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定量分析原发性及继发性肝癌肿瘤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临床上评估肝癌患者的治疗疗效及预后的能力。资料与方法对53例肝癌患者行MR DWI、常规平扫T1WI、T2WI和T1WI钆对比剂增强扫描,系统化分析并观察病灶内部存活的肿瘤组织与肿瘤液化坏死组织成分的DWI与增强图像上的信号特征,测量各组信号强度值,并计算出各组ADC值与对应的MR T1WI增强扫描最大强化值,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 MR DWI像上肝癌病灶内残存或复发的肿瘤组织表现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明显正性强化;液化坏死部分表现为明亮高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ADC图上肿瘤组织为稍高于正常肝实质的高信号,肿瘤坏死组织部分为低信号;均数ADC值分别为:b=500 s/mm2时,肝癌肿瘤组织约为(1.15±0.43)×10-3mm2/s,肿瘤坏死囊变组织约为(1.88±0.43)×10-3 mm2/s,正常肝实质约为(1.31±0.16)×10-3 mm2/s;b=800 s/mm2时,肝癌肿瘤组织约为(1.02±0.37)×10-3mm2/s,肿瘤坏死组织约为(1.71±0.32)×10-3mm2/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WI在不同b值下前列腺外周带癌灶ADC值的参考值范围。方法:对28例前列腺外周带癌(PCa)的DWI在b值分别为300、600、8001、000 s/mm2时所得前列腺外周带癌灶和正常外周带ADC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b值分别为300、600、800、1000s/mm2下外周带癌灶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12±0.24)×10-3、(0.95±0.19)×10-3(、0.88±0.14)×10-3(、0.81±0.17)×10-3mm2/s,外周带非癌区平均ADC值分别为(1.93±0.39)×10-3、(1.78±0.23)×10-3、(1.61±0.21)×10-3、(1.53±0.21)mm2/s,同b值下2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分别为300、600、8001、000 s/mm2下外周带癌灶ADC值参考范围分别为(0.63~1.61)×10-3(、0.56~1.34)×10-3(、0.59~1.17)、(0.46~1.16)×10-3mm2/s。结论: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ADC值随b值变化而变化,通过ADC值测量可以定量分析前列腺外周带癌,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量化分析肝脓肿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评估其MR扩散加权成像(DWI)特点,为肝脓肿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可靠依据.资料与方法 对32例肝脓肿患者行MR DWI,分析肝脓肿的DWI特点,计算病灶和肝脏、脾及胰腺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发脓肿27例,多发5例,共45个病灶.DWI上典型病灶脓肿壁及分隔表现为稍高于周围肝实质的高信号,脓腔表现为明亮高信号;ADC图上脓肿壁及分隔呈稍高于周围肝实质的高信号,脓腔为低信号;平均ADC值分别为:(1)b=500 s/mm2时,脓肿壁(1.64±0.23)×10-3 mm2/s,分隔(1.61±0.16)×10-3mm2/s,脓腔(0.17±0.08)×10-3mm2/s,脓肿周围肝实质(1.62±0.17)×10-3mm2/s,正常肝实质(1.48±0.27)×10-3mm2/s,脾(0.73±0.27)×10-3mm2/s,胰腺(1.89±0.16)×10-3mm2/s;(2)b=1000 s/mm2时,脓肿壁(0.99±0.11)×10-3mm2/s,分隔(1.00±0.07)×10-3mm2/s,脓腔(0.25±0.07)×10-3mm2/s,脓肿周围肝实质(1.55±0.17)×10-3mm2/s,正常肝实质(1.15±0.13)×10-3mm2/s,脾(0.85±0.13)×10-3mm2/s,胰腺(1.41±0.15)×10-3mm2/s.结论 分析MR DWI特点,综合量化分析病灶的ADC值,能更好地显示肝脓肿的病理学演变特征,在脓肿定位、定性诊断及临床治疗、预后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确定一个最佳的用于乳腺MR DWI的b值.方法 按照前瞻性设计,选取怀疑乳腺癌的乳腺可触性包块患者40例,术前行双侧乳腺MR和DWI扫描,b值分别取1000、800和600 s/mm2,肉眼判断DWI图像等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b值的DWI像信噪比和病灶ADC值,采用ROC曲线评价ADC值诊断价值.结果40例患者中乳腺癌26例,良性肿块14例,DWI显示36例,共42个病灶.3组b值下的DWI图像质量均较好,加例中视觉分级达A级的分别占75.0%(30例)、77.5%(31例)和77.5%(31例).3组b值DWI图像对病灶的检出能力相同.b=1000、800和600 s/mm2的信噪比平均值分别为63±22、82±27和96±29,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病变平均ADC值分别为(1.44±0.28)× 10-3、(1.50±0.32)×10-3和(1.52±0.29)×10-3mm2/s,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5).