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剂量螺旋CT(LDCT)扫描对肺内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随诊分析2002~2010年在我院行LDCT的3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胸部X线、常规剂量CT(SDCT)及LDCT的结果.结果 行LDCT检查者分两组:肺内结节待查组:共230例,男性120例(52.2%),女性110例(47.8%),中位年龄为...  相似文献   

2.
低剂量螺旋CT检出肺内结节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检出肺内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患者进行胸部低剂量(33mA)和常规剂量(200mA)的扫描参数重复扫描,检出肺内结节的数量、CT值、及图像噪声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剂量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发现肺内结节方面有相同的能力,其检出肺内结节数无显著差异,对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影响不大。结论:低剂量螺旋CT可成为肺内结节普查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3.
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肺内结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姗姗  宋伟 《癌症进展》2010,8(4):342-345,351
目前,肺癌已经成为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我国每年就有60万人死于肺癌。这主要是因为肺癌患病率高,但5年生存率却不足15%。肺癌的预后取决于其组织学类型及诊断分期,20%为小细胞肺癌,5年生存率低于5%;其余80%为非小细胞肺癌,5年生存率随着分期而下降,IA期接近于70%。因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检出肺内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患者进行胸部低剂量(33mA)和常规剂量(200mA)的扫描参数重复扫描,检出肺内结节的数量、CT值、及图像噪声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剂量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发现肺内结节方面有相同的能力,其检出肺内结节数无显著差异,对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影响不大.结论:低剂量螺旋CT可成为肺内结节普查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5.
动态CT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Huang Y  Wu N  Lin DM  Li L  Wang JW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6):360-363
目的采用动态CT增强扫描方法,探讨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动态强化特点,以期提高SPN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51例SPN患者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造影剂总量100ml,注射速度4ml/s,延迟15s开始扫描,至120s结束。对动态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密度测量,建立时间2密度曲线(TAC)。以双盲法分析CT扫描横断面图像及动态CT扫描结果。结果恶性SPN38例;良性SPN1(慢性炎症、增殖型结核、硬化性血管瘤)6例;良性SPN2(结核球、囊肿、隔离症、霉菌球)7例。恶性SPN强化程度明显大于良性SPN2,前者强化峰值(87.6)明显高于后者(57.80;P<0.01),强化值(峰值-平扫值;59.6)亦明显高于后者(11.1;P<0.01)。恶性SPN强化程度与良性SPN1相似,强化峰值、强化值在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SPNTAC在形成陡峭的上升支后有一较长的平台期;良性SPN1的TAC与恶性相似,但上升支平缓,部分良性SPN1TAC可见降支形成;而良性SPN-TAC低平。以20HU为阈值,强化值≤20HU定为良性病变,>20HU定为恶性病变,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4.0%,准确性为88.4%。结论SPN强化的特性参数为峰值及强化值,其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强化值20HU为阈值,当强化值≤20HU时,一般可诊断为良性病变;TAC形态有助于SPN的定性诊断,恶性SPN曲线无明显降支,部分炎性病变可  相似文献   

6.
田巍  李龙芸  于桂兰  金梅  孙文舫  王孟昭  宋伟 《癌症进展》2005,3(4):378-385,402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LDCT)对于肺内小结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及随访2002~2004年进行LDCT检查的94例病人的特点,比较初次LDCT检查时胸部X线片、CT、LDCT间的差异.结果行LDCT检查者,50岁以上81例(87%);有吸烟史29例(31%);7例(7%)曾经接触有毒物或有害物质;72例因肺内结节待查行LDCT检查,其中27例无任何症状,45例临床症状轻微.结节待查组中35例曾经接受胸部X线片检查,19例(54%)发现肺小结节,共发现结节36个,普通CT发现结节89个,LDCT共发现结节138个.肿瘤组36例病人患肿瘤后行LDCT检查,22例发现肺内小结节,14例诊为原发肿瘤肺转移.结论①LDCT发现肺内小结节较普通胸部X线片敏感;②LDCT与普通CT比较,发现肺部小结节敏感性高,其影像学特点与普通CT一致,且可以通过三维重建自动测量结节体积大小及形态,清晰程度优于普通CT.83.4%肺内小结节≤200mm3.病人所接受的放射量仅为普通CT的1/6;③对不同类型的肿瘤病人LDCT能更早发现肿瘤的肺内转移,成为各类型肿瘤随访转移和复发的方法之一;④结节待查组72例病人在随访中41例确诊为良性结节,9例因结节进行性增大疑诊肺癌(4例已手术确诊),22例目前性质尚不能明确,仍在随访中.因此LDCT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有较高的价值,有可能更早发现肺癌,使病人得到早期治疗,达到治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良恶性孤立肺结节伴空洞鉴别诊断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8-06-2012-03-15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50例单发肺结节伴空洞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结节CT特征和摄取FDG情况,并在PET图像中获取半定量指标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分别计算CT、PET及PET/CT对病变良恶性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并进行χ^2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23例证实为恶性病变,其中腺癌9例,鳞癌14例;27例为良性病变,其中肺脓肿14例,肺结核13例。