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5-ALA)诱导原卟啉IX在大肠肿瘤内积聚的特性,定量检测正常组、早癌组和进展期癌组大鼠血液中原卟啉IX含量.方法培养大肠癌大鼠模型.尾静脉注射5-ALA溶液,对正常、早癌及进展期癌三组实验大鼠尾静脉采血.用化学抽提法提取血液原卟啉IX并定量检测其含量.结果在正常组、早癌组和进展期癌组中,血液原卟啉IX含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别,其血液原卟啉IX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363.44±241.25)ng/ml,(3357.39±369.11)ng/ml,(4939.55±692.68)ng/ml.结论尾静脉注射5-ALA后,原卟啉IX不同组大鼠血液中的积聚具有明显差异.5-ALA诱导血液原卟啉IX含量可以作为临床筛选大肠癌的普查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5-ALA)诱导原卟啉IX(PpIX)在大肠肿瘤内积聚的特性.方法腹腔注射DMH溶液(1,2-二甲肼)建立大肠癌大鼠模型.尾静脉注射5-ALA溶液,对正常、早癌及进展期癌3组大肠组织分别取样,用化学抽提法提取组织原卟啉IX并定量检测其含量.结果在正常组、早癌组和进展期癌组中,大肠组织原卟啉IX含量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卟啉IX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622.966±61.85)ng/g、(763.098±83.93)ng/g、(844.164±87.56)ng/g.结论 5-ALA诱导原卟啉IX在大鼠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中的积聚差异显著,为大肠早癌的荧光光谱诊断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5-ALA)诱导原卟啉IX(PpIX)在大肠肿瘤内积聚的特性。方法腹腔注射DMH溶液(1,2-二甲肼)建立大肠癌大鼠模型。尾静脉注射5-ALA溶液,对正常、早癌及进展期癌3组大肠组织分别取样,用化学抽提法提取组织原卟啉IX并定量检测其含量。结果在正常组、早癌组和进展期癌组中,大肠组织原卟啉IX含量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卟啉IX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622.966±61.85)ng/g、(763.098±83.93) ng/g、(844.164±87.56)ng/g。结论5-ALA诱导原卟啉IX在大鼠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中的积聚差异显著,为大肠早癌的荧光光谱诊断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DFO、5-ALA联合体外诱导大肠癌SW480细胞原卟啉Ⅸ聚积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该药物诱导大肠癌组织原卟啉Ⅸ聚积用于大肠早癌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DFO、5-ALA浓度分别为10momL/mL、2 momL/mL的诱导培养液,作用SW480细胞2 h后,分别在2、3、4、5、8及10 h终止培养;SW480细胞用上述诱导培养液分别作用20、40、60、80、100及120 rain后终止培养;密度为1×10~6/mL的细胞悬液处理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仪测定细胞内原卟啉Ⅸ含量.结果 SW480细胞株在药物作用2h后,细胞内原卟啉Ⅸ含量在第4h达到高峰;药物作用40min以后,原卟啉Ⅸ含量明显升高;60min以后各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 DFO、5-AIA联合诱导时间最短不得少于40min,药物作用后最佳检测时间为第4小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药物诱导SD大鼠大肠癌模型血清PpⅨ含量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 45只成功诱导大肠癌的SD大鼠分3组A组ALA尾静脉注射;B组DFO腹腔注射半小时后ALA尾静脉注射;C组等量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各组用药后分别在1、2、4、6和12 h经股动脉抽血,取其血清用高效液像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PpⅨ含量.结果 A、B两组大鼠血清内Pp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C)组,B组PpⅨ含量明显高于A组(P<0.01);在0~2 h内血清PpⅨ的积聚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在4~6 h血清PpⅨ的清除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DFO与ALA联合诱导,可使大肠癌SD大鼠体内PpⅨ迅速大量积聚并快速清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FO、5-ALA不同浓度和pH值对体外诱导大肠癌细胞原卟啉Ⅸ聚积的影响,为该药物诱导大肠癌组织原卟啉Ⅸ聚积用于大肠早癌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pH值分别为5.5、6.0、6.5、7.0、7.5、8;5-ALA浓度分别为0.0、0.5、1.0、1.5、2.0、2.5、3.0moml/mL;DFO浓度分别为0.0、5、10、15、20、30moml/mL的诱导培养液分别培养2小时后终止培养。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仪测定细胞内原卟啉Ⅸ含量。结果:pH值为7.0时原卟啉Ⅸ含量最高,与pH﹤6.5或pH≥7.5各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DFO浓度为10moml/mL时,5-ALA的最适诱导浓度为1.5~2.0moml/mL;5-ALA浓度为2moml/mL时,DFO的最适诱导浓度为10~20moml/mL。结论:5-ALA的最适浓度为1.5~2.0moml/mL,DFO的最适浓度为10~20moml/mL;诱导药物缓冲液的最适pH值为6.5~7。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去铁胺联合5-氨基酮戊酸体外诱导大肠癌细胞原卟啉Ⅸ积聚的特性。