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 对48例HCM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症状以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头晕或(及)晕厥为主要表现.②绝大多数患者(89.6 %)ECG表现为非特异性ST2T改变,肥厚累及心尖部者胸前导联见巨大倒置T波,仅5例(10.4 %)患者ECG无异常;超声心动图示,梗阻性HCM者16例(33.3 %),非梗阻性HCM者10例(20.8%),心尖HCM17例(35.4% ),肥厚累及右心室5例(10.4%).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结合临床表现与心电图改变可确诊.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 1转化酶 (ACE)基因插入 /缺失 (I/D)多态性与国人肥厚型心肌病 (HCM)和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 (HH)的相关情况 ,采用PCR方法检验 4 0例HCM患者 ,50例HH患者和 61例对照组的基因型。结果HCM组D等位基因频率为 0 .51 3,显著高于对照组 ( 0 .34 4,P <0 .0 5)和HH组 ( 0 .360 ,P <0 .0 5) ,II基因型频率为0 .30 0 ,明显低于对照组 ( 0 .50 8,P <0 .0 5)。提示国人ACE基因D等位基因频率在肥厚型心肌病中明显增高 ,II基因型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我院近 1 0年来肥厚型心肌病 (HCM )62例 ,行冠脉造影检查 2 0例 ,明确合并冠心病患者8例 ,占 40 % (8/ 2 0 )。现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对象 我院收治HCM62例中行冠脉造影检查2 0例 ,合并冠心病 8例 ,男 7例 ,女 1例。年龄 50~74岁 ,平均 64.9岁。1 .2方法 经超声心动确诊HCM ,按与左室后壁后度比≥ 1 .5或绝对厚度≥ 1 5mm ,诊断心肌肥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70 %确诊冠心病。2 结 果2 .1临床表现  8例HCM合并冠心病患者中胸痛 6例 ,头晕 1例 ,劳力性呼吸困难 1例。胸骨旁左缘 3、4肋间或心…  相似文献   

4.
肥厚型心肌病(HCM)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笔者以超声心动图为诊断基础,对61例HCM患者的心电图(ECG)进行分析,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HCM患者61例,男37例,女24例;年龄17~80岁,平均48.5岁.其中胸闷胸痛26例,心悸21例,劳力性呼吸困难7例,头晕5例,晕厥2例.  相似文献   

5.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 (HCM)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31例HCM患者及 31例健康者同步 12导联心电图。结果 :HCM组与正常组比较 ,QTd(79± 2 5比 33± 16 )、QTcd(84± 31比 38± 2 0 )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H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与HCM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 ,QTd(114± 31比 4 4± 19) ,QTcd(12 1± 37比 4 7± 2 5 )亦有统计学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增大 ,其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T1 mapping)成像技术评价23例肥厚型心肌病(HCM)和18例扩张型心肌病(DCM)纤维化的价值,研究初始T1值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显示初始T1值在HCM组、DCM组及对照组分别为[(1 318.4±44.7)、(1 353.7±56.9)、(1 267.0 ±24.3)ms,P<0.05],HCM患者、DCM患者左心室心肌初始T1值均与左室射血分数负相关(r=-0.488,P<0.05;r=-0.659,P<0.01).研究表明T1 mapping技术可以评价HCM及DCM心肌纤维化情况,HCM及DCM患者中左室心肌初始T1值所示心肌纤维化与心功能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演变为呈扩张型低动力状态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dilated-phas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DPHCM)的发生率、预测因素、临床及病理表现、治疗与预后。方法对186例确诊的HCM前瞻性随访研究(10±4)年。结果共有10例HCM演变为DPH-CM,发生率为4.7%。从典型HCM演变为DPHCM的时间为(9±2)年,其中80%(8例)为男性。60%(6例)有HCM家族史(60%vs32%,P<0.05);诊断有HCM时年龄较轻[(31±15)岁vs(41±18)岁,P<0.05];左室壁最大厚度[(22±4)mmvs(19±5)mm,P<0.05]及左室后壁厚度均较未出现DPHCM者为厚[(15±3)mmvs(13±5)mm,P<0.05],室内传导阻滞发生率高(40%vs7%,P<0.05),演变为DPHCM后1~2年内,5例因心力衰竭死亡(50%vs1%,P<0.05),1例接受心脏移植。结论从典型HCM演变为DPHCM的发生率很低,但一旦演变则预后极差。危险因素有年轻时被诊断有HCM、有HCM家族史、左室壁明显增厚、伴有室内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心肌运动指数(MPI)与心肌速度梯度(MVG)联合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价值. 