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已实施无偿献血,流动采血车已成为血站流动采血的主要场所,但因采血车内操作场地小、条件简陋、时间紧、人员少等因素影响,如何增强人们的献血意识,减少献血不良反应,使不同层次的献血者都得到满意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于2005—03—14/2005—12—30对流动采血车上符合各项献血标准的献血者1例,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整体护理,明显减少了献血不良反应,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初次献血者的心理护理,降低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对初次献血者除进行献血前后的一般护理外,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结果 进行了心理护理的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心理护理是献血者献血的必备内容之一,尤其是对初次献血者更需要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3.
4.
引起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开展无偿献血以来,在日常采血过程中,发现了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的一些献血不良反应,不仅给献血者增加了心理负担,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再次献血的勇气和热情,为了提高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的比例,减少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对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献血反应是采血工作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法国在1967年曾统计过113375名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者2559例,占2.25%,加拿大等几个国家是1.17%(5478/469837)[1]。笔者调查我国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四川、河南等地,献血不良反应率为1.75%(7417/424492)。献血不良反应轻者可  相似文献   

6.
黄聪 《内科》2009,4(2):320-321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无偿献血事业迅速发展,实现了从有偿献血、义务献血向无偿献血的平稳过渡,大部分地区的临床用血完全来自无偿献血。要想把无偿献血工作做的更好,就要加大宣传力度,告知献血前的注意事项,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而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献血者的积极性和热情,对无偿献血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为避免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建立一支固定、安全的献血队伍,确保临床用血需要,除了考虑如何为献血者提供舒适的献血环境和做好献血前后心理护理外,笔者发现献血不良反应与时间段有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吕永贞  梁慧慧 《山东医药》2006,46(19):84-85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无偿献血已成时尚。在献血过程中,绝大多数献血者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少数人尽管平时身体素质较好,但在献血过程中还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皮肤湿冷等症状,这与献血者的生理心理状况、采血环境及采血护士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有关。从医学上来讲,这是一种以血容量突然降低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在采血前、采血过程中及采血后均有可能发生,有的甚至发生于献血后几小时。献全血或机采成分血时也可发生。现就其献血反应的分型、原因、预防及护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南宁市互助献血开展的情况及发展趋势.方法 依据<南宁互助献血登记表>内容,将互助献血指定患者分为白血病患者、肿瘤患者、手术患者及其他类疾病患者四大类,统计互助献血指定患者人数、互助献血人数、指定患者用血量(分为血小板、红细胞、血浆)、互助献血量(分为全血、血小板),分析互助献血在南宁市开展的情况.结果 2009-08~2010-05南宁市互助献血人数随时间的推移呈逐步上升趋势,共有1 189例患者通过互助献血模式得到临床用血,使用血小板814个治疗量,红细胞3 140 U,血浆1 773 U;互助献血人数达3 047人,捐献机采血小板272个治疗量,全血4 489 U.白血病及肿瘤患者用血以机采血小板为主,手术患者需求以红细胞为主.结论 互助献血是志愿无偿献血方式的有益补充,是保障临床医疗用血需求的一种特殊献血模式,南宁市开展此项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应该把握好互助献血方向,使其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引起成分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制订出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和血液成分产品的质量,促进无偿成分献血者的招募和保留。方法:分析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实施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对无偿成分献血者的献血全过程精心护理。结果: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性别、献血次数等因素密切相关,献血不良反应中低钙反应发生率最高。通过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使无偿成分献血者轻松、愉快的完成献血过程,成为固定的无偿成分献血者。结论: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可大大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和血液成分产品的质量,促进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的稳定、壮大。  相似文献   

