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3月至2005年9月进行电子宫腔镜检查的78例病例。结果宫腔镜诊断宫内膜息肉22例,诊断性刮宫的漏诊率20.51%,宫腔镜对诊断宫内膜息肉的准确性达100%。结论宫腔镜检查是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的良性疾病,对患者的月经、妊娠和生育预后有较大影响,诊断性刮宫、超声检查子宫或切除后病理确诊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传统方法,但是由于其漏诊率较高,所以应用有限。宫腔镜的检查和治疗做为一种新的方法,为子宫内膜息肉提供了一种腔内,微创的临床诊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种不同宫腔镜手术方法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176例年龄和生育要求不同的子宫内膜息肉行宫腔镜手术患者,分为3组。A组67例,行单纯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B组58例,行子宫内膜息肉切除+部分子宫内膜电切术;C组51例,行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子宫内膜电凝术,比较3种术式术后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其他两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B、C组无复发病例,A组复发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手术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单纯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率高。应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等选择适宜的宫腔镜下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诊断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遗过对105例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下诊治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宫腔镜诊断及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8年6月该院宫腔镜检查并经病检结果:证实为子宫内膜息肉的105例病例.结果:所有患者均在门诊经宫腔镜手术完成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93.3%完成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宫腔镜检及定位下搔刮或活检钳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子宫内膜息肉(EMP)是子宫内膜受雌激素持续作用发生局灶增生的良性病变,常引起不规则阴道出血、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绝经后阴道出血、不孕等症状,妇科检查往往无异常发现。常为单发,也有多发。收集本院2008年8月~2009  相似文献   

6.
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宫腔镜手术方法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因子宫内膜息肉行宫腔镜各类手术120例.根据不同术式患者分4组,A组30例行宫腔镜定位后刮宫术纽;B组30例行单纯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C组30例行TCRP+术后辅助口服炔诺酮治疗;D组30例行经宫颈子宫内膜切除术(TCRE).观察各组术后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D组高于其他3组,A组复发率最高;D组无1例患者发生复发.结论 对于月经改变明显无生育要求者,选用TCRE疗效较好,可避免息肉复发.育龄期有生育要求者,行单纯TCRP术后效果最好,行宫腔镜定位后刮宫术术后复发率最高,对于一些多发或合并内膜息肉样增生患者,可行TCRP+术后辅助炔诺酮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宫腔镜诊治子宫内膜息肉临床分析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目的:分析宫腔镜诊治子宫内膜息肉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宫腔镜检查子宫异常出血200例,其中镜下诊断子宫内膜息肉79例,并对其治疗后行宫腔镜复检。结果:200例子宫异常出血,镜下诊断子宫内膜息肉79例占39.5%,治疗后复检,痊愈率达89.8%。所有检查病例都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宫腔镜检查使子宫内膜息肉检出率提高,在宫腔镜指导下诊刮,配合药物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宫腔镜治疗EP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6年12月对EP患者126例行宫腔镜下电切术,并予以孕激素治疗及随访。结果:126例EP患者,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5%,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结论:宫腔镜的应用使EP的检出率大大提高,尤其宫腔镜电切术的应用使多发的、较大的EP彻底切除,防止漏诊,并配合孕激素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宫腔镜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46例,行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术后月经的改善情况及息肉有无复发判断疗效。结果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有效率达93.5%。结论宫腔镜手术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断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诊刮进行病理检查诊断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宫腔镜进行诊断治疗。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未发生1例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6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临床采用宫腔镜诊断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效果明显优于诊刮治疗,能够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对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987例不规则子宫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子宫内膜癌11例,宫腔镜联合B超诊断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符合率为90.90%;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14例,符合率为64.28%;子宫颈癌3例,符合率为75.00%。结论 采用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技术,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能早期确诊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对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宫腔镜检查是一种操作方便、安全有效、使用价值较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及漏误诊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顾红 《上海医学影像》2009,18(3):231-232,F0003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及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息肉的经阴道超声声像图的特征。结果经阴道超声检出的子宫内膜息肉57例,检出率78.1%,误诊9例,误诊率12.3%;漏诊7例,漏诊率9.6%。结论经阴道超声能清晰地反映子宫内膜息肉超声特征,而且操作方便、易行,可作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输尿管息肉的磁共振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输尿管息肉的MR表现,探讨MR对输尿管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输尿管息肉的MRI表现,包括SE T1WI、FSE T2WI、True fisp(真稳态自由进动快速成像)、MRU(磁共振水成像)及Gd-DTPA增强检查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1例中发生于左侧6例,右侧4例,双侧1例。发生于肾盂输尿管交界处1例,中上段6例,中下段4例。单纯性输尿管息肉4例,输尿管结石合并息肉7例。多发息肉3例,息肉数目3~6个不等。息肉呈结节状5例,长条状3例,不规则类似菜花状3例,表面光滑,5例有蒂显示,息肉借蒂漂浮于输尿管内,6例输尿管壁增厚,但外壁光整,病变以上肾盂及输尿管扩张,MRI平扫T1WI呈等信号5例,稍低信号6例,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息肉呈轻到中等强化。结论MRI能明确输尿管息肉的部位、形态及信号特点,有助于和其他上尿路梗阻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4.
