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新刚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3124-3127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有明确临床症状、体征,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或造影证实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所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在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后抗凝治疗,治疗组经插管溶栓或经患肢足背静脉溶栓治疗并联合应用中药内服外敷,对照组经插管溶栓或经患肢足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按血管通畅度评价,治疗组血管通畅度高于对照组.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P<0.01).溶栓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症状及出血现象.结论 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方法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效,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综合治疗,可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多普勒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的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彩色超声多普勒显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大小、形成部位以及血栓形成后对血管腔梗阻的程度。结果 52例患者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42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其中完全性梗阻38例,不完全梗阻14例。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背景:肾移植患者存在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诸多危险因素,如何有效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并对其做出及时诊断、正确处理,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肾移植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依据及治疗效果,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与结论:依据病史、超声确诊的两例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包括抗凝、溶栓等),均在六七天内患肢肿胀基本消退,彩超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患者完全康复,肾功能正常.提示,肾移植患者有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较多危险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最佳诊断措施,规范及时的抗凝、溶栓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对肾移植术后高危患者应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慢性血栓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慢性血栓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采用ATL 3000及Logiq 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10 MHz,对116例经临床证实的下肢深静脉慢性血栓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二维图像、彩色血流特点及频谱特征.结果 116例患者的病变血管在二维超声声像图,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以及频谱多普勒方面均有显著性异常.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下肢深静脉慢性血栓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结合常规凝血参数、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多普勒等检查在诊断肿瘤患者是否存在高凝状态中的作用.方法 162例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同时行TEG、常规凝血参数及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组(A组)12例、红细胞聚集组(B组)23例及无血栓及红细胞聚集组(C组)127例.比较各组间反应时间(R值)、最大振幅(MA值)、α角、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小板计数的关系.结果 A、B2组间各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B组R值均显著低于C组,其余各参数均显著高于C组.结论 TEG结合常规凝血参数、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多普勒检查,可评估肿瘤患者凝血状态,预测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可作为评判肿瘤患者是否需要抗凝治疗,降低血栓发生风险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前应用二维灰阶血流成像技术(blood flow imaging technique,B-flow)评估滤器内血栓的价值。方法 5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后行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术前行下腔静脉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B-flow检查,以下腔静脉血管造影结果为标准,计算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联合B-flow检出滤器内血栓的准确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下腔静脉血管造影检出滤器内血栓11例,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检出8例,二维超声联合B-flow检出10例;与下腔静脉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照,二维超声联合B-flow诊断下腔静脉滤器内血栓的准确率(90.9%)高于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63.6%)(P0.05)。结论二维超声联合B-flow在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前评估下腔静脉滤器内血栓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的意义.方法 对580例单侧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进行检测,观察有无血栓形成、累及部位、范围和活动度.结果 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检出率为11.3% (66/580),其中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占40.9% (27/66),严重的深静脉血栓(即股静脉至腘或胫后静脉、1例累及髂外静脉)占15.1% (10/66);超声可显示血栓近端有活动度的8例.结论 下肢骨折患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可早期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部位与活动度,对降低麻醉、手术风险,防止致命性肺栓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探索其治疗规律。【方法】对2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结果】23例症状、体征在3周内均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有血栓形成的相关血管再通或部分再通。