或QS波,并不完全是由于心肌坏死,也可因相邻的心肌发生高度缺血、损伤,而使心肌电的产生能力暂时丢失或失衡,经恰当治疗,心肌缺血改善,电产生能力恢复或平衡,病理性Q波可以消失。1临床资料急性心肌梗塞6例,均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反复心电图跟踪检查确认;其中前壁梗塞3例,下壁梗塞2例,侧壁梗塞三例,均已出现典型的病理性Q波(Q波宽度超过0.O4秒,深度超过同导联R波高度的1/4或Q波有切迹)。Q波消失时间,在4天(10小时)以上者2例,10天以上者3例,最长五例5周(为例壁心梗)。6例男4例,女2例…  相似文献   

12.
无 Q 波型心肌梗塞(NQMI)有逐年明显增加趋势,虽然其急性期并发症少且急性预后较好,但梗塞后心绞痛和再梗塞发生率比 Q 波型心肌梗塞(QMI)高,又容易猝死。说明无 Q 波型心肌梗塞是不稳定的,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对比研究了50例无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NQMI)和60例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QMI)的临床特点。NQMI病人有心绞痛史、陈旧性心肌梗塞史者较多,而有室壁瘤者较少,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功酶(CPK-MB)峰值(分别为325.6±247.9,20.9±10.7Iu/L)较QMI(分别为140.7±1098.2,56.1±38.5Iu/L)低,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恢复期左心室射血分数(0.52±0.07)较QMI(0.43±0.14)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其梗塞面积较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NQMI病人三支病变者(57.1%)较QMI(22.5%)多,而单支病变者(14.3%)较QMI(51.6%)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4.
根据体表心电图是否有病理性Q波的出现,可以把急性心肌梗死分为急性Q波心肌梗死(QMI)、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NQMI在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近期和远期预后以及治疗处理方面均与QMI有所不同。本文对NQMI患者临床特点及病理生理变化、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诊断,心电图检查,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又有很大的进展。本文仅就QMI和NQMI及几种少见类型的MI心电图诊断进行论述。 一 Q波心肌梗塞(QMI)和非Q波心肌梗塞(NQMI)的心电图诊断 早在四十年代就将MI分为透壁型和非透壁型两大类。这种传统分类法经实践验证,透壁型心肌梗塞(MI)属QMI,但也有少数是NQMI。而非透壁型MI是心内膜下MI,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无Q波心肌梗塞(NQM)的临床特征。方法:经临床确诊的急性心肌梗塞(AMI)149例分为Q波心肌梗塞(QMI)与NQMI两组,对比两组在年龄、性别、易患因素、临床表现、心肌酶、并发症、病死率、再梗塞及梗塞后心绞痛等方面的差别。结果:NQMI比例逐年增多,最高达53.3%,在胸痛、心肌酶、年龄、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而在并发症及病死率方面QMI较NQMI明显增多,在再梗塞及梗塞后心绞痛方面,NQMI明显增多。结论:NQMI与QMI在发病比例及临床表现上相似,并发症及病死率更少,再梗塞率及梗塞心绞痛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7.
曲英秋 《当代医学》2009,15(34):23-24
心肌梗塞典型的心电图改变是病理性Q波,损伤性ST改变。其中病理性Q波是心肌坏死的标志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结合病理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急性心肌由于梗塞面积、厚度或部位等多种原因,虽未能形成典型的病理性Q波,但可产生一些特征QRS波群改变,这种QRS波群的形态改变和病理性Q波一样,可作为诊断心肌梗塞的指标,称为“等位性Q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波)在陈旧性心肌梗死(OM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例明确诊断或疑似OMI病人心电图与超声心电图对比研究,来分析病理性Q波以及fQRS波对OMI的诊断价值。结果:OMI病人两种心电图指标在不同部位OMI时的发生率比较fQRS波均大于病理性Q波。在下壁OMI中fQRS波组以及病理性Q波和/或fQRS波组与病理性Q波组比较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fQRS波的发生率下壁>前壁>侧壁。fQRS波在敏感度、准确度以及阴性预测值均优于病理性Q波,病理性Q波在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优于fQRS波,而二者联合所有参数最高。结论:fQRS波在敏感度、准确度以及阴性预测值均优于病理性Q波,二者联合将提高对OMI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一直认为,根据急性心肌梗塞(MI)病人心电图(ECG)上有无异常Q波出现,可以大致鉴别MI的两种病理类型,即穿壁性MI(TI,即Q波MI)和非穿壁MI(NTI,即无Q波MI、内膜下MI)。虽然ECG改变与病理类型并不完全一致,但多数学者仍认为,ECG不失为粗略判断MI病理类型的简易临床方法。 关于两类MI的临床差异,一直是MI研究领域中较受重视的课题之一。50~70年代初期,大量临床研究的结论是,NTI为良性MI,病人的临床经过和预后较TI为好,因而没有给予NTI以足够的重视。上述观点至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18例急性无Q波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并与120例急性Q波心肌梗塞作比较。结果表明急性无Q波梗塞较Q波梗塞有显著高的心绞痛史和既往梗塞发生率(27.8%对4.2%,P<0.01)。较低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峰值水平(均值为655.5对886.7U/L,P<0.05)。住院病死率无Q波梗塞低于Q波梗塞,而泵衷、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无显著差别。无Q波梗塞中ST段压低者的CPK峰值高于ST段升高者(774对398U/L,P<0.05),其症状也较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