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屠永华  王玉锦 《医学综述》1997,3(10):484-485
<正>Binswanger氏病(Binswanger disease,BD)又称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或称慢性皮质下脑病及Binswanger脑病。随着CT与MRI影像技术的发展,BD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BD是主要累及脑白质,临床上以高血压、卒中、慢性进行性痴呆为三大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我院自1986~1996年共收治60例,本文结合60例CT、MRI图像上BD典型形态学改变的病例资料,进行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Binswanger's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Binswanger's病(Binswanger's disease BD)又称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临床以高血压、卒中和慢性进行性痴呆为主要表现。1987年以前主要依靠尸检病理确诊,随着CT及MRI的应用,使得临床诊断成为可能。近年来国内外对于BD的生前诊断产生极大兴趣,故本文根据最近文献的阐述如下。 1 历史回顾 1894年德国神经病理学家Otto Binswanger首次报告8例梅毒性进行性麻痹患者,将进行性痴呆、出现局部症状、脑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大脑白质的  相似文献   

3.
Binswanger‘s病(BD)又称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本病临床特点是中老年人进行性痴呆。随着CT的应用,BD的检出率明显增多,现就我院渗断的30例Binswanger‘s病,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4.
Binswanger 病(BD) 又称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1894 年首先由Binswanger报道,1898 年Alzheimer 命名其为BD.BD为血管性痴呆的一种主要类型,它是一组以慢性高血压动脉硬化、痴呆、脑室周围白质低密度区为特征的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正> Binswanger、disease(BD)又称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表现为中、老年人进行性痴呆,多伴有长期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是一种缺血性或血管性脱髓鞘病变。以往诊断多依靠尸检证实,直到1987年本病的文献报道尚不足50例,随着CT、MRI的相继问世,BD的检出率明显增高,我们对这一疾病有了新的认识,但对其临床诊断标准仍在探讨中。本文对我科1992~1997年收治临床诊断为Binswanger病的20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潘延斌 《柳州医学》2004,17(1):26-26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是由德国学者Binswanger于1894年最先报道8例慢性进行性痴呆病人尸检的脑部病理改变,故也称BD。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大脑半球白质弥漫性脱髓鞘造成白质病变,呈皱摺状,颗粒状,斑片样影像,多合并腔隙性脑梗塞和脑萎缩。SAE主要累及白质,以高血压.卒中和慢性进行性痴呆三大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38例SAE的CT及临床表现,探讨CT扫描对SAE早期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4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又称Binswanger’s disease,BD)1894年由Bingwanger首行报告。以前主要靠病理诊断,随着CT、MRI广泛使用,近年来该病例报告逐渐增多,现将本科1991年1月~1999年12月经临床和影像学确诊的4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Binswanger病(BD)或称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其特征是半球白质的脑血管病变。自1894年Binswanger报告该病后,至今文献中有病理证实的BD仅47例。而CT和MRI已有数百例报告。在高血压病发病率上升,CT和MRI广泛应用的情况下,BD的发现率必随之大增,并有可能得到早期诊断。本文报告3例。  相似文献   

9.
潘海英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4):3595-3596
动脉硬化性脑白质病,以前曾称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Binswanger氏病,进行性皮层下血管性脑病,是发生于老年人的缺血性脑白质病,常由动脉硬化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高血压、脑卒中发作和慢性进行性痴呆。其发病率在老年人中占1%~5%,随年龄的增加及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者,发病率增高[1]。本文收集经CT扫描确诊的动脉硬化性脑白质病118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CT影像特征,探讨CT对动脉硬化性脑白质病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例中,男83例,女35例,年龄50岁~90岁,平均年龄69.8岁;病程数天至数年不等;临床有高血压病史者82例,占69.49%,…  相似文献   

