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弹簧圈介入栓塞术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方法对36例接受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给予围术期综合护理措施,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出现脑积水5例,经侧脑室置管引流1周后拔除引流管痊愈。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3例,经口服甲状腺素片,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其余28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随访6~16个月,全部患者均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未发生再次出血,生活可以完全自理。结论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破裂,微创、治愈率高。护理人员应熟悉其临床特征、了解手术的方法及意义,做好围术期综合护理措施,以改善治疗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2.
<正>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之一,具有发病突然和死亡率高的特点,近年来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已成为有效的治疗手段[1]。2010-01—2013-01,我科对应用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此类患者22例实施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男8例,女性14例,年龄36~65岁,平均48.2岁,临床主要表现:突发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弹簧圈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方法:术前做好患者、药品、器械及导管的准备工作,术中严密观察病情、检测生命体征,术后预防并发症.结果:34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2例死亡.结论:配合医疗,做好系统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降低死亡率、致残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术期的护理特点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夹闭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围手术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整体护理,观察手术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结果: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成功行夹闭术,无一例护理不当记录,出院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行愈后评价,完全恢复38例,轻残4例.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术期实行整体护理,能够保证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跃  金奕 《护理学杂志》2004,19(8):37-38
对45例(51个)颅内动脉瘤病人采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 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术前认真进行心理护理和各项术前准备;术中做好手术配合,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给予清醒病人心理支持;术后合理用药,处理并发症.结果 51个动脉瘤中完全栓塞38个,大部分栓塞13个.45例中恢复良好34例,中残4例,重残2例,昏迷 3例,死亡2例,有效率95.6 %.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出血及早期并发症,以往直接手术夹闭为主要治疗方法,但损伤较大。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血管内栓塞成为新的独特的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微创性,利用人体正常的血管通道,到达动脉瘤腔进行施治,故无需开颅亦不必翻动脑组织,同时也避免了外科的血管分离操作,缩短了住院和康复时间,降低了手术死亡率.。近几年来我院共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9例,效果满意,现就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及其重要性。方法:通过对56例各类颅内动脉瘤的分析,强调了病情观察,预防动脉瘤再破裂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以及呼吸、循环系统等护理的重要性、结果:56例痊愈45例,遗有神经系统损害者8例,死亡3例。结论:根据颅内动脉瘤的自然病史及发展规律,加强对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预防神经系统及内科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早期治疗,有利于减少死亡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行MicroPlex弹簧圈系统(MCS)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策略及术中瘤体破裂的护理配合。方法回顾分析行MCS栓塞术的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例患者术中发生瘤体破裂),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3例,后交通动脉17例,大脑前动脉14例,大脑中动脉9例,左颈内动脉1例。结果术中瘤体破裂4例,仍继续施行MCS栓塞术,其中3例获得治愈,1例因术后并发脑梗塞死亡。治愈63例,均获随访,平均6(3~24)月,均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健康宣教,术中积极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对减少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帮助病人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监测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18例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监测护理及治疗经过。结果 经过正确的治疗和监测护理,本组病例全部获得了痊愈。结论 术前周密的准备和心理辅导与宣教、术中准确的配合、术后严密的监测与护理是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现代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使绝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都能经血管内途径栓塞治愈,从而免除了开颅手术。自2003年以来,我科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30例颅内动脉瘤效果满意,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女17例,男13例,年龄36~61岁,平均年龄45.5岁。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1例,前交通动脉瘤8例,颈内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大脑前动脉瘤2例。所有病例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经脑CT检查证实,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术前患者均清醒,9例行急诊栓塞治疗,其余21例择期手术。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6例接受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严密观察病情、控制血压及防止颅内压升高和脑血管痉挛护理。结果 46例患者中2例出现皮下血肿,2例出现脑血管痉挛、脑缺血,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脑梗死,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其余治愈。结论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成功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周雨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1):128-131
