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俗语说:“十人九痔”,可见“痔”是常见病、多发病,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痔”的防治相结合是有必要的。在痔的预防方面,注意“未病先防”,加强健康宣教,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既病防变”,在痔的治疗方面,应及早诊治,防止疾病加重或传变。  相似文献   

2.
胃癌前病变指胃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和/或不完全性结肠化生。祖国医学强调治未病思想,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是治未病的理论核心。未病先防可以预防胃癌前病变的发生;既病防变在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可有效逆转胃癌前病变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方面论述了万全小儿脾胃理论中的"治未病"思想及实践经验,以期为临床预防及诊治小儿疾病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新时代下的医疗体制和医疗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针对"看病难、看病贵"、"小病不出门,康复在社区"的这种医疗理念正是我国发展社区卫生的初衷。目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预防、保健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它的这种防患于未然思想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通。"治未病"是祖国传统医学中医学理论之精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康复是中医"治未病"的深刻内涵。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积极应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广大群众的健康生活及日常预防保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防病治病理念的精髓,其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理念在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解决当前日益突出的医疗卫生供需矛盾有效的社区健康管理新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治未病"工作,有其独特的优势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预防中的应用。方法用"治未病"理论对糖尿病患者预防和护理进行干预。结果 "治未病"理论在防治糖尿病的发生、发展,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论 "治未病"思想指导糖尿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提高了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调动了患者的主动性,有利于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7.
白洁 《北方药学》2014,(6):97-98
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起源甚早,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在《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唐代孙思邈亦提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治未病要义在于预防,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高,人类已明确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这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延续。中医“治未病”包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方志辉 《北方药学》2016,(6):150-151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快速上升,糖尿病足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预防重于治疗。张仲景继承和发展《内经》“治未病”思想,在“未病先防”、“既病防传”、“瘥后防复”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仲景“治未病”思想在防治糖尿病足的发生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属中医"疫"病范畴,国内中医药干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COVID-19临床实践及后疫情时代,坚持贯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思想,有机整合中医内服外治方法,通过对病和证的双重三级防控,将有利于疫情的进一步防控和中医方案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脂肪肝的防治,是预防和降低脂肪肝发病率的有效途径。方法随机将脂肪肝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管理组进行治疗,并随访观测效果。结果对照组和管理组通过6个月治疗随访检测结果比较,管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与现代医学"预防为主"的思想是一致的。中医"治未病"具有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两重原则。加强对居民及脂肪肝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强化患者自我管理,自觉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及行为。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保持良好心态是防治脂肪肝的有效措施。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中医"治未病"思想内涵入手,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为提纲,依次对儿童肥胖症的防治提出了相应的治疗与应对措施,以期为儿童肥胖症的防治提供可行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3个方面,分别论述"治未病"理论在小儿厌食症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表明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小儿厌食症的预防与治疗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显然是强调在人体未发病之前,就应采取积极且有效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张仲景对《内经》提出的“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可谓全盘继承了。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理论源于中医古医籍《黄帝内经》,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把中医"治未病"理念引入医疗活动中,在保持现代医学"诊断"、"治病"优势的同时,加入了中医"治未病"内容,发现中医"治未病"模式在妇幼保健院运用有广泛的社会效益以及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5.
金浪 《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405-407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十分切合当前"防治并重"的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和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可以说中医药参与社区医疗服务具有得天独厚优势。作者通过研究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中医儿科临床中,"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集中体现了"治未病"思想,二者思想内涵具有内在一致性。重视脾胃养护,顺应四时寒温,未病先防,这是"治未病"思想在儿科调护中的基本要求,对于小儿日常养护和防病治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对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脑卒中后很多病人仍遗留各种上肢屈曲痉挛,下肢划圈步态等病理运动模式,对广大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应当寻求一套切实有效的康复方案,提升病人的康复效果,从而有效避免病人出现误用的情况。笔者根据“治未病”理论,结合多年康复治疗临床经验,对中风后误用综合征的预防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社区脂肪肝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体会。方法 2006年5月至2006年7月在某社区居民随机抽出510人作为干预前组进行体检后,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治未病"思想,通过健康宣教等多种方式,将"精神调养"、"饮食有节"等理论运用于社区居民防治脂肪肝的的实践中。2年后,随机抽出同一社区居民511人作为干预后组进行体检,两组年龄、性别、基础病变无显著差异。结果干预前组,B超检查诊断脂肪肝123人,脂肪肝发病率24.1%;干预后组B超检查诊断脂肪肝53人,脂肪肝发病率10.4%。结论中医"治未病"理论运用社区人群的日常健康教育活动中,对脂肪肝的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未病"首见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实践与发展,其内容与方法得到不断完善和丰富,"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是其理论精髓所在。按定义延伸,目前将医学干预点前移的方法和手段都理解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在"治未病"中应用的临床意义和重要性。方法借鉴、运用上海市龙华医院老中医邵长荣教授的经验方,自做药饼,在冬病夏治中行天突、大椎和肺俞(双)穴位敷贴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同时做好护理宣教。随访1年,观察368例参加贴敷对象的情况。结果 368例冬病夏治穴位敷贴者中,基本治愈137例(37.23%),显效204例(55.43%),无效27例(7.34%),总有效率为92.66%。结论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未病"中的应用,体现了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病、预后防复的目标,维护并提升了广大人群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