CT诊断肺结节伴空洞良恶性敏感性为82.6%(19/23),特异性为74.0%(20/27),准确性78.0%(39/50),PPV为73.0%(19/26),NPV为83.3%(20/24);PET诊断的敏感性为95.6%(22/23),特异性为44.4%(12/27),准确性为68.0%(34/50),PPV为59.4%(22/37),NPV为92.3%(12/13);当选取SUVmax4.5为截断值时,敏感性为86.9%(20/23),特异性为48.1%(13/27),准确性为68.0%(34/50),PPV为58.8%(20/34),NPV为81.2%(13/16);PET/CT联合诊断时敏感性为95.6%(22/23),特异性为92.5%(25/27),准确性为94.0%(47/50),PPV为91.7%(22/24),NPV为96.2%(25/26)。PET/CT对恶性和良性肺结节伴空洞诊断的准确率高于单独使用CT或PET,P〈0.01。结论:^18F-FDG PET对鉴别良恶性孤立肺结节伴空洞有较高的假阳性率,结合PET和CT形态学分析有助于提高病灶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高分辨CT影像学检查对良恶性肺GGN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过高分辨CT发现55例具有GGN的患者,经过手术和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21例)、恶性组(34例),收集整理相关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良、恶性GGN不同CT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结果 良、恶性肺GGN在年龄、吸烟指数、恶性肿瘤家族史、GGN病变最大径、毛刺征、空泡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和CT值方面具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偏大、吸烟史、毛刺征、空泡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和增高的CT值是恶性肺GGN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吸烟史、毛刺征、空泡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和增高的CT值对良、恶性肺GGN有诊断价值,而部分良性肺GGN需进一步结合患者情况和其他辅助检查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肺微小结节(直径≤10 mm)的CT影像学表现,并探讨CT对其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行手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的87例肺微小结节患者共102个肺微小结节的多层螺旋CT征象。结果 102个肺微小结节中,良性组25个、癌前病变组27个、恶性组50个,3组结节的密度、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集束征在良性组和癌前病变组主要表现为贴边走形或穿行,无增粗扭曲,而恶性组主要表现为穿行并增粗扭曲,3组血管增厚和走形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03,P<0.001)。3组的结节位置、瘤-肺界面情况、空泡征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微小结节C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在肺微小结节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4例肺内孤立性肺病灶( SPN)的发病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诊断、治疗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0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4例肺内孤立结节病灶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中恶性11 例(45. 8%):肺腺癌7 例,鳞癌2 例,小细胞癌1 例,肺转移癌1 例。肺良性病变13 例(54. 2%):肺结核球4 例,错构瘤3 例,硬化性血管瘤3 例,炎性假瘤、神经纤维瘤、肺霉菌病各1 例。结论:肺内孤立性肺病灶,病因多样,恶性约占50%,鉴别诊断上仍有一定困难。治疗上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早手术切除,术中病理检查,恶性者以肺叶切除为主,良性者则应行局部切除包括肺楔形或病灶剔除术。  相似文献   

11.
18F-FDG PET/CT在诊断乳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像学检查中的正电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从解剖结构的精细图像为肿瘤的诊断提供了准确的影像依据,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2-氟-18-氟-脱氧-D-葡萄糖(18F-2-Fluoro-2-deoxy-glucose,18F-FDG)已成为临床应用最广泛且成熟的正电子核素显影剂,18F-FDG与PET/CT技术联合使用从分子水平反映肿瘤的功能和代谢信息为肿瘤的诊断比PET/CT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影像依据,为临床提供疾病的生物代谢信息,为今后乳腺癌影像诊断的主要发展趋向提供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淋巴瘤的正确诊断和分期是拟定适宜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的基础。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技术(PET)融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T)即PET/CT是目前唯一用解剖形式进行功能代谢和受体显像的技术,它以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及功能显像的优点,为淋巴瘤的正确诊断和分期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本文主要综述PET/CT在淋巴瘤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的价值, 并与增强CT、B超及MRI进行比较。   方法   收集2006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38例临床疑似胆囊癌而在本院行PET/CT检查的患者, 其中男26例, 女12例; 年龄46~82岁, 中位年龄69岁。患者均行PET/CT、增强CT、B超及MRI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 其中35例为原发胆囊癌, 3例为胆囊炎。分别统计4种影像诊断方法的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阴性率及诊断正确率。   