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术(MVD)与射频温控热凝术(PRT)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120例和PRT治疗的12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病情复发情况。结果 MVD组总有效率99.2%,PRT组为97.5%。随访6~36个月,MVD组复发1例,PRT组复发5例。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应首选微血管减压术,而射频热凝术尤其适用于三叉神经痛(Ⅱ+Ⅲ支)、老年患者或有开颅手术禁忌证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01—2016-01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射频热凝术治疗的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2组患者随访1~18个月,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手术并发症与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术后随访结果显示,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面部感觉减退或麻木、听力下降或耳鸣、恶心呕吐、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为4.2%,对照组复发率为1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均能取得显著的疗效,但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后患者的复发率更低,应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球囊压迫术、微血管减压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方法以收治的8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微球囊压迫术23例(微球囊组),接受射频热凝术治疗26例(射频组),接受微血管减压术36例(微血管减压组)。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7 d,术后6、12和24个月时的三叉神经疼痛程度,并随访≥24个月的复发情况,比较3种手术方法治疗的复发率差异。结果组内比较,各时间点3组患者N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时间变化各组间NR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术后24个月时:微球囊组NRS评分与射频组和微血管减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NRS评分高于微血管减压组(P0.01)。随访期:微球囊组、射频组和微血管减压组复发率分别为5/23例(21.74%)、6/26例(23.08%)和2/36例(5.56%),组间总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0)。Mantel-Cox分析示微血管组复发周期较微球囊组和射频组延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微球囊组、射频组和微血管减压组术后12个月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34.78%、15.38%和2.7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微血管减压术、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改善临床症状均疗效显著,微血管减压术在降低术后复发率、延长复发周期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微血管减压术与经皮三叉神经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案将11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为观察组(61例)与对照组(54例),观察组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接受经皮三叉神经热凝术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结果 (1)2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颅内血肿、脑梗死、脑脊液漏、假性脑脊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面部麻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脑水肿及脑神经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尽管手术操作复杂,但其复发率较低,可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术式。经皮三叉神经热凝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患者创伤小、某些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主要适用于合并其他器官疾病的年老体弱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皮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和颅后窝探查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治疗情况,其中经皮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射频治疗组)治疗60例,颅后窝探查手术(颅后窝手术组)治疗66例.结果 射频治疗组术后有效率91.7%,颅后窝手术组为86.4%o颅后窝手术组三叉神经第1支病变病人术后7d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射频治疗组(P = 0.033),但两组疼痛缓解度无明显差别;对于三叉神经第2、3支病变的病人,术后7d两组疼痛缓解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18个月,射频治疗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5%,复发4例;颅后窝手术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未见复发.结论 颅后窝探查手术是治疗由三叉神经第1支病变引起的三叉神经痛的良好方法;对于由三叉神经第2、3支病变引起的三叉神经痛,经皮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和颅后窝探查手术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6.