方法:应用组织多普勒(TDI)分别对23例HCM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组者左室舒张功能进行分析,并计算出MPI和MVG.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CM组MPI明显增大(P<0.01)、左室后壁舒张早期MVG明显降低(P<0.01). 结论:MPI与MVG评估HCM患者左室功能,不但能反映HCM患者左室整体功能,而且能定量评估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初诊时漏诊和误诊的状况及原因.方法收集23年来收治的46例HC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漏诊22例(漏诊率47.8%),主要是高血压病(2例)和冠心病(19例).误诊4例(误诊率8.7%)系将主动脉瓣狭窄等误诊为HCM,经超声心动图检查予以剔除.结论 HCM初诊时漏诊和误诊均较高,综合病史、临床资料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望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合并2型糖尿病(DM)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冠脉造影确诊的596例CH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合并DM组130例,非DM组466例,比较两组冠脉病变影像资料与危险因素.结果 合并DM的CHD患者高血压、高甘油三酯(TG)、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血尿酸(UA)发生比例较不合并DM的单纯CHD患者高;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发生率高,病变程度重,较非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D合并DM患者合并危险因素多,冠脉病变较重.  相似文献   

11.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与猝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Wang Y  Cui YH  Wang DW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5):401-404
目的分析85例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电图、长程心电图及临床资料,探讨HCM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其与猝死及晕厥的关系。方法收集85例确诊的HCM患者临床资料、心电图、长程心电图记录,分析快速型及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其与晕厥和猝死的关系,同时结合超声心动图资料,分析心律失常与心肌结构的关系。结果85例HCM中有心律失常者74例,占87%(包括快速型心律失常30例,发生率为35.3%;缓慢性型心律失常21例,发生率为24.7%);有晕厥史的24例患者中,室内传导阻滞、快速心律失常及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无晕厥史患者中的发生率高,并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且以室间隔中下部及心尖部肥厚的发生率为高;此外,缓慢型心律失常与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相比室间隔中下部及心尖部肥厚的发生率较高。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发生晕厥、猝死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快速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且在有晕厥史或缓慢性心律失常者以室间隔中下部及心尖部肥厚者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 (T2DM )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 (Fg)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心病 (CHD)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149例T2DM患者血浆Fg水平的变化 ,按是否合并CHD分为合并CHD组81例 ,非CHD组68例 ,并设60例正常对照。结果 :T2DM患者血浆Fg 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1) ;T2DM合并CHD患者血浆Fg 水平与非CHD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1)。结论 :T2DM患者血浆Fg水平显著升高 ,与CHD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血管紧张素原M235T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血管紧张素原 (AGT)基因多态性与肥厚型心肌病 (HCM )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技术扩增AGT基因目的片断 ,检测基因多态性。结果 :HCM患者的AGT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 <0 .0 5 ) ,HCM患者中同时具有AGTT等位基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缺失 (D)等位基因及AGTTT ACEDD基因型者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 ,DD TT基因型的HCM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于其它基因型组合者和AGTTT型者 (P <0 .0 1,P <0 .0 1)。结论 :AGTT等位基因是HCM的危险因素 ,AGTT和ACED等位基因及TT和DD基因型对HCM发病具有协同作用 ,具有ACEDD AGTTT基因型的HCM患者有较严重的临床表型。  相似文献   

14.
