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比较GlideScope喉镜与Macintosh喉镜辅助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胸科手术单肺通气的患者7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18 ~ 75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35)∶GlideScope喉镜组(G组)和Macintosh喉镜组(M组).麻醉诱导后,按照Cormack-Lehane分级评估Macintosh喉镜暴露声门程度.采用Macintosh喉镜(M组)和GlideScope喉镜(G组)辅助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术.记录Macintosh喉镜和GlideScope喉镜下Cormack-Lehane分级以及置入双腔气管导管的难易程度和双腔气管导管反向置管的发生情况;记录气管插管成功情况和气管插管时间.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即刻和气管插管后3 min记录血压及心率.记录术后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M组比较,G组气管插管时间延长,双腔气管导管置管困难程度升高,气管插管后即刻和气管插管后3 min血压升高(P<0.05),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双腔气管导管反向置管率、Comark-Lehene分级和各时点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组GlideScope喉镜下Cormack-Lehane分级优于Macintosh喉镜(P<0.05).结论 与Macintosh喉镜相比,GlideScope喉镜辅助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术时能更好地暴露声门,改善气管插管条件,但方法较复杂,且插管反应较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不能进入对应支气管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方法 选取87例开胸手术需行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进行双肺隔离通气病例.对每例预设和改变的双腔支气管导管型号、气管及支气管内径和走行情况、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情况、气管内镜使用情况及所见、特殊情况等,结合CT所见进行分析.测如下数据:左支气管内径(ZN),右支气管内径(YN),左支气管与气管下半段轴线的夹角(ZJ),右支气管与气管下半段轴线的夹角(YJ),气管下半段轴线与身体纵轴夹角(QJ),右左支气管开口垂直直线距离在气管后段内径中的占比(YB、ZB)和其占比差(YB-ZB).结果 87例中27例气管偏移或变异,其中13例有右支气管导管插管顺利倾向定义为特殊右(TY),另14例有左支气管导管插管顺利倾向定义为特殊左(TZ);其余60例气管基本正常,49例选左支气管导管插管顺利定义为正常左(ZZ),11例选右支气管导管插管顺利定义为正常右(ZY).TY与TZ在ZJ、YJ、QJ和YB-ZB间,与ZZ在YJ、QJ和YB-ZB间,与ZY在QJ和YB-ZB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Y表现为:QJ右倾(8.08±5.94)°;ZJ角度偏向正常高限(47.46±7.28)°;YB-ZB明显大;YN相对其ZN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Z表现为:ZJ相对较小;YJ相对较大,与TY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ZZ、ZY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因素决定了气管后半段的趋向性,影响着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的走向,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不能进入对应支气管.结论 插管前根据CT定位像中气管后半段趋向性,选择左或右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是解决双腔支气管导管顺利插入对应支气管的最简捷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双腔气管插管致气管破裂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腔气管插管致气管破裂的情况比较少见,我院近5年来共进行450例双腔气管插管,发生1例气管破裂,现报道如下。患者,男,47岁,体重62kg,身高173cm,既往无心血管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因右上肺中央型支气管肺癌入院,拟行开胸探查右上肺叶切除术。麻醉诱导:丙泊酚100mg、咪唑安定5mg、芬太尼0.2mg、维库溴铵8mg。面罩过度通气,待肌肉松弛后,行双腔气管插管,双腔支气管导管(DLBT)为Robertshaw左侧DLBT,型号为F37高容低压梭形囊。声门暴露良好,插管时在气囊通过声门后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后继续前进,当导管深度距门齿34cm时感觉到轻微的阻抗感,此…  相似文献   

