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何庆  张洪清 《四川医学》2012,(11):1991-1992
目的综合性的比较静脉入路联合液体胶和弹簧圈介入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1](CSDAVF)与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CSDAVF的优缺点,确定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案。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随访的20例2007~2011年期间进行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患者,其中经静脉入路联合液体胶和弹簧圈介入栓塞海绵窦区治疗CSDAVF者13例,设为A组;经可脱弹簧圈栓寒治疗CSDAVF者7例设为B组。将两组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治愈13例,治疗费用(10.5±3.4)万元,B组治愈5例,2例好转治疗费用(17.1±3.8)万元。结论静脉入路联合液体胶和弹簧圈介入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病因及诊治方法。方法:21例均采用超选择插管栓塞,其中4例同时静脉入路微弹簧圈海绵窦内栓塞。结果:17例瘘口完全消失;4例栓塞后瘘口有残留,结合颈动脉压迫法治疗后2例瘘口消失。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脉瘘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单纯动脉入路ONYX(医用胶)治疗在海绵窦区硬脑膜海绵窦瘘的意义及栓塞程度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我院行动脉入路ONYX治疗的10例患者的手术方式、术中栓塞程度、随访结果及临床意义,10例患者病变均为外伤性,均为择期手术,术中成功弥散ONYX胶,栓塞程度不同,术后随访至1年。结果 3例患者术后残留,行2期治疗,有7例ONYX胶弥散满意,术中造影无残留,分别于随访6个月、1年,3例残留者,瘘口较前分流增多,行2期治疗后,无残留。结论采用经动脉途径予以栓塞治疗的疗效已不容置疑,其优点在于:①可避免经静脉途径栓塞,正常静脉被误栓及栓塞后导致的出血。②术中观察,造影方便,射线量少。③动脉入路操作方便,适用于大多数患者,通过ONYX良好的弥散性能达到完全闭塞瘘口的目的而又不影响血液经静脉窦的正常回流,因此一般可以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4.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方法。方法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共 12例 ,经颈外动脉以微粒栓塞 3例 ;以正丁基氰基丙烯酸异丁酯 (NBCA)栓塞 2例 ;经颈外动脉插入海绵窦以NBCA栓塞1例 ;经岩下窦以机械可脱性弹簧圈 (MDS)栓塞 1例 ;经眼上静脉以MDS栓塞 5例。结果 瘘口完全消失 8例 ;瘘口残留 4例 ,其中 2例瘘口残留患者 3个月后症状好转。结论 根据不同的类型 ,经静脉栓塞和经动脉栓塞均可作为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丁宁  梁熙虹  余华峰 《北京医学》2006,28(3):156-158
目的探讨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疗效.方法经全脑血管造影(DSA)确诊硬脑膜动静脉瘘27例,其中海绵窦区18例,横窦、乙状窦9例,均经静脉途径予以栓塞治疗.结果本组27例中治愈22例,症状好转5例,无加重和死亡.随防2个月~8年,无复发及加重者.结论静脉入路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畸形瘘(dural arterioveous fistula,DAVF)是指海绵窦区及其附近硬脑膜动静脉之间的异常交通,属脑血管畸形的一种,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治疗均有其特点。本文报告13例DAVF病例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诊断硬脑膜动静脉瘘主要靠动脉造影。报告13例全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确诊病例进行选择性血管内微导管栓塞治疗情况,效果良好,对病因学、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进行了简短的讨论。栓塞治疗的效果肯定,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经动脉途径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动脉途径介入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瘘的疗效和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动脉途径介入栓塞治疗的19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结果 15例临床治愈,3例明显好转,1例治疗失败.其中术后即刻造影提示12例瘘口完全消失;6例经主要供血动脉栓寒后,经瘘口血流量明显减少,压颈1个月后5例临床治愈,1例症状明显缓解.经动脉治疗失败病例改经岩下窦入路双侧海绵窦微弹簧圈栓塞后治愈.无一例出现永久性介入相关并发症.临床随访7个月到4年,病人尤临床症状复发.结论 经动脉途径介入栓塞对于部分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瘘的病人是安全、有效且经济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9.
