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非心脏瓣膜病性心房纤颤的发病率在不断地增加 ,在大于 80岁的人群中 ,心房纤颤的发病率已超过 1 0 % ,非瓣膜病心房纤颤的血栓栓塞并发症较无心房纤颤者增高 4~ 5倍 ,另外许多病人心房纤颤发作后有明显的心悸症状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常需及时有效的治疗 [1]。顿服负荷量普  相似文献   

2.
丁怀然 《中外医疗》2016,(22):108-109
目的:评价心房纤维性颤动(心房纤颤)对脑梗死患者临床及康复结果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87例脑梗死住院患者的康复情况。患者分为2组,心房纤颤组和非心房纤颤组。评估2组患者人口特征、疾病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各组入院及出院时的功能状态。结果心房纤颤组20例(22.9%),非心房纤颤组67例(77.1%)。人口统计学特征、并发症、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神经系统和大脑病灶无组间差异。多元分析发现,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与心房纤颤显著正相关。非心房纤颤组患者康复情况显著优于心房纤颤组。结论心房纤颤与脑梗死康复显著负相关。因此,早期识别和适当治疗心房纤颤可帮助患者实现更有效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临床资料 例1:患者,男,49岁,反复心悸10多年,再发伴眩晕1小时入院,入院心电图:HR105次/分,心房纤颤律伴不纯房扑,呈4:1或3:1房室传导;2天后心电图:窦性心律,阵发性房颤,房性早搏,给予静点,口服阿司匹林、消心痛等治疗症状未见改善,1周后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正常,诊断考虑为:“特发性心房纤颤”。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转复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心房纤颤患者97例分成两组,给予常规组48例心房纤颤患者实施普罗帕酮治疗,给予治疗组49例心房纤颤患者实施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治疗,对比两组心房纤颤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两组心房纤颤患者治疗后的转复率、平均转复时间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心房纤颤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心房纤颤患者实施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治疗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利于患者转复。  相似文献   

5.
于洪泉 《开卷有益》2007,(12):34-34
心房纤颤是房性心律失常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变。发生心房纤颤之后心房丧失收缩功能,心房以一种不协调的>200次/每分钟的节律颤动,使心房的机械功能恶化,并出现快速不规则的心室反应。使发生心房纤颤的患者常常感觉心悸、烦躁、心律不齐、心跳加快、出汗、焦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患者女,30岁.5年前无诱因出现阵发性心悸,脉速,急查心电图后诊断为阵发性心房纤颤,未做任何处理,休息10分钟后自动转为正常,以后每遇劳累、过饱、紧张就会突发心房纤颤,经口服异搏定、乙胺碘味酮等药物治疗对病情没有明显改善.目前  相似文献   

7.
王长谦 《医学综述》1996,2(12):641-642
<正>心房纤颤(简称房颤)以心房的不规则去极化为特征,伴心房有效收缩丧失及不规则心室反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由于心房的快速不规则颤动及其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患者常有心悸、心功能损害征象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房颤的治疗,主要目的是转复和维持窦性节律;如不能达到比目的,可通过控制心室率以减轻患者心悸及心功能损害征象,但并不能减少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心房纤颤非药物治疗也主要家是针对上述两个目的.  相似文献   

8.
心房纤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多见于某些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但作者所见一家兄妹三人同患不明原因的心房纤颤,极为少见,现报告如下。例1:患者男,50岁。因心悸5年于1986年7月入院,无慢性咳嗽及其他病史。查体:血压15.6/10.4kPa,发育正常,自动体位,心界不大,心律不齐,脉搏短促,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超声心动图(UCG)查各房室不大,各瓣膜无异常,室间隔不增厚,搏动幅度正常。胸片心肺无异常。心电图示普通型心房纤初,LDH166μ/dl,血沉20mm/小时,抗“0”正常,血糖3.78mmol/L…  相似文献   

