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3):2488-2489
探讨腹腔镜微创保胆取石术与开腹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选择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开腹保胆取石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相比于开腹保胆取石术治疗,腹腔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效果更显著,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排气时间和下床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胆结石患者实施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术后生理、心理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9年4月截至2022年1月收治的83例在本院行手术治疗胆结石的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参照组(41例)与观察组(42例),其中参照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以及两组患者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排气、住院方面消耗的时间均是比参照组更少的,统计也证实两组之间的差距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主观症状、社会状态、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等各项评分均高于参照组相应评分,统计也证实两组之间的差距有显著性(P<0.05);护理干预前评估两组的心理状态情况,得到的结果是没有差距的(P>0.05),护理干预后再次评估,两组的SAS和SDS评分呈现出来的结果是减少,尤其是观察组减少的程度比对照组更大,统计也证实两组之间的差距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参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63%,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统计也证实两组之间的差距有显著性(P<0.05)。结论:胆结石患者临床中实施治疗,选择微创保胆取石术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均较为显著,但微创保胆取石术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微创保胆取石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对照组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生活质量和术后并发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结石在手术指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等多方面均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4):4381-4383
目的观察双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100例胆结石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行双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对照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质量、炎性因子指标及胃肠功能变化。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IL-6及NF-α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胃泌素及胃动素均下降,但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胆结石患者行双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效果显著,术后恢复佳,炎性表现轻微,胃肠功能干扰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8月我院收治的92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LC组和LRCL组各46例。术后12个月进行随访,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胆总管内径、腹痛、腹泻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比较,LRCL组显著优于LC组,差异显著(P0.05)。术后12个月LC组较LRCL组胆总管内径显著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腹泻发生率的比较,LRCL发生率4.43%,LC组发生率8.6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的特点是损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重要的是保留了胆囊的生理功能,避免了胆囊切除所带来的并发症,在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326例作为研究样本,依据手术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60例患者采取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观察组166例则采取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治疗。结果两组手术用时和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以及术后饮食恢复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为3.0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胆囊结石患者治疗中采取腹腔镜保胆手术效果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手术可降低患者术中损伤,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同时术后并发症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效果差异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期间在该院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包括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采用开腹保胆取石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住院时间,手术前后消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LRCL)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184例术前胆囊收缩率≥30%的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LC和LRCL,分别于术后3、12、24个月进行随访,B超测量胆总管内径,统计腹痛、腹泻、脂肪泻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个月LC组胆总管内径(7.6±0.4)mm,显著大于术前的(5.3±0.7)mm(P< 0.05);而LRCL组术前与术后比较胆总管内径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个月LC组腹痛的发生率57.6%,高于LRCL组的15.2%(P<0.01).LC组术前无腹泻和脂肪泻,术后3个月腹泻发生率为34.8%,脂肪泻发生率为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LRCL组腹泻及脂肪泻的发生率术前及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腹泻、脂肪泻的发生率差异最为显著,LC组显著高于LRCL组(P< 0.01);LC组在术后24个月仍有少数患者存在腹泻(4.3%)、脂肪泻(6.5%),与LRC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的胆囊结石患者,LC后胆囊功能缺失,术后2年内包括腹痛、腹泻及脂肪泻在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LRCL保留了胆囊亦保留了胆囊功能,术后2年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80例胆结石患者纳入研究,按照不同的术式进行分组,保胆取石术组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进行治疗,胆囊切除术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保胆取石术组手术时间大于胆囊切除术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大于胆囊切除术组(P<0.05)。(2)保胆取石术组胆瘘2.5%,脂肪液化5%,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比,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疗效更为明显,安全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陈澜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8):4299-4299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33例行微创保胆取石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可分为A组(良好)11例、B组(尚可)12例、C组(欠佳)10例。对比三组患者超声评价手术前后胆囊收缩功能的变化。A组11例患者术后胆囊收缩恢复正常,B组8例恢复正常,C组6例有所改善或恢复正常。超声为临床微创保胆取石术前后胆囊收缩功能评估提供给了依据,是临床诊断胆囊功能或胆囊结石疾病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比较分析腹腔镜和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86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LC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置引流例数、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OC组(P<0.05);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使用止痛剂例数、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也明显低于OC组(P<0.05);而LC组和OC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4%和9.30%,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优于开腹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复杂胆囊患者行腹腔镜下逆行和次全胆囊切除术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逆行和次全胆囊切除对复杂胆囊病例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09年我院对39例复杂胆囊病例实施腹腔镜逆行切除术(21例)和腹腔镜次全胆囊切除术(18例)的治疗效果.