4.
双腔气管导管常用于普胸手术麻醉,但双腔气管导管长,进声门后需转动导管方向,插管不易准确到位,操作不当可导致气管、支气管破裂,这是麻醉中罕见的置管并发症,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故本院采用纤支镜引导下行双腔气管插管,与常规方法对比效果较好,但如操作不当仍可致气管、支气管破裂。1999年至2008年本院在纤支镜引导下双腔气管插管实施普胸手术1465例,其中1例肺癌手术在气管插管时发生气管破裂,为总结经验教训。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原因并探讨气管、支气管破裂修补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临床常用的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对位技术要求高,管径粗大,只能经口,很难适应困难气管插管和小儿支气管手术的麻醉;Univent T有患侧不能及时吸引的不足。我科采用普通气管导管制作简易气管支气管导管,成功单肺通气21例,现报道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食管-气管双腔通气管的临床应用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管-气管双腔通气管是一种双腔气管内导管,在紧急情况或插管困难条件下即使插入食管也能令气道通畅。为了证实该导管插入食管时的通气效能,我们对20例患者进行了观察。资料和方法导管构造 该导管后端为白、蓝色两根管,前2/3合成一管,但管内两腔互不相通。白色导管直通至前端开口。蓝色导管前端封闭,通过中段数个侧孔与外界相通。侧孔的前、后端有两个气囊,充气后可分别堵塞食管(或气管)和咽部。操作时先经口徒手盲插,两囊充气。将呼吸器与蓝管连接,若闻两肺呼吸音良好,示导管“误”入食管,可继续进行通气;若未闻及呼吸音,示导管已进入气管…  相似文献   

7.
背景 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近些年关于其在气道管理中的应用也有了一些报道,并认为其安全、方便.目的 分析、总结超声在气道管理各方面应用的文献资料.内容 简要介绍上呼吸道的超声解剖以及获得满意的超声图像的方法和途径,综述超声技术在插管前评估、气管导管位置的确定、双腔气管导管和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percu...  相似文献   

8.
困难气管插管常常困扰着麻醉医师,如何找到一种简单有效的解决困难气道方法是麻醉界一直探索的问题。我院应用气管导管经导管芯塑形钩S形气管插管法,利用导管经合适的塑形及抽出导管芯时导管变形运动对可看到会厌的成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自2003年以来使用气管导管经导管芯塑形钩S形气管插管法进行气管插管共15000例,其中包括急救插管1500例。具体操作:(1)插管前对气管导管进行塑形。导管塑形方法: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用较柔韧的金属导管芯伸到导管头端并将导管取直,在导管的尾端将管芯折弯使导管芯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拔除双腔气管导管后催醒和清醒后拔除双腔气管导管对高血压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胸内手术ASAⅠ~Ⅱ级并存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为清醒后拔除双腔气管导管组(A组)和拔除双腔气管导管后催醒组(B组),记录两组麻醉前、拔管前2min、拔管即刻、拔管后5min、10min各时点的SBP、DBP、HR及拔管并发症。结果:A组HR、SBP、DBP于拔管前2min即开始明显升高(P0.05),尤以拔管时明显(P0.01);B组拔管前后各时点的HR、SBP、DBP与麻醉前相比均无显著变化(P0.05),吸痰拔管时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B组患者催醒后RR、Vt均明显升高。结论:拔除双腔气管导管后催醒对并存高血压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影响较小,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拔管方式。  相似文献   

10.
用气管导管为导芯更换气管切开套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气管导管为导芯更换气管切开套管的效果.方法 将68例气管切开术后需更换套管的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改进组和常规组各34例.常规组按照常规方法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改进组利_用气管导管为导芯.将气管导管插入原气管切开套管腔内10~15 cm,一手固定气管导管,另一手沿气管导管迅速拔出原气管切开套管,将新的气管切开套管顺气管导管送入气管腔内,拔出气管导管,新气管切开套管气囊充气、固定.结果 改进组一次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成功率、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时间、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和局部出血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用气管导管为导芯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可显著提高一次换管成功率,缩短换管时间,减少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和局部出血.  相似文献   

11.
应用导引管术中更换双腔气管导管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6 7岁 ,因患右上肺癌拟行右上肺叶切除术。常规诱导下置入左侧双腔气管导管 ,调节导管位置无误后 ,患者取左侧卧位 ,再次听诊无误后开始手术。以N2 O +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切皮后 5分钟拟改用单肺通气时发现支气管套囊漏气 ,氧气流量达 4L/min仍不足以维持有效通气。取逆行气管插管用的塑料导引管一根并置入同一厂家同一型号左侧双腔气管导管 ,使其前端超出左侧管前端1cm并在塑料导引管上分别标记门齿位置及支气管导管尾端位置。吸入纯氧 5分钟后 ,将塑料导引管置入破损的双腔气管导管的左侧管 ,使门齿标记位于门齿处…  相似文献   