方法SW480细胞用6孔培养板分A、B、C、D4组分别用:含DFO0.1mmol/mL、含0.1mmol/mLDFO+2mmol/mL5-ALA、含5-ALA2mmol/mL、不含DFO、5-ALA的RPMI1640培养液常规培养10h,荧光显微镜观察SW480细胞内原卟啉Ⅸ的荧光分布及强度,高效液像色谱-荧光检测器定量分析SW480细胞内原卟啉Ⅸ的含量。结果B组、C组细胞质内可见不同强度的红色荧光,B组细胞内原卟啉Ⅸ的荧光强度明显强于C组,高强度荧光细胞计数分别占(57.67±2.49)%和(20.07±2.05)%,差异有显著性(P<0.001);4组之间SW480细胞内原卟啉Ⅸ的含量有明显差异:A组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癌变肠道局部卟啉浓度差异并阐述其在自体荧光光谱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检测30例大肠癌病人,30例正常人血原卟啉Ⅸ浓度差异,以及60例大肠组织(30例正常;30例异常)原卟啉Ⅸ的含量。结果:癌症病人血液中血原卟啉IX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大肠癌组织原卟啉IX含量大于大肠正常组织的含量(P<0.05)。结论:癌变肠道局部卟啉含量异常升高,是大肠早期癌症自体荧光诊断技术(644.3±5.7)nm 处特异荧光峰值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诱导SD大鼠大肠癌模型血清PpIX含量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45只成功诱导大肠癌的SD大鼠分3组:A组ALA尾静脉注射;B组DFO腹腔注射半小时后ALA尾静脉注射;C组等量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各组用药后分别在1、2、4、6和12h经股动脉抽血,取其血清用高效液像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PpIX含量。结果A、B两组大鼠血清内PpIX含量明显高于对照(C)组,B组PpIX含量明显高于A组(P〈0.01);在0-2h内血清PpIX的积聚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在4-6h血清PpIX的清除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DFO与ALA联合诱导,可使大肠癌SD大鼠体内PpIX迅速大量积聚并快速清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定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hyperparathyroidism,SHPT)大鼠甲状旁腺组织方法的可行性,并观察其代谢产物原卟啉Ⅸ(protoporphyrinⅨ,PpⅨ)在甲状旁腺组织积聚的动态变化。方法 16只6~8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体质量180~200 g,分为手术组(5/6肾切除+高磷饲养,n=12)和假手术组(正常磷饲养,n=4),28 d后,2组大鼠腹腔注射500 mg/kg 5-ALA,405 nm蓝光探测2组大鼠颈部甲状腺区域,应用微型光纤光谱仪检测甲状腺、甲状旁腺组织内PpⅨ在不同时间的荧光强度、波长,并取其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在注射5-ALA后,2组大鼠甲状旁腺组织均可用肉眼观察,大部分位于甲状腺外侧。手术组在0.5~4 h均可见甲状旁腺组织显红色荧光,假手术组在1~3 h均可见红色荧光,其中2组荧光强度在2 h达到高峰,手术组峰值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在注入5-ALA后2 h,手术组和假手术组内甲状旁腺组织荧光强度均高于甲状腺组织10倍。组织学检查确认红色荧光组织均为增生的甲状旁腺细胞。结论 5-ALA介导SHPT甲状旁腺组织的高荧光强度的特点为术中辨别增生与正常的甲状旁腺组织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定量测定大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核黄素.方法 采集40例大肠癌手术切除的大肠组织,对其中的癌组织和边缘正常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定量检测核黄素含量.结果 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中核黄素含量分别为(786±91)ng/g和(609±57)ng/g,癌组织中核黄素含量均低于边缘正常组织含量,P<0.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本方法 简便,取样少、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结果 准确可靠,可以用于癌组织内核黄素含量的测定,对肿瘤自体荧光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组织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激光诱导自体荧光(LIAF)光谱规律.方法 以Nd:YAG三倍频调Q激光器(波长380 nm)和光学多道分析仪(OMA)系统,自正常大肠组织、癌旁组织至癌组织,分别连续检测18例大肠癌手术标本的LIAF光谱.结果 大肠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和癌组织的LIAF光谱形状相似,均为双峰结构,主次峰波长分别为475 nm和550 nm;主峰强度由正常大肠组织经癌旁组织至癌组织依次为1413.78±96.46、751.22±76.32和490.84±81.28,癌组织平均降低922.94,与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 正常大肠组织、癌旁组织至癌组织LIAF光谱强度逐渐降低,光谱形状相似,主、次峰波长一致;癌组织的荧光强度低可能与激发光难于穿透癌组织激发到黏膜下层的荧光物质或(和)黏膜下层荧光物质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大肠黏膜癌变过程中PTEN和p27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PTEN及p2 7在大肠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了 5 8例大肠癌 ,15例腺瘤性息肉及 11例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和 p2 7的蛋白表达。