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LC)治疗胆囊颈部胆囊管结石嵌顿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LC治疗胆囊颈胆囊管结石嵌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胆囊颈部结石嵌顿35例,胆囊管结石嵌顿10例,同时有胆囊腔内结石30例。行"四孔法"LC手术,1例中转开腹手术,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2例出现胆漏,经过引流后治愈,其他无胆管损伤、术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LC治疗胆囊颈部胆囊管结石嵌顿相对困难,主要原因是胆囊管周围解剖不清、胆囊三角"冰冻样"改变及施放钛夹困难,但采取灵活的手术方式,也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LC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胆囊管嵌顿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500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其中220例胆囊管结石嵌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比较胆囊管嵌顿结石与非胆囊管嵌顿结石的手术效果。结果胆囊管嵌顿结石的平均手术时间[(50±18)min]较单纯胆囊结石[(30±12)min]显著延长;平均出血量[(60±16)g]较单纯胆囊结石[(28±14)g]明显增多,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5000例中无中转开腹病例与术后残留结石病例。结论胆囊管嵌顿结石应用腹腔镜治疗的适应证与单纯胆囊结石的适应证无差别,且随着术者技术的提高其适应证的范围更广。但对于一些特殊困难的胆囊管嵌顿结石病例也应慎重行事,要根据术者的水平来估计是否中转开腹。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胆囊颈管部结石嵌顿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手术技巧。方法对128例胆囊颈管部结石嵌顿患者行L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行LC成功116例,12例因胆囊三角区炎症严重水肿增厚形成"冰冻"样粘连而中转开腹。全组无胆道损伤、胆汁漏、术后胆管炎及结石残留等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灵活运用LC的手术技巧是处理好胆囊颈管部结石嵌顿行LC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我院 1 998~ 2 0 0 1年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手术 46 9例 ,其中经手术证实胆囊颈结石嵌顿性胆囊炎 6 8例 ,占 1 4 5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 8例胆囊颈部结石嵌顿 ,男 1 9例 ,女49例 ,年龄 2 3~ 74岁 ,平均 5 1 2岁。急性胆囊炎颈部结石嵌顿伴胆囊积液 (脓 ) 1 5例 ,其中伴急性坏疸性胆囊炎 4例 ;慢性胆囊颈部结石嵌顿伴胆囊积液 (脓 ) 5 3例 ,其中伴胆囊部分萎缩 5例。手术按常规LC方法进行。对Calot三角解剖关系欠清 ,粘连严重者 ,可视具体情况采用先分离处理胆囊颈管、胆囊动脉后切除胆囊 ,或从胆囊底逆行游离胆… 相似文献
8.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0):1877-1879
观察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颈部胆囊管结石嵌顿的临床疗效。选取我院就诊的50例胆囊颈部胆囊管结石嵌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腹腔镜手术)和对照组(开腹手术)各25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禁食时间、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和VAS评分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术前和术后16w两组GIQL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4w和8w,观察组GIQL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8.00%显著低于对照组48.00%。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颈部胆囊管结石嵌顿的疗效显著,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出血,减轻疼痛,并发症少,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11.
12.
韩保俊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1):79-80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嵌顿性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嵌顿性胆囊结石患者91例,观察组57例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34例患者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68.8±18.3) min、(36.9±14.9) mL、(4.6±1.6)d,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3.51%,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嵌顿性胆囊结石具有较好的效果,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经胆囊管治疗继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胆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的方法平均分给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观察组实施腹腔镜下经胆囊管治疗继发胆总管结石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治疗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出血情况、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术中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出血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在住院时间(5.4±2.1)d明显低于观察组(16.5±6.9)d,术后水、电解质紊乱、伤口疼痛和感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6.6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总发生率(6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优于传统的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术中的出血量少、更安全且并发症少,恢复快,建议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BDS)的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于该院治疗的104例胆囊结石合并CBDS的老年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随机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2例。对照组行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试验组行LC联合ERCP。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前和术后1 d应激反应和凝血功能指标、术前和术后3 d肝功能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住院总费用高于对照组(P <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结石残留率低于对照组(0.00%和13.46%,P <0.05)。术后1 d,两组患者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1 d,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较术前延长,且试验组短于对照组(P <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血清谷丙转... 相似文献
15.
内镜下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下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采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内镜下网篮取石(ESR)+球囊取石术联合LC方式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并发症及获得的经验.结果 手术成功率97.5%(39/40),胆总管结石残留率5.1%(2/39).乳头出血10%.EKCP术后胰腺炎5%(2/40).LC术后无相关并发症.手术总时间(60±4s)min,平均住院日(10±3)d.结论 ERCP+EST+ESK+球囊取石术联合LC是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22)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2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疗效和复发情况。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情况包括:肛门排气时间、镇痛药使用频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疗效包括: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术后并发症。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94.74±20.45)min vs.(51.31±14.65)min,(46.63±15.59)ml vs.(30.76±12.2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镇痛药使用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04±0.62)d vs.(2.57±0.95)d,(6.57±1.42)d vs.(7.86±1.58)d,(7 351.74±322.86)元vs.(8 241.25±334.12)元,12.50%vs.2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18个月无复发情况。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和胆管结石有较高的临床疗效,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中胆囊管结石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LC术中存在胆囊管结石的手术处理方法.结果 LC术中发现43例存在胆囊管结石,通过胆囊管剖口法清除,全组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2个月无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结论 LC术中存在胆囊管结石,通过胆囊管剖口法可有效清除胆囊管内结石. 相似文献
19.
A Keiler C Pernegger R Hornof S Wenzl W Brandtner 《Wiener klinische Wochenschrift》1992,104(12):356-359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length of cystic-duct stumps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113 patients underwent intravenous cholangiography 2 to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 whereby a cystic-duct remnant of up to 1 cm was found in 34.5% (n = 39) and between 1 and 2 cm in 36.3% (n = 41). In 24.8% (n = 28) a stump measuring 2 to 3 cm was registered and in 4.4% (n = 5) the cystic-duct remnant was more than 3 cm. Possible consequences with regar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 are discussed. In our experience laparoscopic cholangiography seems to be a useful procedure to detect cysticolithiasis and as preliminary measure to undertaking the correct therapeutic steps. Adherence of this strategy might avoid possible later complications by elimination of their principal caus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