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姜世强   《中国医学工程》2013,(12):51-52
目的探讨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急诊ASAⅠ或Ⅱ级断指手术患者共120例,每组60例,Ⅰ组为单纯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Ⅱ组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情况、阻滞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Ⅰ组和Ⅱ组在手术开始15~45 min内MAP和HR与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Ⅱ组的阻滞效果评定优于Ⅰ组(P〈0.05),Ⅱ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疼痛程度均低于Ⅰ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较单纯肌间沟或腋路阻滞麻醉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肌间沟-锁骨上入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18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参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成三组,每组60例,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为Ⅰ组、单纯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为Ⅱ组、肌间沟-锁骨上入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组为Ⅲ组,监测三组患者入室时(T0)、手术切皮时(T1)、术中30 min(T2)和术毕(T3)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观察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Ⅲ组患者术中MAP、HR均值明显低于Ⅰ组和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pO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麻醉效果优于Ⅰ组和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Ⅰ组和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阻滞成功率为93.33%,明显高于Ⅰ组(83.33%)和Ⅱ组(80.00%)(P〈0.05)。结论肌间沟-锁骨上入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是对单纯肌间沟或单纯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弥补,其阻滞成功率高,安全有效,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100例上肢前臂手术患者分为试验组Ⅰ、对照组Ⅱ,每组50例,采用不同神经阻滞方法注入0.3%的甲磺酸罗派卡因注射液,根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阻滞效果。结果:试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前臂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青壮年患者180例,随机分为Ⅰ组(肌间沟组)、Ⅱ组(腋路组)、Ⅲ组(肌间沟腋路联合组),每组60例.Ⅰ组、Ⅱ组穿刺成功后,分别一次缓慢注入1%利多卡因+0.3%左旋布比卡因20~25ml;Ⅲ组先行肌间沟组法操作,注入局麻药液15~20ml,再行腋路组法操作,注药5~10ml.结果 麻醉阻滞完善率:Ⅲ组(95.00%)显著高于Ⅰ组(83.33%)(P<0.05);非常显著高于Ⅱ组(80.00%)(P<0.01).麻醉并发症:Ⅰ组多于Ⅱ组和Ⅲ组.结论 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其麻醉阻滞完善率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4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80例,均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组Ⅰ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Ⅱ行腋路多点臂丛神经阻滞;组Ⅲ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各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运用神经刺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83例上肢手术患者分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75),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53),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55),观察不同麻醉方式的效果。结果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0%,显著高于肌间沟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麻醉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效果较为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90例拟行断指再植术患者按麻醉方法的不同分成Ⅰ组、Ⅱ组和Ⅲ组,各30例.Ⅰ组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Ⅲ组采用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患者术中疼痛情况作为麻醉疗效评价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结果 3组阻滞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Ⅲ组阻滞效果明显优于Ⅰ组及Ⅱ组(均P<0.05).结论 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行断指再植术,麻醉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麻醉安全有效的阻滞方法.方法 518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均分2组,Ⅰ组为单点阻滞组:肘以上手术采用肌间沟阻滞法,肘以下手术采用腋路阻滞法,1次完全注入局麻药40 mL; Ⅱ组为两点阻滞组:肘以上手术采用采用肌间沟加颈丛神经阻滞(C4),以肌间沟臂丛阻滞为主,肌间沟注射局麻药25mL,颈丛神经阻滞15 mL,肘以下手术采用肌间沟加腋路臂丛阻滞,以腋路臂丛阻滞为主,腋路注射局麻药混合液25 mL,肌间沟注射15mL,观察麻醉效果、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Ⅰ组神经阻滞成功率86.48%,明显低于Ⅱ组(96.91%),有3例改全麻插管完成手术;Ⅰ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Ⅱ组;Ⅱ组术中血压、心率变化较Ⅰ组平稳(P<0.05).结论 上肢手术采用肌间沟加腋路或肌间沟加颈丛两点阻滞法,能保证麻醉效果,成功率高,并且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B超定位下三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上肢手术者分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联合组)34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肌间沟组)33例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腋路组)33例。结果联合组的优良率达97.1%,显著高于肌间沟组的84.8%和腋路组的81.8%(P〈0.05),且术后并发症较其他两组少。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麻醉方法优良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徐文  袁超 《海军医学杂志》2011,32(3):173-174
目的 比较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与单纯肌间沟及单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探讨臂丛神经阻滞更有效的途径.方法 186例上肢手术患者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第1组50例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组),第2组45例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腋路组),第3组91例采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组),观察、记录各组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肌间沟法或腋路法臂丛阻滞,试验组采用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阻滞法。术中监测心电图、心率、氧饱和度、血压和呼吸。观察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和达峰值时间,观察不良反应,判断麻醉效果。结果两组间麻醉起效时间、达峰值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的阻滞效果评定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阻滞是一种用于病情较为复杂上肢手术的有效、安全、节省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左明霞 《中原医刊》2006,33(10):51-51
