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至病所”的激发方法与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至病所”是一个古老的经络问题,是指在针刺后经气从刺激点开始到达病所的一种针刺手法,古今医家都很重视。《内经》明确提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强调了在针刺治疗中,“气至病所”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结合文献及近年来的研究,对“气至病所”这一经络现象加以论述。1“气至病所”探源古代医学在针刺过程中,很注重调气,《灵枢·刺节真邪》篇:“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又如《灵枢·终始》篇:“凡刺之道,气调而上。”均指出调气的重要性,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了针刺感应趋向病痛局部的“气至病所”法,…  相似文献   

2.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高俊雄,赵万标(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100015)关键词:《灵枢》;针刺得气;气至病所《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金针赋》着重指出:“气速效速,...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叫做“针刺感应”?当针刺入人体时,由于针的刺激,在人体上必然会引起一种反应现象,我们把它叫做“针刺感应”或简称“针感”。因为这种感应的产生,不只限于局部,往往要向周围放散传导,并有其一定的通路,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针刺感传”或“针刺感通”。在古代的针灸文献中,对针刺感应都用“气”来说明,所谓“得气”“气至”等,就是指针刺感应的产生。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间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发针”;又说:“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相似文献   

4.
通过针刺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阳陵泉穴,观察激发感传前后B超下胆道系统的运动变化,证明循经感传越显著,胆囊收缩率越高,即使针刺未出现感传,其胆囊收缩率也极显著大于不加针刺者,说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中的“气至”应包括气至针下和气至病所两种含义,但有“若风之吹云”之良效当指气至病所而言。  相似文献   

5.
为激发头面部“气至病所”显性感传率,进一步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提出了针刺神经纤维“气至病所”感传针刺法,使针感充分传达其病所,充分显示“气至而有效”的针刺效果,在头面部疼痛、痉挛病症治疗中,取得可喜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激发头面部“气至病所”显性感传率、进一步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提出了针刺神经纤维“气至病所”感传针刺法,使针感充分传达其病所,充分显示“气至而有效”的针刺效果,在头面部疼痛,痉挛病症治疗中,取得可喜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气至病所”的针刺方法可以明显地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已为古今医家所重视。《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明确地指出针刺时必须“得气”,认为针刺“得气”是针刺治疗取得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针法的技术关键。“得气”就是针刺入体腧穴时,术者感到手下汽重、紧涩。同时患者也有酸、胀、麻、重等相应感觉。《金针赋》:“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针灸大成》:“其病道远者,必先使其气直到病所。”都提出针刺治病不仅要使气至,而且要施行一定技法,激发经气,促进感传,使针按一定的方向,沿一定的经脉循行线路传导,直至病所。即从局部气至向远端发生感传,“走至疼痛之所”。近来有关资料都证明感传直达病所后的针刺疗效确能取得颇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得气”与“气至”均为针刺过程中的特征性表现,“得气”以医者针下气感与患者酸麻胀痛之感为主,但这种气感并非一定提示“气至而有效”,还须先辨“气”之邪正;“气至”除上述感觉外兼有脉象或表浅症状的改善。针刺的临床疗效通过进入“气至”的境界而实现,而“气至”的前提往往是“得气”。在不同辨证下,“得气”与“气至”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等方面,论述“得气”与“气至”的特点及关系,可为临床医生辨病辨证及判断针刺疗效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气至病至”感传时针尖的具体部位。在针刺下关、医风、鱼腰穴激发发出明显“气至病所”感传的病例中,选择40例病人,留针定位,同时向针尖部位注0.3ml利多卡因液。1min后,原“气至病所”感传所达部位出现麻木面瘫。此时,原位提插针刺,“气至病所”感传消失,待麻醉药物作用消失后,再提插探刺,“气至病所”感传又迅速出现。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气至病所”感传时针尖的具体部位,在针刺下关、医风、鱼腰穴激发出明显“气至病所”感传的病例中,选择40例次病人,留针定位,同时向针尖部位注入0.3ml盐酸利多卡因液,1min后,原“气至病所”感传所达部位出现麻木和面瘫。此时,原位提插针刺,“气至病所”感传消失,待麻醉药物作用消失后,再提插探刺,“气至病所”感传又迅速出现。  相似文献   

11.
古医者在《金针赋序》中称各种针刺手法乃撮取“飞经走气、补泻手法”。古医家常采用捻转按压,提插等等操作手法,控制针感传导,引导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的“调气”手法,现今医家也称之为“行(运)气法”。但是在实际针刺操作过程中,要求针刺经络穴位,达到“调气”使“气至而有效”却是比较困难的。正如《灵枢》所载:“用针之要,在于调气”,故临床上设法激发或诱发“气至而有效”是摆在医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今天虽然现代科技已提供了很多的先进仪器和方法,但大量采用仍有难度。下边我只着重结合古医籍的学习和个人临床操作经验,将传统的针…  相似文献   