子宫黏膜下肌瘤与子宫内膜息肉的经阴道超声检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的经阴道超声检查的声像图表现及诊断的符合情况。结果子宫黏膜下肌瘤诊断符合率为90.6%,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符合率为84.37%。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及二者间的鉴别诊断均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超声造影特征。方法对47例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患者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常规超声观察病变大小、形态、数目、内部回声、基底部宽度及彩色血流情况。超声造影观察病变模式、增强强度、病灶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及减退时间。结果常规超声示24例胆固醇性息肉表现为窄基底,16例表现为宽基底,7例息肉多切面扫查难以确定基底部位置,彩色多普勒测及血流信号者8例。所有息肉行超声造影均可被强化,增强模式呈蜂窝状不均匀增强者29例,均匀增强者18例,高增强40例,低增强7例。本组病例造影始增时间为(17.03±6.51)s,达峰时间为(29.27±9.71)s,减退时间为(54.42±10.37)s。超声造影均能显示病变基底部,与常规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超声造影表现为"蜂窝状"不均匀增强对胆固醇性息肉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息肉基底部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癌与非子宫内膜癌的子宫内膜超声图像回声强度的差异,探讨超声图像定量分析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的患者84例和健康体检正常的绝经期妇女30例(健康组),通过联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与超声图像定量分析仪检测其子宫内膜回声强度定量指标,并检测子宫内膜厚度。84例患者同时进行病理学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内膜增生组(48例)、内膜癌组(36例),比较各组间灰阶值及分贝值的差异。结果内膜癌组的子宫内膜厚度、灰阶值及分贝值均高于内膜增生组和健康组(P均0.01),内膜增生组的子宫内膜厚度、灰阶值及分贝值均高于健康组(P0.05或0.01)。结论超声图像定量分析提供了超声影像的数字量化指标,结合子宫内膜厚度,为无创鉴别子宫内膜癌提供了得力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高州市人民医院接受MRI检査的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分别对MRI平扫成像结合增强成像对于术前分期的判断和MRI平扫结合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对于术前分期的判断进行比较,同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内膜正常组与子宫内膜癌组不同分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对MR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MRI平扫结合增强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后,对内膜癌的诊断灵敏度达到98.1%。并且I期诊断准确率为84.4%,Ⅱ期诊断的准确率达到93.8%,显著高于单纯的MRI平扫加增强成像的诊断准确率。内膜正常组的ADC值为(1.40±0.16)×10-3mm2/s,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癌组[(0.98±0.14)×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采用LSD检验对三期之间的ADC值进行两两比较,Ⅰ期和Ⅲ期比较、Ⅱ期和Ⅲ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期和Ⅱ期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能显著提高术前癌变分期的准确度,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MRI及彩超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MRI及彩超表现,评价MRI及彩超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MRI及彩超征象,对18例行手术治疗者术前通过MRI及彩超对肿瘤进行分期,并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子宫内膜癌MRI表现:T2WI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宽,癌灶信号高于肌层,但略低于邻近尚残留的内膜和腔内黏液。分期准确度为77.8%,对肌层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度为87.5%。子宫内膜癌彩超表现:肿瘤内彩色血流信号丰富,呈现低阻力血流,RI=0.35±0.05, 彩超分期准确度77.8%,对肌层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度为75%。结论:MRI及彩超能多方位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癌癌灶及侵犯范围;对子宫内膜癌的术前分期有很高的价值。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对肌层浸润深度及邻近盆腔有无转移结节病变显示不如MRI清晰、直观,综合分析判断将大大提高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To determine the accuracy of endometrial thickness measurement with transvaginal ultrasonography (TVUS) to diagnose endometrial polyps in women with postmenopausal bleeding in whom a carcinoma has been ruled out. METHODS: In women with postmenopausal bleeding, endometrial thickness was measured with TVUS. If endometrial thickness was >4 mm, office hysteroscopy was performed. At hysteroscopy, the uterine cavity was assessed for the presence of polyps. Patients with malignancy were excluded. We used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 analysis to assess the capacity of TVUS endometrial thickness measurement to diagnose endometrial polyps. Findings at hysteroscopy were considered to be the reference standard. RESULTS: We included 178 patients with postmenopausal bleeding and endometrial thickness >4 mm. Hysteroscopy showed an endometrial polyp in 90 patients (50%). The RO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endometrial thickness had an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0.64 in the diagnosis of endometrial polyps. CONCLUSION: In women with postmenopausal bleeding in whom carcinoma has been ruled out, measurement of endometrial thickness with TVUS is not useful in the diagnosis of endometrial poly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