目的观察肌间沟、腋路臂丛联合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4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肌间沟神经阻滞组和联合神经阻滞组(各20例),肌间沟神经阻滞组:在肌间沟、环状软骨水平穿刺注药;联合神经阻滞组:在肌间沟、腋路分别穿刺给药。结果肌间沟神经滞组优良率为65%,联合神经阻滞组优良率为95%。结论联合神经阻滞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弥补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尺侧阻滞不完善的较好方法,也是比较适合基层经济条件的安全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两经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l例患者在上肢手术中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并观察其麻醉效果。结果两经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更大地满足了手术要求,且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两经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单一经路的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4.
腋路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春燕 《吉林医学》2010,31(21):3447-3447
目的:观察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90例上肢前臂手术患者分为试验组(A)、对照组(B)、对照组(C),每组30例,采用不同神经阻滞方法注入1%利多卡因和0.375%的布比卡因混合液,根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阻滞效果。结果:试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腋路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前臂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5.
目的:单一臂丛神经阻滞难以满足临床需要,探讨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采用单纯肌间沟法或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法。术中监测心电图、心率、氧饱和度、血压和呼吸。观察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和达峰值时间,观察不良反应,判断麻醉效果。结果:两组间麻醉起效时间、达峰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阻滞效果评定显著优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阻滞利用了两种阻滞技术和优点,弥补了单一臂丛神经阻滞各自缺点,是一种用于病情较为复杂上肢手术有效、安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患者在超声可视条件下接受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于臂丛麻醉下行上肢的手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观察组接受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2、3、4级运动阻滞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视条件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有着良好的麻醉效果,能够降低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徐汉达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0,30(5):390-390,392
目的:观察不同的神经阻滞麻醉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时的麻醉效果。方法:将52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n=26):臂丛颈丛浅支联合神经阻滞麻醉组(Ⅰ组)和单纯颈丛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Ⅱ组),观察2组在麻醉前、切皮以及骨折复位时的心电图(ECG)、非侵入性血压(NI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和2组的麻醉效果。结果:Ⅰ组的3个时间点NIBP、HR均较Ⅱ组下降;Ⅰ组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Ⅱ组。结论:臂丛颈丛浅支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是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时较好的、可行的一种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间沟联合腋路阻滞及尺神经沟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至2013年1037例实施断指再植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I 组、II组、III组,其中I组仅行肌间沟神经阻滞,II组仅行腋路尺神经阻滞,III组联合使用肌间沟和腋路阻滞及尺神经沟神经阻滞。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情况、麻醉效果、镇痛维持时间、术后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III组患者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低于I组、II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III组患者镇痛维持时间明显大于I组、II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III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100%,I组和II组分别为89.9%,94.5%,由此可见III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I组和II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III组患者疼痛值在48h内均明显低于其它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阻滞及尺神经沟神经阻滞用于断指再植手术具有较好的阻滞及麻醉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臂和手部手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方法将150例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50例,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腋路臂丛阻滞(B组)和肌间沟臂丛-尺神经阻滞(C组)的方法,观察、记录麻醉效果。结果 A、B、C组的麻醉效果完善率分别为50%、70%、94%,C组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A、B组(P〈0.05)。结论经肌间沟臂丛-尺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前臂和手部的手术效果满意,提高了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应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的锁骨骨折病人10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50例选择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50例选择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记录2组的麻醉效果、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Ⅰ组的麻醉效果(100.0%)优于Ⅱ组的麻醉效果(72.0%)(P<0.05),2组病人的生命体征基本平稳,2组病人均未出现局麻药毒性反应等不良反应.结论 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麻醉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