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索出血性脑梗死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我院自2006年2月-2009年12月收治的4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的最常见病因为心源性脑梗塞及大面积脑梗塞.其次与高血压、高血糖、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有关.大部分病人发病前可有先兆.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在发病后的1-2周.结论 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病人,避免应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发病高峰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查头颅CT或MRI,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按发病时限分型不同,早期给予不同的个体化治疗观察疗效临床分析.方法 对蓝田县内一科2008-01 ~2012-09收治的4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经过头部CT检查,确诊为出血性脑梗死,前提是及时停用抗凝及溶栓药物,根据发病时限分型不同,早期采取不同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结论 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根据临床发病时限分型,早期采取不同个体化治疗,可进一步减少梗死面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出血性脑梗死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并讨论其致病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出血性脑梗死患者73例,男41例,女32例,年龄67.3±8.7岁,病程1~3d。患者均在发病后4h内进行MRI检查,并于溶栓治疗后进行CT扫描,以确定继发性出血现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止血、脱水和脑保护等对症支持治疗,有7位患者进行颅骨瓣减压手术。结果:出血性脑梗死73例患者中,症状明显缓解64例,病情恶化6例,死亡3例。随访6~8个月,完全康复60例,肢体功能障碍7例,语言障碍3例。出血性脑梗死I型43例,病变区域轮廓上存在点状密度,无占位效应;Ⅱ型30例,病变区域存在较大的融合点状密度,并有占位效应。结论:脑出血通常发生在脑梗死3d内,是由血压不稳定、溶栓药物使用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的。掌握脑梗死的发病过程,进行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是可以降低出血性脑梗死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张富山 《黑龙江医学》2010,34(10):775-776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3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30例均在发病后,经CT或MRI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其中,伴并发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12例,冠心病18例,伴高血压病史6例,糖尿病史10例。结论对大面积梗死、伴心源性卒中、糖尿病者早期应用溶栓、抗凝治疗为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0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 出血性脑梗塞的病因有:心源性脑栓塞14例,高血压8例,糖尿病6例,其他原因2例,好发于颈内动脉系供血区,少数在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根据CT表现可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又可分为出血性脑梗死Ⅰ型、出血性脑梗死Ⅱ型、脑实质血肿Ⅰ型以及脑实质血肿Ⅱ型,临床表现复杂并且多变,CT和MRI 检查均可明确诊断,给予积极治疗后,好转22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26.67%.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主要有:心源性脑栓塞、高血压、高血糖、抗凝或溶栓史,常发生于脑梗塞后的3 天内,应注意观察发病过程并给予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出血性脑梗死Ⅱ型和脑实质血肿Ⅱ型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资料,16例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发病4h内溶栓治疗前均行MRI检查示脑梗死征象。15例溶栓后3d、1例溶栓后6d查CT示脑内出血,其中3例血肿量〉30ml。结果16例均经常规治疗,其中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微创血肿抽吸术,术后30d生存状态良好。全组无死亡病例,治疗后哥拉斯哥昏迷评分(COS)9—11分11例,12—15分5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在脑梗死后3d内,血压过高或过低、出血倾向、溶栓药物应用不当是发病的危险因素。明确发病过程并及时的影像学确诊是降低病死率的前提。溶栓治疗中监测凝血功能、出血后积极的止血、降颅内压药物的应用及必要的手术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指患者在发病 3~ 6h以内 ,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专科医师严格确定适应证 ,应用溶栓药物 ,对患者实施的一种治疗手段。溶栓治疗可以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和患者的生活能力 ,但有出血的危险 ,至今在临床应用仍不成熟。我科 2 0 0 1年 8月~ 2 0 0 2年 8月对 9例超早期溶栓治疗适应证患者实施了溶栓治疗及护理观察 ,收到良好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9例中男 8例 ,女 1例 ;年龄 4 7岁~ 76岁。患者发病 3h内行静脉溶栓 6例 ,发病 3~ 6h行动脉溶栓 3例。经颅多普勒 (transcranialdoppler ,TCD)、…  相似文献   

8.
报告了经CT证实的出血性脑梗塞5例,其发病与阻塞的动脉再开通有密切关系。CT扫描有特征性影像,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指出在脑梗塞早期治疗时,应用抗凝、溶栓、剧烈血管扩张药物,应当慎重。  相似文献   

