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前臂双骨折经验。方法: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加分骨垫。结果:治疗96例,优79例,良16例,差1例。结论:中医治疗前臂双骨折疗效肯定。手法复位及夹板、棉垫的选择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中医治疗前臂双骨折经验。方法: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加分骨垫及三期分治用药。结果:治疗178例,优97例,良58例,可17例,差6例。结论:中医治疗前臂双骨折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夹板和掌背侧对垫固定治疗尺、桡骨干中下段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3例闭合性前臂尺、桡骨干中下段双骨折患者,采用手法整复后行夹板及掌背侧对垫固定治疗.随访观察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相应关节功能.结果:63例均获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临床愈合时间21~40天,平均29天.前臂旋转功能和腕、肘关节活动均正常,优58例,良5例.未出现前臂软组织压伤、张力性水疱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结论:前臂尺、桡骨干中下段闭合性骨折手法复位后行小夹板固定时,用掌背侧对垫可以代替分骨垫防止骨折端相互靠拢,避免前臂掌背侧皮肤、肌肉压伤坏死,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夹板中立位外固定治疗尺桡骨中段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尺桡骨中段双骨折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各30例,分别采用手法复位夹板中立位、旋前位、旋后位外固定治疗。结果:骨折复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骨折愈合及前臂旋转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中立位外固定治疗尺桡骨中段双骨折疗效满意,安全可靠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肱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及用中药外敷,指导功能锻炼。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肘关节屈曲度、肘关节伸直差值度、前臂旋前度及前臂旋后度均提高,而观察组术后各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联合中药外敷治疗肱骨远端骨折有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前臂骨干骨折使用手牵足蹬法复位结合自制夹板、分骨垫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3月至2018年10月,新鲜闭合性前臂骨干骨折且均未见血管、神经损伤症状的46例患者。其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6~45岁,平均年龄8.6岁。采用手牵足蹬法复位结合自制夹板、分骨垫外固定方法治疗;观察骨折复位、愈合、患肢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并根据末次随访情况进行疗效评价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解剖或近似解剖复位15例,功能复位31例,3例患者复位后发生再移位,改为手术治疗。失访1例,其余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32周的随访,平均25.2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6~8周,平均6.3周。末次随访疗效评价优36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97.78%。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有医源性损伤等不良情况。结论:早期应用手牵足蹬法复位结合自制夹板、分骨垫外固定治疗前臂骨干骨折是一种简捷有效的方法,疗效优良,是手术治疗的有效补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7.
王振盛 《中医正骨》2006,18(1):36-36
前臂肌肉较丰富,有屈肌群、伸肌群、旋前及旋后肌群共同作用,因此前臂双骨折临床上移位方向复杂并多伴旋转移位,给手法复位带来一定的难度。自2003—2005年,作者采用侧方分骨法整复、小夹板固定的方法治疗前臂双骨折27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彭美忠老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老年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老年Colle’s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正骨手法治疗,配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采用彭美忠正骨手法治疗,配合小夹板外固定。结果:解剖复位、腕功能状态、并发症发生率及前臂旋后功能障碍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彭美忠正骨手法是治疗老年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有利于骨折解剖复位质量、改善患腕功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谢氏流派手法复位Colles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Colles骨折患者采用谢氏流派手法复位,竹板、硬纸板、棉压垫及前臂旋后位外固定,分析患肢桡骨长度、掌倾角、尺偏角及旋转功能,评价临床效果。结果:优55例,良34例,不满意8例,失败3例,优良率为89%。结论:谢氏流派竹片压垫固定Colles骨折临床疗效满意,有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掌屈前臂旋后位夹板固定治疗老年掌侧Barton骨折方法和预后。方法:将诊断为掌侧Barton骨折3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均采用手法复位,复位后,治疗组将患肢置于腕部掌屈前臂旋后体位下夹板固定,对照组采取夹板固定患肢于腕及前臂中立位,定期复查X线(复位后3、7、10、20、30 d)以了解骨折是否存在复位丢失。复位固定后6~8周拆除夹板(拆除夹板前复查X线证实骨折端稳定,有愈合迹象),在治疗期间根据束带松紧及夹板位置情况,及时予以调整。同时积极指导患者行握拳及患肢肩部钟摆式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进行3~22个月随访,均获骨性愈合,优良率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掌屈前臂旋后位夹板固定治疗老年掌侧Barton骨折临床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杨氏旋后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前臂旋后位外固定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尺桡骨中段双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2月至2022年12月,采用杨氏旋后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前臂旋后位外固定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尺桡骨中段双骨折患者172例,男104例、女68例;年龄1~16岁,中位数7.5岁。骨折端均有移位,前后移位39例,移位>1/2者31例;侧方移位38例,移位>1/2者34例;前后或侧方成角49例,成角7°~78°,中位数38°;旋转移位合并前后、侧方移位46例,移位均>1/2。受伤至就诊时间0.5 h至3 d,中位数4 h。采用杨氏旋后牵引法手法复位骨折后,掌背侧和桡尺侧各用2块小夹板固定,最后用直角托板固定患肢于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后90°位。随访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及前臂外观和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72例患者,失访2例,17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4年,中位数6.5个月。170例随访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6~56 d,中位数46 d;复位固定后,28例骨折达到解剖复位,27例骨折前后移位残留>1/2,30例侧方移...  相似文献   

12.