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4例硬脑膜动静脉瘘。对其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及血管内栓塞治疗进行了讨论。多枝细小动脉供血者,以液态栓塞物栓塞治疗效果较好,较大瘘口以固态栓塞物效果较好。栓塞治疗中应注意"危险吻合"的存在,防止误栓。  相似文献   

10.
7例硬脑膜动静脉瘘出血中,保守治疗后单纯血管内瘘口栓塞2例,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病灶切除3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栓塞瘘口1例,拒绝治疗1例。选择性血管内栓塞为安全、有效的疗法,对有颅高压危象者,手术清除血肿、病灶去除或手术加栓塞是较好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高志友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1):1240-1241,1244
目的:提高对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的CT再认识,为临床正确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分析31例具有完整资料的外伤性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31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7例,表现为与大脑镰形态相似但较正常结构宽大的高密度影,呈细条状、宽带状及剑形高密度影,硬脑膜侧平直,外缘呈弧形或波浪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9例,表现为片状、新月形、扇形高密度影,大脑镰并有小脑幕硬膜下血肿5例,表现为镰刀形或"Y"字形高密度影。结论: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特殊硬膜下血肿,具有特殊的CT征象,结合薄层、冠状位扫描及多平面重建、CT复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立体定向下抽吸引流治疗可保守治疗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8例幕上出血量为10~40 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一部分在立体定向下行血肿抽吸 反复注入尿激酶持续引流,同时进行其他常规治疗;部分患者入院后根据临床观察症状、体征及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常规输液保守治疗。结果:血肿抽吸引流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保守治疗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预后血肿抽吸引流组优于保守治疗组(P<0.01)。结论:小量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在立体定向下行血肿抽吸引流对降低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创腔内治疗先天性动静脉瘘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09年10月30例先天性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完善相关检查后行血管造影检查及腔内治疗术,术后每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25例经腔内治疗后成功封堵或栓塞动静脉瘘,症状改善,无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5例因术中无法配合、风险过大、血管过细微导管无法通过等原因未行治疗。平均随访6个月。随访期内5例症状复发,但较腔内治疗前轻。结论腔内治疗先天性动静脉瘘疗效明确、安全、微创,短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硬脑膜补片在去骨瓣减压术中应用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外科近年来手术治疗的20例应用硬脑膜补片的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病例中术后出现1例皮下血肿,1例外伤性癫痫。结论:硬脑膜补片在去骨瓣减压术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邹兴军 《中国民康医学》2012,(20):2437-2438,2456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手术中人工硬脑膜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09年8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颅脑创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生物人工脑膜进行硬膜缺损修补,观察组采用人工硬脑膜进行硬膜缺损修补。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及并发症,同时对住院时间及费用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GCS评分无明显区别。治疗后,观察组患者GCS评分为(12.28±0.1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9.06±0.80)分](P<0.01);术后对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观察组患者脑组织外露发生率2%,颅内感染发生率4%,顽固性脑膨出发生率2%,硬膜下积液发生率4%,癫痫发生率2%,除癫痫外均分别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颅脑创伤手术中采用人工硬脑膜进行硬膜缺损修补疗效显著,能够显著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硬膜脑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s) 占脑血管 畸形的10%~15%[1]。它是以硬脑膜动脉为主要供血动脉,硬膜静脉窦(或者偶有脑 表静脉)为流出静脉而形成的动静脉短路。可发生于硬脑膜的任何部位,但以横窦、乙状窦 和海绵窦最多见。本疾病的本质是存在于静脉窦的硬脑膜血管发生短路,其成因及发病机理 尚不清楚。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可以处理所有病变。本文作者主要介绍血管内治疗的 基本方法,以及6例DAVFs的治疗经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例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21~60岁,平均32岁, 病史最短6个月,最长2年,4例有头部外伤史。   1.2 临床表现 颅内杂音4例,突眼3例,头痛2例,视力下降2例。   1.3 全脑血管造影 全部病例均行DSA全脑血管造影及颈外动脉造影。 4例中颅凹区域出现粗大、迂曲血管,2例后颅凹区域出现粗大迂曲血管,其中1例横窦 显影不良。   1.4 治疗方法及材料 经供血动脉以真丝线段或游离钨丝弹簧圈栓塞4 例,2例单纯行颈动脉压迫,采用seldinger经皮穿刺法栓塞4例,经股动脉插管,以Tracker -10或18,Magic-3F或2F微导管插入颈外动脉脑膜支和椎动脉脑膜支,注入真丝线或游离 弹簧圈。栓塞过程中适时注入造影剂,当造影剂在供血动脉中滞留或返流时停止注射。  相似文献   

17.