9.
潘丹  潘振楠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109-109
目的探讨可能引起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年龄、梗死面积、部位有关,早期溶栓治疗不增加出血性脑梗死倾向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的并发症之一,应动态CT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诊疗,建议脑梗死发病后6h内给予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0.
1998年 3月~ 2 0 0 1年 3月 ,我院收住 3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 ,均于发病后 1~ 3周经 CT证实 ,其中 2 7例临床诊断为脑栓塞。笔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 ,男 12例 ,女 2 0例 ;年龄 4 2~ 76岁 ,平均 6 4岁  相似文献   

11.
出血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于梗死区内血液再灌注而发生的继发性出血.多发生于脑栓塞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以及溶栓、抗凝药物应用过程中,随着影像学诊疗技术的进步,出血性脑梗死的报道日渐增多.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6年3月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在发病后经头颅CT确诊为出血性脑梗死,多数患者在脑梗死出血转化时出现病情加重;经积极处理后,本组基本痊愈7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8例,无效3例,死亡2例。结论 CT检查是早期发现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一经确诊则应进行个体化对症处理,以降低病死率和转变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CT、MRI征象及其与发病原因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信息。方法:收集本院自2008年11月~2010年3月经CT及MRI检查,并经高年资医师诊断的23名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与影像征象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于脑栓死及大面积血栓性脑梗死患者[1];CT对发现梗死后急性出血敏感,MRI对梗死后亚急性及慢性期出血敏感。结论:CT、MR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各有优势,两者结合并密切联系临床,对病变定性更加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4.
出血性脑梗死 (HI)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 ,以往多为病理及尸检诊断。目前 ,随着CT的普及 ,临床诊断率明显提高。现将本院自 1992年 10月以来 ,住院及在门诊就诊的经CT确诊的HI患者 38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8例中男 2 2例 ,女 16例 ,年龄 4 2~ 77岁 , x±s(6 4 .0± 8.4 )岁。偏瘫 2 1例 ,意识障碍 11例 ,失语 10例 ,偏身感觉障碍 10例 ,头疼 8例 ,眩晕 5例 ,抽搐 5例 ,幻视幻听 3例 ,共济失调 2例。进行溶栓、抗凝治疗 7例 ,既往高血压病 19例 ,糖尿病 11例 ,房颤 10例 ,脑梗死 7例。1.2 颅脑CT  36例经CT平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抗凝、静脉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资料,发病时间为12~72 h。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抗凝治疗组(30例)、静脉溶栓组(20例)和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组(联合治疗组,1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治疗24 h和治疗7 d时的效果。结果 3种方法治疗24 h和治疗7 d的疗效比较,静脉溶栓组的治疗效果优于抗凝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抗凝治疗组和静脉溶栓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病情危重,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采取各种联合治疗,溶栓时间窗可以延长。  相似文献   

16.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5):2396-2396,2399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大面积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CT资料。结果23例均于发病后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大面积梗死后合并出血性脑梗死,并出血性梗死使原有症状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大面积梗死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预后主要是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断治疗。可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06年3月~2008年10月收治的6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43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给予尿激酶等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脱水、抗凝、脑保护剂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神经功能评分方面比较。两组于治疗第7、21天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65.11%和97.67%.对照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5.00%和8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血栓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疗效肯定,安全、有效,并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随着脑梗死溶栓治疗的广泛开展。出血性脑梗死再次受到重视。笔者对12例临床表现为原有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经头颅CT诊断出血性脑梗死进行分析,并对其常见病因、出血时间、CT检查、治疗预后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磁共振成像(MRI)在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65例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头CT、MRI检查,且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作为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金标准,将CT和MRI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灵敏度。结果 65例患者经超声血管造影检查分期结果为:急性期18例,亚急性期34例,慢性期13例,CT检查共诊断出58例出血性脑梗死,3例误诊为其他疾病,诊断灵敏度为89.2%;MRI检查共诊断出61例出血性脑梗死,2例误诊为其他疾病,诊断灵敏度为93.8%。MRI检查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灵敏度显著高于CT检查。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CT主要表现为在原来低密度灶内出现点状、条索状或斑片状混合密度影,MRI主要表现为T1WI可见小片状高信号病灶,而T2WI可见等、高信号病灶。经过治疗后,9例(13.8%)基本痊愈,49例(75.4%)患者好转,2例(3.1%)患者因病情加重而处于昏迷状态,5例(7.7%)患者死亡。结论头颅CT与MRI检查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对于不同时期的出血性脑梗死两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势。及早诊断出血性脑梗死并予以对症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并探讨其与头CT和MRI的主要关系。方法以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诊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共计76例作为样本进行研究,给予患者CT及MRI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梗塞发生后的3周之内容易出现出血性脑梗死,与患者闭塞血管的再次畅通有关。结论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应用MRI效果优于CT检查效果,因此MRI更适合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