恶性病变平均ADC值分别为(1.00±0.25)×10-3、(0.98±0.19)×10-3和(1.07±0.22)×10-3mm2/s,3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358).3组b值的ADC值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9、0.885和0.865;诊断良恶性病变的阈值分别为1.295×10-3、1.435×10-3和1.335×10-3mm2/s;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80.0%、92.0%和84.0%,特异性均为9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2%,95.8%和95.5%.结论综合图像信噪比和ADC值诊断价值,认为在乳腺DWI中,b=800 s/mm2是乳腺DWI成像的最佳b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在膀胱癌诊断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5例膀胱癌占位患者行DWI及常规MR序列扫描.比较不同b值下膀胱病灶的ADC值及图像效果;分析DWI与常规序列显示膀胱病灶能力的差异;比较膀胱病灶与周围组织ADC值有无差异.结果 b值取700 s/mm2时膀胱病灶平均ADC值显著高于1500 s/mm2的ADC值.DWI发现膀胱病灶的准确率为98.1%,常规MR序列为96.2%.b值取1500 s/mm2时膀胱癌平均ADC值(0.75±0.12)×10-3mm2/s,显著低于膀胱炎(1.39±0.13)×10-3mm2/s、病灶周围正常膀胱壁(1.42±0.07)×10-3mm2/s、尿液(2.69±0.13)×10-3mm2/s(P<0.05).结论 DWI及ADC值对膀胱癌的诊断评估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是对常规MR检查有意义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b值下,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局灶性肝癌的血供分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或病理证实的31例原发性肝癌和30例转移性肝癌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和DWI扫描,按照增强动脉期的表现分为富血供组(42个病灶)和乏血供组(47个病灶);观察b值分别为50、500s/mm2时的DWI图像特征,并测量病灶的ADC值。结果 b值为50s/mm2时,富血供病灶组DWI图像上为均匀稍高或高信号,平均ADC值为(3.56±0.21)×10-3 mm2/s,乏血供病灶组DWI呈均匀稍高信号,平均ADC值为(2.50±0.19)×10-3 mm2/s;同时对12个内部血供不均匀的病灶观察,在DWI图像上病灶内信号呈不均匀改变,b值为50s/mm2时富血供区较乏血供区信号下降更明显。在b=50s/mm2时,富血供病灶与乏血供病灶的ADC值有统计学差异(t=2.37,P<0.05)。结论依据磁共振DWI图像特点和ADC值测量,MRI对肝脏局灶性肝癌的血供分析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3.0 T MR DWI在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3.0 T 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采用GE 3.0T Signal EXCITE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对47例肝脏局灶性病变(57个病灶)行DWI,其中25例良性病变30个病灶,22例恶性病变27个病灶.b值选用0、500、1000 s/mm2,测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DC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b值为500 s/mm2和1000 s/mm2时,良性病变的ADC值分别为(3.12±1.58)×10-3mm2/s、(2.23±1.01)×10-3 mm2/s;恶性病变的ADC值分别为(2.01±0.95)×10-3mm2/s、(1.31±0.37)×10-3 mm2/s,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评价ADC值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99、77.8%、76.6%、77.2%、75.0%、79.3%和0.852、81.5%、90.0%、85.9%、88%、84.3%.结论 3.0 T MR DWI ADC值在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且b值为1000 s/mm2时所测ADC值较准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WI结合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及恶性肿瘤患者行腹部MRI平扫、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病变的影像特点,并测量分析ROI的ADC值。