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人工全膝表面置换治疗晚期痛风性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1年3月~2007年7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关节组收治的9例10膝晚期痛风性膝关节炎病例,均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其中单膝关节置换8例,双膝关节置换1例,采用后方稳定型假体,随访资料完整.[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采用HSS评分系统进行分析,优6膝,良2膝,可2膝.对患者手术前和随访时HSS评分进行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结论] 伞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治疗晚期痛风性膝关节炎效果满意.手术前后控制血尿酸、术中彻底清除尿酸盐结晶、精确的截骨操作、正确的软组织松解及术后指导康复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行TKA治疗的181例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26膝)分别于手术后40、120、180、360 d进行定期随访观察,对患者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最大活动度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年。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优209膝(92.5%),良13膝(5.8%),可3膝(1.3%),差1膝(0.4%),优良率98.2%。术后各时间段的HSS评分及膝关节最大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正确的手术操作和合理的功能锻炼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对36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和治疗优良率。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3例切口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轻度贫血,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未发生肺栓塞、急性肾损害等并发症及假体松动、髌骨脱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复查X线片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依据HSS评分标准,本组优20例、良14例、中2例,治疗优良率为94.44%。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能有效减轻膝关节疼痛感,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固定平台假体(FB)与旋转平台假体(RP)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终末期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根据受试者选择置换假体的意愿分为FB组(共40例)和RP组(共46例)。记录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等)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KSS评分、疼痛评分及髌骨评分,并摄膝关节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下地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P组术后6 d发生脱位1例,处理后未再发生脱位,随访未发现其他严重并发症;两组末次随访KSS评分、膝评分及功能评分、疼痛评分、髌骨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末次随访组间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正侧位X线片显示两组术后假体位置均良好,无松动,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显著增大,胫骨角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末次随访组间膝关节活动度、胫骨角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RP与FB应用于TKA术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炎均可显著改善膝骨关节功能,术后膝关节疼痛明显改善或消失,膝内外翻等畸形得到改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重型血友病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10膝)重型血友病性膝关节炎行TKA,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HSS功能评分。结果 8例均获得随访12-60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患膝HSS功能评分:优1膝,良5膝,可4膝。手术前后HSS评分经t检验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膝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改善重型血友病性膝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活动平台后交叉保留型假体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临床观察,探讨活动平台后交叉保留型假体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操作特点、注意事项及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共开展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32例36膝,在连硬外麻或全麻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均应用活动平台后交叉保留型假体,并对这32例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2例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1个月~5年。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优32膝,良2膝,一般2膝,优良率94.4%。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活动平台后交叉保留型假体不但在理论上有其独特的优越性,而且在临床上中短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膝内翻畸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3个月~6年的随访,手术的假体均使用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并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手术优良率为95%,忠者术后在疼痛、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各种产发症的发生率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骨关节炎膝内翻畸形的有效方法,术中应注意膝周软组织平衡的重要性,术后应加强功能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8.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采取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6例7膝骨性关节炎。结果6例均获随访,最短随访8个月,最长17个月。HSS评分从术前平均33分提高到术后92分,全部膝关节术后力线正常,其中6膝优,1膝良。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36例(48膝)。使用HSS评分标准评估分析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术后疼痛、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43膝采用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假体,5膝采用CCK型人工全膝关节假体。结果术后早期均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下肢力线良好。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HSS评分术前为(41±5.3)分,术后6个月为(87.7±6.5)分。手术优良率为83.3%。患者疼痛、功能方面及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对严重膝关节畸形的治疗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膝关节晚期血友病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7-04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血友病性关节炎12例,髋关节3例(4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9例(11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10例甲型血友病凝血因子替代治疗首选基因重组FⅧ制剂,2例乙型血友病凝血因子替代治疗选用冻干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康舒宁。结果 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2(6~60)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生关节感染,未出现假体脱位及松动,假体位置及力线满意。末次随访时全髋关节置换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2分提高至平均88分,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5分降低至2.8分,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全膝关节置换者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由术前平均46分提高至平均83分,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降低至2.5分,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45.0°改善至86.2°,屈曲畸形由术前平均20.5°改善至5.0°。