9.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2例心房纤颤病人和正常人血浆心钠素(ANP)。发现心房纤颤患者的AN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ANP与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570,P<0.05),与心房纤颤病程无关(r=-0.173,P>0.05);不同年龄和病因之间ANP差别无显著性(P>0.05)。提示心房纤颤患者血浆ANP含量取决于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心房纤颤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荧光法测定18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30例永久性心房纤颤患者和2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浆BNP浓度作对比分析.结果:血浆BNP水平在阵发性心房纤颤期间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时,当阵发性心房纤颤转为窦性心律时可降至正常水平.阵发性心房纤颤发作期间及永久性心房纤颤血浆BN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阵发性心房纤颤发作期间及永久性心房纤颤两者之间血浆BN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房纤颤可致血浆BNP值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纯心房纤颤、单纯脑梗塞以及心房纤颤合并脑梗塞患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方法 测定 2 0例单纯持续性心房纤颤、2 0例心房纤颤合并脑梗塞以及 2 0例单纯脑梗塞患者周围血中血小板膜上 p- se-lectin的水平以及血小板聚集率 ,并与 2 0例对照作对比。结果 单纯心房纤颤、单纯脑梗塞及心房纤颤合并脑梗塞组的血小板 p- selectin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而单纯脑梗塞组及房颤合并脑梗塞组的 p-selectin的表达和血小板聚集率又高于单纯的房颤组 (P<0 .0 5 ) ,前二者血浆中 p- selectin和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单纯心房纤颤和心房纤颤合并脑梗塞患者中 p- selectin的表达和血小板聚集率高于正常对照组 ,尤其以合并脑梗塞的患者更为突出。提示心房纤颤合并脑卒中的发生与血小板活性的增高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胺碘酮与洋地黄两种药物在临床治疗心房纤颤的效果,为今后心房纤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在我院门诊就诊后由门诊医师收住入院的心房纤颤患者共86例,将86例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采用胺碘酮治疗的43例患者设置为实验组,其余患者用洋地黄治疗设置为对照组,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显著有效37例(86.05%),有效5例(11.63%),无效仅1例(2.32%);对照组患者显著有效为29例(67.44%),有效7例(16.28%),无效7例(16.28%).结论胺碘酮与洋地黄两者在治疗心房纤颤时前者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20例,按是否存在心房纤颤分为心房纤颤组(n=56)和非心房纤颤组(n=64)。分别检测两组血浆NT—proBNP水平,并作心脏超声检测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内径(LV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缺血性心肌病心房纤颤组血浆NT—proBNP水平、LAD和LVD高于缺血性心肌病非心房纤颤组,而LVEF值低于缺血性心肌病非心房纤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心肌病心房纤颤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患者年龄、心房纤颤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呈正相关,与射血分数呈负相关。结论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较之缺血性心肌病非心房纤颤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且NT—proBNP水平与年龄、心房纤颤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有关。  相似文献   

14.
散发性脑炎致一过性房颤1例边静波(包头市医学科技情报所)患者,男,50岁。因头痛、意识不清、心悸、失语2日而入院。入院前伴恶心、呕吐及四肢阵发性抽搐,既往身体健康,无高血压病史,无心房纤颤史。体检体温36.8℃,脉搏86次/分,血压16/11KPa。...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 病例1:女,49岁。反复心悸10多年,再发伴眩晕1h入院。入院心电图1:HR105次/min,心房纤颤律伴不纯房扑,呈4:1或3:1房室传导。2d后心电图:窦性心律,阵发性房颤,房性早搏,经予静滴GIK,口服阿斯匹林等治疗症状未见改善,1周后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正常,诊断考虑为“特发性心房纤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心电图检查在心房纤颤诊断方面的43例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11月收集的43例心房纤颤患者为分析对象。将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分析心电图的检查结果,讨论心电图检查在心房纤颤诊断方面的临床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风湿性心脏病11例、甲亢心脏病20例、高血压心脏病7例、肺心病3例;心电图结果显示f波和p波均消失,室上性QRS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间距变化较大。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风湿性心脏病的符合率为90.91%,甲亢心脏病的符合率为100%,高血压心脏病的符合率为87.5%,肺心病的符合率为100%;心电图检查心房纤颤合并症结果和临床证实结果之间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检查在心房纤颤诊断方面有较高诊断率,对患者病情和并发症的评价也较准确,对治疗心房纤颤患者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7.
1 病历摘要  患者韦某 ,男 ,77岁 ,住院号 5 9979。因胸闷、心悸 1周 ,加重 2小时 ,而于 2 0 0 1年 2月 18日步行入院。入院检查 :T36 .5℃ ,P10 0次 /分 ,R 2 3次 /分 ,Bp 17.3/ 10 .7k Pa。意识清 ,精神差 ,口唇紫绀 ,两肺未闻及罗音 ,心率 14 5次 /分 ,心律不齐 ,心音强弱不等 ,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肝右肋下未触及 ,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提示快速型心房纤颤 ,原发性 ST-T异常。入院初步诊断为冠心病 -心绞痛 ,快速型心房纤颤。入院后给予吸氧、心电监护、西地兰强心、阿斯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极化液营养心肌、利多卡因抗心律失…  相似文献   

18.
心房纤颤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日趋上升,其与增加脑卒中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相关,使患者生存率下降。心房纤颤的治疗是当前心律失常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对待持续性室率较快的心房纤颤,在无禁忌证时转复为窦性心律为其理想终点。而维持窦性心律可保持房室同步,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心力衰竭复发,改善由心房纤颤所致的自觉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心房纤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仅次于早搏,居心律失常的第二位[1],房颤本身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其发作可以降低心功能,产生临床症状,如心悸、心功能不全等,严重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心房纤颤又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心房纤颤患者常发生栓塞[2],常见脑栓塞及肢体栓塞,显著增加致残致死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纤颤之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莹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928-3928
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房纤颤的临床意义。方法:把AMI合并心房纤颤的23例患者与不合并心房纤颤的130例患者作比较,探讨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合并心房纤颤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心房纤颤组。结论:AMI合并心房纤颤预后较差,应尽早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