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16例急非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rhIL-11治疗组于化疗结束后24 h皮下注射rhIL-11[50 μg/(kg·d)],连用10~14 d;对照组不用rhIL-11,观察2组血小板减低持续时间、血小板输注量及血小板计数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rhIL-11组27例次中有16例次(占59.3%)不需输注血小板即可恢复正常,对照组21例次中仅3例次(占14.3%)不需输注血小板自行恢复,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rhIL-11组血小板计数下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rhIL-11组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也较对照组短,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1).不良反应以乏力、水肿为主,均可缓解.结论 rhIL-11可加速急非淋强化治疗后血小板的恢复,预防严重血小板减少症,减少血小板输注,其机制为刺激骨髓巨核细胞生长、分化和成熟.rhIL-11对急非淋强烈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不良反应轻微,与化疗联用可减少出血并发症,使化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胸苷酸合成酶(TS)基因型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经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确诊的ALL患儿73例,提取其基因组DNA,PCR扩增后测序鉴定TS基因型。观察并记录所有ALL患儿经HD-MTX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并监测化疗后42~48 h MTX血药浓度。结果 73例ALL患儿接受HD-MTX治疗后,其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肝脏毒性、黏膜损害和胃肠道反应,不同TS基因型患儿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基因型与ALL患儿化疗后42~48 h MTX血药浓度的变化无关联。结论 TS基因多态性对ALL患儿HD-MTX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脐血 (cordblood ,CB)对急性髓系白血病 (ALL)强烈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辅助及支持治疗作用 ,用密闭式采血法采集CB ,一个胎盘所采集CB为 1个单位。对 42例AML患儿采用HAE/DAE方案化疗 ,其中治疗组在强烈化疗后 ,短期内多个CB连续输注 ,平均 4~ 5个单位CB。结果治疗组骨髓抑制期天数短于对照组 (P<0 .0 1 ) ,骨髓抑制程度治疗组较轻 ,治疗组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相对较高 (P <0 .0 1 ) ,并且治疗组感染和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0 .0 1 )。另外 ,输注CB治疗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果表明 ,CB输注对AML强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有明显的恢复作用 ,可以减轻骨髓抑制程度 ,缩短骨髓抑制期 ,从而减少化疗后感染出血发生率 ,并有助于AML达到完全缓解 ,CB输注治疗白血病是一种有效的辅助及支持疗法 ,有其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利妥昔单抗(美罗华)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儿童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诊断为RITP的患儿22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和观察组(美罗华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儿进行疗效评价、观察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1例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CD20+B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美罗华治疗后,有效组患儿外周血小板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外周血CD20+B细胞数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结论美罗华联合地塞米松治疗RITP疗效确切,毒副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HSCT)后rhIL-11是否具有促进血小板恢复的作用,为临床合理应用rhIL-11提供依据。方法对1998~2006年异基因HSCT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疾病种类、植入情况和all-HSCT后rhIL-11是否使用,进行开放、内对照的临床观察。结果A组中,使用者和不使用者平均PLT输注量分别为0.25、0.26 U/d/kg;B组中,使用者和不使用者平均PLT输注量分别为0.24、0.26 U/d/kg;C组中,使用者和不使用者平均PLT输注量分别为0.11、0.12 U/d/kg;尽管使用者平均PLT输注量低于不使用者,但两者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三组内使用者和不使用者PLT≥20×109/L及PLT≥50×109/L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病例研究显示rhIL-11未能有效促进儿童异基因HSCT后血小板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经环磷酰胺(CTX)、阿糖胞苷(Ara-c)、6-硫鸟嘌呤(6-TG)(CAT方案)化疗后发生肝静脉闭塞病(VOD)的临床和预后特征,探讨VOD的发病机制、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4月-2009年4月本科经CAT方案化疗后发生VOD的4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患儿在CAT方案化疗后均出现腹痛、腹胀,并伴黄疸、腹水及肝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出凝血指标均异常,且血小板输注无效。予对症支持、保肝及小剂量肝素治疗。