结果: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增强扫描不强化或边缘纤维组织呈环状强化。原发性肝癌动态增强扫描曲线呈快进快出的特点;转移瘤及胆管细胞癌呈延迟强化。15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中,8例DWI表现为等信号,ADC图表现为稍高信号,平均ADC值(1.21±0.05)×10-3 mm2/s;4例DWI表现为低信号,ADC图表现为低信号,平均ADC值(0.61±0.07)×10-3 mm2/s;3例DWI表现为高信号,ADC图表现为稍高信号,平均ADC值(1.14±0.06)×10-3 mm2/s。原发性肝癌14例中11例DWI表现为高信号,ADC图表现为低信号,平均ADC值(1.27±0.03)×10-3 mm2/s;3例DWI表现为等信号,ADC图表现为稍高信号,平均ADC值(1.38±0.05)×10-3 mm2/s。转移瘤13例DWI表现为高信号,ADC图表现为低信号,平均ADC值(1.27±0.03)×10-3 mm2/s。12例胆管细胞癌DWI表现为稍高信号,ADC图表现为稍低信号,平均ADC值(1.65±0.03)×10-3 mm2/s。结论:DWI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与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DWI及ADC值在评价肝泡状棘球蚴病(HAE)病变性质中的价值.方法 26例HAE患者行肝脏常规MRI和DWI,b值分别为500、800 s/mm2,获得病灶中心实性区(ADC中心)、边缘带(ADC边缘)、外周区(ADC外周)ADC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区域ADC值.观察病灶标本的特点,取病灶边缘区域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采用Pearson法分析边缘带ADC值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选取26例HAE患者中独立病灶32个进行ADC值测量,b值分别为500、800 s/mm2时,ADC中心、ADC边缘和ADC外周值分别为(1.3±0.3)×10-3、(1.1±0.4) ×10-3、( 1.8 ±0.5)×10 -3mm2/s,( 1.2±0.4)×10-3、(1.1±0.3) ×10-3、(1.9±0.4)×10-3mm2/s,不同b值下各区域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两比较结果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6例32个病灶边缘区域MVD值为(12.9±3.7)个/视野,与不同b值下ADC值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042和-0.077,P值均>0.05).结论 DWI可以反映HAE病灶不同区域特征,而病灶边缘区域的ADC值与该区域MVD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xponential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eADC)值等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HCC病例46例,手术前行DWI扫描,并计算低(100 s/mm2、200 s/mm2和300 s/mm2)、中(400 s/mm2和600 s/mm2)和高(800 s/mm2、1000 s/mm2和1200 s/mm2)b值时病灶边缘的ADC值和eADC值,然后根据低、高b值时ADC和eADC值的差异计算灌注ADC和eADC值.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甲胎蛋白(AFP)水平、病灶大小、病理分级、有无包膜、肝硬化、腹腔积液、门静脉癌栓及周围子灶等情况.将DWI测量参数与以上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ADC值随b值增加逐渐下降,而eADC值则逐渐增加.在腹腔积液组,中、高b值时的ADC值均大于无腹腔积液组,而高b值时的eADC值及灌注eADC值则相反(P<0.05).在有、无肝硬化组,灌注ADC值分别为(1.36 ±0.38)×10-3mm2/s、(1.89 ±0.46)×10-3mm2/s;在AFP阳、阴性组,灌注eADC值分别为0.25±0.06、0.18±0.05;在有、无门静脉癌栓组,灌注ADC值分别为(1.17 ±0.16)× 10-3mm2/s、(1.46 ±0.36)×10-3mm2/s,均分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ADC及eADC测量值在病理分级、病灶大小、有无肝癌周边子灶及包膜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 灌注ADC和eADC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对HCC的生物学行为进行无创性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ADC值和rADC值在脑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DC值和rADC值在脑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脑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除常规MR I检查外,还做了DW I扫描,着重对肿瘤瘤体及瘤周水肿带的ADC值和rADC值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低级星形细胞瘤瘤体的ADC值和rADC值明显高于高级星形细胞瘤(P<0.01),且前者瘤周水肿带的ADC值和rADC值也高于后者(P<0.05);星形细胞瘤瘤体的ADC值和rADC值与肿瘤的恶性度存在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845和-0.648,P值均<0.01);瘤周水肿带的ADC值和rADC值也与肿瘤的恶性度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07和-0.477,P值均<0.05)。