【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背景:肾移植患者存在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诸多危险因素,如何有效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并对其做出及时诊断、正确处理,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肾移植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依据及治疗效果,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与结论:依据病史、超声确诊的两例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包括抗凝、溶栓等),均在六七天内患肢肿胀基本消退,彩超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患者完全康复,肾功能正常。提示,肾移植患者有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较多危险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最佳诊断措施,规范及时的抗凝、溶栓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对肾移植术后高危患者应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与疗效的评价.方法对16例拟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检查.测量患肢静脉管径、受累部位,观察声像图改变及彩色多普勒的血流特征.随访治疗前后变化.结果急性血栓患者静脉管径增宽,内有不规则的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完全阻塞者无血流通过,不完全阻塞者为充盈缺损,且血流缓慢.经溶栓治疗及肢体活动等治疗后,血流逐渐恢复.慢性血栓显示回声较高,治疗后范围缩小,需时较长.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有重复性好、可靠性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我院骨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床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调查了2002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20 146例住院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VTE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伴随疾病等危险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共发现1134例(5.63%)VTE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病率5.58%,肺血栓栓塞症(PTE)患病率0.48%,PTE病死率13.40%.(2)DVT发生于下肢1068例(94.9%),下腔静脉34例(3.0%),盆腔静脉15例(1.3%),上肢8例(0.7%).下肢DVT发生于肌间静脉391例(34.8%);其次为胫静脉273例(24.3%).左侧589例(55.1%)与右侧568例(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09,P>0.05).(3)VTE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4±10.5)岁,发病高峰在5l~60岁(28.8%).男女VTE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145,P>0.05).(4)VTE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年龄>40岁(1060例,93.5%)、创伤(1035例,91.3%)、手术(943例,83.2%)、卧床≥5 d(613例,54.1%)、吸烟≥400支/年并且戒烟<5年者(485例,42.8%)、合并内科疾病(83例,7.3%).结论 (1)VTE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2)VTE患病率男女性别无差异;(3)DVT好发于下肢,且多发生于肌间静脉,其次为胫静脉;(4)VTE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创伤、手术、高龄、制动、长期吸烟、心肺疾患、恶性肿瘤、VTE 既往史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后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的特点。材料与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2013年7月骨科及妇产科检查并经手术或x线静脉造影证实的29例DVT患者做二维超声(2DUS)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结果:29例患者35条下肢DVT中,DVT以生于手术侧肢体的共17例,发生远端血栓(只局限于小腿远端)6例,近端血栓(仅累及静脉以上)10例,全静脉血栓(远近端均累及)13例。结论:CDFI能充分了解血管内外的解剖学改变,可早期、无创地诊断静脉血栓,动态观察血栓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用药,及时观察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片玲玲  王旭  牛超  孙景娟  李薇 《临床荟萃》2012,27(14):1226-1229,1233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恶性肿瘤合并VTE的早期预防及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07例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07例恶性肿瘤合并VTE患者中,单纯深静脉血栓(DVT) 90例(84.1%);肺血栓栓塞症(PTE)17例(15.9%),其中合并DVT 7例(6.5%,7/107).平均年龄(59.6±10.5)岁,≥60岁63例(58.9%).Ⅲ~Ⅳ期恶性肿瘤61例(57.0%).69例(64.5%)VTE发生于恶性肿瘤诊断后3个月内,43例(40.2%)VTE发生于手术后1个月内,其中术后1~7天30例(28.0%).91例DVT患者中84例接受抗凝治疗,49例治疗后好转,有效率为58.3%(49/84).PTE患者溶栓联合抗凝治疗2例,1例治疗后明显好转,1例好转;单纯抗凝治疗12例,3例明显好转,6例好转,3例无效.本组PTE患者抗凝溶栓治疗的有效率78.6%(11/14),病死率29.4% (5/17).结论 恶性肿瘤诊断后3个月内、手术后1个月尤其是1周内,Ⅲ~Ⅳ期、≥60岁的患者高发VTE.VTE(尤其是PTE)可以增加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死率,影响其预后.对于恶性肿瘤合并VTE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防股静脉置管术后深静脉血栓( DVT)形成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治疗前的58例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治疗后的62例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股静脉置管术后DVT形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大腿周径、小腿周径变化值分别为(47.2±6.3) cm/s,(29.5±4.5) cm/s,(8.0±0.5)cm,(4.0±0.3) cm,对照组分别为(27.6±5.1) cm/s,(18.1±2.3) cm/s,(9.8±0.2) cm,(5.6±0.4)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8.785,17.636,-25.564,-24.892;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血栓5例,术肢肿胀例数7例,对照组分别为12,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928,4.250;P<0.05);两组患者术肢肿胀程度及血栓形成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0.500,19.500;P<0.05),两组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628,12.684;P<0.05)。结论动静脉脉冲系统能有效预防危重患者股静脉置管术后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四肢血管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误诊漏诊原因。方法选取76例高度怀疑四肢血管损伤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重点观察四肢血管走行、管壁连续性、血流方向及连续性、管腔通畅程度。脉冲多普勒(PW)测量四肢血管血流流速(Vmax)、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频谱形态、阻力指数(RI),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探查结果对比。结果 76例患者中有60例动脉损伤,包括15例部分动脉胁迫征,13例完全动脉胁迫征,4例动脉管壁部分断裂,9例管壁完全断裂,11例动脉内膜挫伤并血栓形成,5例管壁部分破裂合并假性动脉瘤和3例管壁部分破裂合并动静脉瘘。5例合并静脉损伤全部漏诊。血流中断型动脉损伤中,远端动脉出现侧支循环供血,其特点为双向、低速、低阻、呈小慢波或低阻型动脉样频谱。