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的可行性和适应证,并报告其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8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标本,完成眶上锁孔入路开颅后,通过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即第二间隙),观察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并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完成解剖数据测量。在临床应用中,经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9例。结果眶上锁孔入路通过第二间隙可显露基底动脉上1/3段,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P1段和部分P2段)。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最低点与后床突水平间的直线距离为(5.0±1.2)mm,磨除后床突,距离可显著增加(3.4±1.0)mm(P0.05)。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延长线最远点到颅前窝的垂直距离为(12.4±2.3)mm,去除眉弓及部分眶顶,距离可显著增加(3.3±1.2)mm(P0.05)。9例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通过眶上锁孔入路成功夹闭,术后随访6~12个月,病人恢复好。结论眶上锁孔入路可显露不高于颅前窝水平10mm,不低于后床突水平5mm的基底动脉。磨除后床突和切除眉弓及部分眶顶可分别增加基底动脉近端、远端的显露。眶上锁孔入路中,经第二间隙夹闭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是手术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并探讨该手术入路在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及鞍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0例成人尸头使用手术显微镜模拟经眉眶上锁孔手术入路,并应用此入路对我科76例患者(其中52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24例鞍区肿瘤)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该手术入路可充分而清楚的显示鞍区及Willis环附近的解剖结构,52例动脉瘤全部手术夹闭成功,其中49例患者恢复良好,3例中残,无死亡。24例鞍区肿瘤,22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该手术入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采用该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及鞍区肿瘤安全、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夹闭的手术技术、安全性和相对适应证。方法:总结27例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的ACoA动脉瘤临床资料,着重阐述手术方法、术中动脉瘤破裂处理及手术适应证。结果:27例动脉瘤全部一次手术夹闭成功,但其中有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合并脑积水者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1例死亡。27例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19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CT血管造影随访显示夹闭良好。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ACoA动脉瘤的一种有效、安全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中去除眶顶的应用价值。方法取成人尸头标本8例,模拟眶上锁孔入路并去除眶顶,比较去除眶顶前后Willis环周围血管最大显露程度、显露面积及不同深度靶点显露角度的差异。结果去除眶顶前后,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同侧大脑中动脉的显露范围有显著性差异(P< 0.01)。在基底动脉顶端位置较高的标本中,去除眶顶有助于其显露;对鞍区其他深部结构如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的显露无显著性差别(P> 0.05)。去除眶顶后,手术显露面积(864.2 mm2)较去除眶顶前(494.9 mm2)明显增加;工作角度平均增加34.2%。结论去除眶顶对位置较高的前交通动脉复合体、A2段近端和位置较高的基底动脉顶端分叉部的显露有实际意义;应根据病变的特点确定是否去除眶顶。  相似文献   

5.
眶上锁孔入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选择2000年6月-2004年6月鞍区病变患36例,其中垂体肿瘤30例,鞍区脑膜瘤3例,颅咽管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采用眶上锁孔入路,沿眉弓做切口,切口长度约5cm,骨窗范围长约3.5cm,宽2.5cm,弧形切开硬脑膜,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的辅助下完成手术。结果36例中30例垂体肿瘤手术全切除率为80.00%(24/30),次全切除率13.33%(4/30);脑膜瘤3例均达到辛普森Ⅱ级切除;颅咽管瘤2例,1例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夹闭后交通动脉瘤1例。16例垂体肿瘤患于手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症,2例伤口发生脑脊液漏,1例手术后额叶内小血肿,1例手术后视力较术前减退,1例伤口感染。手术中嗅神经保留完好,无一例死亡。结论眶上锁孔入路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创伤,对于部分颅前窝及鞍区病变,眶上锁孔入路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经额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6.
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可行性。方法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用于鞍区各解剖结构,特别是垂体柄、视神经、视交叉及其供血动脉特点的观察,总结手术可利用的间隙、应保护的结构;在9例新鲜尸头上模拟进行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手术,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14.5±1.3mm(8.1~18.5mm),发向垂体柄、视神经或视交叉的穿支动脉的支数分别为:大脑前或前交通动脉3.0支(2~6支),颈内动脉2.1支(1~5支),后交通动脉3.2支(3~6支),基底动脉1.4支(1~3支)。视神经颅内段长度为11.4±2.7mm(6.1~17.6mm),第1间隙面积为44.8±3.4mm2(7.0~100.8mm2),手术可通过第1间隙或(和)第2间隙进行。结论通过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向鞍上发展的垂体瘤有充足的操作空间,具有视神经、视交叉减压充分,利于保护其供血动脉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手术策略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病例资料,其中多发动脉瘤4例,共计28个动脉瘤。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根据术前影像对动脉瘤进行分型:Ⅰ型12例,Ⅱ型4例,Ⅲ型8例。均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结果动脉瘤直径≤5 mm 3个,5~15 mm16个,15~25 mm 7个,25 mm 2个。夹闭23例,加固包裹1例。术后同侧视力下降与动眼神经麻痹2例,同侧视野偏盲1例。出院时GOS 5分22例,4分1例,3分1例(术前壳核出血)。Ⅰ、Ⅱ型病人与Ⅲ型病人术后脑神经功能损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显露良好,开颅过程简便,创伤小,术后效果好。经眶上外侧入路适用于大多数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相似文献   

8.