分析PTEN和 p2 7的表达情况及与各种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在癌旁正常组织、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癌组织中PTEN表达率分别为 (97.3± 4 .3) % ,(85 .2± 16 .8) % ,(13.8± 17.6 ) % ,呈递减趋势。大肠癌DukesA/B期组PTEN蛋白的高表达率为 88.9% ,明显高于DukesC/D期组中的 5 1.6 %。PTEN的高表达率与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部位、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2 7主要表达在细胞核 ,也有少量表达在细胞浆。在癌旁正常组织、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癌组织中p2 7高表达率分别为 (98.8± 1.0 8) % ,(86 .0± 13.6 ) % ,(5 6 .8± 2 6 .0 ) % ,呈递减趋势。在大肠癌高、中分化组中 p2 7蛋白的表达率为 71.4 % ,明显高于低分化组中的 2 3.1%。p2 7的高表达率与患者的Dukes分期、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部位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在大肠癌组织中 ,PTEN与 p2 7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 (r =0 .6 4 2 )。结论 :PTEN及p2 7表达在癌旁正常组织、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癌组织中均呈递减趋势 ,提示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促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脓毒血症诱导的大鼠多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HGF治疗组、血红蛋白加氧酶-1(HO-1)抑制剂组及HO-1抑制剂+HGF治疗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制大鼠脓毒血症模型.尾静脉注射给药,2次/d;HO-1抑制剂及HO-1抑制剂+ HGF治疗组于给予HGF后2h静脉注射锌原卟啉.术后72 h处死存活大鼠,取血清及主要脏器检测相关指标.结果 静脉注射HGF(75、150 μg/kg ·d)能够降低脓毒血症大鼠死亡率,显著降低血清IL-1β水平(P<0.05);明显改善脓毒血症对大鼠肺、肾和肠的病理改变,增强肺、肾和肠中SOD活性.HO-1抑制剂锌原卟啉可部分拮抗HGF的保护作用.结论 HGF对脓毒血症造成大鼠多器官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与大肠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与大肠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143例大肠正常组织、大肠癌、大肠淋巴结转移癌石蜡组织标本中Tiam1、E-cadhefin、CK、vimemin的表达情况.结果 (1)Tiam1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1),且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有关(P<0.05);Tiam1在淋巴结转移癌中表达显著高于大肠癌原发灶(P<0.05);(2)E-cadherin、CK在大肠正常组织中表达高于癌组织(P<0.0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有关(P<0.01),但在大肠癌与淋巴结转移癌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3)vimentin在大肠癌中表达比正常组织高(P<0.01),且与分化程度有关(P<0.01),但在大肠癌与淋巴结转移癌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4)Tiam1与E-cadherin、CK表达呈负相关,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Tiam1与大肠癌分化和转移有关,其促进大肠癌转移的机制可能与上皮间质转化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合成配体扎鲁司特,对氧化偶氮甲烷(AOM)诱导的大鼠人肠畸变隐窝病灶(ACF)形成及大肠癌的化学预防作用.方法 利用AOM诱导大鼠大肠癌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OM组(AOM诱癌)、扎鲁司特预防组(AOM诱癌+0.15%扎鲁司特).应用美蓝染色法观察各组第12周人鼠大肠ACF、大肠畸变隐窝(AC)的数量以及计算各组第32周时大鼠大肠癌的发生率,并加以比较.结果 实验第12周时除对照组外,AOM组及扎鲁司特预防组均有ACF形成,扎鲁司特预防组大肠ACF和AC的平均数明显低于AOM组(P均<0.05);实验第32周时除对照组外,AOM组、扎鲁司特预防组大鼠均检出大肠癌,大肠癌的发生率分别为72.22%(13/18)、42.11%(8/19),扎鲁司特预防组大肠煽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OM组(P<0.05).结论 扎鲁司特能抑制大鼠诱痛早期ACF的数量,对AOM诱导的大鼠大肠有明显的化学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外源性核酸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的影响及其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肝纤维化模型组、外源性核酸处理组.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Van Gieson(VG)染色分析肝纤维化程度,同时用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HPLC-ECD)法检测大鼠血浆中NE和DA水平.结果 核酸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模型组大鼠血浆DA含量[(0.39±0.19) ng/ml]显著低于正常组[(0.92±0.53) ng/ml](P<0.05),核酸组大鼠血浆DA的含量[(0.87±0.55) ng/ml]高于模型组(P<0.05).