结果   PET/CT、增强CT、B超及MRI检查的真阳性率分别为100.0%、74.3%、60.0%、71.4%;假阴性率分别为0、25.7%、40.0%、28.6%;增强CT、B超及MRI检查真阴性率分别为66.7%、33.3%、66.7%;假阳性率分别为33.3%、66.7%、33.3%。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2.1%、71.1%、60.5%、68.4%。PET/CT与增强CT、B超及MRI结果比较, P值分别为0.036、0.002、0.019, 均P < 0.05。   结论   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 PET/CT较其他3种传统影像诊断方法准确率高。如将PET/CT结合增强CT检查, 可使诊断正确率提高2.6%。故18F-FDG PET/CT显像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MRI、PET/CT检查对N0期鼻咽癌肿瘤靶区(GTV) 的影响.探讨18F-FDG PET/CT 检查对于确定鼻咽癌GTV的意义.方法:已确诊的N0期鼻咽癌患者4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一周内在同一固定体位完成MRI、 PET/CT扫描并分别阅片判定鼻咽癌GTV.结果:MRI、PET/CT对鼻咽腔、口咽、咽旁间隙、颈动脉鞘区、颞下窝、翼腭窝、颅底骨质的检查无明显差异;对海绵窦、鼻窦、咽后淋巴结侵犯MRI优于 PET/CT.结论:对于N0期鼻咽癌放疗GTV的确定,PET/CT较MRI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多系统性结节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1月至2020年04月期间于我科行PET/CT检查,并经病理及随访证实的结节病患者38例。结果:38例患者均可见纵隔及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合并颈部、锁骨上窝淋巴结增大者21例,合并腹腔淋巴结增大者15例,伴有肺内病变者32例,肝脏受累3例,脾脏受累3例,心肌受累1例,2例伴有皮下结节,骨骼受累2例,肌肉受累3例,以上病变FDG摄取均增高。结论:18F-FDG PET/CT显像能够从代谢角度全面、无创的评价全身各器官受累情况,对多系统性结节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间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收治的行结直肠癌术的80例结直肠癌患者,均采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检查及CT强化检查,以病理活检结果或再次手术为诊断金标准,比较以上两种诊断方式对患者术后复发及转移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检查术后复发的准确度为97.5%(78/80),敏感度为92.0%(23/25),特异度为100.0%(55/55);CT增强扫描检查术后复发的准确度为86.3%(69/80),敏感度为64.0%(16/25),特异度为96.4%(53/55)。18F-FDG PET/CT对术后复发的诊断准确度和敏感度均高于CT增强扫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者诊断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检查术后转移的准确度为96.3%(77/80),敏感度为95.3%(41/43),特异度为97.3%(36/37);CT增强扫描检查术后复发的准确度为75.0%(60/80),敏感度为69.8%(30/43),特异度为81.1%(30/37)。18F-FDG PET/CT对术后转移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CT增强扫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诊断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复发的准确度及敏感度较高,诊断术后转移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宗斌  李佳  曹卫 《癌症进展》2019,17(11):1320-1323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对恶性肿瘤神经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行18F-FDG PET/CT检查,将病理组织学结果、抗炎治疗后1个月随访结果、化疗后临床随访结果作为诊断神经浸润的金标准,评估18F-FDG PET/CT的诊断价值。结果5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PET/CT检查神经浸润阳性14例,其中真阳性10例,假阳性4例;PET/CT检查显示沿受累神经走形的线性代谢活动,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2.5~25.2,平均(7.6±6.5)。18F-FDG PET/CT检查诊断恶性肿瘤神经浸润的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89.47%,阳性预测值为71.43%,阴性预测值为94.44%,准确度为88.00%。结论18F-FDG PET/CT有助于早期诊断恶性肿瘤患者的神经浸润情况,从而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原发性脑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6例经病理学证实的脑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男性4例,女性2例)行^18F-FDG PET/CT检查.其中5例为初诊患者,1例为可疑复发的复诊患者。[结果]6例患者共8个病灶,其中基底节区5个,丘脑1个,额叶2个。肿瘤为单发或多发病灶,多位于脑组织深部,边界清楚,大小不等,圆形或卵圆形.周围水肿较轻。18F—FDGPET/CT显像病灶多表现为稍高密度灶,对18F—FDG摄取明显增高。『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的18F—FDGPET/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熟悉其影像特点有助于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定性、定量分析对肺癌纵隔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5年4月至2009年10月间142例肺部病变患者手术前的CT、PET、PET/CT显像结果.142例患者行PET/CT检查前均未进行抗肿瘤治疗,检查后1个月内行手术或活检取得病理.手术淋巴结分区以1997年美国AJCC为标准.对CT、PET、PET/CT显像结果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观察纵隔淋巴结的分布情况,用卡方检验及确切概率法比较单纯CT、单纯目测纵隔淋巴结摄取程度、考虑对称分布及钙化为阴性后目测法、单纯半定量分析法及定性定量结合对总体及不同分区纵隔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2、4、7区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好发部位,1、2、3、8区发现淋巴结则转移的机率高.目测法(尤其在考虑对称分布及钙化因素后)加半定量法诊断效能高(χ2=44.678,P<0.001),其灵敏度79.2%,特异度83.8%,准确率81.9%,阳性预测值78.5%,阴性预测值84.3%.结论:诊断纵隔淋巴结,目测法是较理想方法,SUVmax是很有价值的半定量指标,两者结合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