结果 腹腔镜次全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88.89±18.11)min]相对短于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术[(109.52±21.7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术中出血量[(82.78±44.96)ml]和所需补液量[(847.22±169.32)ml]也少于后者[(116.67±53.23)ml和(964.29±147.6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术后恢复平稳,术后住院时间与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术无明显差异[(5.56±1.20)d与(5.29±1.38)d],P>0.05.结论 对于复杂胆囊病例,合理实施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有助于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操作的安全性,而手术效果与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术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接诊的118例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微创组,每组59例。参照组采取开腹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微创组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LT、AST、γ-GT、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ALT、AST、γ-GT、TBIL水平均明显降低,且微创组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微创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微创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而言,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通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并发症发生概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王征 《临床医学》2007,27(6):18-19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采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再行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96例的治疗经验,分析该术式的优点。结果96例都取得了成功,疗效良好,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EST+LC的治疗术式适用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例,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单孔法与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将该院同期行单孔LC(68例)与三孔LC(7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疼痛程度、镇痛药应用、术后进食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满意度做对比研究.结果 与三孔法组相比,单孔法组在手术时间、疼痛程度、镇痛药应用、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满意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三孔法LC相比,单孔法LC手术难度增加,但只要熟练掌握,并选择合适的病例,同样安全,无并发症,并且疼痛程度更轻,美容效果更好,病人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经腹腔镜下切开胆囊底部应用纤维胆道镜进行取石,保留功能良好的胆囊.结果 2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症状得到改善.结论 经腹腔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特点,且可保留有功能的胆囊,是值得推广的治疗胆囊结石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47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23)和观察组(n=24),对照组予以LC联合内窥镜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观察组予以L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小切口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为更合理地选择手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7例胆囊疾病患者,50例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患者作为A组,47例进行小切口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患者作为B组,比较两组手术方案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为(62.8±5.4)ml,明显少于B组的(73.1±6.0)ml;A组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6.4±3.7)h、(20.5±5.1)h、(5.2±1.0)d,均明显短于B组的(18.5±4.0)h、(22.9±4.8)h、(6.7±1.4)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术后12、48 h血清中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B组为8.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用为(9105±230)元,明显高于B组的(8920±197)元,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小切口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均满意,前者创伤小、患者机体应激反应小、康复快,后者治疗费用低,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经济能力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创保胆取石术联合牛磺熊去氧胆酸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方法统计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微创保胆取石治疗胆结石患者100例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胆结石患者173例,保胆患者作为治疗组术后均口服牛磺熊去氧胆酸,胆囊切除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抗炎支持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统计各组患者胆石症状改善情况和治疗组患者的胆囊壁厚、胆囊功能水平和结石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前胆绞痛、腹胀、右上腹不适发生率分别为47.1%、21.8%、100%,胆囊壁厚为(3.42±0.49)mm,手术后1年胆绞痛、腹胀、右上腹不适发生率分别为2.3%、9.2%、2.3%,胆囊壁厚为(2.57±0.69)mm;胆囊结石患者组胆囊排空指数为43.11±20.82,保胆取石术后两年患者组胆囊排空指数为56.00±10.77,正常组胆囊排空指数为56.65±13.45,患者手术前后胆石症状、胆囊壁厚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胆取石术后两年患者组胆囊排空指数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胆囊结石组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治疗组患者腹泻、腹胀、右上腹不适症状发生率分别为2.3%、9.2%、2.3%,对照组患者腹泻、腹胀、右上腹不适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3.6%、25.5%、17.3%,两组之间胆石症状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胆固醇结石复发率有降低趋势。结论保胆取石术后口服牛磺熊去氧胆酸对术后患者胆囊功能的恢复及预防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并发胰腺炎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LC术后胰腺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发病原因。结果12例胰腺炎的发病情况分别为:LC术后继发性胆总管结石5例;术后胆漏、腹腔感染诱发者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分期行EST/ENBD术后胰腺炎2例;术前漏诊1例;隐匿性胰腺炎基础上的急性发作1例;原因不明2例。12例中的2例(1例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和1例腹腔感染)及时行剖腹手术,5例(4例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和1例胰腺炎漏诊者)行EST/ENBD,其余5例给予生长抑素为主的综合性保守治疗措施,12例均治愈。结论LC术后胰腺炎的主要原因与手术操作并发症有关(如继发性胆总管结石,EST/ENBD术后,胆漏、腹腔感染等);及早发现和正确处理,其预后均较佳;提高对其原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及对手术操作相关环节的重视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