结论ADC值和rADC值在脑星形细胞瘤术前分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测胶质瘤瘤内静脉,探讨SWI显示瘤内静脉对胶质瘤分级的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瘤患者39例,包括低级别胶质瘤18例(WHOⅠ~Ⅱ级)、高级别胶质瘤21例(WHOⅢ~Ⅳ级).所有患者均在GE 3.0T MRI成像系统下行基本和SWI序列扫描,图像在GE ADW 4.2工作站经最小密度投影重建获得SWI图像,逐层观察SWI图像上胶质瘤瘤内静脉的分布情况,并按静脉数量进行评分,分析其统计学差异,然后对瘤内静脉评分与肿瘤级别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SWI图像上,低级别胶质瘤组静脉检出率为28%,高级别胶质瘤组静脉检出率为1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50,P<0.01);低级别胶质瘤组静脉评分:0分13例(72%)、1分5例(28%);高级别胶质瘤组静脉评分:1分4例(19%)、2分17例(81%),二者静脉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11,P<0.01);瘤内静脉评分与胶质瘤病理级别呈正相关(r=0.878,P<0.01).结论 SWI显示瘤内静脉对胶质瘤分级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能反映腰椎间盘中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ent,ADC)值,探讨椎间盘髓核ADC值与椎间盘退行性变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63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进行腰椎MR常规序列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扫描,并测量L1/2~L5/S1椎间盘髓核ADC值。根据Pfirrmann分级法由两名放射科医师盲法阅片将椎间盘分为Ⅰ~Ⅴ组。对比Ⅰ~Ⅴ组椎间盘髓核的平均ADC值,并对各组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63例301个腰椎间盘中,未发现符合Pfir-rmannⅠ级和Ⅱ级的椎间盘。PfirrmannⅢ~Ⅴ级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分别为(1.59±0.23)×10-3mm2/s、(1.14±0.21)×10-3mm2/s、(0.84±0.23)×10-3mm2/s。Ⅲ~Ⅴ组椎间盘髓核的ADC值之间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髓核的ADC值可以反映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且随着退变程度的增加ADC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成像诊断创伤后脊柱稳定性的特点与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0.35T MRI 研究了103例创后脊柱的稳定性。平片法及CT 法(Denis 法)作为MRI 诊断脊柱稳定性的标准。平片及CT 上发现的脊柱不稳征象均可为MRI 矢状面及横断面发现。在平片诊断中有75%不稳定脊柱在MRI 上可见脊髓损伤。在CT 诊断中75%不稳定脊柱在MRI 上可见脊髓损伤。作者认为用MRI 诊断创伤后脊柱不稳很有价值,MRI 不但具有平片和CT 的优点而且可了解脊髓是否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梗死治疗前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证实的脑梗死患者资料30例,急性13例,亚急性17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常规MR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及SWI扫描。对比分析治疗前后MRI图像变化特点。结果治疗前常规MRI检出脑梗死灶内出血4例,SWI检出9例,治疗后SWI显示5例发生出血性转化。治疗前30例脑梗死灶SWI图像相对信号强度为0.97±0.09,治疗后相对信号强度为1.06±0.12,治疗前后相对信号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9,P<0.05)。