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文对2006—2015年门诊收治的200例脑卒中、脑外伤重度吞咽困难患者服抗瘫健脑中药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1)脑卒中脑外伤经抢救生命指征稳定后重度吞咽困难;(2)全部经脑CT或MRI确诊病名;(3)连续服抗瘫健脑中药;(4)资料中去除失去远期随访资料的病例。1.2临床资料本组200例患者,男141例,女59例,年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测定5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及50例正常体检者的血尿酸水平,根据颈动脉硬化程度将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分组,采用临床痴呆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评分。结果血管性痴呆患者血尿酸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且血尿酸水平随着颈动脉硬化程度而递增(P0.05)。血管性痴呆的严重程度与血尿酸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可能是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多奈哌齐与脑复康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10—2011-10血管性痴呆患者90例,符合第4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痴呆、合并肝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56例老年血管性痴呆病人进行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样本来自我院2007-01~2009-10住院的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以Hachinski缺血评分量表>分及长谷川智能量表(HDS)<24分者为老年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1],病程≥3个月;由照料者或知情者提供信息,意识清晰,检查合作,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入组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62~76岁,平均(78.2±15.3)岁;其中有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史34例(62.7%),反复卒中进入痴呆38例(32.6%),1次卒中起病7例(8.1%),糖尿病26例(40.7%),高血脂19例(22.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我院2014-02—2015-10收治的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归纳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文化程度越低、月收入2 500元、夫妻关系一般、居住地位于农村、健康教育2次及以下、具有高血压史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几率较高。80例患者均经MRI检查确诊,脑出血14例,脑梗死66例。临床表现:智能障碍80例,记忆力减退71例,不同程度肢体障碍59例,表情冷漠53例,行为异常21例,假性延髓性麻痹25例,语言功能障碍13例,小便失禁19例,感觉障碍11例。影像学表现:脑萎缩71例,脑白质疏松63例,大小不一的单一或多发的梗死灶67例(其中单灶性梗死13例,多灶性梗死54例)。梗死灶部位:基底节区、脑叶、丘脑、内囊、脑干、小脑;脑出血病灶分别位于丘脑、基底节、额叶等。结论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史、心脏病史、高脂血症等,临床要加强危险因素防治,采用药物、心理康复的综合治疗方法积极对患者进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神经症 (神经官能症 )的治疗方法 ,减轻和解除患者的疾苦 ,我们于 1998年 5月至 1999年 10月 ,使用赛乐特对门诊及住院病人进行治疗 ,获得满意疗效。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5 0例患者中 ,男 2 2例 ,女 2 8例 ,年龄 2 0~48岁 ,平均 34岁。 2 5~ 35岁居多。1 2 诊断标准〔1〕  (1)起病均与精神性应激或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2 )排除器质性病变 ;(3)对自己的疾病极端关注且能主动配合治疗 ;(4)病前多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 ;(5 )无精神病情症状 ;(6 )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本组病例经仔细的体格检查及仪器检查 ,排除躯体器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vessel disease,CSVD)血管性痴呆患者及非痴呆患者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的变化。方法选择2015-01—2016-12在重庆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中35例诊断为血管性痴呆的患者设为血管性痴呆组(VD组),35例认知功能正常的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CRP、hs-CRP、IL-6水平。结果血管性痴呆组血清CRP、hsC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CRP、hs-CRP、IL-6均升高,可能与血管认知功能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8.
抗磷脂抗体 (antiphospholipidantibody ,aPL)是循环血清中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 (IgG、IgM、IgA或其复合物 )。它包括抗心肌磷脂抗体 (anticardiolipinantibody ,aCL)和狼疮抗凝物(lupusanticoagulant,LA)两大类。关于抗磷脂抗体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 ,目前报道尚不多见。我们检测了 31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血清aCL ,以探讨aCL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资料 :分组 :(1)血管性痴呆 (vasculardementia ,VD)组 :31例 ,男 2 0例 ,女 11例 ,…  相似文献   

9.