大鼠血浆NE含量模型组[(1.13±0.77) ng/ml]和核酸组[(1.38±0.71) ng/ml]低于正常组[(4.38±2.77) ng/ml] (P<0.05),核酸组与模型组NE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外源性核酸对慢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显著改善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损伤.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调节肝纤维化大鼠血浆中NE的前体物质DA的含量,增加了交感神经的活性而起到抗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端粒酶催化亚基 (h TERT)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 PCR- TRAP- EL ISA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免疫组化法 )对 30例大肠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组织及 2 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和 h TERT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1端粒酶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大肠黏膜及大肠腺瘤性息肉 (P<0 .0 5 ) ;2大肠癌组织端粒酶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伴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1 ) ;3相关分析显示端粒酶活性与 h TERT表达存在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h TERT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蛋白(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APC)在二甲肼诱导大鼠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20只)和模型组(皮下注射二甲肼,40只),两组均在注射25周后停药,继续喂养5周,于饲养后第10、16、20、25周末,分别处死2只大鼠,其余大鼠于饲养后第30周末处死.HE染色基础上,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应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查大肠癌、大肠腺瘤、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APC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于第16、20、30周,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降低[(326.4±18.3)g与(322.1±12.8)g;(330.7±12.1)g与(315.0±12.2)g; (341.7±10.2)g与(310.0±8.4)g)(P均<0.05);模型组大鼠共获取大肠腺瘤组织27个,大肠癌组织39个;对照组除2只大鼠大肠粘膜局部增厚外,未见肿瘤病灶;大肠腺瘤、大肠癌组织与对照组中的APC相比,其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35%与90%;10%与90%)(P均<0.05);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APC蛋白在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表现为分子量约300KD的特异性蛋白条带,而在大肠癌、大肠腺瘤组织中没有该特异性条带的表达.结论 APC在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强表达,而在大肠腺瘤、大肠癌组织中低表达或不表达,表明APC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相关性,可能是大肠癌的重要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单仁飞  周建英  朱敏 《浙江医学》2007,29(2):130-132
目的通过观察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金纳多)对脂多糖(LPS)导致的急性肺损伤大鼠炎症介质释放的影响,从而探讨金纳多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3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肺损伤组(尾静脉注射LPS,5mg/kg),治疗组(尾静脉注射LPS5mg/kg 金纳多17.5mg/kg),每组21只。注射后2、6、10h各组分别取7只大鼠获得肺泡灌洗液和血液标本以及肺组织切片,进行检测。结果损伤组中肺系数(0.345±0.031)、肺泡灌洗液总蛋白含量(242±3.97)ng/ml,肺通透指数(2.86±0.85)以及血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2.48±0.12)]g/ml、白介素-6[IL-6,(0.546±0.099)ng/ml]、一氧化氮([NO,(72.9±5.3)mmol/L]均较对照组0.252±0.027,(65.04±2.57)ng/ml,0.75±0.13,(0.88±0.04)ng/ml,(0.078±0.004)ng/ml,(21.8±1.5)mmol/L明显上升(均P<0.05),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肺泡结构破坏严重,而应用金纳多后治疗组各项指标为0.271±0.03、(143.19±13.04)ng/ml,1.67±0.97,(1.64±0.24)ng/ml,(0.18±0.055)ng/ml,(39.7±5.6)mmol/L有明显下降(P<0.05),并且肺泡结构破坏程度减轻。结论应用金纳多LPS导致的实验性肺损伤大鼠的炎症介质释放过程有抑制作用,肺泡破坏减轻,提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可以减轻大鼠实验性肺损伤的程度,可以保护肺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