12.
小儿气管支气管较细,发育不健全,个体差异大,单肺通气时呼吸道的管理较为困难。传统的小儿双腔气管导管、单腔支气管插管和小儿填塞导管存在有损伤大、对位难或易错位、导管管腔狭小易打折、个体化等问题[1,2]。本研究采用普通小儿气管导管加支气管填塞气囊的方法,拟解决小儿单肺通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是全麻以及危重病人抢救时建立人工气道的一种主要方式。护理操作中若不慎将气管导管气囊连接管剪断 ,会立即导致气囊漏气。病人口、鼻以及气管导管气囊以上的分泌物进入气管内发生呛咳 ,严重者导致误吸。对于正在行机械通气的病人 ,可使整个通气环路漏气 ,气道压降低达不到设定的潮气量 ,呼吸机不能正常工作 ,影响通气效果 ,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此时 ,常规的处理方法是立即为病人充分吸痰后更换新的气管导管。更换导管给医务人员增加了操作技术上的难度 ,而且在更换导管的过程中易出现插管困难、窒息、吸入性肺炎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利用导管芯将气管导管塑形成S形在直视喉镜下声门暴露不佳患者经口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方法将50例麻醉诱导时意外发现的Cormack-Lehane喉镜暴露Ⅲ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由同一名高年资医师使用J形或S形气管导管行经口气管插管,记录插管情况。手术后24h随访患者是否出现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结果使用S形气管导管一次插管成功率、总插管时间均优于使用J形气管导管(P<0.05)。结论将气管导管塑形成S形行经口气管插管在意外出现的困难气道情况,插管成功率高,可能减少损伤和并发症,使麻醉诱导过程更为平稳、安全。  相似文献   

15.
口内手术或解剖畸形或上呼吸道病变患者不能直接窥喉,常需保留自主呼吸经鼻盲探插入气管导管.操作中需在保持患者自主呼吸的情况下边倾听气管导管衔接管口气流声强弱边进行探插,影响麻醉医生操作和判断气管导管前端的位置.2009年1月起,我们采用小儿口哨连接气管导管后端,利用气流的强弱带动口哨发音,有效帮助麻醉医生判断气管导管的前端是否对准声门及是否将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现将口哨式气管导管的制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esophageal tracheal combitube,ETC)是一种双腔、双囊导管,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和困难气管插管时能迅速有效地开放气道。ETC用于临床麻醉处理困难气道的安全性及并发症国内罕有报道。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9月将ETC用于临床麻醉困难气道的管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气管内麻下行俯卧位手术患者气管导管固定方法。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596例气管内麻下行俯卧位手术资料(常见的俯卧位手术有脊柱后路手术、颅脑手术、腰背部),对比传统的气管导管固定方法和改良的气管导管固定方法的固定效果。结果用传统的气管导管固定方法固定的372例手术患者发生气管导管移位14人,脱落3人,用改良的气管导管固定方法固定的224例手术患者发生气管导管移位者2人,无脱落。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改良的气管导管固定方法固定气管导管比传统方法更牢固,是一种简单、经济、实用、安全的固定方法 。  相似文献   

18.
总结1例双肺移植术后患者分侧肺通气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潮气量、呼吸频率、呼吸机波形及呼吸机报警,及早发现双腔气管移位,护理操作过程中有效防止气管导管移位,实施有效的气道管理,确保呼吸道通畅等。住院63d患者转出ICU,继续治疗至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9.
恩纳乳膏气管导管表面涂布行气管粘膜表面麻醉的可行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院自1999年6月首次将“恩纳”乳膏涂布于气管导管表面,使气管粘膜接触气管导管的部分受到麻醉,以减少导管对气管粘膜的刺激,达到在浅全麻下减少因导管刺激引起呛咳、屏气等呼吸扰乱和应激而使病人血压波动,增强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在气管插管全麻行口腔、颌面及耳鼻咽喉部等手术过程中,为了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便于手术操作及稳妥固定气管导管,常需要使用异形气管导管。由于异形气管导管的来源有限、价格较高等原因,在基层医院有时不易获得。通过探索,我们总结出一种利用普通单腔气管导管制备异形导管的方法,自从1998年以来使用超过1000例次,无任何不良反应,现介绍如下。选择所需气管导管型号,将与其内径相仿的管芯插入,并将其折为预期插管后口鼻处所需弯曲的形状,一般为“L”型或“V”型(图1)。将其折叠部分浸入80~100℃的热水中,待其变热变软即可。随后迅速取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