本文观察分析近 5年来我科收治的血管性痴呆 (VD) 40例的临床资料 ,旨在探讨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影像特点及临床表现 ,提高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1 临床诊断与资料1 1 入组标准 (VD的诊断 )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分量表(MMSE)检查确定痴呆 (文盲≤ 17分 ,小学≤ 2 0分 ,中学≤ 2 2分 ,大学≤ 2 3分 )。根据痴呆症状伴随缺血性脑卒中发生 ,脑卒中后痴呆加重 ,Hachinski缺血积分表 (HIS)检查 >6分 ,CT或MRI检查证实有缺血性脑卒中判断为血管性痴呆。1 2 一般情况 本组 40例 ,为 1998~ 2 0 0 2年收住的病人 ,男 2 9例 (72 5 %) ,…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CHADS_2评分是否可作为房颤患者血管性痴呆发生风险分层的有用指标。方法从2010年9月-2013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普宁华侨医院共纳入776例房颤的患者,随访记录发展成为血管性痴呆的患者,评估CHADS_2评分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结果共发现65例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患者年龄较大,并且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卒中和慢性肾病的发病率较高;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患者的BMI值和收缩压显著高于未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患者;CHADS_2评分越高,将来患者发展成血管性痴呆的比例越高,风险越大;在多变量分析中CHADS_2评分是血管性痴呆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1.64,95%置信区间1.21~1.79,P=0.009)。结论 CHADS_2评分是房颤患者血管性痴呆发病的有用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管性危险因素可使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的发病风险增高.虽然AD与血管性痴呆历来被定义为两个独立的疾病,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管性痴呆患者与AD患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AD不仅只是一种变性疾病,而且还可能是一种血管性疾病.贾建平等[1]提出,可以将AD归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范畴.本综述,重点讨论血管性危险因素对AD的影响,并通过强调归因危险度的概念来反映血管性危险因素在个体及人群不同层面上的结果表现,从而帮助我们认识到痴呆预防策略的现状,并探索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合并血管性痴呆患者血压变异性特点。方法筛选2011-01—2013-12就诊本院心内科的老年高血压合并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患者50例作为VaD组,单纯老年高血压患者50例做为对照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2组间血压变异性特点。结果相比于对照组,VaD组血压变异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血压和血压变异性是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皮质下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61例符合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诊断标准患者,经详细的神经心理学测验和临床访谈分为无认知损害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和血管性痴呆组,后两组进一步合并为血管性认知损害组;登记并分析所有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血管性危险因素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血管性认知损害总患病率为63.93%(39/61),其中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和血管性痴呆患病率分别为36.07%(22/61)和27.87%(17/61).单因素分析显示:(1)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因素比较,血管性痴呆组年龄高于无认知损害组(P=0.029),而受教育程度低于无认知损害组(P=0.022);血管性认知损害组(包括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和血管性痴呆组)与无认知损害组受试者之间的年龄差异接近统计学意义(t=3.740,P=0.058),但受教育程度低于无认知损害组(t=7.888,P=0.007).(2)血管性认知损害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无认知损害组(P=0.012).(3)皮质下灰质各部位腔隙性梗死灶数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性痴呆组白质梗死灶数目高于无认知损害组(P=0.027),脑白质病变评分高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P=0.001)和无认知损害组(P=0.017),内侧颞叶萎缩评分高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P=0.001)和无认知损害组(P=0.000);血管性认知损害组白质梗死灶数目、脑白质病变评分和内侧颞叶萎缩评分均高于无认知损害组(t=-2.661,P=0.003;t=-2.953,P=0.005;t=-4.712,P=0.000).多因素分析,糖尿病、脑白质梗死和内侧颞叶萎缩同为皮质下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皮质下血管性认知损害常见于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与糖尿病、脑缺血性损伤和退行性变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以来我科应用天智颗粒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5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入选的10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来自我院2008-01~2010-05门诊及住院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53~82岁,平均63.5岁;病程(1.1±1.5) a.对照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51~80岁,平均62.0岁;病程(1.2±1.6) a.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痴呆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发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脑卒中高危人群71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分为认知障碍组和认知正常组。