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儿科2000年1月~2004年9月诊治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6例临床资料.结果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除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肝脾肿大常见外,肝功能变化以酶学改变为主,其中以乳酸脱氨酶升高最常见;各年龄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简称异淋)均明显高于骨髓变异淋巴细胞,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重症可致死;对于起病急、进展快、肝功损害重、多系统损害者,应注意EBV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5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发病现状,明确EB病毒感染对儿童的危害。方法对我院2002年至2005年3月儿科收住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135例病人作临床分析。结果从本次统计来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造成多脏器功能损害,发病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近年有增多趋势,且危重病例有增多,死亡率有增高。使用更昔洛韦治疗对病程的控制有一定作用。结论临床医生必须加强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力争早期诊治,适时使用抗病毒药物,以减少此病对儿童健康的危害,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64例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并发症特点,从减少临床漏诊与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16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发生于7岁以下儿童133例(占81.1%),并发症发生率达79.3%,尤以肝脏损坏最常见.眼睑水肿发生率23.8%,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并发症累及2个或2个以上系统占23.2%,而发生中枢系统并发症或多器官系统损坏者预后不良.88.9%以上病例见变异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便有效的筛查手段.结论:尽管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呈良性临床经过,具有较典型的临床表现,但本病并发症常见且多样,可累及多种器官、系统.因此,提高对本病并发症的认识有助于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4.
董李红  赵鹏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1):999-1000
目的探讨不典型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早期干预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不典型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22例不典型红细胞增多症病例中,有72.93%有生产危险因素,有27.27%有多血质貌,45.45%有神经精神方面的损害表现,22.73%有心肌损害表现,22.75%有呼吸功能损害表现,54.55%有高胆红素血症,40.91%头颅B超检查有改变,31.82%有一过性的低血糖。上述病症经过对症处理,症状可明显改善。结论不典型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部分有不同系统、不同程度的机体损害,积极处理,可改善症状,减少损害。  相似文献   

5.
皮质醇增多症的临床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敬东 《吉林医学》2009,30(15):1697-1698
皮质醇增多症系肾上腺皮质长期分泌过量皮质醇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临床表现以满月脸、多血质、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痤疮、高血压等为特征。其诊断分为两个步骤:①是否皮质醇增多症?②如为皮质醇增多症,病因是哪一类?典型病例靠临床症状即可做出诊断,但对不典型、早期病例及病因诊断尚需靠实验结果及影像学检查,现就我院近年来诊断的21例皮质群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等有关诊断问题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无明显季节性,以散发为主,偶有流行,90%以上由EB病毒引起,5%~10%由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弓形体、腺病毒等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IM缺少特异的症状、体征。临床典型的表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的"三联",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变化多样,特别是疾病早期容易与其他疾病症状重叠并混淆,临床极易漏诊和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误诊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甲型副伤寒住院病例的药敏试验结果及临床特点,并与近年伤寒病例做对比。结果甲型副伤寒组消化道症状较伤寒组明显,更易并发肝脏损害,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喹诺酮类,亚胺培南,三代头孢菌素敏感性好。结论甲型副伤寒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儿中发热及咽峡炎(89.47%)、肝肿大(55.26%)、脾肿大(52.63%)、淋巴结肿大(84.21%)、异常淋巴细胞等于或超过10%(100%)。合并症中肝功能损害最常见,肝功能异常占57.86%,肝功能损害以酶学改变为主。早期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最常见。结论对婴幼儿出现持续发热伴化脓性扁桃体炎且外周血淋巴细胞升高,尤其肝功能损害应注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累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感染相关性淋巴或淋巴样腺体组织反应性改变和多器官功能受损。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呈良性临床经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伤寒杆菌的变异和耐药菌株的出现,伤寒的发病率迅速上升,且临床不典型化,并发症增多,给伤寒的诊治带来许多困难。现将近年来有关伤寒的临床研究情况做一综述。一、临床特点的变异近年来伤寒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具有全部典型伤寒五大特征的病例已不多见,甚至消失。缓慢起病的明显减少,以突然高热越病的占60~74.1%,稽留热已不多见,仅占6.3~25%,代之以弛张热和不规则热,占75.7~90%。无欲貌减少占14.45~22.5%,相对缓脉仍较高,占46~97.14%,玫瑰疹已不多见,仅占  相似文献   

10.
伤寒合并多系统损害临床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伤寒合并多系统损害的临床新进展,进一步探讨,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收集大量临床资料的方法。结果:伤寒的并发症遍及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结论:伤寒是一种多系统损害性疾病。  相似文献   

