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本文就交会穴的分布、作用及其应用与发展等问题,作粗浅的探讨与研究。兹分述于下。一、交会穴的分布交会穴的分布,遍及全身,但以头面、躯干部为主。101个交会穴(《腧穴学》中的100个加督脉的龈交穴)中头面部43穴、躯干部45穴,四肢部仅13穴(上肢2穴、下肢11穴)。从全身看,身前多于身后。从阴阳经脉分,阳经(67穴)多于了阴经(34穴),其中足三阳经42穴、足三阴经21穴,手三阳经15穴、手三阴经2穴。统括言之,足经(63穴)多于手经(17穴)。从经脉的交会关系看,除任脉之承浆、上脘、中脘、会  相似文献   

2.
一、填空(每小题一分,共10分) l、耳门穴属________经穴,听会穴属________经穴。 2、骨度分寸中,膝中至外裸尖问兄:____一一一一寸。 3、经脉系统中,同起于“胞中”经脉有:___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0 4、小肠经的下合穴是,_一一一一一__,三焦经的下合是_一一一一一一一。 5、心包经实证,用俞幕配穴法取__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穴。 6、循经取穴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一__一_一一_一_的理论。 7、手指比量法取穴包括______E腕跺关节附近2、骨度分寸除那两条外其余均相距8寸 8、风泄穴属________一一。 风府穴属______经穴 9、八脉交会穴后…  相似文献   

3.
谈阴经穴位在中风偏瘫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代医家以阳经为主治疗中风偏瘫取得较好疗效,对阴经辨证取穴、辨经取穴虽亦时有报道,却未能为多数医家所重视。笔者对阴经穴位在中风偏瘫中的应用问题有如下见解:1 阴经在中风偏瘫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阴经穴位对恢复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针灸疗效及减少病残率等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对长期用阳经穴位效果不佳或偏瘫后期,用阴经穴位为主或配合阴经穴位常获良效。有关阴经穴治疗中风偏瘫的大量的、散在的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正人体的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除了十二经脉外,人体还有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共8条。  相似文献   

5.
交感神经为能量消耗型活动神经,副交感神经为保存恢复能量型神经,与中医认为的阴阳活动类似。自主神经系统可视为人体阴阳表现的物质基础。失眠产生的重要机制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针刺对于自主神经功能具有双向、良性的调整作用,能够使之恢复平衡。治疗失眠最常选用的穴位有神门、三阴交、印堂、百会等。神门为手少阴心经原穴,三阴交属于足太阴脾经,且为三条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二者均与阴经联系密切;印堂与百会穴则属于督脉穴位,与阳经紧密关联,故针刺上述穴位能够调整阴阳平衡,阴平阳秘则心神自安。  相似文献   

6.
华佗夹脊穴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佗夹脊穴位居背、腰部,位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又位于“胸、腹气街”中,与督脉、足太阳经关系密切,并与足少阴肾经相联系(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且华佗夹脊穴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脑、髓、胞中联系密切。因为其针刺较背俞穴安全,而且具有背俞穴的功效,故在临床中已应用中已较广泛。现据近年有关文献对其实验研究作如下综述。1华佗夹脊穴与脊神经调节张氏等[1]通过解剖夹脊穴发现附近均有相应脊神经后支伴行,在与夹脊穴水平的对应关系上,相平行者占54·4%,神经后支穿皮下处有高于或低于夹脊穴水平者,但神经纤维所支配的范围覆…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医针灸理论中,大椎穴为督脉之穴。督脉具有统率和督促全身阳经的作用,故督脉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按摩大椎可贯通阴阳,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等。低头时,摸到颈后突起最高的高骨,在这块高骨的下方就是大椎穴。按摩大椎适宜的手法有按法、揉法和搓摩法,都方  相似文献   