结果3例患儿经积极治疗后血常规、肝功能、出凝血指标、彩色多普勒检查腹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缓解。1例患儿病情进展迅速,抢救无效死亡。结论ALL患儿发生VOD可能与CAT方案化疗药物联合不良反应有关,血常规变化尤其是血小板下降,常早于VOD的临床症状,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小剂量肝素在VOD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1(IL-11)防治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作用。方法选择初治的Ⅳ期神经母细胞瘤14例患儿,以3次CDV化疗后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第1组:化疗结束后d1开始用IL-11,25μg/(kg·d),皮下注射,连用10~14d;第2组:IL-11,50μg/(kg·d),用药方法及时间同第1组。3组观察外周血小板数目至化疗后21d。结果对照组血小板在化疗2周时降至最低点(21±14)×109/L,血小板低于30×109/L持续时间为(7.28±2.80)d,血小板输注次数为(2.67±1.01)次,第1组血小板最低值、血小板低于30×109/L持续时间、21d时血小板数及血小板输注次数分别为(24±17)×109/L、(6.78±3.4)d。(111±39)×109/L和(2.71±1.23)次,上述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第2组血小板最低值、血小板低于30×109/L天数及血小板输注次数分别为(42±20)×109/L、(1.79±2.30)d及(0.71±0.99)次,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外周血小板数量在化疗10d即较其他两组高(P<0.05)。化疗后3周时3组血小板数量无差异。结论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强烈化疗后IL-11用量在50μg/(kg·d)时可有效刺激血小板生成,升高外周血小板数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严重不耐受巯嘌呤(6-MP)的ALL患儿的临床特征,并根据随访结果进一步了解这些患儿停化疗后不良反应的恢复情况.方法 选取2004年10月至2007年9月规范应用北京儿童医院-200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H-2003-ALL)化疗方案的ALL儿童,且处于6-MP维持化疗期间.按NCI-CTC V2.0评价6-MP的不良反应,详细记录出现3~4度不良反应(严重不耐受6-MP)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随访至2011年3月31日.结果 61例ALL患儿于服用标准剂量6-MP的2~4周出现3~4度不良反应,其中3~4度骨髓不良反应48例(78.7%),包括单纯骨髓不良反应39例(63.9%),同时伴有肝脏不良反应9例.单纯3~4度肝脏不良反应12例(19.7%),1例(1.6%)皮肤3度不良反应.严重不耐受6-MP的不良反应类型与ALL患儿年龄、性别、初诊时白细胞数及中枢侵犯均无明显关系(P=0.605,0.053,0.342,0.983),而与免疫类型和临床危险度密切相关(P =0.039,0.006).61例ALL患儿随访时间18~77个月(中位随访53个月),5例于治疗18~41个月后复发,其中6-MP维持治疗中复发4例,1例为停化疗5个月后,其余56例患儿均已停化疗,中位停药时间20个月(4.5 ~47.0个月),存活至今.除1例停药后1年仍轻度贫血,骨髓红细胞系增生不良,其余患儿骨髓不良反应恢复时间12~48周(平均15周),肝功能恢复时间4~25周(平均8周).免疫功能恢复时间6~12个月,1例皮肤不良反应患儿,停化疗后皮疹4周消失.结论 严重不耐受6-MP的ALL患儿近期随访结果表明,骨髓毒性和肝脏毒性是可逆的.这些患儿停化疗后预后良好,均未发现严重的脏器功能不良.但临床需要继续随访这些患儿,进一步了解与6-MP可能相关的第二肿瘤等远期不良反应,以明确严重不耐受6-MP的ALL患儿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血液肿瘤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分子学机制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4年收治的4例血小板无效输注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评估血浆置换对儿童血小板无效输注的疗效.结果 4例患儿中男2例、女2例,年龄2岁~11岁9个月,其中3例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1例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1例M5患儿首次化疗后、2例M5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血小板无效输注,1例SAA患儿入院时即表现为血小板无效输注.免疫磁珠流式液相芯片技术(Luminex)检测,3例患儿HLA-I类抗体阳性,1例患者HLA-I类阴性.血浆置换后,血小板无效输注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HLA-I类抗体阳性与血小板无效输注密切相关,血浆置换术可治疗血小板无效输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和培门冬酶(PEG-Asp)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门冬酰胺酶的选择提供参考,以提高化疗中门冬酰胺酶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一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ALL患儿,其中44例患儿应用L-Asp方案治疗,为观察组,36例患儿应用PEG-Asp方案治疗,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过敏反应、低蛋白血症及胰腺炎等不良反应差异有显著性(P <0.05)。在PT及APTT延长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纤维蛋白原降低方面,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在心肌损伤、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感染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L-Asp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于PEG-Asp,PEG-Asp低蛋白血症、胰腺炎、纤维蛋白原降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L-Asp。两组患儿在心肌损伤、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感染情况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