林茂基 《中国中医急症》2014,(12):2344-2345
目的 观察应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应用手法复位及夹板外固定治疗者为观察组,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者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的骨折骨性愈合率及肩关节功能总有效率均显示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屈曲力损失、伸展力损失、前臂旋前力损失、旋后力损失比率、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方式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可得到骨折骨性愈合率高、功能锻炼早、软组织修复快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折顶手法复位塑形纸夹板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折顶手法复位塑形纸夹板固定治疗尺桡骨中段双骨折患儿52例。男40例,女12例;年龄2~14岁,中位数10岁;左侧27例,右侧25例。在牵引状态下,采用折顶手法复位骨折后,用自制塑形纸夹板固定。观察骨折复位情况,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前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2例患儿骨折均1次复位成功。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中位数4.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6周,中位数4.5周。末次随访时,参照Anderson等拟定的前臂骨折治疗后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本组优45例、满意6例、不满意1例。均无骨折再移位、再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缺血性肌挛缩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折顶手法复位塑形纸夹板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骨折复位好,固定可靠,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前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三种前臂固定体位对Colles骨折手法整复后前臂及腕关节功能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Colles骨折患者均行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腕关节中立位治疗,并随机分成三组各20例。A组采用前臂旋前位,B组采用前臂中立位,C组采用前臂旋后位。所有患者均按时随访,并采用Brobergand Morrey前臂和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判定。结果:B组在整复术后4周、3个月、6个月时前臂和腕关节功能疗效评价均优于A、C两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臂中立位对Colles骨折手法整复后夹板腕关节中立位外固定治疗更有利于前臂及腕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曹谦  曹慎  杨韵琴 《中医药导报》2019,25(9):97-100
目的:观察旋后牵引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移位的儿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旋后牵引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130例移位的儿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患者,治疗后定期复查,观察骨折的愈合时间与前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30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4~6周,平均5周。治疗期间发生骨折端再移位62例。治疗6周后随访恢复情况:优121例,良9例。未见骨折不愈合、关节僵硬等并发症,9例患者出现前臂旋前功能部分障碍。治疗后6~12个月再次随访恢复满意,移位骨折均有不同程度塑形,所有患者的旋转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旋后牵引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移位儿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陈安达 《河北中医》2006,28(6):422-423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外展牵引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前脱位的疗效。方法手法复位并整复肱骨外科颈骨折,然后按骨折移位方面放置好压垫,上臂略超肩关节夹板外固定,常规消毒,局麻下行尺骨鹰嘴骨牵引、前臂皮肤牵引。早期进行握拳和肘腕关节主动屈伸运动等功能锻炼。结果21例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前脱位均获满意复位,骨折全部治愈,功能恢复快。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外展牵引的方法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前脱位简便、安全,复位成功率高,创伤小,既能避免肱骨头发生滑脱及骨折再度移位,达到有效的固定,又能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预防关节粘连、肌肉萎缩、骨质疏松,有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达到了“动静结合”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一种复位儿童内收型孟氏骨折的手法,即掌击手法,并总结其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10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儿童内收型孟氏骨折运用掌击手法进行复位,复位后屈肘不超过90°,前臂旋后位单纯长臂石膏后托或前臂夹板结合石膏后托固定。结果:60例患儿除5例失访,其余均获得随访。尺骨骨折均如期骨性愈合,按照Mackay等的功能评定标准分级,优54例,良1例。未出现骨筋膜室综合症,未发现桡骨头再脱位现象。结论:运用掌击手法复位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内收型孟氏骨折,达到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地手法复位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通过手法复位治疗罕见双侧闭合性桡骨下1/3移位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闭合复位后,用塑行夹板固定前臂旋前位固定4周。结果:本案一例,完全愈合,术后随访一年,患肢发育正常,前臂旋转功能好,肘、腕关节及手通过指活动正常,肌力、感觉及血运均正常。结论:本方法无创伤,复位满意牢固,不损伤骨骺,简单易行,骨折愈合快,避免手术疗法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夹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肢桡骨远端骨密度、前臂上2/3处周径的影响。方法:76例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骨折患者进行手法复位(拔伸牵引、整复手法)后行小夹板(Colles小夹板)固定治疗,对照组36例骨折患者同样方法复位后行石膏固定治疗。结果:6周后治疗组40例疗效优良率为77.5%,对照组36例疗效优良率为58.33%;12周后治疗组40例疗效优良率为85%;对照组36例疗效优良率为69.44%。两种固定方法治疗后6个月均能引起患肢桡骨远端骨密度及前臂上2/3处周径降低,且两种固定方法对患肢桡骨远端骨密度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小夹板固定治疗对患肢前臂上2/3处周径的影响较石膏固定小。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可随肢体肿胀程度,随时调整夹板松紧度,保持骨折断端稳定,配合肢体的主动功能锻炼,有利于腕关节和手指的功能恢复,且不易引起废用性骨质疏松,疗效确切,相对于石膏固定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改良夹板治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闭合性前臂尺桡骨中下段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采用改良夹板固定方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夹板固定方法治疗,于手法复位2周后对骨折对位情况作比较,8周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疗效比较评定。结果:采用改良夹板固定方法治疗后骨折的对位情况和疗效评定优于采用传统夹板固定方法。结论:改良夹板固定方法治疗前臂尺桡骨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是一种简易、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