结论在足够的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的前提下,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关节炎的有效手段,可以显著减轻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高龄老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在本组研究接受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高龄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58例(60膝),其中男18例(20膝),女40例(40膝);年龄75~82岁,平均77.6岁。采用HSS评分标准评估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5.0年,平均3.5年。患者HSS平均评分由术前(38.00±8.12)分升高至术后最终随访时(90.00±7.94)分,术后优良率达92.9%。6例出现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抗凝及对症处理后痊愈。5例(5膝)切口愈合障碍。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高龄老年膝关节炎短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人工全膝表面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29膝的膝骨性关节炎病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单膝关节置换13例,双膝关节置换8例,全部采用后方稳定性假体。结果随访6~47个月,平均22.6个月,采用HSS评分系统进行分析,优15例,良5例,可1例。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效果满意。术中精确的截骨操作、正确的软组织松解及术后指导康复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手术特点及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法。方法自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我科共对6例A型血友病性晚期膝关节炎患者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Amold分期Ⅳ期5例,Ⅴ期1例。观察围手术期凝血因子Ⅷ替代治疗过程、效果及膝关节置换术特点,对手术前及术后2年时患膝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the 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AKS)系统中的膝评分及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2~5年,平均3.6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无关节内出血、皮肤裂开,晚期无关节出血、假体松动、下沉,AKS膝评分从术前(57.7±5.6)分上升至术后2年时(97.0±1.4)分,功能评分从(65.0±6.3)分升至(92.5±4.2)分。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需在确保凝血因子理想活性的前提下进行,手术难度较大,但效果满意,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安全、理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度痛风性膝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特点、疗效和围手术期的注意事项。 方法追踪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23例28膝经保守治疗不能缓解其疼痛且有明显的影像学改变的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置换后均获得2年以上的随访,记录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及膝关节X光片,各时间点的疗效指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置换术中及置换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及术后24个月随访时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F=31.76,P<0.01),KSS评分(F=106.54,107.85,P<0.01 )、膝关节活动度(F=104.78,P<0.01)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所有患者置换后X射线片均示假体位置良好,下肢力线满意,无透亮线及任何松动迹象。 结论通过围手术期全面规范处理、快速康复及系统的功能锻炼,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晚期痛风性膝关节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1):1998-2000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15年2月~2018年12月60例(60膝)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行单髁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ROM)对手术前后进行功能分析。[结果]术中平均出血量(109.00±15.32) ml,术后平均引流量(162.00±20.23) ml,术前及术后随访时,VAS、HSS、K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M及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单髁置换术显著改善了患者膝关节功能,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重度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膝骨关节炎患者186例(211膝),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分别随访1次,以后每年复查1次,并选取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评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9~78个月,平均(60.8±12.2)个月,186例患者关节活动度(ROM)及随访的影像学结果均良好,假体无松动,假体分区部位未见透亮区及医学骨水泥断裂带。患者术前疼痛评分(78.31±9.62)分及术后6个月疼痛评分(12.65±4.35)分,术前HSS评分(22.30±6.78)分及术后6个月HSS评分(89.83±4.80)分,术前ROM评分(78.62±14.5)分及术后6个月ROM评分(116.5±15.79)分,3者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几乎接近正常,畸形得到了纠正,除10例患者(12膝)有轻微疼痛外,余患者疼痛消失。结论: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重度膝骨关节炎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3例(95膝)严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随访时间10个月~4年(平均28个月),对其术前、术后生存质量评分和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根据生存质量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达91.78%,HSS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达95.79%,术后在生存质量、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生存质量评价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半径假体与多半径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8—2016-05诊治的60例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炎,30例采用单半径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半径组),30例采用多半径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多半径组)。比较2组术后1、3、6个月膝关节屈曲90°时膝前痛VAS评分,以及术后2年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4.2±1.4)年,单半径组术后1、3、6个月膝关节屈曲90°时膝前痛VAS评分,术后2年的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优于多半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比于多半径假体,单半径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术后疼痛更轻、膝关节活动度更大、功能恢复更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膝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方法笔者自2011-06—2015-08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38例膝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截骨、软组织平衡、屈伸间隙不平衡、假体放置角度等问题的处理进行总结,并通过比较术前术后下肢机械轴、股骨外翻角、胫骨力线角、KSS评分、WOMAC评分等,综合评价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膝关节的外翻畸形获得矫正;外翻畸形患者的下肢力线由术前(185.1±1.1)°恢复至(180.2±1.1)°。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患者术后胫骨力线角、KSS评分、WOMAC评分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炎合并外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效果可靠,但应对全膝关节置换的相关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理,做到个体化诊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内轴型(MP)假体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MP假体治疗5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人工关节被遗忘指数(FJS)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术中无血管损伤或膝关节内外侧韧带损伤发生;术后无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膝关节KSS评分82~90(86.7±4.6)分;膝关节活动度:屈曲115°~135°(121.1°±14.3°),伸直0°~5°(3.0°±2.7°);FJS评分55~66(60.7±14.5)分。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MP假体治疗膝骨关节炎,不仅能矫正膝关节畸形,而且能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