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血管损伤的结果与DSA或手术探查结果对比,准确性为72.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四肢血管损伤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四肢血管损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高原地区ICU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5月—10月以连续入组的方式,选取青海省某三级甲等医院ICU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ICU患者实施双下肢静脉血栓超声诊断,分析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ICU患者192例,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民族、年龄、居住地海拔高度、疾病类型、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尿素氮、C反应蛋白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9.094,95%CI为2.035~40.639,P=0.004)、少数民族(OR=5.510,95%CI为1.082~28.052,P=0.040)、居住地海拔2 000~2 500 m(OR=4.395,95%CI为1.433~44.572,P=0.02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7.05 s(OR=6.727,95%CI为1.117~40.496,P...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病机制及早期预防和诊治的方法.方法 对我院近6年由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1859例肺癌中23例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3例中腺癌20例.肺癌单纯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例(47.8%),并发肺栓塞12例(52.2%),其中6例同时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组3例(13.0%)血栓栓塞发生在肺癌确诊之前,20例(87.0%)发生在肺癌确诊之后,其中17例(73.9%)肺癌确诊分布于栓塞前后150天内.23例中有20例血D-二聚体超过500μg/L,9例栓塞发生在化疗后.仅有1例心电图有明显SⅠQⅢTⅢ者表现.结论 血栓栓塞性疾病常并发于肺癌,且以腺癌最多见,如不明原因在既往健康者中发生,应警惕有肺癌等恶性肿瘤的可能.肺癌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血液高凝状态,而化疗可成为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18.
路延平  张健  张孟增  石振峰 《临床荟萃》2012,27(3):193-195,F0002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介入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和近期疗效.方法 46例共53条肢体84处病变接受治疗,对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进行分析.结果 79处病变行经腔内血管成形术(PTA),34处病变行PTA联合支架植入术(PTAS),本组技术成功率94.1%(79/84). ABI由术前0.31±0.14上升为术后0.71±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动脉、股腘动脉、膝下动脉术后6、12、24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6.7%(30/31)、90.3%(28/31)、76.9% (20/26);82.8% (29/35)、78.8% (26/33)、64.0% (16/25); 64.7% (11/17)、56.2% (9/16)、44.4%(4/9).结论 经皮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安全有效,近期效果好,可重复操作,能迅速重建老年人肢体血流,改善组织供血.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The reliability of clinical signs and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the evaluation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in the critically ill is unknow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diagnostic properties of clinical examination for signs of DVT in a cohort of medical-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patients using screening compression ultrasonography as a reference standard. 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prospectively included patients older than 18 years with an expected length of ICU stay of more than 72 hours. Patients underwent bilateral lower limb screening compression ultrasound twice weekly and structured physical examination twice weekly by 2 independent trained research coordinators blinded to the ultrasonography results. We classified patients according to 2 methods: method 1, a DVT Risk Stratification System of 3 categories and method 2, a DVT Risk Score, both of which use the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to stratify patients for their risk of DVT. RESULTS: We included 239 patients in our study, 32 of whom had DV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ir compression ultrasound. We excluded 7 patients with DVT on ICU admission and 2 who did not undergo any structured examinations. We matched controls with cases (9:1) based on duration of ICU stay. Cases and controls were then allocated to low, moderate, and high risk strata for DVT. Using method 1,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C) was 0.57 (95% CI, 0.33-0.78, P = .01). Using method 2, the AUC was 0.59 (95% CI, 0.42-0.75, P = .02). An AUC of 1.0 indicates an ideal test, and AUC of 0.50 indicates a test with no diagnostic utility. CONCLUSIONS: The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for DVT are not useful in detecting lower limb DVT in the ICU.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膀胱颈硬化症患者应用电化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膀胱颈硬化症患者,经临床症状、尿流动力学和膀胱镜检等检查确诊后,均采用EASY一100A电化学前列腺增生治疗仪进行电化学治疗。观察患者术后1、3及6个月的尿流率、残余尿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6例患者术后5—7d拔除导尿管,34例拔管后排尿通畅,2例出现尿潴留,经重新留置导尿1周再拔除后排尿通畅。所有患者术后无出血、尿失禁等并发症。术后l、3及6个月的最大尿流率分别为(10.4±1.6)、(11.2±1.8)及(11.7±1.3)mL·s-1,与术前(4.9±1.7)mL·s-1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术后l、3及6个月残余尿量分别为(38±11)、(35±15)及(26±13)mL,与术前(80±12)mL比较均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对于高危膀胱颈硬化症患者经电化学治疗是一种安全、经济而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