其中认知障碍组183例,认知正常组532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比较,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其中认知障碍183例,男性、年龄≥65岁、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脑卒中史、合并高脂血症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分别占57.38%、60.66%、86.89%、33.88%、68.85%和63.93%,认知正常者532例,上述因素分别占46.05%、39.66%、75.00%、21.62%、55.08%和53.57%,认知障碍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认知正常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及合并高脂血症是脑卒中高危人群发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我们对于高脂血症患者应积极控制血脂,并鼓励脑卒中高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加强用脑,减少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天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随机对62例VD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2例服天智颗粒;对照组30例,疗程60 d,在治疗前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对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天智颗粒可以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各项认知功能(P<0.01)。结论天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及二级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资料完整的 2 6 1例脑梗死患者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及 χ2 检验方法。结果 首次发病年龄、性别、既往TIA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服抗凝药及嗜烟与脑梗死复发相关 (P值均小于 0 .0 5)。年龄 <4 5岁者复发高于≥ 4 5岁者 (P <0 .0 0 5)。嗜烟≥ 10年者复发高于嗜烟 <10年者 (P <0 .0 0 1)。服抗凝药组 ( 76例 )与未服抗凝药组 ( 45例 )复发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服抗凝药≥ 2年的患者与服抗凝药 <2年的患者复发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首次发病年龄、TIA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及嗜烟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年龄<4 5岁、嗜烟≥ 10年的脑梗死患者更易复发。服抗凝药可减少复发率 ,服药时间≥ 2年效果更好。本研究提示对脑梗死患者应控制危险因素 ,服抗凝药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8.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是指血管因素导致的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包括血管性非痴呆性认知功能障碍( VCI-ND),血管性痴呆(VD)和混合型痴呆(MD)[1].VCI概念的提出弥补了VD概念的滞后性,体现了早期预防和早期干预的新观念.VD是迄今为止惟一可以预防的痴呆,早期治疗具有可逆性,在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前进行干预,可避免发展到不可逆的VD晚期阶段[2,3].并且,近年来研究[4-6]发现,VCI与Alzheimer病(AD)具有许多共同的病理基础、危险因素和可能的相互作用机制,因此,有关参与VCI进展的危险因素的资料对于痴呆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现就近年来VCI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阿耳茨海默性痴呆与血管性痴呆的ApoE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ApoE基因在阿耳茨海默性痴呆(Alzheimer-typedementia,AD)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患者当中的分布情况,以找出中国人的特点,评价ApoE基因检测在早期预测性诊断中的作用,比较AD与VD在ApoE基因多态性方面的异同。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对41例AD、35例VD和30例对照进行ApoE基因型测定。结果小于70岁的AD患者,其ε4等位基因频率大大高于同龄VD组患者和同龄对照组(P<0.01和P<0.05)。而≥70岁的AD患者ε4频率明显低于70岁以下AD患者(P<0.01)。结论(1)ApoEε4与散发性AD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其基因型以4/3为主,而ε4/4相对于国外文献报道要少。(2)AD组ε4等位基因频率高于VD组(P<0.05)。(3)评价AD发病危险时,年龄因素不容忽视,70岁以下ε4携带者可能具有更高的AD发病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管性痴呆疾病的相关性,为进一步诊治血管性痴呆提供可靠的参考指标。方法选取我院2014-01—2015-01明确诊断为血管性痴呆患者100例,同时选取与10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在年龄、性别、家族史以及文化等相匹配的非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对照,收集所有纳入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家族史等信息,同时抽血检查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对比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不同程度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同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血管性痴呆的危险以及保护因素。结果在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痴呆患者组均高于对照组,同时根据痴呆病情加重各指标越高(P均0.05),痴呆患者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对照组,同时痴呆病情越重,红细胞变形指数越低(P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并发症对血管性痴呆的影响较大(P均0.05)。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血小板聚集率能够在诊治血管性痴呆疾病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