12.
迎随补泻法是一种原则补泻法,是多种手法的总称,其具体内容及临床运用可概括为三大方面:一为时机迎随补泻法,乃候气而刺也,候卫气之往来,营气之流注时刻及邪气之盛衰,气至而泻,气去而补,强调“逢时”,即针刺的时间性。二为针法迎随补泻,主要以针芒迎随法影响颇大,但在实际运用中尚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其它捻转、提插、呼吸、深浅等法,亦属迎随之列。三为穴法迎随补泻,以子母补泻法应用较为广泛,分有本经、异经,知  相似文献   

13.
浅谈针气至     
《灵枢经》提出针灸气至的概念,并说“气而有效”。后世医家对气于的理解不同,现代的说法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批局部针感,即针刺产生的局部酸、麻、胀感;二指气至病所;三指上述二者兼有。根据文献考证及临床实践验证,认为气至主要指气至病气,而气至病所又必须是在局部针感的基础上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气至病所”,在古代医书中早有较详细的描述和记载。《内经》九针十二原中:“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在《标幽赋》中:“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在《针灸大成》中对气至病所也有明确的记载,并且对气至病所的具体操作方法也作了详细的描述。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古代医家对“气至病所”是非常重视的,并说明“气至”与疗效是有密切关系的。近代对“气至病所”也作  相似文献   

15.
古代浅刺针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刺针法是指在毫针刺法中 ,将针体刺入穴位内组织较浅部位的一类针刺方法。它是针刺手法的基本要素 ,正如《素问·刺要论》中说 :“病有浮沉 ,刺有浅深 ,各至其理 ,无过其道。”就是说不同部位、组织的疾病对针刺的深度而需要不同的浅深刺法。旱在《灵枢·官针》篇中就有关于“浅内而疾发针 ,无针良肉 ,如拔毛状 ,以取皮气”的半刺法 :“刺浮痹于皮肤”的毛刺法 ;“傍入而浮之”的浮刺法 ;“刺小络之血脉也”的络刺法 ;“引皮乃刺之”的直针刺法 ;“正内一 ,傍内四而浮之”的扬刺法等浅刺法的详细记载 ,为后世医家在临床中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针灸在脑梗死患者后遗瘫痪的康复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头针治疗更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针灸治疗脑梗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方氏头针、汤氏头针、焦氏头针、朱氏头针、于氏头针、兰田头针等等相继问世,为头针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古人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即针刺的关键在于”气至”。而”气至”的关键在于针刺的刺激量即有效刺激量,也就是说针刺的刺激只有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时才能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因此,临床上寻找一种在刺激量上占有优势的头针针刺方法成为提高脑梗死临床疗效的捷径。  相似文献   

17.
《灵枢经》提出针灸气至的概念,并说“气至而有效”,后世医家对气至的理解不同,现代的说法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指局部针感,即针刺产生的局部酸、麻、胀感;二指气至病所;三指上述二者兼有。根据文献考证及临床实践验证,认为气至主要指气至病所,而气至病所又必须是在局部针感的基础上产生的。(至病所疗效明显,局部针感疗效迟。由于体质(气血)不同,有些病人经气不易行走,因此施用各种手法,可促其达到气至病所。  相似文献   

18.
经络感传现象是古代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历代医家都很重视经络感传,元、明时代的许多针灸著作都强调针灸时要循经取穴,要气至病所,把掌握经络感传作为提高针刺疗效的积极手段。祖国医学认为:“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活”。这些论述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反复得到证实。一致认为经络感传与针刺镇痛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感传好者镇痛效果良好。然而,经络感传与针麻效果的关系也是否如此呢?通过近几年来的临床实践,多数单位认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气至病所”感传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49例,经2-3次刍刺煌完全停止,治疗后半年复查,无复发,近期控制率为100%,治疗后经1-3年复查凡治疗后坚持每半年针刺1次者,无复发,未坚持者,1年后复发率为86%,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内经》中多处提到巨刺的问题,其中《灵枢·官针篇》指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调经论》又指出:“痛在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其他文献亦有“巨刺巨之大刺,谓以长大之针刺之也”的记载。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巨刺法是指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且以“长大之针”深刺的一种针刺法。近两年来,笔者用巨刺法为主适当配合刺血治疗了251例四肢软组织损伤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