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顾友生 《新中医》1991,23(2):19-21
一、来源李东垣《内外伤辨·饮食劳倦论》:“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苟误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然则奈何?曰:惟  相似文献   

2.
3.
甘温除热法临床常用于气虚发热的治疗.脾胃虚衰、阴火上逆,可形成很多难治性疾病.对于这一类疾病,笔者采用甘温除热的基本治则,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甘温除热法治疗复发性口疮的疗效。[方法]以甘温除热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为主方结合辨证论治加减治疗复发性口疮28例。[结果]连续服药4周后,症状明显改善,治愈1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3%。[结论]运用甘温除热法结合辨证治疗复发性口疮,标本兼治,疗效确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甘温除热法临床常用于气虚发热的治疗。脾胃虚衰、阴火上逆,可形成很多难治性疾病。对于这一类疾病,笔者采用甘温除热的基本治则,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计小清  于见 《中医药学刊》2005,23(6):1066-1066
中医认为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这是说明阴阳与寒热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普遍适用理论原则,治疗上当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法。但亦有气虚发热、阳虚发热之说,实热可泻,虚热宜补,此因虚致热,需用甘温之品治其气虚、阳虚之本而达到除其标热。此法即为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7.
冯一 《吉林中医药》2009,29(10):834-835
甘温除热,就是运用甘温性质的方药治疗发热,它隶属于热因热用之反治,补中益气汤是其代表方剂。其时,病人正气已虚,扶正是治疗的主要手段,祛邪则处于从属地位。人以胃气为本,“脾胃一虚,则肺气先绝”,脾胃之气无所伤,方能元气充足。甘温之剂通过对脾胃阳气的补养,对升降出入的调整,使人体元气充沛,增强抵抗力,即所谓“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温药有一定抗菌消炎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医认为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这是说明阴阳与寒热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普遍适用理论原则,治疗上当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法.但亦有气虚发热、阳虚发热之说,实热可泻,虚热宜补,此因虚致热,需用甘温之品治其气虚、阳虚之本而达到除其标热.此法即为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9.
自李东垣首创补中益气汤主治“气虚发热”,诸多历代医家对“气虚发热”的机理发表不同的观点并进行争论,如肾阴不足虚火上炎、阳虚外感发热,皆可导致气虚发热。笔者认为,“气虚发热”的机理,与脾胃之气、饮食劳倦、精神刺激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而原气发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成,元气禀受于先天,而赖于后天滋养,所以脾胃又是生化原气的源泉。元气又  相似文献   

10.
11.
甘温除热法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元.李东垣“甘温除热”之理论进行研究。发掘祖国医学理论精髓,源古不泥古。方法:通过用补中益气汤及其变方——清暑益气汤的,临床应用,随症化裁治疗脾胃虚症患者。结果:病情各异的患者根据不同情况,权衡缓急,适当配伍,使邪去而脾胃之气得复。结论:根据“甘温除热”的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审症求因,灵活组方,每能收到疗效。  相似文献   

12.
甘温除大热机理及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温除大热的理论源于金元医学家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中的补中益气汤的应用之后。李氏创立甘温除热法是依据《素问·调经论篇》“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之说和继承汉代医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之“虚劳里急 ,悸、衄、腹中痛 ,梦失精 ,四肢酸疼 ,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 ,小建中汤主之”之法。李氏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指出“脾胃气衰 ,元气不足” ,会导致阴火内生 ,并提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 ,甘寒以泻其火”的治疗原则 ,拟定补中益气…  相似文献   

13.
甘温除热法,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甘温之剂治疗里虚发热的一种治法,为金元四大家李东垣根据《内经》“劳则温之,损则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的治疗原则,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创立的。甘温除热法经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应用,已成为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一种重要方法,其灵活运用了反治法之热因热用,结合温法与补法治疗里虚发热。兹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郭芳 《河南中医》1997,17(3):135-136
浅谈甘温除热法的源与流郭芳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内经》注释甘温清热桂枝汤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是后人依据元代李杲的名方补中益气汤而提出的,东垣提出“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  相似文献   

15.
16.
宋国平 《河南中医》2007,27(8):75-76
甘温除热,指用味甘性温的方药治疗因虚发热的一种治法。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创的以益气升阳治法为代表方剂的补中益气汤,开创了后世治疗内伤发热的先河。甘温除热理论渊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理论。李东垣根据先贤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和经验,在《睥胃论》中对饮食、劳倦等伤气而致的发热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本来“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甘温何以除热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其机理与治法。1血虚发热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脾胃气虚不能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营血大亏,……故加辛甘、微温之剂以…  相似文献   

17.
18.
甘温除热指用味甘性温的方药,以解除气虚发热的一种治法。为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创,以益气升阳的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剂。甘温除热理论渊源于《内经》,李东垣根据先贤的理论结合本人的医疗实践和经验,提出气虚发热治疗“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脾胃  相似文献   

19.
甘温除热法是治疗内伤发热的重要方法之一,由李杲首创。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在临床广为应用,为后世治疗内伤热中开辟了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薛瑜峰  薛佳茜 《河南中医》2012,32(5):543-544
李东垣的甘温除热法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其创立的补中益气汤组方精妙,临床应用效如桴鼓,现代药理学也证明了其用药的合理性.因此,在临床中应用西医治疗的同时,配合中医治疗,对临床颇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