10.
自1998年《献血法》实施以来,我站已建立了一支相对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但随着临床用血量的增长,新增献血员也不断增多,在采血过程中,我站发现初次献血者与固定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次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比例明显高于固定献血者,现将我们的统计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本血液中心在互助献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原因,探求解决方法,以期提高无偿献血率。方法:对比统计2011、2012年1-7月的本血液中心无偿献血及互助献血的情况,对其献血量、体检不合格者数量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或家属质疑的问题。结果:互助献血者的体检不合格比例>15%,明显高于采血车,其合格不献血率、持无效证件率明显高于自愿无偿献血者,人均献血量低于自愿无偿献血者。结论:互助献血面临比自愿无偿献血复杂的情况,需要引起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南京地区气温对街头流动献血行为的影响。方法:筛选2012-01-2014-03每周双休街头流动献血人群,分析不同温度下献血人群数量。并以地理位置相近的流动献血车和固定献血屋各一处,进一步分析气温对献血人数的影响。结果:入组共计206d,献血22 329人次,日最高气温15~30℃时,流动献血人数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日最高气温低于15℃或高于30℃时,流动献血人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温对固定献血屋影响较小,对流动献血车影响较大。结论:气温变化是影响街头流动献血人群数量的重要原因,针对温度变化,采血工作中应及时调整工作安排,减少气温变化对献血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的无偿献血工作稳步发展,无偿献血率从1998年的不足30%上升至2007年的100%。笔者长期从事无偿献血者招募和血液采集工作,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病例时有发生,笔者在工作中遇到因献血不良反应诱发歇斯底里(又名癔症)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患者亲属互助献血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相关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患者亲属互助献血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的差异。方法:对2类不同献血类型的相关因素对比分析。结果:①患者亲属互助献血人员构成与年龄及受教育程度无关,而自愿无偿献血者以25岁年轻人为主体,献血积极性与文化程度高低成正比,且比例明显高于互助献血者。②互助献血献血反应发生率及卫生部规定的4项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阳性检测率明显高于自愿无偿献血者。结论:患者亲属互助献血多从亲情和友情角度出发,多属有目的的被动献血,只能做为无偿献血血源紧缺及偏型的暂时补充,目前无偿献血的宣传工作,应针对不同人群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使这部分人自愿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咀嚼口香糖降低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作用。方法:将2013年5至9月初次献血者2 041人按献血日期分为2组,即观察组1 086人、对照组955人,对照组按常规采血程序进行,观察组按常规采血程序的同时给予咀嚼口香糖,观察比较2组献血反应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献血反应率分别为0.83%、6.0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2,P0.01)。结论:在初次献血者献血时给予口香糖咀嚼,能有效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适合在预防无偿献血反应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献血者献血量该如何确定,《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中没有明确规定,只是简单要求体重:男≥50kg,女≥45kg;Hb男性≥120g/L,女性≥115g/L即可献血。人体血液总含量占到人体重的7%~8%,与体重在一定程度上呈正比。由于不同体重(w)、体重指数(BMI)、身高/体重(体型)的献血者体内总血量明显不同,这导致献血者可以捐献的血量不同。有报道称总血量与献血反应的发生有非常高的相关性〔1〕,体重越重献血反应的发生率越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节约血液资源,预防和控制无偿献血中献血不足量的发生,尽可能减少血液报废,笔者统计了本站2004年1月~2006年12月3年间共采集无偿献血31 794人次,其中发生献血不足量为117例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统计资料2004年1月~2006年12月本站无偿献血者的献血记录资料,其中男19 640例,女12 037例,符合国家GB 18467-200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年龄18~55周岁。1.2献血不足量的定义献血过程中各种原因导致采血未达到国家标准GB 18469-2001《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规定的200 ml和400 ml,并含实际保养液的±10%。1.3统计学处理采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血液报废原因,寻求减少血液浪费的措施,以求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方法:对2007—2009年武汉地区无偿献全血血液报废进行百分率、χ2检验分析,判断影响血液报废的因素。结果:通过统计分析,红细胞类经实验室检测5项指标不合格报废率平均为3.41%,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报废占到2.22%,是导致血液报废首要原因,其次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导致血液报废。另外,非传染性原因的报废以脂肪血浆、絮状物和采血不足量为主。结论:献血宣传、献血前的咨询和初筛检测是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液报废的重要措施,应该继续保持和加强;同时,应继续培育固定献血者队伍,提升血液安全水平,减少血液报废,让宝贵的血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9.
献血后静脉穿刺部位皮下瘀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凤玲 《山东医药》2004,44(23):76-77
近年来 ,我们对献血后静脉穿刺部位出现皮下瘀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相关护理干预措施 ,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献血者的身心健康 ,减少或避免无偿献血工作的负面影响。临床资料 :2 0 0 3年本市参加无偿献血者 14 817人 ,年龄18~ 5 5岁 ,献血后出现静脉穿刺部位皮下瘀血 10 8人 ,其中初次献血者 82人 ,再次献血者 2 6人 ,初次献血者明显多于再次献血者 (P<0 .0 5 )。皮下瘀血的原因包括 :按压位置不当 (32例 )、穿刺不顺利 (16例 )、按压时间短 (2 1例 )、屈肘止血 (18例 )、袖口紧 (16例 )、晕针 (5例 )。护理干预对策 :1采血者要加强工作责…  相似文献   

20.
符合献血条件的健康人,志愿献全血者,一次可献全血200~400ml,约占全身血容量的5%~10%,在此情况下,机体可通过循环代偿,一般不出现低血容量症状.但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献血者常出现头晕、虚弱、面色苍白、视听不清、心慌、出冷汗、恶心呕吐,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