8.
疏肝健脾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选穴以足阳明胃经为主,涉及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并注重健脑调神,结合督脉以调理阳脉,督导全身阳气.疏肝健脾针法所取穴位,百会、印堂、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及太冲等,与气街所提及之头、胸、腹、胫四街,不谋而合.其中腹气街、胫街的存在,为疏肝健脾针法与肝、脾二脏的联系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经络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百会穴是督脉经之要穴。历代针灸学家对该穴都有深入的研究。临床应用范围甚广,如半身不遂、眩晕、子宫下垂、遗尿、高热惊厥等病症,均能收到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索从先秦至清代的古代中风针灸处方文献,研究针灸处方的主要配伍规律。方法:选取半身不遂和不省人事2个具代表性的中风症状,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治疗中腧穴、经络和特定穴运用规律,总结、提炼针灸处方配伍方式。结果:①半身不遂:使用腧穴频次最多的为曲池、肩髃等手阳明经穴;肩髃、曲池、足三里、百会、风池配伍是最常用处方;多选用足少阳经和手足阳明经穴位。②不省人事:使用腧穴频次最多的为督脉百会穴、心包经中冲穴;风池、百会、曲池配伍或大椎、百会、风池配伍是最常用处方;经脉多选用督脉和足少阳、手阳明等阳经穴位。结论:古代治疗半身不遂和不省人事针灸处方所选腧穴的配穴组方及特定穴运用与现代临床常用处方基本一致。在经络选取上,治疗不省人事针灸处方选用经络与现代临床常用处方基本相同,而治疗半身不遂选用足少阳胆经最多,与现代临床常用足阳明胃经不同,需要进一步思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主穴 :大椎、风门 (双侧 )、肺俞 (双侧 )。  方义 :大椎属督脉经穴 ,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处 ,又称诸阳经之会穴。具有宣通一身阳气之功 ,故可宣阳解表、祛风散寒、理气降逆 ,用于治疗哮喘有宣通肺气平喘之效果。风门属足太阳膀胱经俞穴 ,又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交会穴 ,该穴为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之门户 ,故名“风门”。针之可散风寒、泻邪热调肺气、止咳平喘 ;灸之可振奋阳气 ,实腠固表 ,既有镇咳平喘之效 ,又可预防哮喘之复发。肺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俞穴 ,又是肺脏精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具有调肺气、止咳喘、实腠理之作用 ,可治疗…  相似文献   

12.
内经专业内经试题 一、词解:2。分(1一4条,每题2分、5一3条,每题8分) 1.瞥瘪2.藏真3.形气相得4.因其衰而彰之5.魄门亦为五藏使6.济泌别汁7.肾者,胃之关也8.心下崩 二、填空:20分(1一10题每题1.5分,第11、12题,每题各2,5分) 1.清阳出_;浊阴出__,清阳发__,浊阴走_;清阳实__,浊阴归_.(《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阴味出_,阳气出_.味厚者为_,薄为__;气厚者_,薄为_.(《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肝者_,_;其华在_,其充在_____,以生血气,其味_,其色_,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___.(《素问·六节藏象论》) 4.喜则_,悲则__,恐则__,寒则_。(《素问·举痛论》…  相似文献   

13.
百会,又名三阳五会,是督脉在头部的主要穴位,在临床广泛应用,尤其在中医急症中常常收到较好的效果。对于百会穴在急症中的运用,古代已有许多记载。现根据有关文献及临床实践,仅从其主要功能及主治方面浅谈百会穴在一些中医急症中的应用,以求教于同道。1、百会穴的主要功能1.1、醒脑开窍:百会为督脉之要穴,督脉起于小腹,沿背正中上行人络于脑,针刺百会可起调理督脉、开窍启闭的作用。临床上见是脑窍闭塞的危重病如中风、惊风、穷痛等,常取百会穴。1.2、熄风潜阳:督脉并脊入脑,与足厥阳经交会于巅顶,故临床凡遇肝风、肝阳上挑…  相似文献   

14.
正俗话说十指连心。根据中医理论,人的双手各有六条经络通过,分布有数十个穴位,均与脏腑相连。同心、心包、肺相连的是"阴经",同大肠、小肠、三焦相连的是"阳经"。阴经通手掌内侧,阳经通手掌外侧。手掌外侧是"伸肌",内侧是"屈肌",对内脏器官均有很大影响。加强手部的运动锻炼,经常刺激与内脏息息相通的手部穴位,对于强  相似文献   