治疗前后脑梗死灶内血管的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I对于显示脑梗死伴发出血、治疗后出血性转化、侧支血管构建等方面优于常规MRI序列,在脑梗死治疗后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不同扩散敏感因子(b值)的扩散加权成像(DWI)对甲状腺结节定量测量诊断价值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3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55处结节,均采用1.5 T MR行DWI,b值分别取150 s/mm2、300 s/mm2、400 s/mm2、500 s/mm2。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将结节分为良性和恶性组,比较同一b值时不同甲状腺结节之间以及同一结节使用不同b值时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绘制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不同b值时ROC曲线下面积(Az),确定诊断阈值,评价筛检效能。结果 55处结节,18处为恶性,37处为良性。(1)良、恶性结节的平均ADC值在不同b值时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恶性组平均ADC值均显著低于良性组[b值取150 s/mm2、300 s/mm2、400 s/mm2、500 s/mm2时,恶性组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691±0.36)×10-3mm2/s、(1.577±0.276)×10-3mm2/s、(1.450±0.268)×10-3mm2/s、(1.271±0.313)×10-3mm2/s,良性组的平均ADC值分别为(2.586±0.4...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膝关节髌下脂肪垫(infrapatellar fat pad,IFP)损伤的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临床综合诊断或临床随访明确诊断为IFP损伤的111例患者,归纳总结其特征性MRI表现并分级。结果111例中,左膝57例,右膝39例,双膝15例。共126个膝关节根据IFP的信号、裂隙及形态改变进行损伤程度分级轻度54个(42.9%),中度43个(34.1%),重度29个(23.0%)。根据IFP损伤程度指导临床给予相应治疗,终止治疗4~8周随访。治疗前后膝关节VAS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MRI能准确评估IFP损伤部位及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并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CAD)评价血流动力学特征在乳腺良恶性疾病MRI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CADStream软件回顾性分析148例患者共164个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包括早期强化峰值特征(即在第1期强化时间范围内信号强度增加所占的百分比),由所占百分比最大的强化类型决定的延迟期强化特征(即流出型、平台型或持续型),及由单一设定的最可疑的强化类型决定的延迟期强化特征(即设定流出型>平台型>持续型).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标准描述乳腺病变形态学特征.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间早期强化峰值,应用x2检验分别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间以达到100%为阈值的早期强化峰值和不同强化类型决定的延迟期强化特征.结果 164个病灶中,72个良性病灶,92个恶性病灶,肿块型占75.0%(123/164),非肿块型占25.0% (41/164):BI-RADS 2类病灶30个,3类病灶68个,4类病灶43个,5类病灶23个.良性病变的早期强化峰值中位数为237% (69%~ 629%),恶性病变早期强化峰值中位数为336% (86% ~ 7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26,P=0.104).由单一设定的最可疑强化类型决定延迟期强化特征,72个良性病灶中持续型、平台型和流出型的病灶分别为15、10和47个,92个恶性病灶中上述3型分别为2、3和8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3.562,P =0.000);良性病灶中,早期强化峰值<100%和≥100%者分别为5和67个,恶性病灶分别为3和89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81,P=0.277);由所占百分比最大的强化类型决定延迟期强化特征,良性病灶中持续型、平台型和流出型的病灶分别为48、6和18个,恶性病灶中上述3型分别为47、15和30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496,P=0.106).结论 CAD血流动力学特征中由单一设定的最可疑强化类型决定的延迟期强化特征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以达到100%为阈值的早期强化峰值和由所占百分比最大的强化类型决定的延迟期强化特征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有交叉,此时需结合MR形态学特征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