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皮桡动脉穿刺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行DSA住院患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桡动脉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56.0±8.0)岁;经股动脉穿刺途径(股动脉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5±6.5)。比较2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卧床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与经股动脉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卧床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6—10在河南省省立医院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的3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并发症情况。结果 32例患者经远端桡动脉路径顺利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29例,成功率90.63%;其中经右侧远端桡动脉入路完成造影术28例,经左侧远端桡动脉入路完成造影术1例;其中1例出现远端桡动脉痉挛,1例导丝未能送入降主动脉,1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经远端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安全可行,但穿刺难度更大,需要一定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穿刺途径在脑血管造影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1月在本院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穿刺方法不同分为桡动脉组(经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检查,n=46)、股动脉组(经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检查,n=36),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X线辐射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穿刺时间、Kolcaba舒适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较股动脉组明显降低(84.78%vs97.22%)(P<0.05); 桡动脉组下床活动时间较股动脉组明显缩短,但穿刺时间较股动脉组明显延长(P<0.05),桡动脉组造影完成后1、6、12 h的GCQ评分均较股动脉组明显升高(P<0.05); 桡动脉组股静脉及股神经损伤发生率、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 与股动脉穿刺比较,桡动脉穿刺应用于脑血管造影中的造影成功率相当,但后者所引起的股静脉及股神经损伤明显减少、舒适度更高且无需卧床制动观察,适用于择期造影以及老年造影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与经股动脉途径(TFA)相比,经桡动脉途径(TRA)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5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经桡动脉途径(TRA组10例)和经股动脉途径(TFA组15例)行PTAS,比较两组治疗时间、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 TRA组术中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小于TFA组;随访均无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经TRA行PTAS治疗椎动脉狭窄性脑血管病技术成功率100%,能减少卧床时间和穿刺部位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2007-01~2008-12,我院经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3种路径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01~2008-12需行DSA的脑卒中患者82例,男40例,女42例,年龄27~76岁.入选患者均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经股动脉行DSA 36例,经肱动脉行DSA 21例,经桡动脉行DSA 25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路径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辐射剂量及照射时间。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行DSA与DSA+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的213例患者,其中行DSA患者147例,DSA+CAS者66例。术前先对患者行Allen‘s试验,桡动脉搏动良好且试验阳性经患者同意行桡动脉穿刺者为观察组,其余行股动脉穿刺者为对照组。行DSA患者中对照组52例,观察组95例。行DSA+CAS患者中对照组24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行股动脉穿刺,观察组行桡动脉穿刺。分别对比不同介入方式的DSA与DSA+CAS患者累积剂量(CD)、总剂量面积乘积(DAP)、电影(DAP)、透视(DAP)、透视时间及采集帧数、射线照射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DSA患者射线照射时间及假性动脉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肿及尿潴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DSA+CAS患者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射线照射时间、血肿及尿潴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DSA患者CD、总剂量DAP、电影DAP、透视DAP及采集帧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CAS患者中观察组患者CD、总剂量DAP、电影DAP、透视DAP及采集帧数均明显较对照组小(P0.05)。结论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路径相比行全脑血管造影对辐射剂量及照射时间均无显著影响,但经桡动脉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经桡动脉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较股动脉路径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缩短照射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的预见性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一项检查,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是神经介入治疗的基础,此项检查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但此方法是一项有创检查,如何对全脑血管造影术进行全面的预见性护理,是此手术成功的一项重要环节.2007-07~2009-09我科共为48例患者在局麻下经皮行股动脉穿刺插管行数字减影造影检查,给予预见性护理,无因护理不当而产生并发症,脑血管造影成功率达100%.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桡动脉穿刺进行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有效应和安全性。方法 11例经过脑血管造影确定为椎动脉狭窄并具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进行桡动脉穿刺行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结果 11例患者均完成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术后狭窄均得到缓解,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桡动脉途径进行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避免因动脉迂曲而导致的介入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运用血管封堵器止血患者最佳卧床时间。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48例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1组、观察2组各116例。观察1组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卧床6h;观察2组术后穿刺肢体制动、卧床8h;对照组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卧床12h。比较3组患者术后排尿困难、腰背酸痛、穿刺点出血、皮下血肿的发生率。结果术后穿刺点出血、皮下血肿的发生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排尿困难及腰背酸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1组排尿困难及腰背酸痛与观察2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卧床6h是安全的,能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
经上肢动脉全脑血管造影安全性与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上肢动脉全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经上肢动脉脑血管造影156例与同期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278例在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方面比较,同时介绍二例经股动脉途径造影失败而改为经肱动脉穿刺颅内支架成形术成功的经过。结果经上肢动脉穿刺成功率100%。以选择双侧颈总动脉及单侧椎动脉造影获得足够诊断的影像为成功标准,经上肢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成功率96.8%(151/156),低于经股动脉成功率99.2%(276/278),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上肢造影5例导管成袢失败,患者年龄均大于60岁。经上肢动脉造影术后并发症5.8%(9/156)低于经股动脉入路11.1%(31/278),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上肢动脉造影安全、可行,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11.