目的 观察对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行围手术期压疮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3月-2021年4月收治的60例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 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 对照组基础上行围手术期压疮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压疮发生情况、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 组压疮发生率为3.33%,高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社会功能、生理职 能、精神健康和活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高 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行围 手术期压疮针对性护理效果确切,可降低压疮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 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张菊华 《护理学杂志》2013,28(18):43-44
目的 总结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介入治疗的观察和护理方法.方法 对36例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早期行介入治疗,入院予以急救与监护,积极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结果 术毕即刻造影显示32例动脉瘤完全填塞,4例动脉瘤大部填塞.出院GOS评分恢复良好20例,轻度残疾8例,重度残疾5例,死亡3例.结论 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实施高效优质的护理,能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围手术期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12月于黄山首康医院神经外科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236例SAH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所有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以及术后情况,根据围手术期感染情况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44)和非感染组(n=192),记录患者的临床指标,包括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史、术中有无临时阻断、动脉瘤位置、三酰甘油、脂蛋白种类、CT-Fisher分级、高血压史、动脉瘤直径和数量、白蛋白、Hunt-Hess分级、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穿刺次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SAH患者围手术期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SAH患者治疗成功率为1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在高血压史、动脉瘤直径和数量、白蛋白、Hunt-Hess分级、入院时GCS评分、穿刺次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高血压史、动脉瘤直径≥8 mm、动脉瘤数量多发、白蛋白≤35.12 g/L、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入院时GCS评分>5分、穿刺次数>2次是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SAH围手术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所有因素积分总分为314.84分,对应的值即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SAH的围手术期感染率(14.96%)。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SAH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有高血压史、动脉瘤直径≥8 mm、动脉瘤数量多发、白蛋白≤35.12 g/L、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入院时GCS评分>5分、穿刺次数>2次均是导致SAH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并积极防范。  相似文献   

15.
颅内巨型动脉瘤的血这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ang Y  Ling F  Zhang H  Li M  Wang D  Song Q  Li X  Hao M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7):395-397
目的 对近7年来治疗的28例巨型动脉瘤病进行分析,探讨其治疗方法及其疗效,对球衰闭塞近端载瘤动脉的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 将近年来治疗的巨型动脉瘤病例进行分组,比较其治疗方法的优缺点。血管内治疗主要采用球囊闭塞近端载瘤动脉。结果 16例采用球囊闭塞近端载瘤动脉病例中13例动脉瘤完全闭塞,其中4例动脉瘤完全消失。除死亡2例外无病情加重。结论 血管内治疗可以使直接手术难于治愈的颅内巨型动脉瘤获得治愈,  相似文献   

16.
经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预防手术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创伤小,感染机会少,患者痛苦小,但手术产生的并发症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其常见并发症有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破裂出血、血栓栓塞、穿刺部位血肿等。我院自2006年2月~2008年2月开展了39例经血管介入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现就如何预防并发症和术中护理配合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对8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锁孔入路(74例经翼点锁孔入路,11例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结果85例患者显微镜下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眉弓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患者住院8~37d,术后1~3个月复诊。恢复良好82例(96.5%),轻度残疾3例(3.5%)。提出术前避免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诱因和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是重点,术后注重病情监护、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加强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8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锁孔入路(74例经翼点锁孔入路,11例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结果 85例患者显微镜下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眉弓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患者住院8~37 d,术后1~3个月复诊,恢复良好82例(96.5%),轻度残疾3例(3.5%).提出术前避免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诱因和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是重点,术后注重病情监护、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加强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与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部出血性疾病,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目前,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的技术,以其微创、简便和迅捷的优点取得了长足进步。2002年10月Lancet杂志公布了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协作组(ISAT)历时8年的关于破裂囊状脑动脉瘤神经外科手术夹闭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国际多中心随机试验的结果,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对和绝对危险性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急诊手术围术期的护理体会,提高急性颅内血肿手术救治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救治急性颅内血肿86例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通过围手术期护理,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结论在急性颅内血肿患者的治疗护理中,注意围术期护理,对提高颅内血肿手术的救治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