三叉神经痛不同术式疗效分析:附178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比较三叉神经痛三种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颞硬膜外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 ,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和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178例患者 ,对其疗效、不良反应和复发率进行评估。结果 :感觉根切断术组 :疗效尚好 ,不良反应中面部感觉障碍发生率较高 ,易误伤运动根 ,也较易复发 ;射频热凝术组 :简单、安全、有效 ,面部感觉障碍发生率较低 ,唯复发率较高 ;血管减压术组 ;疗效肯定 ,不良反应少 ,复发率低 ,但手术风险相对较大。结论 :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逐渐少用。射频热凝术适用于年老体弱 ,不能耐受手术及首次外科治疗者。对于射频热凝术后复发者 ,可酌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联合电生理监测在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中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14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66例在神经内镜联合电生理监测下行微血管减压手术(研究组),76例采用显微镜下行微血管减压手术(对照组),对两组的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6.96%,对照组的有效率为96.05%,两组有效率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等级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研究组的疗效和对照组同样确切。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0%,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4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研究组中的面听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神经内镜联合电生理监测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和传统显微镜相比同样确切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9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射频热凝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或封闭治疗,分别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间比效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伽玛刀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08年3月,我院应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0例;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60例。疗效评估采用疼痛的控制程度来观察治疗的疗效。结果平均随访期22±12.5个月。伽玛刀治疗一年有效率78例(97.5%);二年有效率77例(96.3%)。而射频热凝术治疗一年有效率58例(96.8%);二年有效率45例(75%)。两种疗效比较伽玛刀治疗优于射频热凝术(P<0.01)。两种治疗方法的并发症,面部麻木、感觉障碍,射频热凝术明显高于伽玛刀治疗(P<0.01)。结论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能够显著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较低。射频热凝术只要技术准确,效果肯定,但有一定并发症;虽复发率高但可重复治疗,治疗费用低。两种疗法的评估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与耳颞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耳颞区疼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耳颞区疼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在X-线引导下,36例病人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半月节组),40例病人行耳颞神经射频热凝术(耳颞神经组),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VA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两组间VAS评分和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耳颞神经射频热凝术后感觉和运动障碍并发症较少(P0.05)。结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与耳颞神经射频热凝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耳颞区疼痛均有良好疗效,且疗效相当,而耳颞神经射频热凝术的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程围套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2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全程围套式减压69例(观察组),常规减压57例(对照组)。所有病人门诊或电话随访6个月~2年。结果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压迫或接触三叉神经115例,未发现责任血管11例。观察组疗效优58例,良7例,中3例,差1例;对照组疗效优40例,良6例,中7例,差4例;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3.45%,2/58)明显低于对照组(17.50%,7/40;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程围套式微血管减压术可充分减压三叉神经,也可防止减压材料移位,在不增加并发症的情况下降低复发率,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1年7月手术治疗的156例PTN的临床资料。应用PBC治疗79例(PBC组),MVD治疗77例(MVD组)。结果 术后1年,PBC组有效率(93.7%)与MVD组(90.9%)无统计学差异(P>0.05)。PBC组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93.7%)、口唇疱疹发生率(39.2%)明显高于MVD组(分别为46.8%、3.9%;P<0.05),而耳鸣发生率(0%)明显低于MVD组(11.7%;P<0.05)。PBC组术后1年复发率(10.8%,8/74)与MVD组(5.7%,4/70)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BC与MVD治疗PTN疗效肯定,各具优势。术前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责任血管的PTN,优先选择MVD治疗;顽固复发、年老体弱以及存在基础病的PTN,建议选择PBC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MVD治疗的164例PTN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2~48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面部疼痛分级标准评估疗效。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1周BNI分级Ⅰ~Ⅱ级139例(84.76%),Ⅲ级25例 (15.24%);术后11例(6.70%)出现并发症。随访期间共复发31例,复发率为18.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5年、减压未充分、压迫有移位是影响PTN病人MVD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 MVD治疗PTN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对于病程长、未充分减压的病人,应注意加强随访,防治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平扫三维时间飞跃-扰相梯度回波(three-dimensional time-of-flight 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acquisition in the steadystate, 3D TOF- SPGR)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定位价值。方法将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平扫3DTOF—SPGR)与对照组(增强3DTOF—SPGR),每组30例。分别行平扫3DTOF—SPGR与增强3DTOF—SPGR检查并进行伽玛刀术前定位。结果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平扫3DTOF—SPGR与增强3DTOF—SPGR的术前定位效果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扫3DTOF—SPGR定位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伽玛刀治疗中经济实用,有效率高,无需行增强扫描.对提供术前评估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技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2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1~20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24例患者麻醉清醒后疼痛即刻完全缓解者22例(91.67%),术后一周时完全缓解者1例(4.17%),出院后完全缓解者1例(4.17%),无需服用药物。住院时间5~16天,平均8.6天;随访1~20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应用神经内镜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可以消除单纯显微镜下手术的外科解剖视野盲区,有助于正确地判定责任血管以及置入Teflon棉,能够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中损伤,减少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微血管减压术(MVD)出现困难减压的处理方法以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MVD治疗的408例PTN的临床资料。术中出现困难减压56例,常规减压352例。对于困难减压病人,综合采取包括安置腰大池引流、神经内镜辅助、扩大松解桥小脑角区蛛网膜粘连、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入路解剖显露,以及“架桥”等方法妥善处理。结果 术后随访0.5~5年。常规减压组术后即刻缓解37例,延迟缓解14例,无效5例;困难减压组术后即刻缓解267例,延迟缓解62例,无效23例。常规减压组术后即刻缓解率(75.85%,267/352)与困难减压组(66.07%,37/56)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减压组术后有效率(93.54%,329/352)与困难减压组(91.07%,51/56)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减压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7.7%,27/352)与困难减压组(10.7%,16/56)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及严重后遗症。结论 PTN病人MVD中出现的困难减压并不是影响MVD疗效的决定性因素,只要术中处理得当,困难减压病人术后也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术前应熟悉和掌握常见的困难减压的应对方法,并且秉持适可而止的理念,减少手术并发症,可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7.