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路径的解剖学进行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对成年国人湿性尸头标本10具共20侧进行局部分层解剖,经眶上锁孔入路模拟手术并于显微镜下观察相关解剖学结构,测量参数。对42例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患者(垂体腺瘤27例,鞍结节脑膜瘤5例,颅前窝底肿瘤3例,颅咽管瘤2例,Langhan结节1例,视神经管减压3例,脑脊液漏修补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疗效及预后。结果在直径3cm的骨窗下可观察到鞍区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额叶底部、外侧裂内部、前床突、蝶骨嵴、眶顶、视神经管、嗅沟、嗅束、双侧视神经、同侧视束、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同侧颈内动脉外侧面、对侧颈内动脉内侧面、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垂体柄和鞍膈、鞍背和后床突、基底动脉顶部、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双侧动眼神经以及脑桥上部等。测量眶上神经主干最高点至眶上缘的垂直距离为(24.49±0.96)mm。鞍膈中心点至骨窗中心点的距离为(64.57±4.63)mm,至内侧缘骨外板为(67.11±4.91)mm,至外侧缘骨外板为(66.43±4.74)mm;以到骨窗中心点距离最短。42例患者,垂体腺瘤完全切除率达81.48%(22/27);鞍结节脑膜瘤均达SimpsonⅡ级切除;颅前窝底肿瘤达近全切除;视神经管减压术有效率为100%;颅咽管瘤、Langhan结节及脑脊液漏修补手术均获满意效果。结论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创伤较小,与传统手术路径相比显露范围无明显差异,适用于鞍上区和视交叉前区的肿瘤切除、视神经管减压及前循环动脉瘤夹闭等神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策略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病例资料,动脉瘤直径2~12 mm,根据A2开放平面选择手术侧别,全部动脉瘤术中获得良好显露。结果 49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均完成手术夹闭。术后切口皮下积液2例,眼睑上抬困难2例,经对症处理,症状消失或改善。随访1~37个月,未再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结论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微创而安全有效的入路,以A2平面开放侧为手术入路侧更有利于动脉瘤暴露和夹闭。  相似文献   

10.
经眉眶上锁孔入路与经翼点锁孔入路的解剖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比研究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和经翼点锁孔入路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5具成人颅骨标本进行骨性解剖学数据测量。于15具成人尸头上分别模拟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和经翼点锁孔入路解剖,比较其切口、暴露范围及操作空间等,同时观察鞍区各间隙内的结构。结果经眉眶上锁孔入路中,颧突与同侧前床突的距离为(6.02±0.22)cm,角度为34.09°±3.19;°经翼点锁孔手术入路中,翼点与同侧前床突距离为(5.03±0.29)m m,角度为63.61°±4.78°。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手术入路能不同程度地暴露鞍区各个间隙内的结构。经翼点锁孔入路操作距离较短,具有良好的暴露范围和宽广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自2002年7月至2010年4月收治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7例,均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入院时Hunt-Huess分级0和1级各1例,Ⅱ级3例,Ⅲ和Ⅳ各1例。结果 6例完全夹闭,1例部分残留。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现术侧动眼神经麻痹3例,均在6月内恢复。术后随访8月至6年,恢复工作或生活自理5例,一侧肢体偏瘫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效果良好,尤其对于动脉瘤瘤颈位于后床突下方或瘤体后突者;神经内镜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眶上“锁孔”入路的内窥镜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眶上“锁也”入路的内窥镜局部解剖学并测量有关解剖数据,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参考数据。方法 测量100例成人颅骨标本额骨颧突距同侧和对侧前后床突的距离和角度;用手术显微镜和硬质内窥镜交替使用通过25例成人尸头,探讨眶上“锁孔”手术之路,并测量颧突与颅内血管的距离和角度。结果 通过使用不同角度窥镜和在不同解剖间隙内操作可达到Willis环双侧及鞍区、岩斜区,结论 解剖数据结果对于选择手术器械的长度有参考价值;窥镜辅助手术可达Willis环及鞍区、岩斜区,配合特殊手术器械可完成睚述区域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骨窗的"门洞效应"即眶上锁孔入路(Supraorbital keyhole approach,SKA)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创伤小路径短,能直接到达病变,减轻了脑牵拉,同时去除眶顶板的骨性突起,可以增加显露范围及视角,与标准翼点入路及眶颧入路比较,减少了与手术入路相关的并发症,而且显露范围及手术致残率并无明显差异.手术显微镜及内窥镜的利用又解决了照明及视野的问题.