15.
百会其穴位在《针灸甲乙经》定位于“以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等均遵此说。百会在历代的针灸文献中,有诸多名称,如《针灸甲乙经》称百会为三阳五会;《针灸资生经》称为天满;《普济本事方》称为泥丸宫;《针灸聚英》称为巅上。尚有称五会、三阳、岭上、维会等名称。百会穴是足太阳,手、足少阳,足厥阴,督脉5条经脉的交会穴,故称三阳五会,又是百脉朝会之穴,有输出输入、宣通气血的功能。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百会在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唐以前至清代150本针灸古籍进行挖掘分析,总结不同朝代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处方用穴特点。方法 抽取古籍中符合脑卒中中风病病症、腧穴、经络、刺灸法等相关语句,形成病症、腧穴、刺灸法、经络数据,分为中风病处方与含有中风病症的腧穴主治两类,人工审核结果并予以规范,通过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以支持度和置信度的方式,实现对不同朝代古籍中风病针灸处方规律的多层分析。结果 共得中风病针灸腧穴处方536首;百会穴在各朝代的使用频率最高;百会、曲池配伍在宋、明、清最为频繁,地仓、颊车配伍在元代使用频率最高;经脉的选用除了清代选取手厥阴心包经为阴经外,其他各朝代所取经脉的前5位均为阳经。宋、元选取频率最高的经脉为督脉、足少阳胆经,明、清以手阳明大肠经居首。各朝代中,均以手阳明大肠经与足少阳胆经组合支持度最高;特定穴均以交会穴为首,除清外,均以交会穴与合穴的配伍最为频繁。结论 针灸古籍中治疗中风病首取诸阳之会百会穴,重视阳经和特定穴的应用,古代用穴少而精,后世取穴渐多。   相似文献   

17.
中风中经络治法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取督脉、足太阴经、手厥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中脏腑闭证治法启闭开窍.取督脉、手足厥阴、足阳明经穴及十二井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并用三棱针点刺井穴放血;脱证治法回阳固脱,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不计壮数,至脉证回复;后遗症治法疏通经络,矫偏舒筋,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一般均刺患侧,也有病程较久者,先针健侧,后针患侧,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推拿治疗中风,以中经络及中脏腑的恢复期为主.  相似文献   

18.
百会位居人之巅顶,极具升阳举陷之力,其为“阳脉之海”督脉大穴,又与足太阳,手、足少阳,足厥阴经相交,古称“三阳五会”,故阳气大聚。传统上多用百会升阳举陷补虚,清热散风泻实。缘于督脉入于脑与“元神”相系,临床以其与奇穴四神聪相伍而调神,用以治疗皮肤病也可收到很好疗效。面部血管瘤案:女,17岁。8年前自左眉外端出现约指甲大小皮肤紫红,渐扩展至左面、鼻、口唇,约占面部1/3,诊为面部血管瘤。治以清热活血通络法,拟百会、四神聪为主穴,局部皮肤沿患侧围刺,间断使用小震颤手法,保持患部沉胀酸楚感,留针15分钟,每日1次,四次后患部皮肤边…  相似文献   

19.
对《针灸逢源》中耳病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归纳该书耳病辨治规律。《针灸逢源》记载的耳病主要有耳聋、耳鸣、耵耳、聤耳、耳疮、耳衄,书中认为耳病由脏腑或经络异常导致,且有虚实之分。在治疗上以针灸为主,对耵耳、聤耳、耳衄还可运用中药治疗。取穴上阳经腧穴多于阴经腧穴,使用频次最多的穴位为听会穴,特定穴中五输穴使用频次较高,选穴分布以上肢部和头面颈项部为主。  相似文献   

20.
药物封脐疗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脐名神阙穴,属任脉穴位。任脉为阴脉之海,和督脉相表里,共理人体诸经百脉,所以脐和诸脉相通,可联系全身经脉,并通过各经脉的经气和血液运行,交通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因此脐部用药治疗,可达到调理脏腑功能、调畅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脐疗法源远流长,而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治疗皮肤病的要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讨。1 封脐疗法的发展历史《灵枢·营卫篇》说“足厥阴肝脉……其别支循脊入骶属督脉,上过毛中上行入脐中。”指出脐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为脐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千金要方》记有“治虚寒腹痛……以吴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