11.
热带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国内屡有发现但伴有皮肤损害病例不多;国外就作者所参阅文献亦极为竿见。近年我们遇见一例并发结节性皮疹,特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伤寒性肝炎与甲型肝炎临床特点的不同,提高伤寒性肝炎诊断水平,对伤寒性肝炎急性甲型肝炎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损害程度及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伤寒性肝炎症状、肝功能损害程度较甲型肝炎轻、恢复快,前者黄疸少见,发热长,脾大多见,LDH水平较高。提示以上结果中为两者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伤寒性肝炎肝损害程度注要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陈玲 《广东医学》2007,28(9):1498-1498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近年来伤寒患者的临床表现变异较大,不典型伤寒病例日益增多[1].学龄前儿童的症状较轻,婴幼儿时期患者多不典型[2].  相似文献   

14.
伤寒为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由于伤寒发病早期除发热外其余的临床表现不典型 ,且病情严重 ,并发症多 ,以及对血液系统有损害 ,从而导致伤寒临床上较高的误诊率 ,尤以误诊为血液病为著。本文收集我院 10年收治的伤寒病人 2 82例 ,分析其误诊为血液病的原因 ,旨在为临床早期正确诊断伤寒病提供借鉴 ,现将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8例中男 18例 ,女 2 0例 ,年龄 18~ 35岁 2 4例 ,35~ 50岁 12例 ,50岁以上 2例。临床症状均以发热并以弛张热为主。精神萎蘼 ,表情淡漠 ,腹胀 ,食欲减退 2 3例 ;鼻衄、皮肤出血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伤寒菌株的变异,抗生素的早期应用,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伤寒患者的临床特征有较大变化,不典型患者相对增多,多种并发症的早期出现,使得临床表现更具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伤寒是古老而典型的肠道传染病,在2000多年前我国已有记载,是由伤寒杆菌经口感染所致。近年来由于伤寒菌株的变异,抗生素的早期应用,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伤寒患者的临床特征有较大变化,不典型患者相对增多,多种并发症早期出现,临床表现复杂而造成误诊。笔者与县防疫站实验室和防疫科于1991年9月7日-11月15日  相似文献   

17.
近年随着广谱抗生素广泛应用,伤寒发病率逐年降低,但临床变异性日趋增大,非典型病例增多,误诊率逐年上升[1]。我院1987~1995年共收治伤寒32例,其中20例(62.5%)被误诊。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例中男15例,女5例。年龄3~59岁。其中20~40岁占65%。发病以秋冬季为多,占80%。发病6~52d经血培养或肥达反应确诊,平均21.3d。1.2临床特点起病急,伤寒五大特征表现变异大。早期症状复杂多样,后期并发症表现突出。20例中驰张热及不规则热型12例,稽留热型8例,热程4~40d。伴畏寒13例,其中5例伴寒战或出汗。出现皮疹1…  相似文献   

18.
伤寒六问     
1、近年来伤寒的临床演变趋向是什么?答:伤寒是大家所熟悉的常见传染病,但近年来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临床演变趋向轻化。如严重的毒血症已明显减少,消化道症状减轻,典型的热型已不多见,玫瑰疹显著减少,部分患者周围血嗜酸粒细胞不消失等。变异较大的原因,多数学者认为与预防接种,早期应用解热药、抗生素和激素,人民体质的改善,免疫力的增强等有关。是否伤寒杆菌有变异,有待进一步证实。此外,在并发各脏器病变方面,范围较前广泛,如伤寒性肝炎和伤寒性肾炎增多.2、伤寒性肝炎与急性病毒性肝炎如何鉴别?答:鉴别要点: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热常不太高,一般在3~5天内退热,退热后才出现黄疸;全身中毒症状较少,以乏力、纳差、恶心为主要症状;血清转氨酶上升的幅度较大,恢复较慢;部  相似文献   

19.
伤寒临床表现典型者诊断不难,但由于抗生素的早期应用及非典型伤寒日渐增多,临床误诊并非少见;1996年以来我院误诊16例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38例伤寒临床演变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小岩  周培环 《广东医学》1994,15(3):175-176
近年来由于伤寒疫苗的接种,早期抗生素、激素的广泛使用以及伤寒杆菌菌株的变异,使伤寒临床变异较大,非典型病例增多。临床上常常以长期不明原因发热而入院,容易误诊为其他的疾病。我科于1987年1月~1993年1月共收治发热病人1757例,其中经血、及/或骨髓培养阳性确诊为伤寒者共38例(2.2%),现将该38例有关资料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最小年龄为4岁,最大年龄为71岁,其中20~40岁为26例,平均年龄为29.5岁,以年青人为多。男性26例,女性12例,男女之比为2.17:1。入院时间以秋冬季为多,共27例。入院时发热最长时间为65天,最短为3天,平均为25.5天。 二、临床表现:伤寒的典型特征多数不全或缺如,症状、体征复杂多样,典型表现与非典型表现相互夹杂,详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