随着专用于锁孔入路的同轴控制显微手术器械的应用,SKA治疗Willis环前循环动脉瘤更能显示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眶缘上外侧锁孔入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02-2015-06收治的48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眶缘上外侧锁孔入路治疗,观察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手术效果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价,预后情况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评价。结果 48例患者手术时间在3~4h,平均(3.3±0.6)h。住院时间12~19d,平均(15.8±2.1)d。手术并发症以一过性术侧前额部皮肤感觉麻痹、眶周浮肿、眼睑运动障碍为主,总发生率为29.2%(14/48)。植物生存1例,重度残疾5例,轻度残疾9例,恢复良好33例,无死亡病例,预后良好率为68.8%(33/48)。结论只要把握好适应证,眶缘上外侧锁孔入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可取得满意疗效,并发症少、预后佳,且较美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锁孔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眶上锁孔入路以单侧眶上眉弓为人颅点,通过颅内的自然间隙可到达鞍前、鞍上、鞍旁和鞍后部分区域,广泛用于颅前窝和鞍区部分肿瘤、前循环动脉瘤、外伤后额叶血肿清除等的治疗.眶上锁孔入路较传统额下入路具有暴露范围相同而损伤小的优势,但此入路对术者和手术器械要求较高,故此项技术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夹闭的方法及相对适应证。方法分析我科用该手术方式治疗的14例(16个)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着重阐述手术方法、注意事项、术中动脉瘤破裂处理及手术适应证。结果14例(16个)动脉瘤全部一次手术夹闭成功,其中4例术中有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合并有脑积水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死于肺部感染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其它患者恢复良好。结论用该方法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安全、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经眉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经眉眶上锁孔入路手术的可行性及相对适应证。方法 对我科 2 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经眉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着重描述该手术方法、注意事项、术中动脉瘤破裂及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结果  2 8例动脉瘤全部夹闭成功 ,其中 3例术中有动脉瘤破裂出血 ,术后 10例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痉挛 ,其中 2例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除 1例大脑中动脉瘤有轻偏瘫 ,1例前交通动脉瘤有单侧下肢轻瘫外 ,其他病人恢复良好。结论 绝大多数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人急性期同样适合锁孔手术 ,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机会同常规开颅显微手术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7月于我科行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61例患者,其中Hunt-Hess分级Ⅰ级23例,Ⅱ级21例,Ⅲ级14例;大脑中动脉瘤9例,后交通动脉瘤14例,前交通动脉瘤30例,多发动脉瘤8例。一期完全夹闭动脉瘤60例,二期夹闭对侧大脑中动脉瘤1例。结果手术效果良好,术后疤痕小,切口相关并发症少。经该术式夹闭71个前循环动脉瘤,包括8例多发动脉瘤患者。随访有98.3%的患者恢复良好,轻残1例。结论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微创、安全有效的入路,术前谨慎选择患者及充分手术经验和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外科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影像学特征、术中动脉瘤分离夹闭过程及术后复查随访结果。应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定手术的疗效。结果 本组27例患者均成功行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术后经CTA或DSA检查证实动脉瘤夹闭满意,未见动脉瘤残留、复发。术后随访患者6个月~2年,按GOS评分标准:恢复良好者24例(88. 9%),轻残2例(7. 4%),重残1例(3. 7%),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外科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视野显露充分,动脉瘤夹闭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四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技术体位 :头高、脚低 30°仰卧位 ,头后屈 10°~ 15°,并转向对侧 2 0°~40° ,以Mayfield头架固定牢靠。在眉部中、外侧作隐蔽的皮肤切口 ,长约5cm ,于眶上额骨作直径 2cm左右骨窗开颅 ,并磨除眶缘内层骨质 ,如遇前颅底骨嵴防碍术野显露亦应磨平。弧形切开硬脑膜 ,并向眶侧悬吊 ,抬起额叶底部 ,开放蛛网膜下腔 ,充分引流脑脊液 ,待脑自动塌陷后 ,以自持脑牵开器稍微牵引 ,即可获足够的手术操作空间并根据术中需要 ,选择性开放侧裂池、视交叉池、颈动脉池、脚间池及终板池 ,以完成载瘤动脉及动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