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在三叉神经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我科三叉神经痛手术患者共72人,其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的患者38人,其余采用常规显微镜下MVD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使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用时(165.26±22.62) min,与常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年后随访完全缓解36例(94.7%),疼痛减轻2例,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例(15.79%),于2周内缓解,无严重并发症,无患者死亡.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使用神经内镜可以更广泛清晰地显示桥小脑角区间解剖结构,全程观察三叉神经从REZ区至Meekel囊,有助于精确定位责任血管压迫点,并可了解置入Teflon棉后的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中MVD、VEGF及Ki-67表达与意义。方法根据病理亚型、形态学特征及复发情况,将47例颅咽管瘤按不同分类方法分为成釉质细胞型30例,鳞状乳头型17例;原发31例,复发16例;实性为主肿瘤10例,囊性为主肿瘤37例。SP法检测肿瘤标本MVD、VEGF及Ki-67表达,统计分析不同分类的组间表达差异。结果鳞状乳头型肿瘤MVD、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成釉质细胞型(均P0.001),而Ki-67在两种病理亚型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囊性为主的肿瘤中VEGF表达明显高于实性为主的肿瘤(P=0.018),而MVD、Ki-67在两种形态学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原、复发组间MVD、VEGF及Ki-67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在本组颅咽管瘤中,MVD与VEGF显著相关(P=0.014),两者均与Ki-67无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 MVD、VEGF的测定可为颅咽管瘤的血管发生提供依据,VEGF的表达与肿瘤囊性结构形成密切相关,单独检测MVD、VEGF和Ki-67其中一项指标不能预测颅咽管瘤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封堵术与阿司匹林治疗对伴有卵圆孔未闭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再发的影响。方法 连续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55岁以下的缺血性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将其中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echocardiography,TEE)检查证实存在PFO的45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阿司匹林治疗组(药物组)38例,经皮PFO封堵术组(手术组)7例,比较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PFO直径无差别(P =0.461)。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内,手术组无复发患者,药物组复发率分别为7.9%和13.1%,两组3个月及6个月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P =0.595,0.411)。治疗6个月内,药物组有5例患者出现复发情况,其中3例是小型PFO(直径≤1.9mm),而手术组中的小型PFO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尚不能确定经皮PFO封堵术与阿司匹林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影响的差异,但封堵术后无复发病例的疗效趋势及封堵术对小型PFO的意义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尿激酶对非老年性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相对弥散系数(rADC)的影响。方法80例18—59岁的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尿激酶组与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各40例,均进行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病人动脉溶栓手术前后rADC变化、血管再通、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缺血半暗带内4个感兴趣点的rADC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rADC从a-d点呈明显单调递增趋势(P〈0.05);治疗后两组4个感兴趣点的rADC均高于治疗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管再通、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尿激酶与rt—PA对非老年性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rADC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尿激酶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rt—PA应用于该类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