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侵袭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IPAI)抗菌药物治疗现状及分离菌株药敏试验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住院的61例IPAI患儿的临床资料及61株侵袭性铜绿假单胞菌(IPA)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比较48例经验性抗铜绿假单胞菌治疗与13例非抗铜绿假单胞菌治疗患儿以及27例经验性碳青霉烯类治疗与19例非碳青霉烯类治疗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61例IPAI患儿中,男37例、女24例,中位年龄2.1(0.6~9.1)岁。院内死亡12例(19.67%),脓毒症休克15例(24.59%)。经验性非抗铜绿假单胞菌治疗患儿感染后住院时长较抗铜绿假单胞菌治疗患儿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而重症病房入住率、院内死亡、脓毒症休克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验性碳青霉烯与非碳青霉烯治疗患儿的重症病房入住率、院内死亡、脓毒症休克发生率、感染后住院时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1株IPA菌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敏感率为85%~9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率为90%~95%。结论重庆地区IPA菌株对常用抗铜绿假单胞菌抗菌药物有较高敏感性,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或其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可作为经验性治疗IPAI患儿的首选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铜绿假单胞菌 (PA)感染患者的耐药情况。方法 对我院 2 0 0 1年 2月~ 2 0 0 3年 12月 93株PA培养标本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以痰标本分离率最高 ,占 4 3.0 1% ;伤口分泌物及尿液分别占 2 6 .88%和 2 1.5 1%。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 (7.5 3% ) ,其次为阿米卡星 (2 1.5 1% )和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 (32 .2 6 % )。耐药率较高的为复方磺胺甲唑 (88.17% ) ,头孢噻肟 (79.5 7% ) ,头孢曲松(6 8.82 % ) ,红霉素 (6 1.2 9% ) ,头孢哌酮 (5 6 .99% ) ,氨曲南 (5 5 .91% )。结论 PA感染呈多重耐药性 ,应注意联合用药及采取积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国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应用系统评价方法分析全国四个地区PICU感染病原菌及耐药状况。结果共纳入菌株1 74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 153株(66.3%),以克雷伯菌属及铜绿假单胞菌多见,革兰阳性球菌498株(28.6%),真菌89株(5.1%)。革兰阴性杆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高,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较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近100%,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结论 PICU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3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3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00株(75.76%),革兰阴性菌30株(22.73%),真菌2株(1.52%)。排在前3位的细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均为100.00%,对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较高(62.50%~100.00%),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尚未发现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普遍耐药(100.00%),对头孢曲松、复方磺胺甲噁唑和头孢呋辛的耐药率较高(61.54%~100.00%),对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治疗应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儿科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PA培养阳性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受累脏器、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转归、机械通气时间、基础疾病、死亡情况、培养结果以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62例患儿中,<6月患儿25例(40%),2岁以下47例(76%),中位年龄28.8月。27例痰培养或气管插管导管培养1次阳性,3例血培养1次阳性,32例2次以上不同部位(血、痰、气管插管)培养阳性;平均受累脏器2.8个,呼吸系统最常受累,共58人次(94%);平均发热时间7.3 d;平均住院时间34.2 d。治愈35例(57%),死亡17例(27%)。51例(82%)应用机械通气,平均通气13.4 d。51例有基础疾病(82%)。17例(27%)死亡,平均年龄17.4个月,CRP平均52.6 mg/L,其中14例白细胞升高或正常,3例白细胞降低。PA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分别为:头孢哌酮/舒巴坦(72.6%)、美洛培南(70.8%)、亚胺培南(49.1%)、头孢他啶(65.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4.3%)。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及头孢噻肟100%耐药。结论:2岁以下婴幼儿PA感染率较高;呼吸系统最易受累;PA感染患儿多患有基础疾病。PA对常用抗生素敏感性不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儿童腹泻沙门菌和志贺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我院腹泻门诊112例1~8岁患儿粪便标本,用诊断血清和VITEK 2系统进行鉴定并行药敏试验。结果112例患儿粪便标本检出沙门菌78株,志贺菌34株。沙门菌血清型分布主要为B群鼠伤寒沙门菌34株(43.6%)及德尔卑沙门菌11株(14.1%);D群20株(25.6%)肠炎沙门菌。志贺菌血清型分布主要为31株(91.2%)弗氏志贺菌。78株沙门菌的药敏试验敏感率较高的药物依次为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4株志贺菌的药敏试验敏感率较高的药物依次为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呋喃妥因、头孢他啶。结论儿童腹泻沙门菌检出率最高依次为鼠伤寒、肠炎及德尔卑沙门菌,志贺菌以弗氏志贺菌为主。沙门志贺菌属引起的儿童腹泻抗菌药物敏感率较高的药物为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高依次为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以作为临床经验用药的首选药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腹泻患儿临床分离沙门菌株的遗传基因型及耐药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腹泻患儿大便标本,经大便培养分离鉴定沙门菌43株。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LST)对43株沙门菌的靶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eBURST方法对其进行进化聚类分析,并通过STAT2软件进行菌株基因遗传进化分析;检测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MLST分析显示,43株沙门菌可分为17个序列类型(ST),未发现新的型别;其中ST11和ST 34是优势ST型别,分别占32.56%、23.26%。43株沙门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13.95%、27.91%、16.28%和11.63%,未发现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耐药菌株。结论沙门菌感染的腹泻患儿以ST11和ST34为优势克隆株,对三、四代头孢菌素均出现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亚胺培南仍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腹泻患儿临床分离沙门菌株的遗传基因型及耐药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腹泻患儿大便标本,经大便培养分离鉴定沙门菌43株。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LST)对43株沙门菌的靶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eBURST方法对其进行进化聚类分析,并通过STAT2软件进行菌株基因遗传进化分析;检测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MLST分析显示,43株沙门菌可分为17个序列类型(ST),未发现新的型别;其中ST11和ST 34是优势ST型别,分别占32.56%、23.26%。43株沙门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13.95%、27.91%、16.28%和11.63%,未发现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耐药菌株。结论沙门菌感染的腹泻患儿以ST11和ST34为优势克隆株,对三、四代头孢菌素均出现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亚胺培南仍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选取2010-2015年内蒙古通辽市医院收治的268例血培养阳性的败血症患儿,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组,分析其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早发型败血症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58.3%),其中大肠埃希菌(31.2%),肺炎克雷伯杆菌(23.9%)。晚发型败血症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65.1%),其中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6.5%)、屎肠球菌(11.6%)。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80%,对克林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均60%。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敏感,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耐药率较低,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噻肟耐药率较高。结论新生儿早发型及晚发型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常见病原菌不同,治疗时应合理应用抗生素类药物,加强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既往健康儿童社区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深圳市儿童医院2007—2008年出院诊断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的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符合社区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诊断标准、既往健康10例患儿,均1岁,发病时间集中在每年4~10月。常见症状有发热、精神反应差、纳差、腹胀、腹泻、皮疹、呼吸急促。常见并发症为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程中多数患儿外周血白细胞降低,伴不同程度贫血。患儿C-反应蛋白(CRP)均显著增高,其中6例100mg/L。细菌血培养阳性标本19份,均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旋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亚胺培南、氨曲南敏感,其他耐药率较低的药物依次为头孢吡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妥布霉素、头孢他啶。4例患儿入院时未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3例死亡,其中2例死于感染性休克、DIC(1例合并肺出血),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社区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小婴儿多见,起病急,夏季发病,病死率高,并发症多。对于发热、精神反应差、有腹泻病史、病情进展迅速、早期出现感染性休克、外周血白细胞降低,特别是CRP显著增高的患儿均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并早期经验性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