曹磊  任华  李单青  李泽坚 《北京医学》2011,33(4):298-300
目的 分析归纳肺动静脉瘘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经验,提高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2000-2010年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治疗的16例肺动静脉瘘患者,结合文献资料总结肺动静脉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规律.结果 本组16例患者均成功手术切除病灶.其中13例单发PAVF患者行肺叶切除术,症状显著改善甚至消失;双肺弥漫性PAVF患...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42岁,3岁始出现头皮破溃并感染,多年来反复间断性出现,均可自愈.2015年1月及12月两次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扩创治疗,疗效不佳,转至我院,门诊拟“颅骨缺损并感染”收治入院.入院查体:患者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创面位于头颅后顶枕部,约11 cm× 12 cm;局部头皮及颅骨缺损,硬脑膜外露,色粉红,表面有角质层附着;缺损边缘处部分潜腔形成,深约3 cm,周围脓性分泌物较多并伴有恶臭(图1A).术前头颅CT及MRI示:右侧枕顶骨骨质缺如,颞顶部头皮软组织肿胀;头颅CT三维重建示:枕骨、顶骨偏右侧骨质及软组织不规则缺损(图1B).  相似文献   

19.
犬实验性脑血管痉挛的药物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军良  万琪  李力  张学昕  郭以川  王津存  张魏 《医学争鸣》2002,23(19):1814-1816
目的 探讨罂粟碱血管内介入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可行性和效果 .方法 成年杂种犬 30只 ,基底动脉痉挛采用枕大池两次注血模型 .随机分为 :罂粟碱动脉内介入治疗 (IAP)组 (n=2 0 ) ,治疗微导管超选择性置入痉挛血管近端的基底或椎动脉 ,药物浓度和注射速度分别为 1g· L- 1 和 1m L·min- 1 ;静脉点滴 (VD)组 (n=10 ) ,药物点滴浓度和速度与IAP组相同 .两组动物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均进行脑血管造影 ,评价疗效 .结果 两组动物血管痉挛程度无显著差异(P>0 .0 5 ) .治疗后 IAP组血管痉挛得到明显缓解为 6 5 %(13/ 2 0 ) ,而 VD组则仅有 2 0 % (2 / 10 ,P<0 .0 5 ) .结论 血管内介入应用罂粟碱是治疗脑血管痉挛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效果。方法:2002年5月~2004年4月,对27例AVM患者(平均年龄30.1岁)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13例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脑出血,7例首发癫痫。颅内杂音1例。血管畸形团位于幕上者26例,位于幕下者1例。根据Spetzler-Martin分级,I级2例,Ⅱ级10例,Ⅲ级11例,Ⅳ级4例。用氰基丙烯酸酯(NBCA)栓塞了13例,用弹簧圈栓塞了5例,用NBCA及弹簧圈联合栓塞了9例。4例患者栓塞后接受了开颅手术。结果:27例患者血管畸形团栓塞后体积平均减少73.1%,3例血管畸形团经介入治疗完全消失。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性好、并发症少,可以成为治疗脑AVM的主要手段。同时栓塞Spetzler-Martin高级别AVM的深部供血动脉可以降低手术的风险,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