经桡动脉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常规途径是股动脉入路.但有时个别患者双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限制了此项检查的普及.所以人们不得不尝试其他途径的脑血管造影方法,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经桡动脉穿刺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下面将我院从2007年5月至2008年1月40例经桡动脉入路脑血管造影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71例无手术禁忌证的病例,在局麻下以桡动脉为穿刺点,用Terumo桡动脉专用穿刺包穿刺成功后,选用4 F或5 F猪尾导管行主动脉弓造影,然后选用5F SimmonsⅡ、SimmonsⅢ或H6导管做全脑血管造影.结果 71例中70例穿刺桡动脉成功,其中67例穿...  相似文献   

13.
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的观察和护理.方法 对56例患者进行数字减影,给予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配合,术前做好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和必要的准备,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正确给药,术后做好观察和护理,预防并发症.结果 56例患者全部采用经股动脉插管途径进行全脑血管造影,除1例因机器故障中途终止外,其余55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做好全脑血管的护理是决定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数字减影,给予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配合,术前做好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和必要的准备,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正确给药,术后做好观察和护理,预防并发症。结果56例患者全部采用经股动脉插管途径进行全脑血管造影,除1例因机器故障中途终止外,其余55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做好全脑血管的护理是决定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SCD压力抗血栓泵在预防经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300例经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穿刺处沙袋加压6h,术肢制动24h;实验组患者术后去除沙袋时给予SCD压力抗血栓泵应用,余治疗措施同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67%vs5.3%,P〈0.05)。结论SCD压力抗血栓泵能有效降低经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经桡动脉穿刺置管脑血管介入治疗技术是神经内科介入的一项新技术,其应用和发展主要是在近15年,尤其是经桡动脉途径逐渐成为冠脉介入治疗的首选途径之一后,经桡动脉穿刺置管脑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也得到了进步和发展.本文综述了经桡动脉穿刺置管脑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单纯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原因与处理方法,探讨预防措施。方法2012‐01—2014‐09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完成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术316例,单纯脑血管造影156例,介入治疗160例,分析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结果单纯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共2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3%,分别为穿刺部位皮下血肿和迷走神经反射各1例;介入治疗组术后出现并发症7例,发生率为4.4%,分别是腹膜后血肿1例,脑血管痉挛1例,缺血性卒中4例(其中包括眼动脉栓塞1例),皮质盲1例。结论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单纯全脑血管造影术是安全的,并发症较低,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18例术前评估股动脉入路困难或不愿意术后卧床的患者经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桡动脉组),与同期30例经股动脉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股动脉组)的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管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2组穿刺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与股动脉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桡动脉组卧床时间、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 经桡动脉入路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安全、可行,经桡动脉入路可作为经股动脉入路重要的补充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总结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和护理措施。方法充分术前准备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必要时根据血管的狭窄程度及长度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结果30例造影及介入治疗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3例,均及时发现并处理后治愈出院。结论通过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全脑血管造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009年至2012年15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50例患者中,48例恢复良好,没有发生皮下出血和脑动脉堵塞的现象,只有2例发生过敏反应,其中有1例出现癫痫,经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做好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的护理工作,提高全脑血管造影术成功率,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