10.
<正>Binswanger病(Binswanger disease,BD)即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进行性白质脑病、动脉硬化性皮层下脑病和Binswanger脑病等。其病理特点表现为皮质下明显的小动脉硬化和脑白质脱髓鞘。其临床特点为进行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演变为小血管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 30例临床及头部CT诊断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患者。结果  (1 )均有 5~ 4 4年不等的高血压病史 ,部分伴有多年吸烟史或伴Ⅱ型糖尿病史者病情较重 ;(2 )脑CT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白质疏松 (LA)及深部白质软化灶、侧脑室扩大。结论 Binswanger(BD)病的直接病因即是高血压。对有长期高血压和进展性痴呆 ,伴有多发性腔隙卒中者 ,结合脑CT改变可考虑本病诊断 ,应强调智能障碍 ,而不应过分强调痴呆。及时给予治疗 ,可延缓病程  相似文献   

12.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SAE或Binswanger’s Disease)。是一种罕见的老年性动脉硬化性疾病。本病首先是由Binswanger(1894)描述了8例慢性进行性痴呆,在皮层下白质有动脉硬化改变的病人。后来Olszewski(1962)回顾性的研究了41例SAE病人,其病理特点为皮层下灰质和白质中的深穿枝血管硬化,导致小的梗塞和白质弥漫性髓鞘脱失。而皮层下弓状纤维相对保留。本病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故在临床上不易得出诊断,往往需要病理证实。自CT问世之后,对本病  相似文献   

13.
应爱娟  丁美萍  罗巍 《浙江医学》2009,31(7):986-987
Binswanger病(BD),又叫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血管性痴呆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为缓慢进行性痴呆,具有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和通常有小卒中病史),CT或MRI具有特征性的白质异常信号。以前只能靠尸检确诊,随着各种检查手段使用,对BD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对我院临床确诊为BD的5例患者的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18F-FDGPET)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随着CT及MRI的临床应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脑病)的诊断并不困难。我们对临床及CT确诊为Binswanger脑病的22例病人进行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Binswanger病(Binswanger’s disease,BD)又称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属于脑血管性痴呆的范畴,是一种以大脑白质广泛受损为特征的白质脑病,临床较为罕见。但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于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Binswanger病的临床诊断率也明显提高,但目前有关Binswanger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标准尚无统一定论,成为目前该疾病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则主要是对当前学界有关Binswanger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学变化以及诊断标准等内容进行综述,以进一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并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葛仪龙 《中外医疗》2008,27(14):110-110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又称Binswanger's病,是一种发生于脑动脉硬化基础上的老年性脑血管丧病,主要病因为高血压.临床上以脑深部小动脉硬化,皮质下白质变性,进行性痴呆为特征.1894年Binswanger首先报道该病例,过去的诊断均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故认为是一种少见病.随着CI、MRI的广泛应用,临床对此病的检出率明显提高,目前认为该病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本文就46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及CT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又称Binswanger氏病是一种发生于动脉硬化基础上,临床上以进行性痴呆为特征的脑血管病。我院从1992年1月至1994年12月经CT确诊21例,现就其临床与CT表现作简要讨论。 临床资料 一、一般情况 21例全部为门诊或住院患者,其中男13例,女8例,60岁以下4例,60~69岁13例,70岁以上4例。21例均有不同程度脑动脉硬化症,有TIA或卒中史14例,高血压病史18例,糖尿病史5例,高脂血  相似文献   

18.
<正>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inalopathy,SAE)又称为Binswanger氏病。过去只能在尸检病理学报告之后进行诊断。近年来由于CT的临床应用,该病的活体诊断已成为现实。作者对66例由CT确诊,结合临床表现分析如  相似文献   

19.
Binswanger病     
Binswanger病(BD)又称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1894年Otto Birkswanger在三篇关于麻痹性痴呆的论文中报告8例特殊类型的脑动脉硬化病例,全部起病于60-70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智能障碍,伴有癫痫或卒中发作,尸检白质广泛萎缩,脑室周围以及颞枕部最为显著,基底节和大脑皮层不受累,笔者认为白质萎缩与动脉硬化有关。1962年Olszewski首次提出皮质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名称。可是当时Binswanger并没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CT诊断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探讨其病因、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主要CT表现为:①脑深部对称性的低密度灶;②腔隙性脑梗死灶;③脑萎缩。结论结合临床资料CT能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