夏丽萍  张书宁 《上海医学》2012,35(3):224-227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4例经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左心室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HCM的患者分为梗阻型HCM组(HOCM组,44例)及非梗阻型HCM组(HNCM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测量并比较冠状动脉各分支的内径。结果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高危因素中,两组间仅年龄及糖尿病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两组间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征的构成比、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室间隔厚度、左心房直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两组间冠状动脉狭窄、左前降支肌桥的发生率及左侧冠状动脉优势型患者构成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左间隔支肌桥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HOCM组的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左间隔支内径均显著大于HNCM组(P值均<0.01)。结论 HOCM患者的左间隔支肌桥发生率较HNCM患者高,且冠状动脉内径较粗大,尤其是左间隔支粗大,对临床上经皮导管化学消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代谢综合征(MS)合并冠心病(CHD)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212例患者根据有无CHD以及是否合并MS被分为3组:对照组43例、CHD组68例和CHD合并MS组101例;另外将169例CHD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118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P)51例.测定血尿酸水平,采集有关数据.结果 CHD合并MS组和ACS组的血尿酸水平在其各自分组中均明显升高,CHD合并MS组的冠脉病变支数和冠状动脉积分显著高于CHD组;相关分析显示血尿酸与尿素氮、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结论 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性增加.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更加严重;血尿酸与代谢综合征相关,对代谢综合征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中氨基末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的含量,并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相比较,探讨NT-ProBNP对CHD心脏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和微粒子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对56例CHD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NT-ProBNP与cTnI含量进行测定,并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结果 CHD患者NT-ProBNP和cTn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指标EDV、ESV和EF也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NT-ProBNP与EDV、ESV及EF之间呈良好的相关性(P<0.01)。CHD合并2型糖尿病及CHD合并高血压组NT-ProBNP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检测CHD患者血清NT-ProBNP含量对诊断CHD及CHD合并症心功能损害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基波与自然组织谐波技术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各分型的超声特点.方法 应用基波与自然组织谐波技术对HCM进行观察,根据心肌增厚的部位及分布情况、左室流出道阻塞情况和心室腔的改变进行分型及对比分析.结果 34例HCM基波检出31例(91.1%)自然组织谐波检出34例(100%).基波与自然组织谐波对34例HCM检查和测量.发现阻塞型与非阻塞型平均厚度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测量差异较小.结论 自然组织谐波技术对诊断HCM分型具有极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中氨基末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的含量,并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相比较,探讨NT-ProBNP对CHD心脏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电化学发光法和微粒子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对56例CHD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NT-ProBNP与cTnI含量进行测定,并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结果 CHD患者NT-ProBNP和cTn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指标EDV、ESV和EF也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NT-ProBNP与EDV、ESV及EF之间呈良好的相关性(P<0.01).CHD合并2型糖尿病及CHD合并高血压组NT-ProBNP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检测CHD患者血清 NT-ProBNP含量对诊断CHD及CHD合并症心功能损害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常见的基础疾病,CHD合并IE患者若不能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会引起严重并发症,如脑、肺、肢体动脉栓塞和心力衰竭等.然而许多临床医师和CHD患者对CHD合并IE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回顾性分析58例CHD合并IE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CHD合并IE的疾病构成和临床病理学特点,为预防、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64例经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左心室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HCM的患者分为梗阻型HCM组(HOCM组,44例)及非梗阻型HCM组(HNCM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测量并比较冠状动脉各分支的内径.结果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高危因素中,两组间仅年龄及糖尿病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两组间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征的构成比、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室间隔厚度、左心房直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两组间冠状动脉狭窄、左前降支肌桥的发生率及左侧冠状动脉优势型患者构成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左间隔支肌桥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HOCM组的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左间隔支内径均显著大于HNCM组(P值均<0.01).结论 HOCM患者的左间隔支肌桥发生率较HNCM患者高,且冠状动脉内径较粗大,尤其是左间隔支粗大,对临床上经皮导管化学消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